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答风雨兄:首先谢谢你千里之外的祝福。也祝你一切顺利。
从你的情况看,研究生毕业,在津工作了三年了,有一定基础了,年届而立,马上就要结婚,结婚就要准备婚房,照你自己说法,你是“最需要买房子的”。所以,你应该属于当下所说的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支付能力的“婚姻型刚需”,既急需买房,又要背负较大的经济压力,明明知道房价很离谱,明知山有虎,还要偏向虎山行,处境非常无奈,同时还担心房价太高了,风险过大,担心刚买完了房,价格就下跌,吃哑巴亏,所以心情非常焦虑。这应该是一个群像,不单你一个人如此,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城市婚龄青年,都差不多和你一样。
是否买房也不能光看市场的大趋势,最后还是要取决于个人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你的工作和收入情况,按揭经济压力大不大,你太太对买房结婚的态度坚决与否,也不了解你想要买的房子位置如何,房子如何,价格高低,说实话,我对天津房地产市场的了解也不算深入。基础这样的情况,恕我无法给你提出具体的建议,贸然乱说可能就是指手画脚、不负责任了。
但有几点可以说说我的看法,供你参考。天津房价本来还算基本正常,但自从国务院确定滨海新区大开发后,就脱离了基本面,开始狂飙突进了。而且由于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非常凶猛,信贷口子放得非常宽松,信贷资金最为充裕,在 09 年二季度以来的这一波上涨中,天津的表现尤其抢眼。
所以如果是买房自住,而不是投机炒作,当前的时机可能非常不好。
从你的选择看,你想要买的是南开区的二手小户型。我觉得应该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吧,在市中心区居住,生活交通都比较方便;买二手的小户型,即使单价高点,总价也不会太高,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市中心的房子位置好,所以抗跌性能好,如你所言,“跌了也有退路”。
我的看法是,对于买南开区的二手房,我觉得问题不大,因为较旧的二手房都在房东手里,不由投机者控制,炒作程度并不算高,很多房东的目的就是卖掉了变现,所以如果留心寻找,多花点功夫,找到一个价格相对公道的满意房子,也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认为市中心的二手房因为位置好就能抗跌,即使跌也跌不到哪里去,那就是认识上的误区了。较老的二手房因为自身条件不好,一旦市场出问题,新房开始抛售,新增供应突然加大,购房者会被新房市场抢走,二手旧房受到的冲击会很大,价格跌幅也会比次新房更大。而且由于市中心的房子单价比较高,即使下跌幅度不大,跌掉的总价也是相当可观的。单价越高的房子,其下跌带来的损失越大,这个道理应该是不难明白了。
以上看法,不算是购房意见,仅供你参考。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要买的房子看起来并不便宜,如果买房并非你结婚的必要条件,建议你还是慎重考虑。等到今年底再做是否购买的决定,我认为是比较理智的做法。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7-06 15:39作者:redbobby 回复日期:2009-07-05 21:13:34作者:老理科提交日期:2006-11-2711:19:00
今天又读索罗斯大师的著作,看到其中一段,虽然比较晦涩,但读起来也颇有思考者的韵味,摘录一段与大家共享:
“在信贷扩张反身性过程的早期阶段,所涉及的信用金额相对不大,对抵押品估价的影响可以是忽略不计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一过程最初的阶段显得很稳健的缘故。可是,随着负债总额的积累,信贷总额的权重日增,并开始对抵押品价值产生增值效应。这个过程一再持续,直到总的信贷的增加无法继续刺激经济的哪一点为止。此时,抵押价值已经变得过度依赖新增贷款的刺激作用,而由于信贷未能加速增长,抵押品价值开始下降。抵押品价值的侵蚀,对经济活动产生了抑制作用,反过来又加强了对抵押品的侵蚀。到了这个阶段,抵押品已经用至极限了,轻微的下跌,就可能引发清偿贷款的要求,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摘自 索罗斯《金融炼金术》 第四章 “信贷与管制的周期”从这段话看来,我们要时刻关注银行体系的住房贷款,因为这些是影响房价的非常重要的力量。从这几年房地产贷款大幅升高,房产价格高速增长,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自我加强的模式还在继续。贷款总额的增加,又进一步增加了抵押物的价值,产生了抵押物的“增值效应”。可以说,我们现在处于这样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下一个拐点的出现,这个拐点就是信贷持续增长,直到总信贷的增加无法继续刺激这样一个过程。
从今年(指 2006 年)的情况来看,银行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信贷仍然在高速增长,随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上市,银行的资金必将更加充裕,贷款的冲动更加强烈。从这个角度来讲,房产价格在短期内必然处于上升通道。但是,这种上升是一种疯狂的上升,缺乏基本有效的上升,是一种信贷支持的上升,必然在未来进入一种反向的萧条,用索大师的一段话描述:“繁荣和萧条是不对称的,繁荣通常是长期的、逐渐加速的,而萧条是突发的并且往往是灾难性的。在萧条阶段,贷款和抵押品价值间的反身性相互作用被压缩在一个很狭窄的时间段内,故而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综上所述,本人的一贯观点是:目前的房价可能会在未来数月或者近期的几年内上涨,下跌真正可能发生的时间将是在 2010 年左右。如果你真的看空,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否则在 2008、2009 年绷不住了,买了房,你必然会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 --------------------------------------------------
作者:山上的马 回复日期:2009-07-05 22:13:00作者:老理科提交日期:2006-11-2711:19:00
今天又读索罗斯大师的著作,看到其中一段,虽然比较晦涩,但读起来也颇有思考者的韵味,摘录一段与大家共享:
----------------------------------------------- ------------------------------------------------- 真神人啊。不知楼主对此文有何评价?
很想看楼主对此文的分析。
=============================================== ================================================= 答上面 redbobby 和 山上的马 两位仁兄:谢谢 redbobby 的转帖,我仔细看了这篇文章,“老理科”的这篇帖子写于 2006 年 11 月,他引用索罗斯的一段话来分析当时的房地产形势,对当时过多的信贷资金推动房价上行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预测在之后的时间内,房价将进入上升通道,下跌时间可能会在 2010 年。如今 3 年的时间快过去了,应该说,这位老兄的看法还是基本准确的,过去 3 年房价基本都是在上涨,而且 2010 年出问题、进入下跌通道的可能也非常大。
所以,我很佩服这位“老理科”兄弟的眼光,他不仅看的比较远,也比较准。只是他写帖子的时候(2006 年底),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投资市场,还不算是很严重,只是个苗头和趋势,不像今天所见的情况,楼市勃起基本就靠信贷的春药来刺激了。
至于他所引证的索罗斯那段话,确实比较晦涩难懂,我想原因大概有二:索罗斯是搞投资的,不是搞经济学普及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未必比得上他的投资眼光,可能原文本来就比较晦涩,不太通俗;还有,译者的水平可能也是差强人意,对索氏观点没有真正读懂吃透,拿起笔就干,逐字逐句地硬译,所以弄得佶屈聱牙,让人不忍卒读。很多中译国外经济学著作都有这个毛病,本来写得就不通俗,再找几个不通翻译的人硬译,三个月就交工付印,让国人望之想学,读来生畏。这不是文化传播,这是在搞文化扼杀了。
闲言少叙。说说索罗斯这段晦涩的话。其实索罗斯讲的是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上涨之间的互动关系。那就是信贷的扩张会让资产升值,推高资产价格,吹大资产泡沫,而资产价格下跌反过来又会反作用于抵押信贷,形成信贷领域的危机,加剧实体经济衰退。
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表述,索罗斯所阐述的机理是这样的:
在经济上升时期,信贷扩张,抵押贷款不断增加,贷款的抵押品(比如房产)的估值尚在正常范围之内,一个实际价值 100 万的房子,只能获得不超过 100 万元的抵押贷款。
因而一切看起来都是稳健的。但是,宏观经济逐渐升温,信贷扩张加快,更多的抵押贷款得以发放,信贷总额翻倍增长,但与之对应的抵押物并没有显著增加,随着抵押物的价格被不断炒高,抵押物的评估价值也得以放大。如实际价值 100万的房子,价格被炒到了 200 万元,在拿去做抵押贷款时,就可能贷到接近 200 万的信贷资金。这就是索罗斯说的信贷对抵押品产生了“增值效应”,价格炒高,其实是背后过多的资金来推动的。这个“增值效应”一旦形成,就会不断自我加强,资金越多,价格就会炒得越高,资产价格越高,抵押评估价值就越大,就越容易贷到更多的资金,再去进一步推高价格,这就是一个从资金到资产的“自我循环”。那么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只要信贷资金的投放达到一个极限,不能再继续增加了,流入资产领域的“源头活水”断了,也就是索罗斯说的,“总的信贷的增加无法继续刺激经济”发展,信贷的边际效用大大降低,这个循环就会被打破。因为抵押品(房屋)的升值基本靠资金来推动,对信贷资金的输入形成了严重依赖,一旦上游的资金断流,抵押品的价格就会出现下跌。原来一直在上升的价格,一旦出现下跌趋势,势必引发市场恐慌和连锁反应,持有者纷纷抛售手中的资产,引发更大规模和更深幅度的下跌,进而对全社会投资活动、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反过来又将加剧资产市场的下跌。
这也是个循环,不过是个连环下跌的“恶性循环”。资产价格下跌了,就必然引起放贷人的警惕,提前清偿贷款,引发信贷危机,造成大量坏账,这就加剧了经济的衰退,甚至把宏观经济拖入低谷。
我对索罗斯这段话的通俗解释,可能有点复杂了,也加上了我的理解和阐发。但我认为,拿这段话来衡量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那是再恰当不过了。5 万多亿的信贷出来后,信贷资金几乎成了推动中国房价狂飙的唯一动力,由于宏观经济仍未复苏,扩张型的货币政策继续执行,信贷资金还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弹药,所以当前的高房价虽然岌岌可危,但仍然能继续上涨。那么何时会出现“拐点”呢?按照索罗斯的说法,那就是信贷资金扩张无法持续的那一天。具体到中国,我认为就是货币政策基调改变的时候。为了防止 2010年之后的通胀,中央改变当前的货币扩张政策,应该就在今年第四季度,会进行货币政策的小幅调整,适当收缩信贷口子,刹住信贷狂潮。届时,楼市被突然抽血,拐点也可能突然降临。
经济上升的时候,一切都在缓慢地上涨,社会总体福利在增加,我们都有获得利益和幸福的机会。但如果经济进入低谷期,痛苦的到来可能不像幸福一样,是缓慢而平和的,它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是暴虐和残忍的,让我们猝不及防,目瞪口呆。幸福和痛苦并不是对称的,我们享受了经济多年增长带来的幸福时光,可能要承受经济坠入深渊的巨大痛苦。
还是索罗斯的话说得好:“繁荣和萧条是不对称的,繁荣通常是长期的、逐渐加速的,而萧条是突发的,并且往往是灾难性的。在萧条阶段,贷款和抵押品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压缩在一个很狭窄的时间段内,故而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索罗斯已经提醒我们了,如果信贷方面出了问题,或者政策方向逆转,资产(房屋)价格可能会大幅下跌,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7-06 17:44
风雨兄无须客气,既然开了这个帖子,答题释疑就是职责所在。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7-06 17:52
※※※※※※※※《你硬我就软,你软我就硬——再谈经济复苏和房地产市场走势之关系》※※※※※※※※※作者:气吞云梦 回复日期:2009-07-05 22:02:01
楼主是否至今仍然坚定发帖时候的判断,房价 2010 年中见底?
----------------------------------------------- ----------------------
当初发这个帖子时,我对房地产的基本判断是,在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连续实现 10 年高增长的中国房地产,将进入一个较长的调整期。如果从 08 年的上半年起算,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逐步走完调整的上半程,即到 2010 年中前后,房价可能见底,而后触底回升,逐步恢复,经过 1—2年的恢复期,走完整个调整周期的下半程,重新走入下一个上升周期。应该说,我的这个判断,是在 09 年春节后作出的,考虑了中国经济的影响因素,但主要的依据还是房地产发展的自身规律和行业的大趋势。
但都说中国的事情很神奇,就在于它的瞬息万变,你永远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大事。那些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会不会在明天突然发生,我们也永远不知道。
每天一觉醒来,打开网页,千奇百怪的新闻扑面而来,给你惊喜,让你惊叹,让你感觉一会置身于惊悚电影中,一会又走进了童话世界,一会彷佛又错入了阿鼻地域。这就是当今的中国,一个真实的、硬邦邦的中国。所以,在中国,你别做预测,现实的发展会无情地嘲弄你的预测。
比如,搁在 08 年的岁尾,危机四处蔓延,房地产行业一片凋敝,景象凄惨,谁能想到今年二季度的狂飙突进呢?那会因贷不到款而奄奄一息的地产商,谁能想到仅仅半年之后,银行信贷员就反过来上门主动求贷呢?那时因卖不掉房子而黯然离职的售楼员,谁知道半年之后会重现排队抢房的景象呢?早知道如此,不辞职就好了。也许只有疯子才会想到。
在判断房地产走势时,我们必须看到以下一些基本事实。
在短短的半年之内,中国地产行业发生了最离奇、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1)国家几乎停止了地产行业的所有调控措施,重新确定其经济增长首要引擎的地位,全力保住行业投资增速;(2)外贸出口基本歇菜,四万亿投资的效率不高,内需拉动无力,住房大宗消费进入了国家大力促进的视野;(3)地方上财源空前紧张,玩命地托住市场,官商勾结空前严重,上头则听之任之;(4)央行实行了历史上最宽松的(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上半年新增信贷可能接近 7 万亿元,相当一部分流入股市和楼市进行资产炒作;(5)实体经济受创严重,短期恢复困难,沿海地区的大量民间资本退出制造领域,纷纷大举进入资产领域,这种情况实乃前所未见;(6)二季度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谎言,而这个谎言已经传遍了全国,掌握了大部分的群众,普通老百姓因为害怕未来的通胀,鬼使神差地掏钱贷款去买房,美其名曰“保值增值”,让人哭笑不得;(7)在金融危机转化为实体经济危机,让各国经济普遍深陷泥潭,资产价格普遍下跌之时,中国再次表现出了神奇的魔力,股市、楼市比翼双飞,一路狂飙,笑傲全球;(8)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资金,有投机谋利的需求,有通胀避险的需求,但国外已经找不到好的投资领域和渠道,看到中国的比翼双飞,眼前一亮,已经在磨刀霍霍了,目前聚集在中国外围(比如香港)的热钱,可是不少啊。
所以,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是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现在反过来了,是宏观经济政策绑架了房地产,完全打乱了房地产行业的正常调整步伐,让早已满身伤病的房地产再次担当大任,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房地产的价值。可以说,这个行业,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完全管制的行业,或者说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工具。
在这种形势下,我觉得有必要修正以前的看法。正常的行业调整周期肯定是打乱了,以前那种依靠市场力量逐级降价、和平调整的路径可能比较难了。我认为,当前摆在房地产行业面前的有两条路:
(1)一是尽快让它结束“应急发动机”的使命,尽快解除管制,重新让市场的力量起作用,在政府的严格保护和监控下,一方面扩大市场供应,一方面引导逐步降价,减少过度投机带来的高风险,解除房价“堰塞湖”的巨大危险,用 1 到 2 年的时间,引导房地产回归本位,成功实现行业的“软着陆”;(2)二是中国经济的复苏难度大,内外需均不见明显起色,也没有找到好的经济增长点,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严重依赖房地产的格局得不到明显改变,房地产仍然在严格管制下被涸泽而渔式的利用。下半年信贷继续扩张,房价继续狂飙,再创历史新高,投机猖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行业进入癫狂状态。在 2010 年遇到触发点,房价大堤发生局部溃坝,处理不善的话,2010 年很有可能出现房地产的“硬着陆”,投资停滞,房价暴跌;当然前者是比较好的结果,后者是国家所不愿看到的。
想要实现“软着陆”,需要一定的条件,也需要政策勇气和魄力,还需要高超的调控水平,综合难度不小。但这个道路应该可以争取。后者的“硬着陆”,不需要政府去管它,它自己就可以实现,但硬着陆带来的伤痛,不是中国经济社会所能轻易承受的。我们已经看到了政府在实现“软着陆”方面的一些努力,同时也看到了市场正显现“硬着陆”的一些征兆。
究竟是软还是硬,我们说了不算,政府说了也不算,可能要看中国宏观经济的脸色行事。宏观经济硬气了,房地产就可以软;宏观经济疲软了,那房地产也只能硬,就算它不硬,政府也会强行让它硬。所以,讨论房地产市场明年怎么样,不如多看看宏观经济明年会怎么样。依我之见,到底谁硬谁软,不到今年四季度,是难见分晓的。我们拭目以待之。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7-07 10:16
作者:zyz0110 回复日期:2009-07-06 22:55:06
作者:loujinjing 回复日期:2009-07-06 17:52:22
《你硬我就软,你软我就硬——再谈经济复苏和房地产市场走势之关系》
----------------------------------------------- ----- 可以理解为,不管是软是硬,明年都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
----------------------------------------------- ----------------------------------- 如果是硬着陆,那么是很难控制的。也是政府不愿看到的。
所以政府一直在朝着软着陆方向努力,不是已经有很多表现了么?比如加快保障房和经适房的建设,预防托住未来下滑的行业投资,
同时加快政府主导住房建设,也是在增加多元供应,调整供应结构,
比如国企大举进场拿地,其实就是要增强对价格的控制和稳定能力,比如统计局、国土局搞成本调查,其实就是为了撇清干系做准备,
比如接连批准区域性的发展大规划,就是寻找新的替代增长点,以弱化房地产投资的绝对地位,为之后退居二线打基础。
这些动作,其实都是在为房地产行业的“软着陆”做必要的准备。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7-07 19:01
作者:lj0526 回复日期:2009-07-07 11:04:56
看了好几天, 楼主的学识和态度令人敬佩。有一个问题想听听楼主的分析。现在的情况下,我理解楼主说的老大希望继续用一用房地产这台“发动机”,那么怎么用呢?综观楼上楼下的帖子,似乎不同的人给出了两种解释:
1、吸引投资性资金+逼迫刚需,加上地方小老大的热切推波助澜,这基本上就是要楼市再长一截。毕竟,要吸引投资资金,楼市不上涨是不可能吸引得到这些资金的。我觉得这一招是比较饮鸩止渴的,但是这个东西好在解渴是见效比较快的。
2、把房价砸下来,让老百姓真正购房自住,房价降到合理的水平,又没有继续下跌的期望,自主用户自然能大量进场,房地产属于健康发展。这个是良药,不过比较苦口,苦某些人的口,而且见效慢点。
楼主觉得老大会选哪一条?根据楼主分析,看来上头选择了第一条路,而且用的手段是:告诉你可能有个贼会来光顾你的家,很多人确实是请了强盗来看门。如果没有这次的危机的话,上头会选择第二条路吗?
----------------------------------------------- ---------------------------------------------- 答 lj0526:
之所以说房地产是台“发动机”,这话的原意就是指,它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引擎,它的运转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具体是怎么拉动的,可以从三个方面看:(1)投资。房地产行业的大量投资,可以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入 GDP,还同时拉动着钢铁、水泥、建材、家居、建筑装饰等几十个行业运转,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消费。买房子是大额消费,居民的住房消费可以带动全社会消费增长,居民最终消费也是要计入 GDP 的,而且消费是增加新开工量和投资额的最大刺激因素;(3)财政税收。通过土地出让金、各种开发税费、交易税费等形式上缴国家,充实国库,让政府有更大的力量去主导投资。所以,从这三个方面看,房地产都至关重要,都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 GDP 点数,所以它就是中国经济的强大“引擎”。
因此,政府在考虑继续使用这台发动机时,看中的就是它在这三方面的功能。如果我们稍微回顾一下近半年以来的动作,就会发现,怎么启动并高效使用这台“发动机”,政府基本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
(1)在投资方面,09 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严重下滑,到了 4%的极低位,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所以政府果断出手了,各地大搞保障房建设(尤其是上海等大城市),其实目前大搞保障房的真正原因,并非是远期的所谓“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乃是最近的投资下滑太厉害了,不得不先顶上去。比如国家明令降低开发项目的资本金比例,降到了20%,这乃是 13 年来的首次降低,就是因为之前的门槛太高了,开发商无力投资,望而生畏,所以要迅速降低门槛,提高积极性,促进投资。比如银行信贷口子打开,一些和政府有点联系的地产企业(如央企、地方国企等)得到了银行的照顾,重新获得了宝贵的贷款,紧绷的资金链立马缓解,这就是为了能让地产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放心地去投资开发。所有这些努力,都为了一个目的,条件放宽了,弹药也给了,你们赶紧地给我投资,把钱大把地投进去!!
(2)在消费方面。08 年四季度住房消费也坠入低谷。
09 年一季度,由于降价效应,出现了部分回暖,但这点小回暖还不足以消化庞大的库存量,不足以刺激新开工量的迅速增长。所以国家很着急,在 4 月中旬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老爷子就说了,要稳定住房等大宗消费,最近接班人强哥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就是要保住住房消费。所以按揭信贷就宽松了许多,二套房贷款的政策限制基本形同虚设,下头随意变通,有关部门也睁只眼闭只眼。当前投机炒作空前严重,但也没有看到任何部门发任何通知,要规范一下市场秩序什么的。我们也看到了关于通胀的宣传铺天盖地,真的有这么严重么?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让你赶快解囊消费是也。
还有地方政府出台各种各样的措施,如减免税费,购房落户等,促进住房消费。所有的这些,不就是为了让你赶快买房子吗?买房有啥好处呢?房子卖得快了,高存库就下来了,开发商就积极了,投资大胆了,开工量就上去了,这台发动机就转起来了。
(3)在土地和财税方面。当然,增加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房地产各项财税收入,并不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但可以保证危机蔓延下各级政府的正常收入,可以保证地方政府运转的迫切需要,可以让政府有更多的财力去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去和中央下发资金进行配套投资。所以,我们看到土地市场又慢慢升温了,各地加大了土地供应,加大土地推广力度,而且进入 6 月份,央企、国企纷纷慷慨出手,炒热了土地市场,掀起了一股制造“新地王”的风潮。这让出让方眉开眼笑,盆盈钵满。而且,房地产投机盛行,买卖两旺,房地产税费也有所增加。这从间接方面,保障了政府财力,支援了经济复苏。
所以,前面问题中所提到的两条道路,一条是“托住房价,快速刺激投资和投机消费”;另一条是“压低房价,缓慢启动自住型消费”。实际上都是从消费方面来考虑的招数,只不过一个是“快招数”,一个是“慢办法”,快的有点饥不择食,饮鸩止渴,慢的则有点画饼充饥,远水不解近渴。
就启动住房消费而言,这一快一慢两种办法,其实并不矛盾,在空间很难共存,没法同时实施,但可以在时间上延续,可以先后使用。当前处于宏观经济复苏的紧要关头,形势相当急迫,所以应急政策也就顾不了那么多,用得是“快招数”,而且相当管用。房价托住了,而且还在一直向上蹿,投资消费迅速启动,投机行为短期内活跃了,不管这些消费有没有问题、合不合理,结果都是房子卖出去了,巨额资金回笼了,新房开工量上去了,房地产这台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了。这证明了“快招数”非常厉害,一用就灵,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肯定上去了。
但这个招数没法持续,投机不能永远这么火,它终会套现离场,信贷也不可能一直这么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在半年之内就要调整,甚至发生逆转,这种强烈刺激的模式,无法持续地起作用。换句话说,要想搞好中国庞大的房地产市场,使之走上“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仅仅依靠投资和投机,而用离谱的高价格把全国的大部分老百姓排除在外,这是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