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简答这位萧兄:宿迁苏北小城,人口基数不大,外部引力不大,房价主要靠“内力”推动,估计也就是这个水平了。未来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降,没有多大的空间,涨,也缺乏必须的动力;
所谓的“通胀来了快去买房”,基本还是个忽悠之词,不必当真。即使明年以后真的通胀了,你买房也不是个好的应对办法。你有些钱,如果想放在房子上实现近中期保值,如果看准了合适的楼盘,我觉得还是可行的,但如果想通过投资当地的房子大赚一笔,那基本也是很难的;
至于房价为何在金融危机下还能如此坚挺,我在回答darkblue_liu 的问题时,已经分析过了。你不妨去参考下,看本页中这个时间的回帖:
作者:loujinjing 回复日期:2009-06-03 01:10:55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4 10:12
作者:nynyds008 回复日期:2009-06-03 21:56:48
请楼主帮忙分析或者预测或者给一些建议,我想在苏州买房子。不过看过牛刀还是谁的文章,至少两年内不是特别需要的话,房子可不必急于买。我想各地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请问楼主能否给一些具体的建议,我想在苏州园区买房子,就是在金鸡湖附近的。在下不甚感激!
----------------------------------------------- --------------------------------------------------- ------------------
nyny,苏州楼市的市场比较分散,而且这个城市的发展模式独特,表面 GDP 奇高,房地产市场也很复杂,这里先不展开说了。只说你的问题吧。
你看了牛的观点——两年内如无急需则不买。这个观点的基调我也同意,但我对“两年的期限”没有多大把握,神州大地遍奇迹,nothing is impossible,直说“两年”基本是在赌博,显得有点不负责任。个中原因也很简单,高峰过后,行业调整刚刚开始,又被人为打断,这个行业仍不健康,近期进去那是充当人家的“垫脚石”。至于会不会在两年内走向健康,实际中是会快点,还是慢点,超过了两年,不确定性实在太多了,所以没法说出个准确的时间。我只能说,近期不适合进去,明年怎么发展,要观察下半年的形势走向。
你要在苏州园区买房,单就这个区域市场而言,我的判断是泡沫比较大,目前绝不是入市时机。我不知道你想买的区域是金鸡湖东,还是湖西。如果具体点说,我的看法是,买湖西不如买湖东,买湖东不如买相城,买相城不如买老城区二手房,特别是城市环路附近大型居住区较新的二手房。
供你参考。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05楼上的游魂先生,广州楼市的话题很大,没法几句话就说清。先不展开说。只说说你提及的这个看法,其实也是个非常普遍的看法,即:大城市中心区土地稀缺,所以能造的住房也就稀少,大家又都想去那住,所以永远都是供不应求的,根据供求规律,所以市中心的价格就会永远地上涨,绝不会下跌,市中心的房子最能实现保值增值。
这个结论估计很多人都会认同,很多人也一直在这么理解着,并当成楼市几大“基本公理”之一,不懈地传播着。
其实这个结论似是而非,乃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个问题,简单地分析分析其中的道理,说说这个结论的荒谬性在哪里,也顺便戳破“市中心豪宅只会涨不会跌”的谎言,提示一下“保值升值”信念背后的误区的风险。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06
作者:夜游魂 回复日期:2009-06-04 10:14:31不知楼主能否分析一下 GZ 的楼市呢?感觉 GZ 市几大旧城区(天河,越秀,荔湾,海珠)已经无新的地皮了,这些地方的楼只会越买越少,实在无法降得了多少了?不知道是否该买楼。
----------------------------------------------- --------------------------------------------------- --------- 答楼上的游魂先生,广州楼市的话题很大,没法几句话就说清。先不展开说。
只说说你提及的这个看法,其实也是个非常普遍的看法,即:大城市中心区土地稀缺,所以能造的住房也就稀少,大家又都想去那住,所以永远都是供不应求的,根据供求规律,所以市中心的价格就会永远地上涨,绝不会下跌,市中心的房子最能实现保值增值。
这个结论估计很多人都会认同,很多人也一直在这么理解着,并当成楼市几大“基本公理”之一,不懈地传播着。
其实这个结论似是而非,乃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个问题,简单地分析分析其中的道理,说说这个结论的荒谬性在哪里,也顺便戳破“市中心豪宅只会涨不会跌”的谎言,提示一下“保值升值”信念背后的误区的风险。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08首先要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商品房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消费品,其消费者就是买来自住的普通居民;二是投资品,其投资者就是那些想通过买入卖出过程赚取差价、谋取升值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用两个属性来对房子进行定义,或者说给房子定性。比如城市郊区的低品质大型居住区,我们可以定义为“消费品”,因为大都是穷人去住,当然有人去搞短期炒作,但其投资属性小;比如市中心的大面积豪宅,或者什么无敌江景、奢华海景豪宅等等,我们可以定位为“投资品”为主,因为大都是富豪去买,是地产投资基金去买,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保值升值,当然有人就偏偏喜欢住那,以显示尊贵的身份,这是个案。相比投资属性而言,其居住功能已经退居其次了。
区分开了房子的不同属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区分不同的“市场”和“市场参与主体”了。
由于属性不同,让房地产市场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市场:一个是“投资市场”,一个是“消费市场”。主要作为投资品的房子,如市中心的高价房、各种绝版豪宅、各种高档别墅等,共同构成了高端投资市场。主要作为消费品的房子,如一般地段商品房、城市郊区普通房、农村集体住房、可以交易的保障性住房等等,则构成了一般的商品房消费市场。投资市场的房子是不断流动的,不流动就没法体现其交换价值,也没法实现套现的目的。在一个秩序健康、估值合理的市场,消费市场的房子是基本稳定的,换手率比较低,换房更多的是因为公共利益拆迁、改善以及继承等原因。
当然在中国的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中国低端住房消费市场的换手率很高,就连“经适房”都有人在大肆炒作,这说明投资行为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消费住房领域,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市场不健康,估值极不合理,价格上涨透支太厉害,以致于产生了巨大的投资投机空间。如在美国,2000 年这一波地产泡沫开始以前,房地产市场一直表现稳定,涨跌幅度都很小,很多城市的房价在二三十年内基本没发生大的变化。
比如一个人在1970年以20万美元买入一幢house,到了1990年还是 20 来万,那么他为什么要多买几套呢,在收益这么低的领域,谁愿意投资呢?但中国不同,无论好房还是劣房,不出三年就可以翻番,既然钱这么好赚,谁不争相投资呢?所以,中国楼市的投资现象太普遍了,投机和炒作太猖獗了,不仅全面覆盖了高端投资市场,而且延伸到了几乎所有的住房消费领域,大有“全民炒房”的架势。如果一个市场,全体参与者都可以“不劳而获”,都可以获得很高的账面收益,没有人为此付出代价,那这不是“泡沫”,难道还是上帝的慷慨赐予?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13
说完了市场,再说说市场中的“参与主体”。商品房的不同属性,分隔开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也造就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参与群体”。在投资市场中,特别是高端住房投资市场中,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有钱有闲阶级,是富人阶层,是有实力进行大手笔投资的人,也是有实力承担相应投资风险的人。在一般商品房消费市场,其参与主体主要是普通的老百姓,基本是无钱无房阶级,他们穷一生之力买房置业,是希望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以后要用来安度余生的,买进时就没打算卖掉它赚钱,这些人也无力去承受房市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房子对他们而言,是基本生活资料,而不是可以更新的生产资料,是一辈子的最大额消费品,如果非要说是投资品(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是按照投资来统计的)的话,那也是一辈子最大的一次投资,是无法取得现金回报的“死投资”。
所以说,住房的不同属性也严格区分开了市场参与者,简单说,就是富人和穷人,是有钱的投资者和没钱的自住者。
投资者基本不用考虑买房自住的问题,自住者也基本没有能力去考虑买房投资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两个市场是隔离开的,投资的不会去买普通商品房,自住的普通百姓也绝不可能去买昂贵的高端投资房。如果某记者去问一个下岗职工:你想要住市中心的豪宅吗?他会答道,怎么不想呢,不想是傻子,做梦都想啊。估计去问一百个人,会有 99 个给出类似的答案。看看,市中心的豪宅,需求是何其旺盛啊!但如果再追问一句,那你考虑买一套吗?他肯定会骂人了,你他娘的是不是弱智,你睁开眼看看,就算把老子我给卖了,能买得起吗?这就是事实了,豪宅谁都想要,住在六环开外的北京人肯定想着能搬到长安街住就好了,但绝大多数的人买不起,也不会有那个打算。所以,市中心的豪宅,乃是个“小众市场”,是满足很小部分人的需求的东西,虽然“欲求很旺”,但实际的“有效需求”很小,就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些人。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15总结起来说,分割两个市场、划分两个群体的力量,不是别的,正是市场本身(且不论这个市场奉行的规则是否合理),是居民的购买能力,是财富分配形成的实力不均。这两个市场就像两大自足的封闭体系,有自己的交易对象,有自己的市场边界,有自己的参与主体,当然也有自己的市场规则,也都要遵守“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高低”的基本定律。
普通商品房的情况不用多说,供大于求,则价跌,供应减少,则价涨。为什么我们偏偏认为投资品市场就不一样呢,就可以摆脱市场规律的约束呢?其实无论何种市场,规律都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05 年之后,外资基金大批入沪,整幢买楼,导致需求陡增,把上海市中心的写字楼价格推高了很多,08年金融危机来了,外资觉得风险上升,又开始大批卖掉手里的楼宇套现,于是价格立马应声而跌。整幢商务楼当然是典型的投资品,是高端投资市场的一部分,不是一样地随着供求变化而波动吗?外资大量进入时,它会上涨,外资纷纷撤退时,它不是一样要跌价么?难道仅仅因为这幢楼位于上海的市中心,它的价格就只能上,不能下,这岂不是笑话?简单的市场规律,在这里表现得多么直白!所以,一个很自然的结论是,有交易现象存在,就必然产生价格;有了价格,就会有了市场;有市场产生,就必然有供求的多寡变化;有了供求变化,那就必然有价格波动,有上必然有下。无论什么样的市场,从乡间农村大妈卖鸡蛋,到外资基金在上海巨资买楼,都要遵循这个共同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贵国是个神奇的国家,可以扭曲价格机制,也可以长时间地严重扭曲之,但最后还是难免要接受这个规律。只不过市场规律被长期压制,能量积蓄很大,在找到合适的机会发生作用时,会以更为激烈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存在。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18
说完了这个道理,也想顺便回答几个常见的问题。因为如果想通了以上的道理,下面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再简单不过了。
第一个,繁华的市中心的房子是不是拥有令人惊讶的巨大需求?答案是,市中心的房子位置佳、质量好、价值高、交通便利,谁都想来一套,需求极大,但没几个人能买得起,因而基本都是“无效需求”。买得起的人是少数,因而“有效需求”也很少。有人会说了,如今的北京、上海,不光是京沪土著人的京沪了,而是全国人的京沪,是“国际大都市”了,也是全世界的北京、上海了。所以,外国人就纷至沓来了,来了就要买房子,外资地产基金也闻风而动了,来了就要投资。外国人有钱,他们都是“有效需求”啊。这话有道理,来的老外很多人都买的起。但有个事实不要忽视,外国人不是移民来华定居(中国还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他买房的比例比租房要小得多。外资地产基金在全球各地投资,可以说,人家才是真正的“全球视野,国际眼光,”全世界的大都市市中心都是他们进行选择的市场,你这里的房价被炒高了,投资收益率降低了,他就会果断放弃,转投其他地方了。北京、上海不行了,它就会跑到东京、首尔去看,东亚不行,那就去印度、去西亚,还不行,那就去悉尼、墨尔本……反正地方多得是,不会在一个地方下赌注。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有浓郁的家乡情结,爱国又爱家,北京人觉得长安街是天下最佳,上海人觉得南京路、淮海路是世间无双,是绝对的中心,心中的向往,所以提起来都有点近乎“神圣”的感觉了,倘若你说长安街、南京路的房价要降,那你简直就是在“亵渎神圣”,大逆不道了,要被激烈批评成“无知狂人”了。
但对外国投资者而言,中国不过是个乱糟糟闹哄哄的新兴市场国家,我们的国际大都会、中心城市只不过是全世界几十个大都市里头普普通通的几个,我们眼里所谓的“神圣地段”,只不多是人家投资评估表里的一个街道而已。
所以,千万别总拿老外来说事,以为老外来了,高尚地段的房价就必涨无疑。老外来到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是来做白求恩的,是来赚钱的,他们最为势利,有钱就会来,赚到了、或者没钱可赚了,人家自然会撤退。说白了,在这个市场中,他们只是个实力较强的“市场参与者”,他们来的多了,大量出手了,行情就会看涨,他们赚了钱,要回撤了,行情就会看跌。看看投行大摩的作为就明白了,06、07 年行情好时,斥巨资买入淮海中路的上海广场、南京西路的东海广场,出手阔绰,到了 08 年,世道不济了,大摩到处兜售所持物业,也是毫不犹豫,上个月就卖掉了华山路的高端住宅“华山夏都苑”。 好时候来,坏时候走,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老外投资者能靠得住,母猪会爬树。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20第二个,市中心的房子是不是因为“稀缺”而不断涨价?说市中心的房子稀缺,这是事实。诺大的一个城市就那么几块好地,就那么点绝版的好房子,能不稀缺吗?但稀缺是稀缺,并不一定带来一定涨价的结果。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一个物品,想要它一路涨价,只涨不跌,需要有什么条件呢?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这起码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稀缺性,二是不可替代性,这个东西很少,而且你不用不行,非它不可,无从替代。这样的话,即使再贵你也得买,需求弹性为零,即消费具有绝对的刚性。这样才能只涨不跌,但这样的东西,世界上有么,好像是没有,起码我没有想出来。绝版地段的房子,稀缺性是具备了,但并非不可替代,你买不起紫禁城边上的,那就二环的,二环还买不起,那就三环以外,三环也嫌贵了,那就四环、五环、六环,实在不行,还有大厂燕郊、香河、廊坊呢,层次丰富着呢,都具备同样的居住功能,可以互相替代。
所以,大家都想住在天子隔壁,但天子隔壁的房价也没有多么离谱,还是那样。原因就是,这是个小众的市场,其中的参与者行为决定了房价的起伏,这个群体的投资需求不会随便地暴增,房价也就难以实现一路暴涨。
举个例子,人人都知道鲍参燕翅是好东西,吃不上的穷人们恨不得自家桌上餐餐有,全世界有 60 多亿人,估计很难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至少也有 50 亿。这 50 亿人都想吃到,这个需求多么巨大,听起来是何等地惊人!但鲍参燕翅有没有无限地涨价呢?没有。鲍参燕翅各有各的市场行情,有跌也有涨,其价格并没有一路飙升。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想吃的人只是想想而已,他们根本就不是鲍参燕翅的消费者,不在这个市场之内。至于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和想法,和这个市场行情基本毫无关系。
所以,拿人人想去住、人人都想要的理由来推导出“永远供不应求”“永远涨价”的结论,是极其荒谬的,人人都想要精美的钻石,钻石的价格因此而飙涨了吗?如果一家鲍参燕翅酒楼,贴出个公告说,自家的酒席以后天天涨价,原因是大街上的人都想进来吃。这岂不是天下最可笑的笑话!但这样的笑话在楼市里,竟然让大多数人都深信不疑,难道一碰上折腾人的房子问题,我们的智商就立马没有了?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23第三个,市中心的房子是不是具有“长期保值增值”的奇特功能?对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回答了,既然我们知道了这个市场是“小众市场”,同样遵循市场供求规律,同样有涨也有跌,那就自然推翻了可以长期“保值增值”的结论。
保值增值当然是其作为投资品的重要功能,但不是所有时候都有这个功能。你在低价位购入,在地段价值尚未充分发掘的时候购进,以后地段价值逐步显现,价格逐步上涨,当然可以实现保值增值。反之,你在高位购入,在人家炒作之后的高位“接棒”,或者你购入后,这地段的价值逐渐降低或衰落了,那就是“蚀值减值”了。而且,市中心的房子,那些高端住宅,由于单价高,总价值高,投资收益也就高,对应的投资风险也很大,往往不是普通人能玩的起的,玩好了,一夜暴富,玩不好,一觉醒来,也可能就变成穷光蛋。
收益和风险是严格对等的。
举个上海豪宅市场的例子。08 年中上海楼市成交最惨淡的时候,投资者觉得风雨欲来,恐慌情绪迅速蔓延,纷纷抛售手里多余的豪宅套现,这导致核心区的几个豪宅项目价格下降(如陆家嘴的世茂滨江、卢湾的华府天地、御翠豪庭等),有的项目在 07 年高峰时成交单价超过 8 万元,去年低位时低到了 5 万多元,降幅很大。我们按照这个降幅来算账,一个投资者在高位买入一套 400 平米的豪宅,耗费达 3200 万,赶上了恐慌情绪蔓延,扛不住心理压力,在低位抛盘,以 6万元抛出,套现 2400 万元,那就亏损 800 万元。仅投资一套豪宅就能亏掉 800 万,这里头的风险尤其是普通人能否承受的?如果一个普通家庭,在中环线附近花 100 万买个普通房子,即使房价大降 20%,变成 80 万,他最多也就亏掉 20万元。风险还是可以承受的。
所以,简单地说市中心的豪宅可以保值增值,简直就是对市场的无知,对现实中案例的视而不见。如果抱着这样的坚定信念,固执地相信市中心的房子只涨不跌,倾全家之财力,去购买核心区的豪宅,以实现自己保值增值的财富梦想,最后意外地变成了“飞蛾扑火”,那真是一种悲哀了。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26
几个简单的问题答过了,诸君请看,最最简单的市场规律,其实可以解释最最复杂的经济现象。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原本就是简洁明了的,但就是有人把本来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层层迷雾,深不可测。这样的人有两种,傻子和骗子。如果不是傻瓜在自己吓唬自己,就是骗子在故意忽悠别人,企图达到自己卑鄙的目的。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01:32
窗外更深夜阑珊,
长篇写罢人未眠。
夜静但闻电脑响,
明朝倩取谁人看?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1:28
作者:雪稚子 回复日期:2009-06-03 10:39:49
…………
所谓的经济危机,反而给某些人制造了发财的捷径,如果你在这个时代之前没有积累一定的财富,那么很有可能你会被永远压制在底层。八十年代那种靠胆量和头脑来赢取财富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同样如美国那样靠个人能力和奋斗来获取金钱的时代也远未到来。
作者:雪稚子 回复日期:2009-06-05 08:02:59
…………诸多高官的子女都持有国外护照,赚中国的钱,过国外的生活。我认识的几个高干,都是美国、加拿大公民了,但还顽强地在中国开公司,老百姓(的情况)到底如何,大家都知道了。
----------------------------------------------- --------------------------------------------------- -------- 看得出来,你也是个性情中人了。“八十年代那种靠胆量和头脑来赢取财富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同样如美国那样靠个人能力和奋斗来获取金钱的时代也远未到来。”这句话说得好,非常赞同。八十年代其实也有它的问题,比如到处都可见的“官倒”,投机倒把盛行,但那是个市场机制开始发挥威力的时代,市场具有改变一切的巨大力量,而市场机制也是相对公平的,所以八十年代是个活力十足的年代。
现在的情况是,市场机制又慢慢地退隐了。所谓的“美国梦”的实质,就是用法律、体制、信念和文化,来建构一个体系,给你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让你去大胆发挥,去获取个人的成功,用个人的成功来促进社会整体发展。这样一个时代,如你所言,远未到来,可能以后也不会到来。
至于护照等事,不说也罢,已经超出我们所能议论的范围了。护照这个东西,难道不是某些人的“必备装备”之一么,怎么可以不多备几张?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2:17作者:博士声声 回复日期:2009-06-04 11:44:16
楼主你好,我是山东临沂的。
说说临沂的状况:临沂兰山区的房价,地段稍好点,基本都在 3000 以上,高档的可能达到 4-5000 多。但是就购买力而言,我觉得和以前没有多少明显区别,但为什么都疯狂的买房?据我所了解,临沂本地土著谁手中没有个 2-4 套房子。并且,大家都很清楚,开发商的日子不好过,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明显的降价?
我想一直等到 2010 年 3 月看看,不知楼主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谢谢。
=============================================== =================================================== ============== 答临沂的博士:
临沂我应该比较熟悉,一个人均收入很低的千万人口大市,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革命老区城市,正在与济宁市争抢“鲁南城市带”的核心地位,也是一个大淮海经济圈内的物流中心城市、商贸大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八方辐辏,万商云集,但对本地经济的拉动力并不强,商贸 GDP 不低,但真正留给当地人的东西,除了中短途货运、低端餐饮住宿等,并不算多。
我的看法,这个城市正在承接山东梯级发展的下一波重任,发展潜力很大,前景看好,千万人口的潜在消费需求也正在释放。目前,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处于低端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房价中期看涨。但目前被强拉的痕迹明显,局部泡沫显现,如兰山区。至于你说“临沂本地人谁手中没有个 2-4 套房子”,我觉得肯定是夸大了,临沂人不算富,城市改造历史也不长,本地人不缺房子住,但绝对也到不了这个地步。
你的想法是“等到 2010 年 3 月”再决定,我赞成你这个想法。更好的建议,因为我不了解当前的楼盘具体行情,也没法给你,没法告诉你临沂的哪个板块好,哪个盘可以去关注。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2:35
作者:nynyds008 回复日期:2009-06-04 12:45:39谢谢楼主对我的问题的回答。我这里做一些小小的补充,我的原计划是在苏州园区金鸡湖湖东买房子的,因为对那边的环境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看好。………………我的预计买房是在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所以想请教楼主给予我一些建议。或者说以后我会再请教您的,希望您不吝赐教!小弟我不胜感激。
----------------------------------------------- -------------------------------------------------- nynyds 无须客气。
苏州的楼市确实比较复杂,因为苏州的城市格局很有特点,布局分散,相互独立,却又有机联系,老城、新城严格分开,新城又有东西两翼。近几年城市发展框架大了,发展速度快了,南吴中、北相城也迅速和主城区接轨。打个比方,一个瘦弱的苏州老城,挑着两个很重的扁担,横向挑着两个新城区(园区、高新区),纵向又出来两个城区在慢慢靠近。
这个格局,不能不说,全国都少见。所以,苏州的房地产市场,最大特点就是分散,各版块自成体系,差别较大,没法一概而论,只能分开了说。
你打算的买房时间是在“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今明两年这段时间内,楼市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大,所以我也不用给你什么建议了。如果你以后有何问题,随时可以和我讨论。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2:54
作者:宁徽 回复日期:2009-06-04 16:26:13从上午11点到下午4点21分,终于看完了这个帖子,受益颇深。
感谢 lz。
同在上海,作为 07 年毕业的已婚小硕,买房就是刚需。
lz 说的刚需就要挨宰,说的俺好不伤心!但这也就是残酷的现实。
端午节前后在上海五角场区域看房,稍微像样点的房子均价都在 1.8w/平米以上,天价!
还是 10 月份以后再说吧!国庆之前都不考虑了,涨的太离谱了,不能白白挨宰。
我认为年底可能会出现一波回调。
如果刚需都注定要挨宰的话,那么希望别被宰太多吧!砍掉只腿,但别被腰斩了!
----------------------------------------------- ---------------------------------------------------
挨不挨宰是个命运问题,先挨还是后挨是个观念问题,挨多挨少还则是个技术问题。
命运基本上难以改变,观念可以适当调整,技术上可以多琢磨,尽量少受些损失。
当形势本来就很好时,如果应景地说上几句实话,那是锦上添花,会受人欢迎;
当形势本来就很坏时,如果不知趣地说几句实话,那就是雪上加霜了,会让人觉得讨厌。
我现在正在做的,恰恰就是后面的事,不知趣地说出了点残酷的事实,给人本来就不爽的生活带来了不快。
所以,希望你听了后不会变得更伤心。如果那样,阿弥陀佛,罪莫大焉。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3:05
作者:iyiyi 回复日期:2009-06-05 12:29:33
盼楼主解析成都房地产。
悼因成都公交燃烧而去世的人。
悼念罗京。
----------------------------------------------- --------------------------------------------------- --------------- 同悼逝者,同悼罗京同志。
虽然多年来我被他主持的节目无数次地忽悠,但看得出他是个真性情的人,是个很真诚的人,也多才多艺。我很喜欢这个主持人。48 岁,英年早逝,天妒英才,可惜可惜!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3:22
作者:取不起公主 回复日期:2009-06-05 01:56:41
LZ 高人啊,这么晚还没睡?
您对福州的房地产市场怎么看呢?
福州稍微过的去的地段,房价现在均价都是 8K 起啊。
原来还希望说房价会降,结果后面来了个海西建设,
靠。。房价又开始涨了。
初步想法是,明年五月在看看。
LZ 有什么好建议么?麻烦你指点迷津了,谢谢。
----------------------------------------------- --------------------------------------------------- ------ 取不起公主取太子:1)福州、厦门同时被我列为房价最不靠谱的城市之一,我也不明白为何会炒得这么厉害。看起来当地的运作能力,不是一般的强;2)“海西经济区”当然是个政策利好,但也是个政策“小甜枣”,这个枣子已经分发到全国各地了,大家都在吃着呢。
在台海形势没有彻底扭转之前,我看不到“海西”建设对房地产有什么实质性的利好来,又是一波新的概念炒作而已。
成渝、长株潭、武汉的“甜枣”吃了好一阵子了,我没看到因为这个导致了房价的明显上涨;
3)你说到明年五月份再看看,我支持你。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3:42
作者:iiszhuj 回复日期:2009-06-05 4:46:13楼主辛苦了,一口气看了几个小时,我也辛苦了。
我跟我老公在深圳奋斗了 N 多年,在老家有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本想在深圳再买一套,因为太忙失去了买房的最好时机。近期,深圳的楼市让我想不明白,也看不清楚,就干脆不想了。
于是我们决定:现在应多放精力在生意上,看到合适的地段多开分店,决不把自己的血汉钱拿去养那些“打家劫舍”的家伙。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 wap.tianya.cn ,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
----------------------------------------------- --------------------------------------------------- -------
iiszhuj,看得出来,你确实很辛苦。我用电脑来发帖,你用手机打字;我一点多钟洗洗睡了,你看帖回帖直到天亮。
你比我要辛苦。
你们夫妻在深圳打拼多年,也没买房子,这说明你们对房子的需求不是那么“刚”,可以接受无房的生活。看不懂就暂时不看,想不明白就暂时不去想,你这个态度好,值得我们学习。
把主要精力放在该干的事情上,多开分店,我祝你们生意红火,财源广进。等以后有了钱,直接做炒房族,跳过“房奴”这个级别,呵呵。机会就是个“魔力大转盘”上的东西,昨天你错过了,今天不见了,明天它还会再转回来,祝你们抓住它。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3:57
作者:sgq0948回复日期:2009-06-0506:11:49
作者:dqiang1001 回复日期:2009-06-05 06:20:31
作者:dqiang1001 回复日期:2009-06-05 06:31:03
作者:雪稚子作者:rehe73作者:冲关吹羽回复日期:2009-06-0508:02:59回复日期:2009-06-0508:46:06回复日期:2009-06-0508:47:46
作者:古道瘦瘦马 回复日期:2009-06-05 08:59:41
作者:冬听雪者作者:thuataddy作者:laserwto作者:iyiyi作者:Ion_Yak3回复日期:2009-06-0509:10:33回复日期:2009-06-0509:46:15回复日期:2009-06-0509:46:26回复日期:2009-06-0512:29:33回复日期:2009-06-0513:04:27
作者:loujinjing 回复日期:2009-06-05 13:05:22
作者:长谷川天王 回复日期:2009-06-05 13:20:01
=============================================== ============
对以上各位朋友的支持,特别是一路支持过来的朋友,一并致谢。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6:51
作者:CHUNJ_TOM 回复日期:2009-06-05 14:18:11
自己潜水的都不好意思了。
4 月 29 日将网页添加到收藏夹,基本上每天必看,
留意楼主的一举一动,敬仰楼主的才华,
今天现身,力挺楼主!
----------------------------------------------- ------------- 对潜水的网友而言,看帖子看到翻页继续看,就是对我的肯定了,
如果看后觉得值得跟踪下,放入收藏夹备查,那就是最大的奖赏了,
仁兄多年潜水,还浮上来力挺在下,又岂是受宠若惊可以形容。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8:31作者:hellgoba 回复日期:2009-06-05 14:37:19
楼主帮忙分析下苏州楼市啊,搬板凳坐等,嘿嘿,一周内回复就成。
作者:hellgoba 回复日期:2009-06-05 14:39:30楼主啊,啥时候分析下苏州楼市?搬板凳坐等,一周回复也成啊。
----------------------------------------------- ---------------------------------------- hellgoba,你布置了作业,还规定了交作业的时间,我尽量当个好学生。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8:33
作者:Lauren001 回复日期:2009-06-05 15:20:34
楼主晚上笔耕不辍,敬佩之至。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有道理,但不为房地产人士,不能鉴别真假,楼主看看?
----------------------------------------------- --- ?一个基金经理所知道的四万亿与房地产关系[转贴]
年初受朋友之邀,一起管理一个数亿的基金,投向非常灵活,股市、楼市、过桥贷款都可以,反正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
…………
=============================================== ===================================================
=
以我所了解的情况看,这篇文章里说的事情,是很真实的,如果不是基金经理所写,至少也是非常接近和了解这个行业运作的人士所写。其中提到的行业操作细节问题,绝不是杜撰和编造。
实际上,自 07 下半年以来,国家判断宏观经济过热苗头出现,就在不断地收紧信贷口子了,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从那以后资金链就很紧张了,有的公司平时喜欢玩“七个盖子四个缸”的游戏,那就基本到了资金链崩断的边缘了,情势一度十分危急。银行渠道的大门基本关上,没法拿到钱,就只能依靠其他途径搞钱救急,正门不行走偏门。
这些“偏门”不外乎有这么几种:一是股权私募(PE),让有钱人特别是外资机构来注资入股,比如某广州大企业和投行的对赌融资;二是找房地产私募基金融资,这基本是债权融资,不出让公司股权,但往往附有非常苛刻的抵押条款,“过桥贷款”就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三是找国内的地下钱庄,或者民间信贷,这也是债权融资,和私募的性质差不多,操作手法也类似,那是找洋人来相助,这是让国人去救急;四是想点别的歪辙,动动歪脑筋。比如搞点“假按揭”,从消费金融的口子来骗贷,比如发动高管和员工,搞内部集资,比如拿预售的房子抵扣应付工程款、材料款等,比如搞点偷逃税什么的等等。以上这些,都是非常时期的应对策略,都是来钱之道,可以纾难济困,渡过难关。但这些招数不会齐齐上阵,各家企业会根据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选择最好操作的、融资成本最低的方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嘛,各有各的活法。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5 18:36
接着上面说——
这篇文章里说的,应该就是第二种融资方式,私募基金的债权融资。这些私募基金,一般以外资的居多,通过各种名目乔装打扮,进入中国市场,在高风险融资市场火中取栗,大捞一把。他们的操作手法,那位基金经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其本质其实还是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只不过为了降低融资风险,确保其高额收益,在贷款的细节上有了些变化,这些变化通常有:1)尽量选择向那些多期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融资,因为前面的首期房子可以作抵押品,地产商拿到钱后去开发后面的各期项目,这样容易形成良性滚动开发,搞活整个项目,确保还贷;2)他们更倾向于用已经竣工的物业来做抵押物,而不是用“在建工程”做抵押,因为在建工程搞不好,就容易变成烂尾楼,风险比较大。竣工的物业,想烂也烂不了,实在不行还可以卖掉变现。如果你拿着一块未开工的地,去找私募融资,那基本是没戏,因为私募怕你拿到钱后,根本不开发,卷款走人;3)在抵押物评估时,严重低估其价值,一般国内银行放贷是 7 折估价,它们是至少 5 折估价,甚至更低。假如一个房子市场单价是 10000 元,它就作价 5000 元抵押,即使未来地产商还不了钱,那么这个房子也很难跌价到 5000 块以下。这样可以确保安全;4)融资利息很高。私募融资取决于双方谈判,利率自定,和央行发布的基准利率没关系。央行在 6%左右,它们最少也得是这个水平的 3 倍,还有更高的,那取决于融资方对资金的渴求程度,有的项目借款利率超过 100%,那就是饮鸩止渴了。但病急乱投医,明知是毒药,也有人会喝下去,因为不喝死得更快。
实际上,在操作中,更多地不是采取传统的抵押融资,而是进行了金融创新。一般的做法是“回购”和“买断”,即地产商把抵押物的产权先卖给私募基金,以后到了还贷时,地产商再按照当时的议定价格把这些房子买回来,这就是“回购”,私募基金通过地产商的回购来收回贷款。另一种做法是,抵押房子的产权一次性买断,地产商到期不再回购,由私募基金自己去处理掉,通过处理物业来收回贷款,至于能卖多少钱,那就和地产商无关了。
那位基金经济写的文章中,说的就是“回购”方式。一般来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私募基金更专注于资本运作,不想费力费神去卖房子,所以它们一般会倾向于采取“回购”的方式,把房子还是留给开发商去卖,自己图个省心。
你看,在整个过程中,房子的产权两次易手,从地产商到私募基金,过一段时间再回到地产商手里,房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融资道具”,起到一个诚信担保的作用。
正是因为涉及到两次产权转移,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不少楼盘“首次开盘即告售罄”的现象,也看到了“畸高退房率”的怪现象,其实并不奇怪,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情况,应该就属于这种融资操作。当然,肯定不会全是这种情况,还有“假按揭”的存在,还有开发商自买自卖的炒作。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6 00:19
作者:雪稚子 回复日期:2009-06-05 18:40:20
感谢楼主识的我的真性情,毫无疑问,楼主也必定是如此侠肝义胆之人,不然就不会在那么多所谓的专家信誓旦旦房价大涨的气氛下,来跟我们屁民说些实话了。
我已经把你的帖子放进了收藏夹,每天都要刷几遍,看你的发言有没有更新。
最近一年在看广州的房子,我也因此从一个从来不管经济、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感性女子,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忧己的小妇人。很多以前以为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务,原来这么紧密地关系着我们,很多以为可以不看、装着不知道的东西,原来这么张牙舞爪。…………
----------------------------------------------- ------------------------------------------------- 看来我没有说错,你果然是性情中人。“侠肝义胆”一语万不敢当,在这里多说几句过头的话,都可能随时被人删掉。看看今天成都的“大火车”,不禁慨叹,悲事亦悲世,伤人亦伤己,如今能活着就值得庆幸了,还谈什么侠义,简直是草民的奢侈!“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先生这首《自嘲诗》写得真好,我一直非常喜欢。但如今怕是很难以办到了,可以在心里这么想想,在精神世界里超脱一番,生活中如果要这样,那是万万使不得的,不是变成犯人,就会变成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疯子了。如你所言,原以为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周围。那张牙舞爪的,其实正在对着我们而来;那些今天别人身上发生的悲剧,也许就发生在我们的明天;物伤其类,兔死狐悲,让你没法无动于衷,没法置之度外,更没法超然洒脱,除非你已经变得冷血,不再有感情。这就是生活,活生生的生活,冷冰冰的生活,硬梆梆的生活,你、我,还有他的生活。
看了你的回帖,深有同感焉,所以多说了几句。古人有云:“天涯戒多言,言多必失。”为免于“失”,还是及时闭口吧。最后,还是要谢谢你给的收藏夹待遇,还有你的密切关注。我会继续前行。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6 00:49作者:双子座 V 男人 回复日期:2009-06-05 20:12:24
作者:loujinjing 回复日期:2009-06-05 13:22:261)福州、厦门同时被我列为房价最不靠谱的城市之一,我也不明白为何会炒得这么厉害。看起来当地的运作能力,不是一般的强;2)“海西经济区”当然是个政策利好,但也是个政策“小甜枣”,这个枣子已经分发到全国各地了,大家都在吃着呢。
在台海形势没有彻底扭转之前,我看不到 “海西”建设对房地产有什么实质性的利好来,又是一波新的概念炒作而已。
成渝、长株潭、武汉的“甜枣”吃了好一阵子了,我没看到因为这个导致了房价的明显上涨。
----------------------------------------------- -----------------------
厦门,请 loujinjing 达人,详解一下厦门的情况可否。
厦门厦门厦门厦门厦门厦门厦门厦门
=============================================== ========================
双子座的这位仁兄莫急。说实话,对厦门这个房价相当离谱的中型城市,且偏居一隅,西阻武夷之莽苍,东临台海之波澜,北承福州之压力,南受粤东之排斥,实在没啥需要多说的。既然您这么着急,我过几天就说说一己陋见。
其实,中国的城市千城一面,内在特质是基本雷同的。
而且由于郑智、经济体制的全国一盘棋,有着很强的联动和示范效应,这些年来,促进城市房价上涨的核心要素也是大体一致的。只不过在不同城市发生的具体机制不同,在不同的城市,因地区间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总之,当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虽然辽阔广大,但共性却很明显,我们完全可以去研究其共通的地方,去研究其共同的趋势。至于具体到每个城市,当然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情形,各有各的城市特征,也值得我们做中微观层面的城市分析。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06 01:09
作者:kongfuguy 回复日期:2009-06-05 21:16:40
楼主对过桥贷款最终产生的后果还是没有讲明白,恳请
再指点一二。
----------------------------------------------- ------------------------------------------------- 其实不只是过桥贷款,是私募基金积极介入房地产融资的后果。如果简单点说,那就是一个结果:“三赢一输”。谓“三赢”者,地产商赢,私募基金赢,地方征夫赢。谓“一输”者,不用说了,自然是消费者输。下面具体一点说。
1)地产商在资金紧张时,得到有力的外援,得资金纾困解难,安度难关,而且采用“回购”和“买断”式的抵押融资方式,先把产权转让给私募基金,还同时制造了楼市热销的表象,忽悠了买房人进场,营造了有利自己的良好氛围;2)私募基金趁火打劫,找到急需资金的地产商,趾高气扬地放出高利贷,且放贷利息奇高,可以获得高额融资利润。如果不收回贷款,可以以最低价格拿到好房子。总之,不论何种情况,它们是赢家;3)地方征夫,这个就不用说。市场火了,投资上去了,GDP 也上去了;住房消费火爆了,各种税费也上去了;行业热度高了,寻租利益也有了。谁不乐见自己的地盘上房价高涨呢?4)对消费者而言,房价该降的不降,刚露出点苗头,又上去了,永远买不起,这不是输家,谁又是输家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