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表达方式,因为笔者不想让大家难受,更不想煽情,而只是想说一个道理,可这个道理大家似乎都没有懂。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8 12:43笔者一直想阐述这样的一个逻辑:大部分中国人所具有的急躁和仇恨的情绪,来源于经济上的不满,这种不满,核心体现在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上,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说它是 GDP 情怀也好,说它是 GDP 主义也好,本质上:中国的经济只会“卖”不会“造”!
笔者的人民币五个“篮子”说,揭示了卖来卖去最后只能卖地了,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而卖地的方式必然依托土地上的附属物——商品房,去实现。
商品房随着全民情绪的疯狂,而演化为“金融衍生产品”时,房价就必然会失去理性。投资者永远不知道他的投资产品的贵贱,而只要预期的差价;刚性的住房者自然就无法承受,仇恨逐渐蔓延......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8 17:14如果你是个投资客,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神奇公式!
100%的中国奇迹=10%逻辑+20%常识+70%疯狂+0.01%运气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9 09:38
我们咀嚼到哪了,灰色人民币吧?这灰色人民币的来源,可是具有“中国味道”的政策。
讲个故事吧:我们家楼下有个饭店,用的是商业电,电价是 1 元/度;而楼上的居民用电是 0.5 元/度。很自然,饭店的老板就会想办法去“偷电”。于是,这个老板在楼上租了一套房子,一方面,供员工住宿;另一方面,悄悄引了一根暗线通道楼下,大家都可以想象喽……
这就是政策造成的恶果,本来商业电用量大,应该价格相对低。而我们政策是倒挂,必然为这种扭曲留下了伏笔。
(笔者做个假设,应该这样:居民用电 1 元/度,商业用电0.8 元/度)。
这个恶果继续延伸,哈哈。抄表员发现了这里的秘密,他情不自禁的开始敲诈那个饭店老板。到此,我们清楚的看到:制度孕育了腐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9 10:17
这灰色人民币,也是政策造成的。
在八九十年代,当时银行的储蓄政策:单位存款利率低,个人存款利率高,这又是典型倒挂。
假设,某公司,有 1500 万元单位存款,按照两种不同的储蓄方式,就会产生 20 万元的息差。于是,党委就开会做个决定,把“公款私存”,去实现那 20 万元的息差。将来出了事,哈哈,集体做的决定,互相推诿,法不责众,多妙啊!具体操作呢,还要体现出民主嘛,于是总经理名下 1000万元,副总经理名下 500 万元。(利益均沾原则)随着时间推移,领导干部交替、换代,逐渐“记忆模糊”,哈哈,这笔钱将来就不明不白喽——伟大的“灰色人民币诞生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9 17:40
好像,笔者所说的热钱,与有楼上的“刘先生”的热钱相差很大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9 17:46那“刘先生”在他的热钱里“寄存”了很多的热情,而笔者在自己的热钱里“投放”的是冷静----冷静的思考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9 17:54那“刘先生”罗列了几个经济、政治现象,强调了这几个现象的关联性,但没有就其中具体的一个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9 18:04比如,“刘先生”说:出口下降 38%,这数据有水分,经如何如何修正,25%靠谱。然后,又如何如何计算,推导出人民币应该贬值 10%。而美国人反逼人民币升值-----必为阴谋!可“刘先生”没这么说呀!----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9 18:16再比如,“刘先生”说:美元指数由 75 涨到 81,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对欧系货币自然也猛涨,更不利于出口,经如何如何计算,中国的出口会下降 50%,哈哈。而此时美国人反逼人民币升值----必为阴谋!可“刘先生”还是没这么说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29 18:24中国的经济“专家”喜欢罗列已知条件,然后就稀里糊涂的得到结论;或杜撰概念、定理,自说自画导出结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31 10:19
昨天看了新闻,觉得很有趣儿。
第一,樊纲出局,暴露了以往货币政策是错误的,至少是被动的。
第二,货币委员会中有十名官僚,看来在政策的前瞻性上,他们不起作用。
第三,货币委员会新进的三位专家,是行政搞平衡的结果。这暴露了决策层对专家的不信任,这意味着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吵吵嚷嚷的搞平衡而已,在重大决策面前依旧是等、靠,不作为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31 17:04
人民币不升值也不贬值的概率,由 80%上升为 85%,呵呵!
甲二代“造反”的概率,由 20%上升为 30%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3-31 17:15西方经济的经典像华丽的“丝绸”,而中国的经济环境像“东北暴风雪的冬季”。在这儿,穿“丝绸”会冻死的!还是穿更实用的“大棉袄"、“大棉裤”吧,呵呵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09:40
笔者又忍不住了,关于西南的大旱想说几句。
广西、云南、贵州,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9%,粮食产量占全国的 6%。这次受灾,1/5 绝产、2/5 欠收一半、2/5 无影响则总减产 2/5。相当于全国粮食产量减少 2.4%。广义农业在 GDP 中占 11%,所以这次西南大旱对 GDP 的影响为-0.26%!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1:15粮食减产 2.4%,数字虽小,但在西南的局部地区影响极大,笔者认为西南地区闹粮荒,马上就成为一个不争得的事实。地方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奸商的无良和贪婪,必然会加重西南灾区人民的痛苦。
但粉饰太平的官员们,一定会把这场灾难歌颂成一场抗旱斗争的辉煌。
举个例子:中国的一个监狱如果跑了四个犯人,最后又抓了回来了。后来,20 人获一等二等功,50 人获奖,1000人受表彰……哈哈,还有无数场的“英模报告”!
但这个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一样跑了四个犯人又被抓回来。恐怕可能是 5 人受审,20 人丢掉工作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3:01
不考虑其他因素,全国粮食减产 2.4%,理论上价格就应该上涨 5%。
按中国社会现在的正常需求,粮食的增长率应该是 3%,即使是控制粮价,粮价也应该有 6.3%的增幅啊!
人民币汇率不升值的话,粮价就应该有暗涨的压力,笔者认为消化这个压力,粮价至少也应该“升值”5%。
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理论上粮价应上涨 17%。这个数据已经高于通货膨胀率了,不知高层用何手段把它“隐蔽”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3:36全国粮食产量,官方说 5.3 亿吨,其中 30%是商品粮即约1.6亿吨。平均收购价格按0.7元/斤(参考玉米0.55元/斤、水稻 0.86 元/斤)计算即 1400 元/吨。国家商品粮收购的总额度 2240 亿元,这粮价上涨 17%的压力,换算成钱的话就是 380.8 亿元啊!如果能平抑粮价,粮价不涨的话,这约 381 亿元可要从中央财政出哦!西南旱灾最直观的、最基本的损失可窥探一斑!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5:07这次西南大旱灾,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越偏远的地区、越落后的地区、越缺水,而没有听到城市里因为缺水而吵吵嚷嚷。
符合逻辑的推测:这些年我们在农村的投入太少了,而在城市的投入相对太多了。旱灾搓破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大发展”的谎言,这个农业欠债是要还的!广西、云南、贵州,这三省共有约 1.6 亿亩耕地,耕地质量较差,多梯田、坡地、红壤,假设通过兴修小水利、打机井、修水窖等等,来改造其中一半的耕地(约 0.8 亿亩),平均每亩改造需 300 元(参考:平原地区打机井、搞灌溉需80 元/亩)。共需改造资金约 240 亿元,考虑到中国政府的低效率,层层转包、层层分包,各级政府雁过拔毛,乘以二倍吧!这农业欠债估计不止 500 亿元吧!
再加上上面所提到的直接损失 380 亿元,合计就是 880亿元,哈哈,够中央财政“吃一壶”的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6:20
回楼上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来达到使农民增收仅是一厢情愿的事!假如,粮食价格提高一倍:城市里肉蛋禽这样的下游农产品就可能涨价两倍,城市里的低收入人群能承受得起吗?假如,粮食价格还是提高一倍:农村里的各级“阎王爷”般的官吏能放过农民吗?农资、农药、种子、化肥等“无孔不入”的经销商,能不加大对农民的“抽血”力度吗?农民能真正获得实惠吗?
笔者以为,粮食还是不涨价的好,别瞎“折腾”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6:4830年来,米价由0.185元/斤涨到2.1元/斤,涨了11倍!西南旱灾的视频,不经意的暴露:30 年前的老房、家中徒有四壁、文革时的老装束----粮食涨价给这些“真实的农民”带来真实的好处了吗!
当然,那些沿海、沿城的“虚假的农民”不能算呦!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7:04
西南旱灾,我们这搞捐款,笔者捐了 5 元!
我知道这 5 元最终进了谁的腰包!如果,笔者进了货币委员会,笔者首先要做的:忘掉农民、最快的速度忘掉农民、永远忘掉农民!
接着要做的:忘掉工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7:22
这专家型货币委员由一个变成三个------
我党的政治局常委人数:由早期的三个变成改革开放初期的五个,后来七个,九个,将来十一个?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7:35十个官僚型货币委员“不吭声”,三个新手会“吵-菜”,呵呵,“大老板”犯难了!
美国人逼着要交卷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7:50“大老板”想:人民币升值,国内政治,无疑是自杀!除非有替罪羊----玩个他杀,哈哈!人民币贬值,水太深,累!两年后就退休了,何苦自虐!
看来,只有一条路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2 18:04西南旱灾,局部型,成本至少 880 亿元。但可几年内消化之,不很急。
人民币如果升值,急,被逼急!一年之内,成本极高!笔者以后慢慢来算。
求助:2009 年美国的 M0、M2?谢谢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3 12:16
我已经看到 M2 了,谢谢京城俊少的数据!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3 14:15
所谓中国政治或经济的“崩溃论”都不可取!
笔者一直在致力于阐述中国经济的必然走向,包括用逻辑分析来解释客观现象。
两极分化现象是中国最核心的现象,当然也是最危险的现象,不过不至于导致所谓的崩溃!
不同阶层的人应该在笔者的分析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哈哈,寻找自己的最大的利益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4 08:48
今天早上看新闻,4 月 15 号的这个表决要推迟了。
这至少暴露了三个信息:
1、这次美国决心要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
2、为了伊朗问题把汇率的矛盾缓冲一两个月
3、给中国几个月的时间看表现。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4 08:56
分析一:如果美国财政部不想迎合美国国会的口味,即不把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显然就不需要延期表决。这延期表决是有顾虑的,顾虑就在不久以后的多国领导人峰会——关于伊朗的核问题!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4 09:36分析二:这个伊朗问题嘛,恐怕就得费点口舌喽。
1、伊朗的油气资源在今后20年30年甚至50年,都是净输出国。
2、在伊朗可能的核电,其成本是传统发电成本的 10 倍。
3、伊朗国内汽油需要进口。
4、15 岁以下未成年人超过 40%(顺便强调一下中国 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总数只有 23%)。
5、伊朗有越来越强烈的政教合一的倾向。
伊朗却拼命的发展核技术、导弹技术,而不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国内的涉及民生的投资或为就业而投资。
但伊朗当权者选择的是走核武器而快速争夺地区大国地位之路。这必然与现在的超级大国——美国及相关利益国以色列,还有英法德等国,产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
如果中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大国,甚至 20、30 年之后可以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那就必须要为自己负责任,坚决遏制这个想冒尖的伊朗!如果中国还是鼠目寸光,不在这个战略轨道上与西方保持“一致”,那只能说明现在所吹嘘的辉煌或者大国的崛起只是一派谎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4 10:08
分析三:美国每半年要做一次汇率操纵国的评估,所以美国人给我们的缓冲期,顶多也就两三个月。这两三个月中国应该如何表现呢?那么我们得回到中美之间关于汇率问题争斗的核心是什么?是贸易顺差?不是!是美国的就业问题!是美国国内就业问题的国外延伸。事情明朗了,就好做了。
中国政府应派商务部的大员,去美国几个感觉就业受伤害的州,去游说!比如:去美国明尼苏达州采购“军民两用”的燃气轮机,60MW(就是 6 万千瓦)的燃气轮发电机组,在中国沿海地区用于调峰电厂非常实用,稍加改造其核心机就可用于舰船的动力(5 万吨级的航空母舰需四台这样的核心机)。
这样一台的核心机采购成本约 5000 万美元,哈哈,在美国其中一半可变为产业工人的工资(一年约 10 万美元),按生产周期一年计算,相当于为美国提供了 250 个就业机会。
中国政府可以去采购 100 台啊(虚数而已,实际上 30、50 台即可),合同价格可达 50 亿美元呦!这可是大单那,一般的国家都会兴奋,何况美国的一个小州呢!
中国也顺手可以为那个臃肿的外汇储备“消肿”50 亿美
元。
那个得了便宜的美国的州,从州长到参众议员,都会兴高采烈的向他们的选民宣布:从中国那里抢回了 2.5 万个就业机会!(这个州人口还不到 1000 万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4 10:31当然了,这分析三中的操作也是有“槛儿”呀,美国人对军民两用技术也是很敏感的,不过有钱可以使鬼推磨,把我说那个核心机由 5000 万美元涨到 1 亿美元!你看那美国国会议员,会不会反过来为中国说话!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4 18:13
这泡沫的确前后不一:浪漫的自由主义滑向拘谨的现实主义----为写书而付出的代价!中国式的悲哀----需‘过滤"思想,需“洗涤”语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4 18:42
哦,:yymyfree 网友,冷静,需冷静!
国策!不仅是 3 年后,还要考虑 30 年后!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8 21:431、人民币汇率的“急升型”:比如中国政府得到了市场经济地位承认这样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好处,于是会放宽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限度,进而使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 10%,甚至 20%。但从美国国会和政府目前十分强硬的态度是上看,其发生的概率低于 10%。
操作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为 10%。
操作时间:大约在 3—6 个月以后。
结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会在 1-2 月内急升为 6:1甚至 5.5:1。
那么,中国的出口贸易当然要受到打击。但真正受打击的是香港。评估香港受打击的程度方法是:
贸易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 22.5%。如果人民币汇率急升 20%中国贸易会减少 36%(1-0.8*0.8),导致香港贸易减少一半,即相当于 11%,在杠杆作用推动下,又导致下游的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减少加倍即 22%。那么合计将损失 33%的 PPP(本地生产总值),则会在香港产生严重的失业问题。会加深对一国两制的怀疑,其政治成本很高。
所以急升的可能性很小。
2、“缓升型”:比如中国得到承诺,美国对中国军售禁令的解除。中国政府不尽满意,但毕竟换回了面子,投桃报李,可能会让人民币汇率在一年内缓慢升值 5%左右,这种可能发生的概率也就 10%。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8 21:55人民币快速升值将严重打击香港,打击“一国两制”的政治安排!其思路是这样:中国的出口贸易靠补贴,这补贴还分两块:明补和暗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8 22:02有数字显示,2009 年 1-6 月,我国出口退税总额 3513.93亿元,同比增长 21.9%;出口总额达 5217 亿美元,同比下降21.8%。2009 年预算出口退税额为 6700 亿元,实际可能将达到 8000 亿元,这笔资金占据了中国一年税收收入的 14%。
这就是明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8 22:23
这暗补里成分很多,“香港”是一大块!
香港是个很成问题的地方:制造业不到 5%,服务业超过91%。
香港影视文化已经揭示:大量香港男青年做“古惑仔”、女青年做“三陪”、年纪大一点的在麻将馆里抽“老千”!所以,香港的 PPP(本地生产总值)人均 3 万美元,是不配的!顶多一半!另一半靠大陆的“暗补”啊!
人均 1.5 万美元,702 万港人,1053 亿美元啊!差不多7000 亿元人民币。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8 22:27
中国怕人民币升值,政治上怕香港乱!经济上怕国家外汇储备露馅!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8 22:473、人民币汇率的“不升型”: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耐心并富有挑战性的谈判过程。一方面由于美国的强硬导致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强烈,“爱面子”的中国人使政府进退维谷;另一发面美国人又需要捞到实际好处。所以,经过 3—6 个月的谈判,可能双方会达成某种妥协,最可能的妥协是:美国放宽“高技术领域”对中国的限制,比如允许某些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向中国输出;中国将会以“大买单”的形式购买美国产品,以此来封住美国某些政客的嘴。大买单的规模至少 1200 亿美元的规模,甚至更大。
假如在中国的帮助下,使美国失业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使美国国会满意。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大规模采购需帮助美国增加 180 万个就业机会。考虑到一个直接就业就可以额外产生两个间接就业的效果,那么就意味着需直接增加 60 万个工作岗位,而他们的平均工资按每年 5 万美元计算,工资总额又占合同总额的 50%计算,可知中国的采购至少为 600亿美元/年,再考虑采购合同一般平均需两年来完成,所以可估算出中国的采购总额应该在 1200 亿美元以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8 22:54
中国政府应派商务部的大员,去美国几个感觉就业受伤害的州,去游说!
中国的问题:谁去呢?
铁矿石问题,至今一塌糊涂啊!不是好兆头!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8 23:09
这人民币不升值的表达方式可能有两种。
其一,快!1~2 个月,谈判成功!美国财政部声称:没有找到“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证据。呵呵
其二,慢!3 个月以上,谈判僵局。美国国会表决--惩罚!但美国政府拖延----缓刑!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9 11:22
对外升值,对内贬值。
短瞬升值,长期贬值。
技术升值,内在贬值。
为他人升值,对自己贬值。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09 17:26
美国沃尔玛零售 29.9 美元的一条牛仔裤,中国血汗工厂的真正出厂价仅 12 美元。中间有三五个合同不成问题!笔者关心的是:出口退税谁吃了?人民币升值,美国人的理解:那 29.9-12 里有巨大的消化空间!可中国人楞是做不到!非要压榨那 12 里的利益,美国人很担心,担心穿不着 29.9 的牛仔裤了!
于是,美国财政部长来了:一方面要“就业”;另一方面要“牛仔裤”。
但是,有大陆背景的“香港人”和有香港背景的“大陆人"很难缠!贸易既得利益集团已壮大!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0 11:04
第一个蓄水池:股市
中国的股市的混乱程度,几乎难于用语言附加:ABH 之分、流通非流通之分、大小非之分等。笔者粗糙的研究,认为其市场杠杆化比例为 1:3,意思是:真正进入股市的人民币为 1 元,那么股市就差不多产生 3 元的总市值。2005 年股市“被激活”前总市值不足 10 万亿元人民币,到了 2007 年最高点时总市值达 44 万亿人民币,2008 年底仅有 12 万亿元了,目前总市值 25 万亿元左右。于是由 44 万亿元跌至 12万亿,股市虚拟的钱损失了 32 万亿元,则相当于剿灭了 10万亿元人民币!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0 11:34
第二个蓄水池:楼市
楼市总容量的第一种估测方法:
①②2009年购买商品房的总资金6万亿元;②2009年M2为60.62万亿元,2008年M2为47.5万亿元,M2 增量 13.1 万亿元,相当于广义“储蓄”增加了约 13 万亿元;③③“储蓄”增量中的13万亿元购买了6万亿元的商品房,按此比例,56.8 万亿元广义“储蓄”(M2 减 M0)可购买相当于 26 万亿元的商品房;④④考虑到早期的商品房已升值,比如2000年的房子到现在恐怕已翻两番了吧,所以给总值一个乘数,笔者认为2.5 倍应该是合理的,即商品房目前总市值应为 65 万亿元;⑤⑤中国的房屋总量是商品房的1.5倍,前者另外包括门市房、商用房等,结论中国“楼市”总容量大约为 100万亿元人民币。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0 11:54楼市总量的第二种估测方法:2009 年中国生产了 5.678亿吨钢铁,其中大约 70%都投向了基础建设领域,而商品房大约要消耗基建中的一半即约 1.9 亿吨。
目前多层建筑的钢材消耗为 70kg/平方米,高层大约170kg/平方米左右。如果按 90%用于多层商品房,10%用于高层计算。那么平均 80kg/平方米(不考虑中国国特色的偷工减料)。
那么 2009 年完成的商品房应该有约 24 亿平方米(官方数据是约16亿平方米)——大约0.30亿套(按80平方米/套计算)。
按照这个思路,最近 20 年中国差不多“用掉”了约 40亿吨钢铁(1995年突破1亿吨,2001年突破2亿吨)。依比例计算差不多相当于兴建了 2.2 亿套商品房(虽然有些是商业门市房,但在中国一般都住人,可按住房考虑)。在加上20 年前的老房子,估计相当于 3 亿套商品房总量,还是可以接受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0 12:23
这样,所有房子的建筑面积总数约为 200 亿平方米(官方数据 2005 年为 164.51 亿平方米)。
小县城的房子最低也要 2000 元/平方米,一线城市达20000 元/平方米,估计全国的平均数按 5000 元/平方米不为过吧。
这样全国楼市的总值大约 100 万亿元。
两种方法殊途同归,“楼市”总容量 100 万亿元!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0 12:54
通过周边的人的统计:1/3 的人全价购房;2/3 的人是贷款(这贷款里 1/3 为首付),扣除涨价,因此,实际投入“楼市”的钱仅为 40 万亿元(用的乘数是 2.5 倍),而全价购房款和全部首付合计(占总数的 56%)约 22 万亿元,另外18 万亿元来自银行贷款(当然源自 M2)。为了便于计算,实际投入的人民币取 20 万元就得出杠杆化比例为 1:5。即投入“楼市”的人民币为 1 元,最后“楼市”里体现的为 5 元。
(但注意:广义“储蓄”也出了 1 元钱!)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0 13:16
谢天道维基,太理解笔者了!我在书里用了很多篇幅来解释大家的疑惑啊。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1 12:59
利率战场的你死我活——人民币贬值的恐惧如果笔者说人民币的利率与人民币的贬值有关,甚至说人民币的利率与“楼市”价格有关,读者可能不信?
人民币的两个利率
那么我们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分析一下吧!中国的商业银行的一年期的商业贷款利率为 5.31%(2008 年底)。不过,这种商业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操作周期长,还需要“人情费”去润滑,所以这种利率真实值在中国不会低于 6%。
而民间融资的方式相对快捷、方便。民间一年期的贷款利率通常为 2 分利,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就是 1 元的贷款,每月需要付 2 分钱的利息,即月利率为 2%,换算成年利率为24%。
于是,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土地上,事实上存在着两个贷款利率:不低于 6%的一年期官方名义贷款利率和大家已经认可的 24%的一年期民间贷款利率。
一般投资者的具体操作,往往采用“混合型”贷款。投资欲望低时,资金相对宽松,官方型贷款比重高;投资活跃时,资金相对紧张,民间型贷款所占比例就会大大增长。所以,真实的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往往在 6%—24%之间波动。
例如,某人需融资 50 万元人民币。他首先用房产到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银行指定中介公司进行房产凭估,比如标的价值 70 万元的要收手续费 3000 元;然后再拿评估报告到回到办银行贷款手续,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凭估值的 50%,所以可贷款 30 万元。但有 15 个工作日的评估期,大多数投资者都会给银行办事员 2000 元人情费,可加快到 2-3 天内搞定。于是,比较快的话,前前后后 10 天左右你能拿到 30万元贷款,一年期贷款利率名义上是 5.31%,到期还本付息是 31.593 万元。
那剩下的缺口 20 万元就得去民间融资了。民间专门有放高利贷的。通常情况得找一个双方都认可的中间人,由他给你提供担保,如果是 20 万元贷款,担保费大约是 5000 元。
然后就是一纸民间协议,如果是 2 分利,一年后连本带利就需要还 24.8 万元,显然利息比商业银行高很多,但它非常快捷,一般从谈到拿到钱,也就两三天的事!这样 50 万元的融资就具有“混合型”贷款的特征了,一年到期连本带利带相关人情费全部为 57.4 万元,实际贷款利率为 14.8%!现实中的人民币利率“双轨制”揭示了:达 8.8%的高通货膨胀率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民间的利率就不会低于 10%(否则,资本就会有蚀本的感觉)。当 2009 年通货膨胀率高达 14%以上时,民间的贷款利率自然就不会低于 16%。
这样,一个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在中国这样高的实际利率压迫下,什么样的生意能维持 20%以上的高利润率(经营者除了付利息,还得额外有利润啊)!另外这类生意的规模还得足够大,能吸纳巨量的游动中的人民币!
同样在中国,奇迹出现了:地方政府卖地的冲动;中央政府狂印“钞票”的冲动;民间大量合法、半合法、甚至不合法的巨量资金寻找投资“归宿”的冲动。三者不幸相交于一点——房地产!
甲乙两人都有 200 万的现金,甲有技术有经验办起了实业公司,乙是家庭主妇决定炒房。甲投入资金买设备租厂房雇工人,一年做了 800 万的生意(很了不起的啊),假定甲经营有方第一年就有 10%的净利润(实际上中国绝大部分实业公司只有 3-5%的净利润),赚到 80 万,甲非常高兴;乙对房地产颇熟悉,投资 120 万的首付,买了个 600 的房子(首付 2 成),余下的 80 万用来付月供。一年后,由于乙不是炒房高手,只赚到房价的平均涨幅 25%(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乙决定抛掉房子,此时房子价格为 750 万,乙的利润为 150 万。两人都决定将盈利分配掉,甲需要交企业所得税25%,公司是他全资所有个人分得 60 万,同时他还要交 20%的个人所得税,甲实际所得为 48 万元,对于办企业来说,甲属于非常成功者;乙决定将房子卖掉,契税 600*1%=6 万,营业税 8.4 万,乙个人所得税按照房价的 1%缴纳,为 7.5 万元,如果乙和下家协商好将房屋新成交价格写回原价 600 万的话,乙可以不交营业税。乙最少净得 128.1 万元。
这时候企业家甲辛苦一年收获 48 万元,甲的净资产收益率为 24%,这个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水平了(据 WIND 数据,2008 年 1393 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 7.17%);家庭主妇乙收获 128.1 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 64%,这是普通房地产投资者的全国平均收益。
显然,房地产业很赚钱,在这个领域,“投资”有很强烈的冲动,最近几年的经验:“炒房”几乎是个包赚不赔的行当。
最近几年,民间贷款公司十分活跃。“高利贷”行为似乎已走出法律的阴影。国家允许民间的贷款利率的上限为商业银行的四倍!可见,国家非常清楚的知道:民间融资的渠道是不畅通的;实际人民币的利率是超过 20%的。(因为容许官方的 5.31%的四倍就是 21.24%啊)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客观上使人民币的民间利率大幅增长了。
但奇怪的是官方的名义利率是下降的,导致两个利率的差值被放大了。这势必导致大量的人民币“储蓄”滑向人民币“资本”,去寻求效益的最大化。必然挤压各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这导致许多大型企业必须在主营业务以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的实例很多。
比如:以搞服装盛名的“雅戈尔集团”大搞房地产业,在 2007 年时其房地产领域的收益远高于他的主营业务领域。
所有的投资者几乎一致地都把眼光投放到了房地产业上,因为他们懂得:只有房地产业才可能有如此大的资金操作空间和可能的利润空间。
最近的一些现象更加说明了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的事实:新地王的不断涌现。
2010年2月21日北京,央企背景的中海地产以66.9亿元竞拍得北京丰台区花乡六圈村相连在一起,两幅居住用地,折合楼面地价达 1.84 万元/平方米。
2010年1月13日上海,闸北区苏州河北岸东块1街坊地块持牌上市,起始定价 47 亿元,起拍楼面地价达 3.53 万元/平方米。
新地王的不断涌现说明了,大量的资金在两个利率差的压力驱动下,不得不、也必须进入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其他行业不会有如此高的回报率,另一方面国企、央企有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商业银行按名义利率的贷款。
思路很清晰了:中国人民币事实上的利息很高(可达名义利率的 4 倍),国家的 4 万亿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在常规领域很难得到高回报,大资金只能涌拥入地产市场去寻求高回报;小资金涌入商品房领域寻求高回报。于是房地产业已发展为变相的“金融业”了,商品房自然就发展成为“金融衍生产品”了。
于是就可以解释我们身边发生的奇怪现象了。高房价导致“刚性住房者”买不起房;国际上衡量房价高低的常用技术指标“租售比”、“购买能力比”等在中国都统统失灵。
比如:在哈尔滨,一套租金 1000 元的房子(花园街,四层,建筑面积 80 平方米),它的售价 45 万元,即租售比为 1:450;在北京,一套月租金 3500 元的房子(优度社区,11 层,100 平方米)它的售价达 180 万元即租售比为 1:514。
而国际上公认这个 数据在 1:150 到 1:200 是正常的,而中国的不正常已到了“离谱“的境地了。但用“商品房”=“金融衍生产品”来解释的话,似乎就“回归合理”了。
再比如:在哈尔滨,双职工的三口之家,按家庭月实际收入 4000 元计算,买一套位置、楼层等不是很理想的 80 平方米商品房,需 40 万元。那么住房购买能力就相当于 8.3年;在北京,类似的模型,收入按 1.2 万元计算,一套五环那里 100 平方米的房子至少也要 150 万元,住房购买能力已变为 10.4 年了。而国际上公认的这个数据应在 3 年-5 年是民众可接受的。可见,房子对普通平民百姓真是很昂贵的。
(其实中国大多数人的收入更低)。不过,用“商品房”=“金融衍生产品”的理论来解释,当然就“一目了然”了!因为当房子成为“理财产品”后,其功能就不是“住不住的问题”了。
显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推着实际的人民币利率往高处走,而实际利率又推着房价往高处走,看起来还越来越快啊!
于是,普通平民百姓,如果手里有一些储蓄,自然就会担心这储蓄随着时间推移,其购买力大大缩水,当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加速上涨时,平民百姓的恐惧心理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人民币贬值的恐惧,它来自通货膨胀率的上涨速度。
通货膨胀率的上涨速度由谁来控制呢?当然是政府,政府通过“印钞机”的印钞速度来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1 14:34
商业银行的盈利回过来,我们还得“咀嚼人民币”,储蓄和房价这两个概念是怎么粘合在一起的。
举个例子:某商人卖大衣,假设这种大衣的成本价为 100元/件,商人精于炒作,把价格忽悠到 500 元/件,却又用打六折的手段促销,于是实际销售价为 300 元,商人仍有可观的利润。后来,来了个银行家,他更善于忽悠,银行家使大家相信,这种大衣的价格将持续的上涨。买不起大衣的人不要紧,只要提供 50%的首付,银行家可以为大家提供贷款啊。
于是这种大衣的价格迅速暴涨到 800 元/件,这时的首付为400 元,比以前的标价 500 元便宜!再假设银行家所提供的贷款利率为 10%。贷款期为一年,这贷款方式的大衣全价为840 元,可见利润之丰厚啊!
只要维持着这种大衣一直涨价的心理预期,理论上大衣就一直会“量”、“价”齐涨。但此时绝大部分买大衣的人,目的已不在“穿”上了。显然,“大衣”已经演化为“金融衍生产品”了。它的价格是 800 元/件,1000 元/件,甚至2000 元/件,早已偏离它最初的成本价 100 元/件。这时,它的价格已控制在银行家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上了。首付越低,贷款利率越低,成交越旺。
当然,那些真正要买大衣“御寒”的人只能望“衣”兴叹了。
大衣的例子与商品房的现实情况很吻合。诚然,商品房的问题要复杂的多,但其逻辑脉络是一致的。
那问题出在哪呢?出在前面的储蓄上。如果没有储蓄,自然大家都是“月光族”,何来的人民币贬值的恐惧?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又有多大的意义呢?西方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责中国的高储蓄率,看来不无道理啊!
但有人会反驳说:住房有“刚性需求”、 “丈母娘的情怀”、“校区房”等等。笔者以为这纯粹是偷换概念。任何社会都有穷人有富人,穷人在没有能力时,非要硬撑着去买房,实在是政府该做的事(廉价出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没到位啊!
因果关系是这样的:由于中国的高储蓄率,使社会无法拿出足够的“好处”供储蓄分享,导致银行存款的名义利率2.25%(一年期,2009 年底)大大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 14%(2009 年)。于是银行存款会以各种形式“流窜”,去寻找高回报,它们不约而同地杀入股市和楼市,期待获得超过 20%以上的回报率。这与有强烈地“贷款”欲望的商业银行,同样有强烈“卖地”冲动的地方政府不谋而合。自然就会在房地产市场导演出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实际一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啊!这场空前的“大闹剧”将许多许多“平民百姓”卷入房地产市场。他们中的许多又是所谓的“中国中产阶级”或“准中产阶级”。在这场利率与通货膨胀率“赛跑”的游戏中,“中产阶级”们毫无胜算的可能,因为其对手过于强大。“中产阶级”最后大多数要沦为“房奴”而基本被“消灭”,似乎难以逃脱“二八定律”呀!
为了 GDP 的增长而不得不靠出售土地,而出售的土地又必须通过盖商品房来实现“商业溢价”。为了烘托房地产市场,又必然通过高通货膨胀率来持续挤压惊恐万状的“储蓄”,逼迫“储蓄”通过商业银行流向“楼市”。
商业银行在这场“大闹剧”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笔者设计一个已经微观化了的模型,它的已知条件是:建筑面积 90 平方米的多层商品房;土地证上的土地均摊面积 35 平方米;2009 年的可能售价为 60 万元人民币;2009年的可能租金 1200 元/月;它的残余土地使用寿命 65 年;装修程度中等;它 2005 年建成交付使用。
1、土地开发商最初拿地时用了 3.5 万元人民币(2004年,1000 元/平方米)。
其中银行贷款 2 万元,土地开发商自有资金投入 1.5 万元。
2、大小建筑商,包括最小到包工头的位置。合同 14.4万元人民币(2004 年,1600 元/平方米)其中银行贷款 8 万元,建筑商自有资金投入 2 万。
3、总承包商(将该商品房销售),获得 30 万元人民币
(2005年,相当于3300元/平方米)。
毛利润率达(30 万元—14.4 万元—3.5 万元)/30 万元=40%。
4、购房者,将支付 30 万元人民币。(2005 年)其中自有资金(首付)9 万元,银行按揭贷款 21 万元(70%的房款总额,20 年期,月供大约 1900 元)。
5、购房者,预期增值到 60 万元人民币,实际交易也不会低于 55 万元人民币(2009 年底)。
可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商业银行来“保驾护航”,贷款总额累积达 31 万元。
最后的(5)项里,从 2005 年至 2009 年的“二手房”的升值预期虽没涉及银行贷款,但却为银行的贷款安全提供了更高的系数。所以,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真正的赢家是商业银行!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非常低(与民间的高利贷相比较),按揭时有很多的贷款利率还要打七折的优惠,商业银行的利益应该是微薄的。错!
商业银行在整个房地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目的只是为了“掩盖”。此话怎讲?
讲个故事吧:某地 440 平方米的饭店,2002 年时房价实际付值约 176 万元(4000 元/平方米)。但房主(也是饭店老板)让中介公司做了手脚将估值提高到了 380 万元(包括了饭店的品牌价值,实际当时饭店严重亏损,处于半停业状态)。
最后实际贷款 190 万元(一年期)。不久房主逃之夭夭,这笔贷款自然就成了坏账。当然了,房子是抵押物,经过层层法律过程,贷款的商业银行实际上 2007 年才真正收回那个房子。
在一个正常国家里,那笔坏账早就藏不住了,而在神奇的中国,不仅没人因此而吃“官司”,反而因祸得福,那个破旧的、荒芜了很多年的房子居然升值到 480 万元了!对商业银行而言,反而盈利了,完全“掩盖”了当年的罪行。
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往往靠“坏账”来赚钱,“息差”只是用来“打打牙祭”。
中国的商业银行靠“坏账”来赚钱有历史证据。截止 2005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长城、华融、信达和东方共打包处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中国、建设、农业和交通)的部分坏账,合计超过 2.36 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于 2000 年间政策性收购了中国工商银行 4077 亿元,涉及 7.2 万户企业的不良资产。
截止 2005 年 12 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受托管理的不良资产账面值累计 9108 亿元。
1999 年—2001 年 陆续政策性收购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贷款 3946 亿元。
2000 年—2004 年 陆续接受财政部、中国建设银行委托管理和处置的债权资产和债转股资产 1123 亿元。
2004年6月商业化收购交通银行不良贷款641亿元。
2004年6月商业化收购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1289亿元、中国银行不良待看 1498 亿元。
2005年6月商业化收购工商银行不良贷款581亿元。
2005年12月商业化收购上海银行不良贷款30亿元。
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截至 2008 年 6 月末,公司累计接收银行不良资产 6751.46 亿元(含新收购部分 52.38 亿元),其中政策性接收中行不良资产 2773.13 亿元,商业化收购建行可疑类贷款 1289.02 亿元、工行可疑类贷款 1212.93 亿元,收购其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52.38 亿元,受托处置中行损失类贷款 1424 亿元。
长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自 2005 年以来,共成功收购了中国银行资产包 7 个、中国工商银行资产包 17 个,以及华夏银行资产包 1 个,收购债权本金 2,634.5 亿元。
这五大国有银行的部分“坏账”就达 2.36 万元,占当时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总额的 12.9%左右,占五大银行自有资金的 130%(2002 年,这还只是剥离出来的公开的部分坏账)占 2005 年 GDP 的 12.9%左右,多可观啊,简直是壮观!早已“技术死亡”的国有大商业银行的“坏账率”,从侧面可推测出不低于 20%。5 年到 10 年内各商业银行每年增加 2%-3%的呆坏账应该没有“心理障碍”,反正最终由国家“买单”!现在商业银行每年“玩”个资本总额的 2%的坏账应该不在话下!而息差所实现的利润非常小:80%的贷款额度,平均不高于 2%的息差,扣除税金及运营成本,其表观利润率不超过 0.5%,比比看吧,哪方面对商业银行更有吸引力?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1 15:36
商业银行最后的崩盘
我们回过来继续谈人民币的利率之战。
作为急先锋——商业银行们的手段有“托”和“挤”。
这“托”是指托市,商业银行以很低的、优惠的贷款利率强烈刺激基本建设市场(当然包括房地产市场);第二个是“挤”,挤压其他行业,使之利率高启而融资困难。
这样,海量的资金就安安稳稳的进入了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掩护了“印钞机”的疯狂印刷。维持了长时间(2002 年到 2008 年,大概 6 年左右)的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场实际由商业银行导演的人民币的两个利率之间类似于“双簧戏”的战斗,所掩护的是那巨量的、超额的“储蓄”,这个“储蓄”将来注定要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储蓄”躲到哪里去了?怎么还没出来“闹事”?答案是:躲在M2里!
这 M2 又称广义货币供应量,它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企事业单位的定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2009 年度中国的M2为60.62万亿元,其中M0即流通中的现金约3.82万亿元,所以广义上的“储蓄”为 56.8 万亿元。必须强调一下:2009年中国经济修订后的 GDP 总额为 33.5353 万亿元。
怎么解读以上这些枯燥的数据呢?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设这广义“储蓄”为 56.8 万亿元都按一年期定期储蓄计算,那么其利率为 2.25%即一年需要的总利息达 1.278 万亿元,占 GDP 总量的 3.81%。这是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参照一下美国吧,美国的 M2 约为 8.5 万亿美元,它的 M0 约为 4.2 万亿美元,那么美国的广义“储蓄”约为 4.3 万亿美元,也按一年定期储蓄利率(1%,2009年,中国银行)计算,利息总额为 0.043 万亿美元,占 GDP(2009 年,14.33 万亿美元)为 0.3%!中国“储蓄负担”是美国的 12.7 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