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用购房的办法来规避通胀风险的人还不在少数,相当多的人都这么想——马上要通货膨胀了,我的钱购买力要下降了,我要找到一个保值的办法,所以我要买套房子放那里。

这个办法已经预设了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我们所购买的房子是很神奇的东西,它在未来不会贬值,只会升值。

问题是房子真的是这么神奇的资产么?

从当前阶段来讲,没有东西可以真正保值,除非你是投资大师,你的投资总是赚钱。黄金的保值功能都大可商榷,何况一个风雨飘扬市场的普通商品房呢?从中期来看,我们怎么能知道今天购买房子的价值一定会升高呢?例如 20 年后,它的市场价格按实际购买力计算,怎么能保证一定高于今天的购买价值呢?有人会说,中国要大规模的城市化,未来的住房需求无限大,提出城市化理由的人都是在遵循“市场供求原理”,考虑到了未来的巨大市场需求,所以非常乐观。

问题是,有没有考虑巨大的供应能力呢,我们怎么确定二十年之后的城市化状态呢,又怎么知道经过长达 20 年的住房建设,到时候全国的房子不会供应过剩呢?如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始终都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建设,经过 20 年的积累,住房是不是会超过实际需要呢。事实上,现在正是这个趋势,从 98 年到现在的 10 年间,建造的房子已经超过了城市化产生的实际需求,所以现在全国商品房积压严重。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20 年后,人均居住面积将会超过 50 平米,总体过剩的局面是极有可能的。在总体过剩的市场里,资产怎么升值呢?

从长期来看,假设过去了 40 年了,我们现在买的房子已经严重老化了,而且和以后开发的“高质量节能住宅”来比较,已经毫无产品优势可言,而且居住权仅剩下了 30 年了,一套房龄 40 年的又老又旧又不节能不环保不时尚的老房子,我们怎么保证它依旧受到市场的欢迎呢,它又怎么实现自身增值呢?可能有人会说,我住的小区旧了,我可以等着政府拆迁,等政府给我高额补偿。这是典型的以当前的惯性思维推测未来,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事情。试问,经过了这些年近乎疯狂的城市建设,城市格局基本定型了,几十年后还有多少城市会大规模地拆迁改造呢?去欧洲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看看,有哪个国家在整天忙着拆迁改造呢,基本没有,人家忙的是城市文化保护。美国现有的房子,80%以上房龄超过 50年,都很老,但拆迁很少,因为市场到了稳定期了。再说了,若干年后,中国物权健全了,拆迁会成为天难的事情。不像现在,一纸文件发下去,几个推土机一去,房子就推平了。

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值得去好好想一想,未来社会怎么样,城市发展将会怎么样,要发展地看,不是静止地看。更不要动辄就相信那些诸如“房子是永远保值的商品”这样的不切实际的忽悠,更不要相信“一铺养三代”之类的鬼话,这些都是精心炮制出来的广告语,很容易传播,但同样也误人不浅。

在我们生活中,有些账,如果你动了脑筋仔细去算,是可以算清楚的,先不论对错,起码我们可以算出自己“独立的结论”,而不是老拿着别人的谎话来满足自己心理需要、去误导自己的亲友同事。

我们的耳朵,除了倾听自己的心声之外,应该尽量少去听其他无用的东西。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4 23:19

感觉中介少多了,看来中介也挑地方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5 23:50

转载一篇关于北京的新闻————

据 4 月 7 日文章报道:近日,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下称北京农商行)商务中心区支行行长田军因涉嫌参与一起总额为 4.6 亿元的骗贷案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为贷款提供担保的北京华鼎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安冬及实际控制人胡某亦被司法机关调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该起案件事发2009年2月底3月初,正是一线城市投机资金开始活跃,楼市小阳春初见端倪之时,担保公司与银行人员以假按揭的形式合谋骗贷。司法机关及中国银监会、北京市银监局、北京农商行多家机构,正在调查处理该事件。

目前已查明的损失超过 1 亿元,同时,调查组还冻结了 200多个涉案的虚假账户,追回损失 1 亿多元,总计被骗贷的金额约为 4.6 亿元。

现在来看这些案件,如果是开发商和银行人员以假按揭的形式合谋骗贷,或许根本就不好查,因为在现在的政策环境下,开发商来操作假按揭比担保公司来操作假按揭要容易得多,而且,不花大力气更本就不好查,当然,不是查不出来,只要去查肯定查得出来,但事情没有暴露,司法机关无法介入。所以,这起假按揭这么轻易暴露,主要是担保公司在操作上的不方便,而实际上,现在大量的假按揭不是担保公司和银行做的,而是开发商和银行做的。

担保公司做的这个假按揭,只涉及到 200 多个虚假帐户,骗贷金额为 4.6 亿,只追回损失 1 个亿,也就是说造成损失3.6 亿。如果和开发商的假按揭比起来,实在是很小的数目。

但是,开发商操作的假按揭不容易暴露,如果暴露出来,那就是惊人的大案。开发商做的假按揭要暴露出来,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用于做假按揭的楼盘房价下跌 20%,也就是说,跌去了首付,假按揭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就是为什么全球房价都在下跌,而中国的某些城市的某些楼盘房价还在上涨的主要原因,作假按揭的楼盘只有设法推高房价,才不至于暴露骗贷的行为。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6 17:26

楼上客气,如果帖子值得看一下午,那楼主的时间没有白花。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7 09:08

看一则来自上海楼市的消息——

****************************上海房协泼开发商冷

水楼市脆弱别盲目涨价*********************************

上海楼市近期出现的“小阳春”已被不断攀高的销售数据验证,沪上部分开发商耐不住性子开始小幅提价。4 月 9日,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下称房协)组织了一次形势研讨会,几乎齐聚沪上大部分知名地产商和专家讨论当下房地产市场。

这次会上,地产商们被泼了一盆冷水:目前成交量上升能否持续尚未可定论,在保持楼市稳定的前提目标下,开发商应切忌盲目提价。

房协:楼市还相当脆弱上海房协是由本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依法自愿组成的全市性同业组织,该会行业业务主管部门是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此次座谈研讨会实际上是针对最近两个月来上海楼市突然间爆发的火热行情适时召集。这次研讨会由上海房协组织,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庞元作为政府代表出现在会上,包括万科、复地、绿地、中华企业、上海城开等数十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全部派出副总级以上管理层出席。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井喷,尤其是3 月份,成交量更是回到 2007 年的高峰水平。数据显示,3月份,上海一手商品住宅(不含动迁配套房、不含商办产品,下同)成交面积达 152 万平方米,13548 套,创 2008 年以来单月最好成绩,这个成交业绩,接近火爆的 2007 年月均成交175万平方米,是2008年月均成交面积75万平方米的两倍。

会上,房协负责人作了题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要珍惜市场回暖,共同维护市场稳定》的发言,呼吁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合理定价、促进销售。

房协称,上海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楼市真正回暖有赖于宏观经济的好转。要正确判断房地产市场走势,不能忘记国情和社情,不能高估老百姓的购房能力。商品住房交易回升态势还不够稳定,年内楼市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房协分发给与会人士的一份文件还指出,目前楼市的回暖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去年积蓄已久的刚性需求的集中释放,并不能证明楼市已经真正回暖,后期能否可以持续还有待观察。开发商尤其是几家大的开发商应该认清形势,目前来看,楼市还是相当脆弱,并不能看作是又一个旺季的到来,因此不能盲目乐观,开始又一轮轮番涨价,楼市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楼价平稳基础上。

房协还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称,如果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对单个企业可称为“理性选择”的话,那么这种“个体理性”的叠加却必然导致市场回暖的消失,是一种典型的“群体非理性”现象。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7 09:28

以上新闻见《东方早报》09年4月14日B08财经版:地址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9-04/14/content_124557.htm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7 09:40再看一则来自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消息——这是 4 月 15 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财经》论坛——寻找中国经济新引擎”上演讲时发表的观点。

报道地址:http://www.caijing.com.cn/2009-04-16/110146805.html

主要报道如下:刘世锦指出,3 月市场驱动的内需有积极变化,但力度、稳定性、可持续性都有待观察。

他表示,目前信贷流向政府投资项目较多,使得经济短期内出现回暖迹象。但是,最终消费需求仍缺少有力刺激。

“如果资金大量流向中间需求,而不是最终需求,将很难有持续性。”刘世锦说。

刘世锦还认为,经济调整是一个过程,“先是生产下降,然后收入减少,接着需求也会减少。这是一个循环过程,目前还没有完成,”刘世锦表示,“经济调整到现在仅仅经历了两个季度。”

考虑到收入降低、需求减少,消费可能会往下走。国内投资由于政府投入力度较大,今年前两个月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长,但是非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维持比较低的水平,“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如汽车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一些城市房地产销售加快,能否持续还需要观察。”刘世锦说。

出口跌幅趋于收缩,但是不排除加大下滑幅度的可能。

“如果再出现一次大的冲击,外需会不会出现大的下降,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刘世锦说。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下降 9%。“在这种情况下,保住出口份额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胜利。”刘世锦认为,“今年出口保持较低的负增长难度都相当大。在全球贸易衰退背景下,一些企业能生存下来,并且保住或者提高了市场份额,说明中国企业是有竞争力的。”“市场驱动内需是整体经济回升的关键”,刘世锦表示,在政府投资拉动之下,一季度有些数字可能超过预期,人们会感觉到信心提升。“如果人们调整预期,对投资的影响很大,”刘世锦指出,在政府投资拉动下,二至三季度,经济增长将可能呈现回升态势,“关键是四季度。”

有估计指出,房地产会在四季度开始回升。“如果房地产投资回升了,可以看成是市场驱动内需回升的标志。”刘世锦表示。如果四季度政府投资的作用开始减弱,在房地产等行业的带动下,市场驱动的内需转入回升通道,将可能实现整体经济的 U 型回升。“如果两者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将是一种理想的情景。”

不过,如果市场驱动的内需未能及时接续,经济可能出现二次回落。“我们应该争取第一种情景。如果出现第二种情景,恐怕必须要有第二轮政府刺激政策。”

关于房价调整,刘世锦认为,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前提是库存下降,库存下降有赖于销售持续回暖,而销售状况直接与房价水平相关。必须认识到,在经历了一个包含一定泡沫的高速增长期后,即使长期增长潜力巨大,也应有必要调整,才能为后续增长积蓄动力。房地产行业虽有较高市场化程度,但同时受到多种人为因素影响,且区域特征明显。

刘世锦指出,保房地产行业发展不等同于保高房价。事实上,由于人为因素使房价高于真实供求水平,将会延缓房地产市场的必要调整,使房地产行业回升推迟。

“房价下落到位,真实的需求才能兑现。”刘世锦表示,政策上在降低房地产交易费用、支持合理需求的同时,要引导一些地方仍然偏高的房价向真正供求水平回归,从而使房地产行业在下一步经济回升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产业作用。

此外,刘世锦还认为,需要有效把握货币和信贷投放速度和力度,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伏。“这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刘世锦说。

他认为,货币投放过快,一旦经济上行,通胀压力马上来临,并且这样的通胀压力跟 2008 年上半年不同——经济增长动力不一定比以前强,但是通胀压力更大了。

“货币多了不一定表现在商品价格上,更多地会表现在资产价格上。”刘世锦表示,“我们期待房地产市场能够反映真实需求,但如果它成了人们追逐资产价格上涨的载体,将与我们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目的相违背。”■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7 10:17

再看看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消息——4 月 15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八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二条提到要“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要“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新华社的新闻通稿直接用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稳定住房 汽车等大宗消费》的大标题。请看新华社的报道摘要——地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9145829.html

**********************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稳定住房 汽车等大宗消费**********************

——————————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 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 ————————————————————

当前重点工作:

(一)认真落实扩大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

(三)千方百计稳定外贸进出口

(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

(五)加快推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六)深入细致抓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七)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作

(八)努力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内外部环境还十分严峻。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主要是: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工业增长回升乏力,经济效益继续下滑,民间投资意愿偏低,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财政收入下降,就业压力很大。我们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决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宁可把困难和风险看得重一些,把应对危机的时间估计得长一些,把政策举措准备得充分一些,扎实工作,毫不松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落实扩大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前两批已下达项目投资建设,立即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研究制定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政策。(二)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积极扩大文化、旅游、信息等服务性消费,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清理各领域特别是公共事业领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规定和收费。(三)千方百计稳定外贸进出口。(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五)加快推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六)深入细致抓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七)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作。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八)努力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严格控制一切不必要的开支。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7 15:43热烈欢迎徐托你同学再次光顾指导。有问有答,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在房地产交易中心的所在的写字楼上班,每天进进出出,交易人群一目了然。

----------------------------------------------- -------------------------------------------- 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共有 20 个,上海市级 1 家,区县级 19 家,经过我详细调查,大部分都是独立办公的,有自己的办公楼。浦东交易中心在房地大厦 1 楼,张扬分中心在张杨路 2899 号的邮政大厦,但是整层使用,独立出入,和楼上的不搭界,与其他公司的人流分开了。而且人家的上班时间短,上午 8.45—11.30,下午 13.00—16.30,你还没下班呢,人家就关门了。我还真不明白,您是怎么做到“一目了然”的,莫非您每天上班偷偷跑出来,去交易中心闲溜达,您还真有功夫,而且还锲而不舍,天天坚持。值得我辈佩服。

再就是,我从来不看豪宅,这是我和你本质区别——我量体裁衣,不好高骛远。

----------------------------------------------- -----------

瞧您这话说得,还真是冤枉人了。首先我对所谓的“嚎宅”毫无兴趣,也没那么多钱买它。你说和我“有本质区别”,貌似我就不会“量体裁衣”,我就“好高骛远”了,证明自己正确也不用先给别人戴帽子啊。为您的评价,我反躬自省了好半天,结果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究竟哪里犯了“好高骛远”的毛病。

为了孩子的教育,我向现实而不是向愤愤不平低头。

----------------------------------------------- --------------------------------------------

即使不“为了孩子的教育”,我早就打算向现实低头了。

这个社会,现实这么强悍和生猛,谁能不向它低头啊?那不是自己找死么。鄙人自我感觉还是挺现实的,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有多少闲钱就买多少钱的东西,一点都不天马行空,忽忽悠悠。至于“向愤愤不平低头”,恕我愚笨,还真不理解您什么意思,不知道您想说谁,还是骂谁。

请问,每天去买菜就是卖菜的?每周去电影院就是电影放映员?每周去看望双亲就是居委会的?

----------------------------------------------- --------------------------------------------------- -------------

说实话,您这一串反问,吓了我一大跳。这比现实生活还要强悍,已经超过了我的正常思考范围了。恕我难以回答,也不知道如何作答。如果硬要回答:不妨这么答——每天开车去蔬菜批发市场买菜的,他基本就是卖菜的;每天去电影院那间小黑屋里工作的,他很可能就是电影放映员;每周忙完了居委会的工作抽空去看望双亲的,那他一定是居委会的。

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时,轻易出手,房东不宰你宰谁。

任戴之争、真假按揭之谜、量价涨跌疑问都是在一手房领域的。很多人忽视了二手房真实的情形。

----------------------------------------------- ----------------------------------------------- 看来您对二手房市场还真是挺熟悉的,不过我们平时称呼“卖房人”这个角色,好像不大使用“房东”这个称呼。

听您张口闭口“房东房东”的,您和房东打的交道还真不少呀。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一个朋友想买房,拉我去中介公司打探情况,我那会才知道,“房东”“客户”是他们这一行的惯用语,工作规范语言,怪不得我听起来觉得这么耳熟,原来如此。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7 16:21

****************************************** 对 以

上三则新闻的解读**********************************************以上三则新闻都看完了,有地方的,有中央的,有来自政府的声音,有官方研究机构的声音,还有半官方的行业组织的声音。如果仔细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新闻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看新闻一定要串起来读,互相参照,才能有所发现。

对这三则新闻,我们不妨倒过来读,先看中央的,再看中阳喉舌研究机构的,再看地方的和行业的。

中央的新闻,大意是说——“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要干什么”;

研究机构的新闻,是说——“为什么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干,不这么干那是绝对不行的!”;地方和行业的新闻,是说——“认真学习中央指示精神,我们应当怎么干?”

先看中央的新闻,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会议研究的重点工作,其实都在新华社发通稿的标题里头了,那就是“扩大内需”,是“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这才是这次常务会议最大的亮点,也是当前最大的任务。所以说,新华社不愧是国家通讯社,记者厉害得很,中央要说什么话,它的通稿大标题,一语中的,简单明了。

看会议确定的八项重点工作,第一条讲认真落实扩大“政府投资”,第二条讲着力“扩大内需”,第三条紧跟着就讲“稳定出口”,正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投资、消费、出口正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经济“三驾马车”。当前形势逼人,中阳开会,所以前三条肯定是要先讲“马车”的。之后,才是农业、产业、民生、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等,这些事情也很重要,但其重要性显然不能与“三驾马车”相提并论。

所以,这个排序,其实是体现了中阳工作的“轻重缓急”,是充分体现了各项工作的紧迫程度的。

在“三驾马车”里头,“政府投资”是自己掏钱自己花,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这可以控制,可以根据需要加快,因为缰绳就在政府手里;“出口”这个基本是没法控制的,因为缰绳在外国人手里,外国人不听话,不买我们的东西,我们也没辙,我们只能“千方百计稳定”之,不能操之过急,干着急也没用;还有“国内消费”,虽然缰绳不在政府手里,但毕竟是在咱老百姓的手里,多少还在咱自己家里头,虽然没法直接操控,但可以劝导、可以引导、可以诱导、可以刺激、可以逼迫、可以多方努力……,总之,中央的提法是“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说白了,就是要老百姓多花钱,而且要往大里花,别整些小大小闹,要买就买房买车,拉动经济增长。

国务院的会议精神,其实非常明了。这一点,恐怕没有谁比国务院的高级智囊机构——发展研究中心更加清楚了。

所以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新闻,国研中心的刘世锦副主任在“财经论坛”上的发言,处处体现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可以说是领会了会议的精髓。

细看看新闻报道中刘副主任的发言,实际上他说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政府驱动的巨额投资初见成效,國內需求有了回暖迹象,出口跌幅也有所收窄,总之,一季度交出的答卷还是不错的,但困难犹在,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未来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第二层意思,“市场驱动内需是整体经济回升的关键”。

虽然一季度在政府投资拉动之下,宏观经济数字超出预期,人们信心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话锋一转,刘指出,“内需”才是中国经济回暖的关键和根本因素,房地产消费则是内需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房地产投资回升了,可以看成是市场驱动内需回升的标志。”他的看法是,如果 09 年四季度政府投资的作用开始减弱,在房地产等行业的带动下,市场驱动的内需转入回升通道,将可能实现整体经济的 U 型回升。

“如果两者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将是一种理想的情景。”这话说的很明白了,政府投资的威力没法长期持续下去,只有内需接上来,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回升。如果内需断了档,接续不上,那中国经济“可能出现二次回落”,后果很严重。

所以,内需实在是太重要了,国务院扩大内需的政策是极其正确的,我们应该全力搞内需。

第三层意思,既然明确了要搞内需,那么不外乎就是房子、车子、电器等等,先把大件消费搞起来。汽车不太愁,中国消费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了,电器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毕竟一直在大降价,就连失业的农民兄弟们也买的热火朝天的。

最发愁的就是房子怎么办?国务院会议说要“稳定住房消费”,没有具体说怎么稳定。事实上国务院的文件里也不会说得这么详细,只是指导个大致的方向。

刘副主任其实给我们做了内涵阐释。他说,“保房地产行业发展不等同于保高房价”,就是说了国务院所提“稳定”二字的确切内涵,这里的“稳定”就是要快点卖房,快点清理巨额库存,以稳定全国成交量,不是稳定目前的高房价。

至于为何要催促开发商快点卖房,刘也给了详细的解释——“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前提是库存下降,库存下降有赖于销售持续回暖,而销售状况直接与房价水平相关。”如果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只有降价了,才能让销售持续回暖,只有持续回暖,才能让库存下降,只有库存下降了,才能恢复行业投资,只有行业投资增速回升了,才能发挥房地产行业的拉动作用,这是个长链条,行业投资不振,根源在房价上。刘进一步说,“房价下落到位,真实的需求才能兑现。”这已经是相当明确的表态了,房价不动不行了,“要引导一些地方仍然偏高的房价向真正供求水平回归,从而使房地产行业在下一步经济回升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产业作用。”这句话,怎么听怎么都像是中央政府文件里的口气。

刘副主任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下。他说,“房地产行业虽有较高市场化程度,但同时受到多种人为因素影响,且区域特征明显。”这里的“人为因素”说的是啥,恐怕傻子也听得出来,他是在说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等的影响,比如前一阵子各地政府热衷的“救市”。“区域特征明显”应该也好理解,就是指全国房价差异比较大,各地对房地产市场的介入程度有强有弱。由于人为因素使房价高于真实供求水平,将会延缓房地产市场的必要调整,使房地产行业回升推迟。从这一点看,再联系到最近一段时间,发改委、住房部的高官陆续对高房价问题表态,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说明中阳对当前房地产的胶着状态有点着急了,对各地利益集团死撑着高房价不动,已经开始不满了,因为这已经影响了宏观经济复苏的大政方针了。如果地方诸侯再不能采取措施“稳定住房消费”的话,恐怕中央就要出手引导了。

所以说,看了这则报道,我们就会发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不只是政策决策的智囊咨询机构,还是个高层意图的忠实“阐释者”,是国家意志的“传声筒”和大政方针的“吹风者”。如果对国家政策动向不清楚,可以听听这些智囊在说什么。不知道该听的人听了没有,反正我感觉上海是听进去了。再来看第三则新闻,上海房地产协会“给房地产商泼冷水”的这件事,正是地方政府对中央精神的一个直接反应。

不妨先看看这则新闻交代的背景。“上海房协是由本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依法自愿组成的全市性同业组织,该会行业业务主管部门是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这次研讨会由上海房协组织,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庞元作为政府代表出现在会上,包括万科、复地、绿地、中华企业、上海城开等数十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全部派出副总级以上管理层出席。”房协受房地局领导,乃是个半官方组织,是政府和房地产商之间的一座沟通桥梁,是双方互相影响的一个有效渠道。房协开个会,不仅上海房地局的副局长去了,而且,“数十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全部派出副总级以上管理层”参加,双方管事的都到齐了,会议的规格很高,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政府有重大的动向要通报,政府要通过这个渠道传达它的意图。到底要传达何种意图呢?看报道中的这句话,“会上,房协负责人作了题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要珍惜市场回暖,共同维护市场稳定》的发言,呼吁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合理定价、促进销售。”

此话可见,政府意图昭彰,乃是要维护“市场稳定”。

很明显,这里的“稳定”和国务院会议要求中的“稳定”乃是一个意思。要稳定市场,所以进一步呼吁主要开发商认清当前形势,“合理定价,促进销售”,其实就是针对这一波交易反弹中的“个别涨价”行为而言的,因为涨价一旦形成气候,大家贪图眼前利益,跟风涨价,会打击刚刚回暖的交易量,让来之不易的“小阳春”变成“倒春寒”。市场交易量上不去,库存清不了,新开工量也上不去,行业投资裹足不前,新增土地供应也卖不出去,这无论对 GDP,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还是对交易税费,都是巨大的损失,都是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所以政府要通过房地产协会给开发商“递话”了,要当明白人,要识大体顾大局,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服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但让开发商直接降价的话也不方便说,因为那会给市场形成降价预期,再说政府和开发商也是在博弈,你让我降价,我就降价,为嘛啊?所以,“合理定价”这样的模糊语言就出来了,为什么要呼吁“合理定价”呢,很简单,因为原来的定价“不合理”呗。

很多看似平常的新闻,如果你能联系起来解读,会发现其中大有背景和来头,很有意思。很有冠冕堂皇、遮遮掩掩的“官方语言”,如果你把它翻译成老百姓日常说的“口头语言”,就会发现,事情原来就是这么简单,有时候,看似复杂的事,它其实和我们的吃喝拉撒一样,平常而简单。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8 11:59

作者:鲁深智 回复日期:2009-04-17 19:02:15

lz 对你我只想说一句:我登陆就是为了顶这贴!这可能是我第二次回帖!

原 lz 多产一些!

===============================================

================== 鲁辖提抬举了。

洒家定当多弄些文章出来,供各位消遣。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8 12:10

作者:blue_line 回复日期:2009-04-18 09:58:13

经过多年的思考发现

中国的住房并不是真正的商品。

微观上,很像自由买卖的东西。

宏观上,却慢慢演变成被操控的工具。

用来截留市民的财富。

并不是直接干预房屋价格,而是通过土地政策,开发政策等来实现垄断和操纵。比如,只有少数集团能获得土地。

这样就排挤了大量的中小开发商,就不能形成正常的竞争局面。再比如,控制城市的合理发展,通过规划等手段,是城市开发操纵在自己手中。

主要是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构成了操纵主体。

=============================================== ======================

蓝兄灼见,直击要害。这个行业从 98 年正式诞生以来,就是作为“工具”而存在。只不过它披上了市场化的外衣,让我们产生了普遍性的迷惑而已。

其实不只是这个行业,所有“行政性垄断”的行业,如烟、油、电、通讯、银行等,都具备这个特质,都是某些人的工具,只是没有房地产和民生的关系这么密切,没有受到这么广泛的社会关注和道德谴责。其实,要说为祸厉害的,烟草最厉害,烟草是以超高暴利为直接目的的合法贩毒,其代价就是全民的健康体质和高昂的医疗费用。

当然了,这样的话题不能多说,最好不说,因为河里的螃蟹向东爬,我们偏要向西行,一点都不“哈默尼”。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18 19:18************************************** 小 小 声 明****************************************

也许大家都看见了,这个帖子很有沦为“吵架贴”的危险。

为了不让它成为“房观”里大部分浪费时间的吵架贴,

我决定不再回复类似的帖子,但还是会继续回答善意的提问。

希望这样能稍稍提高这个帖子的可读性,避免浪费网友的时间。

也顺便在这里向徐托尼同学致歉,因我的回复浪费了你的不少时间。

不论你是何身份和角色,你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自由。

这种权利和自由应该得到所有发帖者、看贴者的尊重。

至于是非曲直,还是留与诸位网友看官来评断。

loujinjing

2009 年 4 月 18 日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20 10:35

有人就是喜欢两分法,非黑即白,非左即右,

对房地产的看法,不是“多军”就是“空军”。

说起话来,不是骂别人,就是被别人骂。

看楼上这位骆驼兄的态度,

啥也不管的“中立部队”还是大有人在的。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4-21 15:52

作者:ouyangcamel 回复日期:2009-04-20 21:54:48

在高人帖中,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虽然也知道房地产价格还有调整的空间,但是经不住媒体上的歌唱,身边的几个‘刚性需求’的同事都蠢蠢欲动的各处打听楼盘的信息,那势头好像就是“错过这一拨可就后悔了”,由于此前也较频繁的看经济版的各类帖子,虽然也觉得这种盲从好像挺笨的,但是由于现实压力(对于买房的刚性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愈发迫切) 还是驱使着看到‘稍有优惠’的房源还是非常的急切的去了解,虽然也知道这是‘短视’的表现,但是却无法摆脱,所以,这里以同事及自己的例子来说明:普通人还是很容易被‘宣传导向’所‘吸引’去跳火坑的,即使在看了楼主的文章后,呵呵。

再说一个可能比较‘愚蠢’的体会:从个人角度,至少到目前还没有感受到这次经济危机的威力(或许还是反应迟钝或短视的行为),反倒觉得这次经济危机带来了一些积极的东西,…………

=============================================== ======================= 答骆驼兄:

您太抬举在下了。我可不是什么高人,“高人”都高高在上呢。

骆驼兄关于购房心理的描述非常真实,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所谓“刚性需求”购房者的普遍想法和普遍心理,你遇到的问题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人在思考问题是一般都是理性地,因为思考本身就是理性活动,但在生活中、在办事时却又是感性的,生活很无奈,生活本身就是无数个“感性的个体”组成的杂乱无序的组合,如果再加上一个无序的社会秩序,一个不合理的游戏规则,那我们如何能指望处处理性行事呢?基本上不可能。

就如比我们都可以说理,很多道理一说就通。但太多的事情办起来,可能就不能讲理了,因为讲理是行不通的,如果所有人都不讲理了,你还在那兀自讲,你和谁去讲呢?人家会拿你当成个疯子看,关进疯人院去改造了。京师大学堂的孙教授不是说了吗,全国的上方者基本都是精神病人,照我的看法,绝绝大大多多数的上方者都是想讲道理的,不然谁整天有工作不干,自掏大把的路费到处乱跑啊,难道真是吃饱了撑的? 又想起前一阵子,住房部的某位高官曾经有这么个说法,说大家觉得房价高了,购房者可以和开发商去协商啊。全国人民立马都笑了,当成个笑话来听。其实想想也是,平等交易的双方自由协商价格,这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规律啊,住房部的父母官教我们去讲理,这很符合市场规律啊,怎么就成了笑话了呢?但问题是,人家哪有闲工夫和你讲理啊?又譬如油价,你觉得贵了,还不如老美卖得便宜,你想找中石油、中石化去理论理论,如果您真的有那功夫和能耐,还不如自己去公海上挖个油井掏石油呢。

话题扯远了,回来还是说买房子,也是一个道理。张三和他老婆说,现在买房子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划算的投资,如果他婆姨愿意平心静气地想这件事,很可能也会赞同他这个看法。但如果张三说,老婆大人,我们租房子结婚吧,或者说,我们一直这么租下去吧,这样的总支出比买房少得多了,那我估计,张三这婚是别想结了,耗着吧,如果不幸在遇到个脾气暴躁的婆姨,说不准会被一脚踢出来。即使他们俩都愿意租房,他们的父母呢,都一致同意么?他的同事和朋友呢,又会怎么说呢?没准会犯嘀咕了,瞧张三这两口子,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