因为利用这些资源制造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资源价格+工人工资+其他成本+利润。

换句话来说,工业制成品价格-资源价格=工人工资+其他成本+企业主利润。

所以,一个国家经济模式如果是:输出资源,输入工业品,那么注定其支付能力不足。

补足这个支付能力的差距,可以由中国贷款给非洲国家,但是超出其担保能力的贷款很可能要打水漂。故而这个贷款数额也有限。

换个思维方式,如果给贷款让对方买自己的商品,是可行而且可持续的话,那么中央干脆发钱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把国内的房子早买光了。谁有空在这里谈房价?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07 13:30

不过 TG 的确是在按照老兄说的思路在操作,很早以前就这么做了。

现在火烧眉毛,TG 干得更加起劲了。呵呵。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07 13:53

kratia 兄,所以俺认为这个循环不可持续,非常怀疑未来形势发展。

国内需求,谈何容易,呵呵。启动内需,要触及很多人的利益的,尤其这些人要么在 zy 手握大柄,要么为一方封疆大吏。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07 14:10司马 mm,美国撑住了全球化的硬框架和软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中国赚钱赚得手软,才不要推翻重来呢。所谓的“超主权国际货币”只是喊喊的,对中国没有多大现实意义,也不具备现实可能性。

这个“超主权国际货币”实现,要一个全球政府出现,而且这个全球政府掌控了全球资源,以其信用为保证,发行的“超主权国际货币”才有人买帐,否则其货币跟阎王殿的冥币一样有用。其时,这个全球政府下并无任何独立的主权国家。这样才有意义。

(举个不很贴切的例子:)否则,也不会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再统一货币了,而可能先统一货币再统一全国了。事实上,战国时各国发行货币趋于统一,例如布币就有赵、齐、燕等国在使用。各国发行的布币,形制相差无几,在各国流通起来应该没有多大障碍。

偏题了,无妨,给些资料大家看看,玩而已呵呵。

下面是在大连地区发现的各国战国布币。大连在战国时代属燕国辽东郡的辖地。

燕国“平阳”布币

{SIMAGE}http%3A%2F%2Fwww.daliandaily.com.cn%2Fimg%2F2004-11%2F28%2Fdbb4b0Y.JPG{EIMAGE}

魏国"皮氏" 布币

{SIMAGE}http%3A%2F%2Fwww.daliandaily.com.cn%2Fimg%2F2004-11%2F28%2Fdbb4b0X.JPG{EIMAGE}

韩国"平阳" 布币

{SIMAGE}http%3A%2F%2Fwww.daliandaily.com.cn%2Fimg%2F2004-11%2F28%2Fdbb4b0W.JPG{EIMAGE}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07 14:15赵国布币的图俺没有给,另外楚国好像也发行过布币。

俺大致浏览过一些资料,这些布币,不论哪国发行的,重量都在 5 克左右,很是一致。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08 13:03

作者:新夏 回复日期:2009-04-07 20:47:21

谁都知道中国出口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利润很低的

****************************************************

呵呵,俺是说的俏皮话。国家层面的战略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即使是传说中的 2 万亿美元储备,也别太在意,那只是个传说而已。顶多算张有一点点用的牌。

中国在意的是一个产业升级,全面赶超的机会。

为了这个机会,中国混乱了 150 年,死去几千万精英或者平头百姓。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08 13:06

作者:qsygan 回复日期:2009-04-07 19:26:05

这个情况短期内对中国的房价会有什么影响?××××××××××××××××××××

不好意思,俺不预测房价,觉得没法预测。弄不好弄个鞭尸贴出来,俺脸就都丢尽啦,哈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08 13:15

qxy144 兄和司马 mm,俺觉得两位没有考虑到所谓的“超主权货币”在目前情况下根本没有现实可能性。

弄这个东西,等于废掉美元霸权。没有了美元霸权,美国哪里忽悠这么多钱,来养那 3 亿美国人继续奢侈浪费?那全球第一,每年几千亿美元支撑的超级武器库谁来养?这逼得美国人拼死也要反对这个“超主权货币”。

以美国目前的实力,不管怎么衰落,搞得全球每个国家都不安生的本事还是有的。

何况,俺认为米国霸权牢固得很,目前只是在调整期而已。可以参照当年 1970 年代初,尼克松放弃坚守“35 美元兑 1 盎司黄金”,放纵美元大幅贬值,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及其后续发展。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09 00:09

呵呵,看法不同,不过是见仁见智,很多事情要历史来检验,想法提出来,形势如何发展,不妨留待日后来看。

竭尽全力维护既得利益,是世界上所有既得利益集团的本性,即使注定失败,它们一定会挣扎到底。

这个与理智无关。

千古悠悠,多少名臣悍将,做了旧体系的殉葬品,不是它们智穷力竭,而是形势比人强。

俺很多看法,包括经济问题,不是从经济角度来看,而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我觉得这样更加准确一点。

当然俺既不懂经济,于历史也只是爱好者。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09 23:44

作者:新夏 回复日期:2009-04-09 14:34:01

這是個很重要的考量!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做好中國自己甚至包括亞洲的內循環!

******************************老兄说的对,这也是俺想的。关键是做一个系统。

用毛主席的思路来解释,就是做一个可以正反馈的系统。

俺在读毛选的时候,看到毛主席提出,根据地要做好三件事情:“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俺非常受启发。其核心思想,就是做一个正反馈的良性循环。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1 22:07

作者:shuffle_cn 回复日期:2009-04-11 16:54:21

最近没什么新观点********************************************

继续讨论就要深入经济学范畴了,俺不懂。就要用数字来说话,俺一向都是很怀疑这样那样的数字统计的,尤其对于 TG 的造谣统计局更加不敢相信。

不过俺“隐隐有一种感觉”(《狄仁杰语录》——钱雁秋著,哈哈),现在的所谓“回暖”只是假象,不要说触底,现在连半山腰都没有到,谷底还早呢。

判断的理由是:所有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因素都一个也没有解决。各国政府施展的措施都是“拖”字诀。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1 22:52姚雪垠的《李自成》里面写到崇祯筹款的故事,非常有趣。

崇祯因为国库空虚,号召皇亲国戚捐款,用来发军饷。

结果大家一起哭穷,就是不交。

崇祯无奈,捉了个倒霉蛋投入监狱,结果此人以死相抗,竟然为了广大国戚的利益,死在监狱里面。这下子不可开交,事情闹大了。

在经过一系列阴谋阳谋的博弈后,崇祯相信自己死去 20年的老娘对他很不满意,于是下罪己诏,停止这一举措。

不久李自成打破京城,后果大家都知道了:全部皇亲国戚、大小公仆们统统被刘宗敏捉去,以烧红的烙铁款待,追缴白银 7000 万两。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李自成搜查崇祯私人的小金库——“内库”,发现白银成山。(注×)

看这群活宝君臣,俺觉得“利令智昏”这些话真是一点不错。

可为今天的现象之鉴戒。

×××××××××××××××××××××

注 1:

关于崇祯小金库里大量藏银,不肯拿钱给军队发饷,而勒索皇亲国戚(当然这些国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之事,各种学者有不同意见。

有的专家的观点,说崇祯很勤勉,很节俭,为了国家,连命都搭上了。所以,只要稍稍有钱,当然会发饷给军队,何必自己藏起来?

俺非常不以为然,因为俺除了喜欢历史外,俺还是个医科出身,俺懂得一点心理学。

须知崇祯并非正常人,是个被害妄想症患者。

患此心理疾病者,会将别人的小小举动无限放大,看作是针对自己,加害自己。为了跟幻想中那个敌人较劲,患者什么疯狂的事情都能作出来。

作为一个被害妄想患者,他做了什么疯狂的事情呢?举例:在位 17 年换 50 相,14 位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方面军统帅)多达 11 人,杀死巡抚 11人、逼死 1 人。这还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可能多达几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 145 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 1/10。 (数字来自天涯煮酒:很爱刘亚洲的《崇祯原来是大清的人》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11099.shtml)

至于国家干城袁崇焕寸磔,熊廷弼传首九边之事,除了说明此人心理变态之外,不能有其他的解释。

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心理变态之人,一边自己聚敛大量金银,一边不许别人贪污聚敛,这种事情可以完美地统一起来,集于这位病人(崇祯)之一身。

注 2:

郭沫若《甲申 300 年祭》专门讨论此事。

文中有一段话,是取自时人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城破之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疑为十)两,镌有永乐字”。

另,负责管理节慎库的工部员外郎赵士锦在甲申之难一个月后逃回江南,并于同年五月写了一部《甲申纪事》,赵士锦是这样描绘的:“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之万历八年后,解内库银尚未动者。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

而同时被俘的翰林院谕杨士聪亦说道:“内有镇库锭,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其其寻常元宝则搭包囗囗。按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 )(上述资料均来自;百度明朝吧:《崇祯内库库银问题讨论》http://tieba.baidu.com/f?kz=65630537)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1 22:59

多扯几句。

崇祯死日,最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他上吊的歪脖子树下留下如此字句:“百官不可留”。(全文是:“百姓不可杀,百官不可留。朕实不德,以致失国,无面目著衣冠见祖宗于地下,任贼车裂我尸。”)又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可见其所以对下属如此阴狠,不过就是把所有的官僚看作了他假象中的敌人。

他认为全部官僚都是在算计他,在拆他的台,所以“不可留”,全部应该杀光。

可怜的被害妄想患者朱由检。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1 23:25

奋斗 000001 老兄,你说的是表面现象。

从马克思的学说来看,或者用马前卒兄的总结来看,次贷及其导致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全球经济失衡。

这个失衡,源自生产能力无限扩张和(有效)消费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其必然结果。

俺前面分析过,这个世界,抽象意义上的生产者,是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而对应的消费者,是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内的消费主体,则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然而这些劳动者却没有多少钱来消费。

数据表明,1970 年代以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工人实际工资水平是下降的。其中,美国生产性工人的实际工资在近二十年中下降 20%。(参见:美国国会独立派议员波·桑代斯《波·桑代斯:美国民主往何处去?http://www.pinggu.org/bbs/b4i192915.html》 原载于《洛杉矾时报》1994.1.16)为了让全球经济不致于失衡,美国 zf 和金融资本家费尽心机,做了很多“工作”。其中之一,就是鼓励美国普通百姓大量借贷,甚至这些贷款远远超出其支付能力。(资本家的这点伎俩,马克思 100 多年前就指出了。佩服马老爷子,厉害啊!)以透支全体美国人民未来收入为代价,美国人大量购物,购买了无数来自中国的产品。

信贷是无法无限扩张的。信贷的主要依存载体——房地产泡沫破裂之时,信贷便陷入紧缩。

美国人民以宽松条件下的贷款为后盾,所掀起的购物狂潮便瞬间退去。

大潮退去,便留下无数没有穿裤衩的裸泳者丢人现眼。

这些光着屁股被大家参观的,其中就有疯狂扩张的中国出口产业。

如此,全球经济循环被打破了。

我们关心的是:来自美国(包括欧洲、日本)的订单萎缩,卡断了出口者(中国)的现金流入;而后果是,中国要回馈给美国的资金流(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接着断流。

这一现象,意味着全球经济平衡被打破。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1 23:31如老兄所说,和更多的专家所说,消除了现今的坏帐,难道就拯救了世界了么?就能回到原来那个完美的循环么?

不可能了。

原来的设计是:中国的生产能力由美国的消费能力消化,而后者则是建立在极端宽松的信贷之上。

现在,极端宽松的信贷环境还能再现么?

伦敦 G20 峰会已经告诉我们,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已经成为全球共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米国人不受任何限制地随意扩大信贷,然后,全球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毫不怀疑地跟进”,这种情况已经永远不可能再现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1 23:42

今天的数字,提示中国资金流入减速:

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 77 亿美元 同比少增 1462 亿

中新网4月11日电据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77 亿美元,同比少增 1462亿美元。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0411/532103.shtml

********************************

大家等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新增数字的消息吧。

按照周小船兄的话,应该是新增外汇储备的2/3,77×2/3=51,哈哈。

估计要出数据了,ccav 播出:“新华社报道,今年一季度中国购买美国国债 51 亿美元”,^_^。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2 20:57

金融是米国之长,是我们之所短。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3 15:54

中央打的如意算盘,是挺到危机结束,继续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所以长期看来,如果中央盘算的事情实现,外贸还是支柱产业。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3 15:57印钞票是全球各国大家一致的选择,而且一起大印特印,都作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流氓样子,就是表演给他国:老子不怕。

实际上,大家心里都很怕。因为,印钞票的后果就是超级通胀,超级通胀背后就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所以大家还这么做,就是指望本国出现超级通胀前,他国首先出现超级通胀。

其时,这个倒霉蛋国家就拯救了全球,以一国之牺牲拯救了全球,伟大啊!其在列强威逼下,丧权辱国,流失大量实物财富。于是这些财富将会支持全球其他各国走出危机。

OK,系统清零,重启,繁荣又开始啦。

大家就都得救啦。

顺便说句,在滥发钞票和爆发超级通胀期间,会有一段缓冲时间。

各国会尽力让本国这段缓冲时间延长。

米国是印钱尽量往国外发。

中国呢?一是以政府释放大量流动性(以贷款形式)给企业,维持其资金流(这绝对是不可持续的)。

关于这点,请参见新闻“一季度新增贷款 4.58 万亿元,完成全年指标90%http://money.163.com/09/0412/08/56MF563J00252G50.html”二是以房地产行业为帮凶,以行政手段逼迫百姓拿出棺材本买房或者买户口,或者买任何其他东西,目的就是维持企业运行,和整个经济体系的流动性。

关于这点,可以参见:成都以户口为诱饵,诱骗百姓购房(CCAV-2 频道 2009.04.12 晚上《经济半小时》的报道)。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3 19:49呵呵,俺的应对是这样的,未来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超级通胀和通货紧缩。

如果超级通胀,那么手里那点钱当废纸算了,靠近乡下亲戚,有口饭吃就行了。

如果紧缩来临,明天花钱比今天值,后天比明天值,那么我干嘛要花钱?

反正就是一条,握紧自己的钱放在手里。

别说“温”总理忽悠,“热”总统忽悠,俺也不花钱。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3 23:53俺不讨厌温总理,不过与其私德无关,其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他必须要说的话,是大忽悠。

现在花大价钱买房、买车、买任何其他大件,就等同于把自己压上赌桌,当了 TG 的筹码。

一将功成万骨枯,老温老虎在此一战中很可能成就功名,但是作为此战之炮灰的无数老百姓,将万劫不复。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4 10:06真的超级通胀了,就别提什么房地产了,zf 都岌岌可危。

不过俺还是正面评价 TG 的全国资源控制力的:全球第一强。所以非常怀疑中国社会秩序大乱的可能性。

美国人如果找到支持其美元霸权的秘密武器(葡萄说这个大杀器是新能源),那么中国、美国都还是可以继续玩老游戏的。其时,中国还能当经济上的跟班:出口导向。

接着玩 G2 游戏,这最符合买办的利益。

至于未来米国人会不会重振雄风,俺还是非常倾向于这一可能的。

1970 年代米国人曾经陷入今天一样的困境:戴高乐带领全球盟友造“黄金美元”的反。米国人还是一样过来了:废掉“黄金美元”,玩“石油美元”。

据说基辛格除了出场拉拢 TG,从政治、军事上对抗苏联外;还为了米国全体吸血鬼的利益,不辞辛劳,秘密会晤沙特的封建主,达成交易:米国提供军事保护,稳固沙特等国中世纪式的统治:沙特等国承诺石油仅仅用美元结算。

萨达姆反美十年,米国人不去捉他。但是当他宣布伊拉克石油不再以美元结算之时,美国人就要了他和他儿子的命。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企图废掉石油美元的萨达姆,在地洞里面,被米国捉住时,竟然携带了几百万美钞在身上,真是滑稽。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4 10:10

米国人 1970 年代,用武力换来了石油保证,支撑了美元。

今天,这很可能重演:找一个新的支撑,撑住美元。

至少现在,米国用武力控制了台湾,控制了全球所有重要的战略通道,卡住了 TG 的脖子,其结果就是:中国的廉价工业品支持了人民币,而人民币在支持美元。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4 10:12

所以俺觉得,米国现在控制的巨大的资源,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美国的超强武力,历史上成功换来了美元支撑物——黄金,这点是力证。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4 10:37

呵呵,这种预测不是没有可能。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4 11:24

个人猜测,大通胀,洗劫百姓的存款。

但是 TG 压得住,也忽悠地住,不会天下大乱。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4 12:01楼上兄弟,房价大跌不是 zy 要的,他要的是适度下跌。

至少到现在,房地产还在 zy 控制中,长远来说,嘿嘿。

俺是不信的,所以俺不考虑房子问题。

中国要是倒,就倒在房地产上。

TG 把自己当上帝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4 15:14

俺也非常为难,没有什么意见。

俺实际是偷懒了,只是觉得俺这样的小老百姓,保命最要紧。

再大的国家大义(被房地产商和狗官绑架的大义),如果要牺牲掉俺一生为代价,俺也只好不理啦。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6 22:02大致看了下新出炉的数据,没有多大感觉,但是非常怀疑数字被注了很多水。

俺非常怀疑未来通胀的可能性。就像一季度这样滥发信贷,疯狂释放流动性,如果再不发生大规模通胀,简直不可思议。

不过其中有个变数:在大规模通胀出现前,米国国内再次爆炸一个泡沫。

俺前面得到的信息,时间很可能就在第二季度。

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中国通胀预期恐怕立刻转为通缩。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6 22:03

俺得到的信息,是消费信贷泡沫即将破裂。

再次给全球经济沉重一击。

事情到底是否如此发展,俺拭目以待。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6 23:46引发此次大萧条的肇因,到目前为止,一个也没有解决。

所以,俺乐观不起来。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17 13:06

无太无极兄,俺给个例子,形象点说明。

大草原上,雨季就在眼前,但是四条老狼已经很久没吃东西了,所有的动物都死掉了。

现在四条老狼都达到崩溃的边缘,大家都在勉力支撑。

一旦一条撑不住倒下,它的肉就可以救另外三条老狼。

四条狼是中美俄欧。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20 09:47

不知道,看吧。

都在狂放假消息。

不过老米印钱是真的,就看如何应对吧。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21 10:21消费信贷泡沫的问题无论如何发展,不是问题。重要的是,米国人的借钱消费,超前消费的路子恐怕是行不通了。

下面如何发展,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倒不必关心这个。

另外,米国人的窟窿很大,这个不是问题,问题是谁来补这个窟窿,呵呵。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21 12:03俺观米国人的举措,其效能根本不在于拉动经济复苏,而在于拖延危机,等待危机转嫁给他国。

而各国不过就是架起高高的防火墙,力争自己不是那个替罪羊。

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未出现,新的经济体制及其寄生的实体——经济体系并未成形。

故而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现有体系的再次运行。

只是需要一个够块头的倒霉蛋承担最坏的结果。

俺觉得现在能做的,就是看,密切观察危机的发展,并且从中学习。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21 12:05当然俺不是在提倡阴谋论:非要指米国存心如此陷害各国,而是形势逼得它不得不如此。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23 00:14

作者:cgyok 回复日期:2009-04-21 13:20:02

楼主能分析一下,这次危机对中国影响时间多长,什么信号才是见底回暖?

***********************************这个问题俺想了好久了,得出的结论是:要想知道结果,密切注意形势发展。

形势非常不明朗,而且各方都在拼命制造假象,炮制各种假数据,要花很多精力来分辨。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27 16:225 月 4 日,中国青年节的那天,米国政府要公布本国十几家大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

所谓的“压力测试”,是指米国政府设定一些很可能出现的极端不利情况,看本国起到支柱作用的大银行、金融机构能够挺得过去。

俺从西西河得到消息,官方放出的风声:结果是乐观的。

而媒体放风:结果非常糟糕。

俺倾向于后面一种结果。当然到底情况如何,要看 5 月4 日的报告。

一旦坏消息放出来,将是大国下一轮出牌的开始。

多说无益,俺掌握的资料有限,只能坐着静静等待,密切观察形势发展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27 16:34作者:马甲三万两千八 回复日期:2009-04-27 01:43:14×××××××××××××××××××

马甲兄,说俺预见是高抬俺了,其实大家都知道,小布什当年弄出个 7000 亿美元救市计划,就是印钱的开始。

原因很简单,美国在平日,就需要每天 20 亿美元由国外流入米国(全年算来就是 6000 亿以上),才能弥补亏空,维持国内资金流的平衡。

而伊拉克战争,使得这个“每天 20 亿美元”已经远远不够。于是米国当日就大量印钞。

次贷危机使得米国的收支平衡体系彻底崩溃,而且次贷危机也是米国收支体系彻底崩溃的结果。

国外流入的资金已经远远不够米国平衡收支。于是印钞变成唯一选择:

当小布什弄出那个 7000 亿美元计划的时候,我们环顾世界,发现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库,也不过就 1.95 万亿美元,而且其中过半数已经借给了米国。——这说明,没有人能够借这么多钱给米国。

奥黑子跟着弄出更多个救援计划,最近竟然弄出个 1.15万亿美元的空头支票。

无耻之尤啊!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28 16:48

米国要按照它国内的体制来办事:

它印刷这么多钱,是给了金融机构,象 AIG,转手给了它的对赌对家这个对赌的对家,宋鸿兵说是大银行,如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等。接着,这些大银行拿到钱,要么给高管发高额补贴(不发,就留不住这些“人才”),要么把钱贷给可能有高收益的项目和公司。

奥黑子的麻烦就是在这里。

高收益的项目和公司,目前在美国,还是金融机构。它们玩的,仍然是炒作各种概念,其实还是在制造一个个泡沫。

如果真如葡萄所说,奥黑子真的能够制造、引导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比如新能源),把银行拿到的钱,投入这个领域,那么美国的棋就全活了。

只是,如果要银行投入,那么这个领域,必须是高收益,而且风险可控。奥黑子有这么大本事做到这一点么?

这个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4-29 15:31前天的经济半小时说,米国每发行 100 块新钞,有 97块流到国外去了。

就光看这个数字,就知道美国发钞影响国外更深。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2 13:15所谓保增长,其具体举措,不过是对既得利益集团妥协而已。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00:15

感觉那个得老兄,初步看了你转的这篇文章,说点自己的看法。

老吴提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过他将这个集团轻描淡写了。

俺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中国自从 1990 年代中期后,加速向“右”倾斜,治国方略上表现为采取激进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这一方略,在加入 WTO 的背景下,带来了中国国内各个经济细胞的竞争力突飞猛进,也带来了中国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突飞猛进,这是好的方面。

然而,坏的方面讲,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既得利益集团的实力也迅速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严密的网络和内部结构。

至此,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型,它已经将本集团的大门关上。

社会由此分化,变成了泾渭分明的平民集团和掌握了巨量财富和权力的、由权贵官僚勾结投机资本而形成的——寡头集团。

而且两个集团之间再无交流之可能。

换句话来说,90 年代至 2008 年,是寡头集团的形成时期,在此期间,有人上升,有人落马,平民还有混入其中的可能。

而今,国家资源可以交易的,已经交易完毕,寡头集团这个怪物已经出炉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00:19老吴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当着这个寡头集团的吹鼓手,这个不能怪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它身在庐山,自然不知其真实面目;我们在野,却看得清楚。

它的文章透露出来的观点,太小看了这个集团的力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先要问问这些拿到既得利益的老爷们,是否愿意出让一些利益?

老吴难道真的认为有人可以对付得了他们么?

不要考虑老胡的意志,因为老胡的执政基础,就是这些寡头集团。

老胡的手下,都是这个集团的成员。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00:25中国走的路,从指导思路到实践,非常象俾斯麦德国的发展道路。

俾斯麦代表源自东普鲁士的容克集团的利益,并且以军事贵族——容克集团为国家骨干领导力量,圆满完成了德国的国家崛起。

我们不妨继续观察,中国的容克集团,如何带领中国走出下一步。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13:52

网上找来些资料,关于容克的,大家参考:××××××××××××××××××××××

普鲁士由小而大,由弱而强,还因为它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即位时正值三十年战争,勃兰登堡被瑞典军占领。他亲身体会到军队为立国之本,因此他决定向瑞典学习,建立一支常备军。1653 年,他与容克贵族达成协议:允许容克对农民行使警察

权和裁判权;容克则同意选侯征收“军事税”,以便创立常备军。在这个协议中,选侯也同意让容克担任常备军的军官。从此以后,容克就与普鲁士军队结成不解之缘。从腓特烈·威廉以来,普鲁士国家就变成一架强大的军事机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期,普鲁士军队的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达 85460 人,相当于全国居民的 4%。在全欧,普鲁士在人口方面占第 13 位,但是其军队的数目却占第 4 位国家财政收入的 3/4 都用在军事上。在军队中实行盲目服从,容克出身的军官可以任意鞭挞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军官的虐待而自杀。平时军纪甚严,但是一到战时,军官却纵容士兵烧杀掠夺。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是与容克阶级紧密相联的。容克阶级积极支持军国主义政策,这是因为这个政策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第一,实行军国主义及侵略扩张,他们就可以获得新的地产。第二,随着国家领士的扩张,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扩充起来,这就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当官机会。第三,加强军事力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军官的数目从而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军官职位。

容克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他们的经济力量是建立在农奴制上面的。德意志的“农奴制第二版”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突出。从 16 世纪到 17 世纪上半期,普鲁土,特别是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民又农牧化了。他们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并且被迫向地主提供劳役地租及代役租。农奴每周要在领主的土地上劳动 4~6 天。1710 年一个官员在报告中写道:“地租、劳役、租税、士兵驻扎和贡赋等经常增加,人民很难维持下去;农奴一直很穷而且越来越穷,一如既往,最后他们无可奈何只好逃跑......”

普鲁士的官僚系统也是靠军队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本来普鲁土一些地区的征税权掌握在各领地的等级会议手中,但是腓特烈,威廉却靠武力征税。他曾派军队以武力相威胁,迫使克列夫兹和马尔克接受了新税。接着,他把这种新税变成事实上的永久性税收,从而剥夺等级会议最主要的职权——收税权。最后,由于各地税款主要用于军队开支,他就把税收事务交给军方去办,为此组建军事总部,下面设军事财务处,向各地派遣军官,负责征税。这些军官用军事命令的方式进行工作,很快把工作范围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并把各地原有的行政机构排挤到一边,其中包括各领地等级会议和市镇自治当局。通过军事总部,腓特烈·威廉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官僚行政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灵魂是军队。1723年他设立直属国王的“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总管理处”,作为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这位“军曹国王”用管理军队的方法管理国家,认为专制君主最懂得他的人民需要什么。

他曾说:“朕乃君主,故可为所欲为。”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发展成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军营式的纪律与等级制度支配整个社会生活。所谓的“普鲁士精神”到这时已完全成形了,它的公式是专制主义加上军国主义××××××××××××××××××

不知道作者是谁,所以没法给出链接。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13:59

另,引入一段普鲁士统一德国前,“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史料,大家参考:×××××××××××××××××××××德意志关税同盟德国统一前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为扫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而结成的同盟。于 1834 年正式开始。

19 世纪初,德国仍处于分裂和割据状态。在 1815 年新建立的德意志邦联内部,存在着各自为政的 38 个邦国,其中有 10 个是帝国城市。直到 1834 年,德国境内依然关卡林立,并存着多种商业法规、度量衡制度和几百种地方性货币。

这严重地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关税统一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拥有 1050 万人口的最强大邦国普鲁士,当时积极促进关税的统一。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推动下,普鲁士政府于 1818 年首先实行改革,在境内废除关卡,取消消费税和国内关税的征收,宣布商品流转自由。

对进口工业品仅课征 10%的从价税,同时允许原料免税输入。

前者符合容克地主的要求,但却违反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受到工业资本家欢迎,但引起了地主阶级的不满。双方围绕着税率问题进行着尖锐的斗争。

普鲁士废除内地关税对其他邦国有很大影响。在普鲁士带动下,北德 6 个邦国于 1826 年成立关税同盟,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的关税取消了。1827 年,南德两个大邦国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组成南德关税同盟,后来其他一些南德邦国也参加进来。1828 年,汉诺威、萨克森、图林根各邦国和汉萨城市组成了对抗普鲁士的中德关税同盟。但在普鲁士的压力下,它于 1831 年瓦解了。

1833 年,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组成,参加的各邦国订立了为期8年的关税协定,协定自1834年1月1日起生效。以后每逢协定到期即再行延长。开始时,这一同盟联合了北德 18 个邦国,1835 年巴登公国、拿骚公国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加入后,领土共计 8.2 万平方英里(超过当时德国领土 2/3),人口 2500 万人。只有汉诺威等一部分邦国未加入同盟。

关税同盟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内地关税,同盟各邦国之间的贸易免税;对国外贸易统一关税制度和税率。关税同盟以普鲁士 1818 年的税法为蓝本制订关税政策。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从 1834 年起废除全部关税。在对外贸易方面,倾向自由贸易,但对从英国进口的棉织品和呢绒等则课征保护性关税。关税同盟还致力于统一货币、度量衡制度和商业法规。各邦国于 1838 年和 1857 年签订一些专门协定,开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1868年又法令规定自1872年1月1日起在德国采用米突制,在 1847 年协定基础上统一了票据章程,1857~1861 年间又制定了在 1869 年付诸实施的共同商业章程。1837~1844 年间,关税同盟先后与荷兰、希腊、土耳其、英国和比利时签订了商业协定,同盟的国际地位很快得到巩固。

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它也促进了 19 世纪德国产业革命的发展。

德意志关税同盟 (德语:Deutscher Zollverein) 于1834 年由 38 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在当时工业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贸易往来、减少内部竞争。而让同盟成立的主要功臣是经济学家弗里得里希·李斯特。基于同盟充满保护主义的色彩,它不容许奥地利加入;最后,这令奥国与普鲁士的竞争更为激烈。1866 年,由于南德邦国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同盟解散。但在 1867 年,这些邦国愿意重返同盟后,它又重新成立。新同盟更具凝聚力,因为任何成员国都没有否决权。

同盟由普鲁士建立。最初,成员国只包括普鲁士与她的邻国。由于普鲁士当时的领土东西分隔,同盟能帮助货物的运送。后来,经过普鲁市政府多年的游说,成员国陆续增加。

那边厢,奥地利也积极组成她的关税同盟,但较为审慎,成员国也寥寥可数。

有些如 Helmut Böhme 的经济历史学家,就根据这个同盟的成功,质疑一般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主调。

他们认为,由于普鲁士主导同盟的发展,以至能支配德国经济,更达成政治、军事联盟。最后,邦国都愿意接受小德意志的统一方案。故此,德国统一是必然的结果。而且,同盟成立三十多年后,普鲁士人已经建立一贯的反奥立场。俾斯麦绝对不能在上任后短短几年内,做到这种效果。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关税同盟是德国历史上经济融合以及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最好范例,对它的探讨不仅可以拓展对德国民族统一研究的范围,而且也可以对近年来加速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下略)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949301.htm××××××××××××××××××××××××××尤其注意最后一段,可以隐约看到 TG 台湾动作的历史渊源。

先经济,经济一体化后,以平稳方式完成政治整合。

其实何止短期内的目标台湾,TG 中期目标是统合东南亚、东北亚、中亚,而且已经在做了。

远期目标嘛,用官面上的话来说,叫做“和谐世界”。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14:26

上面引文来自百度词条“德意志关税同盟”,没有全部引用完全,但是推荐大家去读一下,非常有启发意义。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14:41

附图:德意志第二帝国地图:

{SIMAGE}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baike%2Fpic%2Fitem%2F020e66f05e7c96d07931aafb.jpg{EIMAGE}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15:48答楼上:这些是俺这几天读到的东西,转来给大家瞧瞧。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21:20

bruceguag 兄,俺是在百度里面搜索到的,可以查到很多资料,呵呵。

这样得到的信息,不一定很准确,但是这种方式很灵活。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5 21:26

呵呵,老吴有苦衷。

俺想,俺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大家可以看出俺的看法: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现有生产的实际主宰力量和代理人。

既得利益集团的超额利润,是其主导并维护现有生产关系的回报。

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需要更高水平的生产方式,这样将会淘汰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

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超额利润,必然拼死反扑。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7 11:43昨天晚上,跟黑子通电话了,据说,是“应约”通电话。

新闻里面说是流感的事情,俺冷笑,哈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7 11:45

“以上内容完全是复制粘贴,本人并不明白其意思,故本人不对以上内容负法律责任,请不要跨省追捕。要详查请自己联系原作者,谢谢!”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09 12:51

司马 mm 的话俺是赞同的,除了对美国的前途判断。

关于压力测试,本来我以为是一场大风暴将要来临,没想到俺太天真了。

美国人利用压力测试,给大家和市场吃了一颗麻醉药,让大家看到了根本不存在的美好前景。sigh。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9-05-10 23:57

richard0106 兄,大家讨论而已,无所谓高低啥的。

若说下一个经济热点区域,非常可能是海西经济区,也就是台湾海峡西岸(主要指福建),这个政府已经明确推出了。

而且就短期内的国际形势而言,两岸关系将会以缓和为主:台湾的背后黑手美国现在有求于中国;而中国顺势推出“先经济融合,后政治整合”的缓步渐进策略。这个将会非常利于海西经济区的前景。

美国缓过气来,情况会紧张起来。

但是到底老美还能在台湾玩甚么花样,掀起多大风波,也很难说,因为其时中国的力量将会更加强大。

世事难料,走一步看一步吧。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