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国的外汇储备偷袭了日本的国债,导致日本人很不高兴,也引起了日本人的警觉。日本人明确的表态了:不能容忍人民币在美元和日元之间打入一个楔子,日元拒绝升值,菅直人政府明确表态了日元对美元的上限是 82 日元!人民币在这里没有机会。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0:47那么欧元呢?人民币能让自己的有效汇率对欧元贬值吗?怎么操作呢?笔者能想象到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用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购买欧元,强行使欧元对美元升值,就相当于,用人民币在欧元和美元之间打入了一支楔子。但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中可流动的美元有这么大的力量吗?这是一个问号,当然这也是个秘密,我们平民百姓是不会知道的,嘿嘿,笔者也不相信会有人知道。在一个欺上瞒下的国度里有谁会知道真情呢?但我们会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1:14
中国公开的国家外汇总额为 2.45 万亿美元,我们把这个数字当作一个实数。其中美国国债占用了 0.9 万亿美元,在国内给商业银行注资 0.2 万亿美元(这个注资是个很有趣的笑话,也是人民币的一个明显漏洞,早晚会成为索罗斯攻击的缺口,笔者以后有精彩和详实的论述),0.37 万亿美元的两房债券不妨也算在其中吧,好了,估计外汇中可用的只剩下不到 1 万亿美元了,按照以前的惯例,这外汇储备中美元只占 70%,所以能用来攻击欧元的美元顶多只有 0.7 万亿美元,它的后备力量也只有那 0.9 万亿美元中的短期国债,但据说,不超过 30%。哈哈,区区 0.7 万亿美元的主攻力量在每天 4 万亿美元的国际外汇交易市场中恐怕是势单力薄的呀!而后备军仅有不到 0.3 万亿美元,嘿嘿,简直是可以忽略的了。于是,想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把欧元炒起来,难啊!风险极大啊。搞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一个多月前,在美元对欧元 1.20:1 左右时,笔者曾嗅到了“人民币入场的味道”,欧元应升涨起,一直鼓胀到现在的 1.33:1 哟。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5:14作者:有一说一 0112 回复日期:2010-09-25 17:41:211,国际商品市场全线上涨,农产品,金属,黄金暴涨,原油处于启动状态。
2,沿海大范围拉闸限电,名目是“节能减排”,但实际上是地区(中西部廉价能源,廉价劳动力,和东部外向性体系,资本密集)之间争夺货币权,定价权,也就是不同利益集团在危机来时获得转嫁危机权力,开始内部撕裂。
3,沿海移民越演越烈,加国,美国门槛已上涨了一倍。
完全是卖方市场。
4,沿海高利贷盛行,已经遍及到家庭储蓄。
------------------------- 回答问题 3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5:28
第六章人民币会把人民带到何处的原6.1高储蓄率罪………………………….…………………..1026.2黄光裕的罚和吴英的死……………………………………...108
6.3出租车和公交车的冲突:流氓成为选择…...………………111
6.4全民投机的恶果:人人争当流氓……………………...……113
6.5 不做流氓的选择:移民
笔者在制度性的危机面前仍不死心,希望国家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包括对“蓄水池”的猜想,对城市化的美丽一面的幻想,对土地大流转的善意解读。并把这些看作是国家逐层深入的战略步骤。
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给中国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做人成功的标志变成了人民币数据的符号。物质力量无情地掩盖了精神力量。做人的艰难导致了流氓主义的滋生和泛滥。生活的本身快没有了,生活变成了无时不在的选择,而且只有唯一的选项,那就是做不做流氓?当我们天天问自己,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个单项选择时,我们的生活还有真实的内容吗,还有意义吗?所谓的成功者踌躇满志,所谓的“蜗居者”垂头丧气,所谓的“农民工”麻木不仁。这些祸根都在人民币身上,或者说在人民币的数量上。主动的撕碎这些数字背后的虚伪,通过人民币的大贬值来洗牌,不失是中国全社会洗心革面的最佳方案。但这需要技巧和勇气!这样才能给活着的人一个公平的说法,给后人一个发展的机会!
于是,我们要回答我们前言里的问题;人民能否摆脱贫困?答案是能!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5:37作者:有一说一 0112 回复日期:2010-09-25 17:41:211,国际商品市场全线上涨,农产品,金属,黄金暴涨,原油处于启动状态。
2,沿海大范围拉闸限电,名目是“节能减排”,但实际上是地区(中西部廉价能源,廉价劳动力,和东部外向性体系,资本密集)之间争夺货币权,定价权,也就是不同利益集团在危机来时获得转嫁危机权力,开始内部撕裂。
3,沿海移民越演越烈,加国,美国门槛已上涨了一倍。
完全是卖方市场。
4,沿海高利贷盛行,已经遍及到家庭储蓄。
----------------- 回答 4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5:43
%2.2 银行与房地产商谁先死如果笔者说人民币的利率与人民币的贬值有关,甚至说人民币的利率与“楼市”价格有关,读者可能不信?
人民币的二元化利率
那么我们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分析一下吧!中国的商业银行的一年期的商业贷款利率为 5.31%(2008 年底)。不过,这种商业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操作周期长,还需要“人情费”去润滑,所以这种利率真实值在中国不会低于 6%。
而民间融资的方式相对快捷、方便。民间一年期的贷款利率通常为 2 分利,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就是 1 元的贷款,每月需要付 2 分钱的利息,即月利率为 2%,换算成年利率为24%。
于是,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土地上,事实上存在着两个贷款利率:不低于 6%的一年期官方名义贷款利率和大家已经认可的 24%的一年期民间贷款利率。
一般投资者的具体操作,往往采用“混合型”贷款。投资欲望低时,资金相对宽松,官方型贷款比重高;投资活跃时,资金相对紧张,民间型贷款所占比例就会大大增长。所以,真实的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往往在 6%—24%之间波动。
例如,某人需融资 50 万元人民币。他首先用房产到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银行指定中介公司进行房产评估,比如标的价值 70 万元的要收手续费 3000 元;然后再拿评估报告重新回到银行办贷款手续,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评估值的 50%,所以可贷款 30 万元。但有 15 个工作日的评估期,大多数投资者都会给银行办事员 2000 元人情费,可加快到 2-3 天内搞定。于是,比较快的话,前前后后 10 天左右你能拿到 30万元贷款,一年期贷款利率名义上是 5.31%,到期还本付息是 31.593 万元。
那剩下的缺口 20 万元就得去民间融资了。民间专门有放高利贷的。通常情况得找一个双方都认可的中间人,由他给你提供担保,如果是 20 万元贷款,担保费大约是 5000 元。
然后就是一纸民间协议,如果是 2 分利,一年后连本带利就需要还 24.8 万元,显然利息比商业银行高很多,但它非常快捷,一般从谈到拿到钱,也就两三天的事!这样 50 万元的融资就具有“混合型”贷款的特征了,一年到期连本带利带相关人情费全部为 57.4 万元,实际贷款利率为 14.8%!现实中的人民币利率“双轨制”揭示了:达 8.8%的高通货膨胀率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民间的利率就不会低于 10%(否则,资本就会有蚀本的感觉)。当 2009 年通货膨胀率高达 14%以上时,民间的贷款利率自然就不会低于 16%。
这样,一个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在中国这样高的实际利率压迫下,什么样的生意能维持 20%以上的高利润率(经营者除了付利息,还得额外有利润啊)!另外这类生意的规模还得足够大,能吸纳巨量的游动中的人民币!
同样在中国,奇迹出现了:地方政府卖地的冲动;中央政府狂印“钞票”的冲动;民间大量合法、半合法、甚至不合法的巨量资金寻找投资“归宿”的冲动。三者不幸相交于一点——房地产!
最近几年,民间贷款公司十分活跃。“高利贷”行为似乎已走出法律的阴影。国家允许民间的贷款利率的上限为商业银行的四倍!可见,国家非常清楚的知道:民间融资的渠道是不畅通的;实际人民币的利率是超过 20%的。(因为容许官方的 5.31%的四倍就是 21.24%啊)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客观上使人民币的民间利率大幅增长了。
但奇怪的是官方的名义利率是下降的,导致两个利率的差值被放大了。这势必导致大量的人民币“储蓄”滑向人民币“资本”,去寻求效益的最大化。必然挤压各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这导致许多大型企业必须在主营业务以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的实例很多。
所有的大投资者几乎一致地都把眼光投放到了房地产业上,因为他们懂得:只有房地产业才可能有如此大的资金操作空间和可观的利润空间。
最近的一些现象更加说明了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的事实:新地王的不断涌现。
2010年2月21日北京,央企背景的中海地产以66.9亿元竞拍得北京丰台区花乡六圈村相连在一起,两幅居住用地,折合楼面地价达 1.84 万元/平方米。
2010年1月13日上海,闸北区苏州河北岸东块1街坊地块持牌上市,起始定价 47 亿元,起拍楼面地价达 3.53 万元/平方米。
新地王的不断涌现说明了,大量的资金在两个利率差的压力驱动下,不得不、也必须进入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其他行业不会有如此高的回报率,另一方面国企、央企有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商业银行按名义利率的贷款。
思路很清晰了:中国人民币事实上的利率很高(可达名义利率的 4 倍),国家的 4 万亿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在常规领域很难得到高回报,大资金只能涌拥入地产市场去寻求高回报;小资金涌入商品房领域寻求高回报。于是房地产业已发展为变相的“金融业”了,商品房自然就发展成为“金融衍生产品”了。
于是就可以解释我们身边发生的奇怪现象了。高房价导致“刚性住房者”买不起房;国际上衡量房价高低的常用技术指标“租售比”、“购买能力比”等在中国都统统失灵。
比如:在哈尔滨,一套租金 1000 元的房子(花园街,四层,建筑面积 80 平方米),它的售价 45 万元,即租售比为 1:450;在北京,一套月租金 3500 元的房子(优度社区,11 层,100 平方米)它的售价达 180 万元即租售比为 1:514。
而国际上公认这个 数据在 1:150 到 1:200 是正常的,而中国的不正常已到了“离谱“的境地了。但用“商品房”=“金融衍生产品”来解释的话,似乎就“回归合理”了。
再比如:2010 年,在哈尔滨,双职工的三口之家,按家庭月实际收入 4000 元计算,买一套位置、楼层等不是很理想的 80 平方米商品房,需 60 万元,那么住房购买能力就相当于 12.5 年;在北京,类似的模型,月收入按 1.2 万元计算,一套五环那里 100 平方米的房子至少也要 250 万元,住房购买能力已变为 17.4 年了。而国际上公认的这个数据应在 3 年-5 年是民众可接受的。可见,房子对普通平民百姓真是很昂贵的。(其实中国大多数人的收入更低)。不过,用“商品房”=“金融衍生产品”的理论来解释,当然就“一目了然”了!因为当房子成为“理财产品”后,其功能就不是“住不住的问题”了。
显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推着实际的人民币利率往高处走,而实际利率又推着房价往高处走,看起来还越来越快啊!
于是,普通平民百姓,如果手里有一些储蓄,自然就会担心这储蓄随着时间推移,其购买力大大缩水,当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加速上涨时,平民百姓的恐惧心理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人民币贬值的恐惧,它来自通货膨胀率的上涨速度。
通货膨胀率的上涨速度由谁来控制呢?当然是政府,政府通过“印钞机”的印钞速度来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5:55作者:有一说一 0112 回复日期:2010-09-25 17:41:211,国际商品市场全线上涨,农产品,金属,黄金暴涨,原油处于启动状态。
2,沿海大范围拉闸限电,名目是“节能减排”,但实际上是地区(中西部廉价能源,廉价劳动力,和东部外向性体系,资本密集)之间争夺货币权,定价权,也就是不同利益集团在危机来时获得转嫁危机权力,开始内部撕裂。
3,沿海移民越演越烈,加国,美国门槛已上涨了一倍。
完全是卖方市场。
4,沿海高利贷盛行,已经遍及到家庭储蓄。
--------------------------回答 1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6:061、如前所述,在现实的流通过程中,存在着境内美元和境外美元之分。美国的境外美元是完全靠美国国债发行的美元基础货币,对中国的人民币而言,显然取决于中国货币当局自己的意向。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人民银行不去购买美国的国债,或者说是少购买 1 美元的美国国债,那么美元的基础货币理论上就会少 1 美元,但事实上不行啊,中国有巨大的外汇盈余,他们无处可去!首先,中国的外汇盈余作为主权的基金,被美国政府干涉,无法有效流入美国国内市场进行投资;其次,中国的外汇盈余作为主权基金也无法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甚至俄罗斯去购买大宗的矿产资源,因为这些国家有政治上的顾虑;再次,中国的外汇盈余作为主权基金又不敢去沙特、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阿联酋、安哥拉、苏丹等盛产石油的国家去投资,不仅是风险非常大,也包括了美国和欧洲暗中使坏的因素,其中很多投资难以落到实处;最后,中国的外汇盈余作为主权基金如果大规模的贸然进入国际外汇市场进行短期炒作,去赢得短期的商业利益,恐怕要背负着骂名了,也会遭到其他主要国家货币的忌恨,再说,主权基金在高风险环镜下一旦失手就很难对国民交代了。
于是,巨大的中国外汇盈余只能去购买美国国债或美国的商业债券,无奈之举啊,错就错在数量太大了,另外,你的国家主权性质又同西方国家主权的性质格格不入,自然要受到排挤。到头来,自然要吃自己的泡沫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6:14作者:有一说一 0112 回复日期:2010-09-25 17:41:211,国际商品市场全线上涨,农产品,金属,黄金暴涨,原油处于启动状态。
2,沿海大范围拉闸限电,名目是“节能减排”,但实际上是地区(中西部廉价能源,廉价劳动力,和东部外向性体系,资本密集)之间争夺货币权,定价权,也就是不同利益集团在危机来时获得转嫁危机权力,开始内部撕裂。
3,沿海移民越演越烈,加国,美国门槛已上涨了一倍。
完全是卖方市场。
4,沿海高利贷盛行,已经遍及到家庭储蓄。
------------回答 2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6 16:202、这第二个问题实际是政治问题,笔者很早以前在帖子里曾经有过甲方和乙方的这样两个概念,甲方代表的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集团,乙方代表的是松散的、但现在看来是非常贪婪的、又十分不听话的、也不守规矩的地方利益集团。
强制的“节能减排”走到今天这一步,暴露了甲方和乙方斗争的尖锐性、持久性、顽固性!由于这个话题太多的牵扯政治,笔者蜻蜓点水哟。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0:23
今天笔者回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吧。
美元的购买力实际上存在着二元性,同样是 1 美元,在美国国内和在中国国内大相径庭。
人民币的基础货币绝大部分甚至超过 76%,是依靠美元来发行的。那么现在人民币的升值或者是升值预期就会给人民币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说四五年前,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变相强制的购入了 1 美元,必须支付给某人 8 元人民币,假如现在升值到 6:1,那就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手里原有的1 美元的储备,现在对应的人民币却只值 6 元了,那么前面所说的某人手里的 8 元人民币中就有 2 元是虚无缥缈的泡沫。
所以说从 2005 年至今,人民币的基础货币中有大量的这种泡沫。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0:41人民币的基础货币中依靠国债发行的那一部分我们权且按 24%计算,这里面的泡沫也同样非常可观,当然,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错。
中国的国债发行本身是通过商业银行来包销的,事实上是强制卖给商业银行的,因为它的回报率太低,现在除了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去买点,有谁去买国债升值保值呢?所以中国的国债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国有大商业银行的资产。
而四大国有银行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他们的资产很成问题,实际上这些国有大商业银行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平衡表。所以靠所谓的中国国债来发行的那部分人民币基础货币甚至可以理解为完全是泡沫。
完全是空中楼阁。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1:06读者会不会以为笔者过于偏激呢?那我们就着重就这个问题再来解释一下。从 1994 年开始,一直到前几天的中国农业银行上市,中国一直致力于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剥离,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银行所谓资产在这十几年里膨胀的特别快,而掩盖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中国的大商业银行的呆坏账率超过 30%,这在其他任何像样的国家里,这样的商业银行早就破产了,即使是在中国,人人都知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已技术上死亡。
为了挽救这些国有大商业银行就必须注资,钱从哪来呢?到市场去融资?可是我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难看的要死,根本嫁不出去!好了,美国高盛公司来了,他来出谋划策,来打扮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他们似乎出了一个阴招,用国家外汇储备来打扮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一招真灵,马上就把这两个银行推向了市场,可以去市场所谓的融资圈钱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1:33
但这里出个问题,就是那 450 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的身份问题,现在这钱到底是国家外汇储备还是这两家银行的商业资产?理论上国家外汇储备本身就是债务,是对中国人民的欠债,有 1 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在当时就是对中国国民的 8.3 元人民币的欠条,现在有人拿这个欠条当资本投入到了商业银行里,商业银行再把这个欠条资本又当成自己的资本继续放贷,哈哈,荒谬之极,这里哪来的监管,难道商业信用就是这样膨胀的吗?难道已经嫁人的女人还可以这样无休止的继续许配给别人?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制度创新,最伟大之处在于毫无廉耻!读者读到这里你还认为靠国债那个所谓发行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还有一点点信用的影子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1:46上面谈的是人民币的基础货币,事实上,基础货币要通过商业银行等等金融机构,流入到整个经济体系中,于是就会产生所谓的广义货币,在西方市场经济学里面,用一个 M2来表述这个所谓的广义货币。在中国,也有那么一个装模作样的 M2,没法子,我们只能拿这个数字作为参考,也只能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中国的 M2,中国的 M2 是多少呢?2009 年底,为 65 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官方的的基础货币M1 约为 19 万亿元人民币,那么官方的货币乘数约为 3.4。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1:59
现在清楚了,由于人民币缺乏一个法定的发行机制,就不得不依靠美元和国债来发行了,但同样是中国内部的体制问题,靠国债发行那部分人民币实际上是假钱,而靠美元发行的那部分人民币现在出问题了,因为美国人逼人民币升值,换句话说,使更多的裸泳的人民币露馅了。
人民币既无发行机制,又无可靠的汇率机制,想想看,人民币现在所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危难的关头啊!人民币的危机正在空前的发酵中。
一方面美国要通过人民币的汇率升值来转嫁危机,即通过美元向中国传导美元的泡沫;另一方面,中国自己的人民币又通过商业银行在透过荒谬的房地产市场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更具有破坏性的泡沫。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3:34现在我们站在中国的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两种泡沫,该怎么办?当然顺便说一句这些决策者们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杰吉尔海德先生们也就是山头大王们。杰吉尔海德们意图十分清晰:对来自于美元的泡沫用更多的贸易顺差去冲淡,如果这个贸易顺差减少甚至消失,那是最可怕的事;对于来自国内的泡沫用股市和楼市予以围剿,但股市已是惊弓之鸟,不过楼市在这方面还欣欣向荣着那。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3:44
具体的解释是,旧有的 1 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于升值至少要产生 2 元人民币的泡沫,但只要再新产生 1 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如果按 6:1 计算,不仅可以掩盖过去的 2 元的泡沫,还可以产生新的 4 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发行,很好吧。
现在美国人已经不允许了,欧洲人和日本人恐怕也不愿意容忍了,这种方式到头了,不过由于惯性的原因还不会马上归零,笔者的意思中国还可以混到 2012 年甚至 2015 年,但好日子已经没有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3:51
对于国内发行的人民币泡沫,已经完全指望房地产去消化它们了。靠这来争取时间完成中国经济的所谓转型,哈哈,傻子都会笑了。时间上根本不靠谱,笔者的意思是中国经济真要从出口导向型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型,恐怕二三十年都不止啊,这还得痛下决心修改我们的政治体制作为前提,这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房地产业还能支撑多久呢?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6:19人民币既升值又贬值的现象我们就咀嚼到这里,等待着美国人如何出手,等待着我们的杰吉尔海德先生们的反击,货币现象背后一定会有经济的背景。
在中国,回到国内来观察人民币的泡沫就不得不提那房地产市场了,股市是个妖市,笔者不甚了解,所以不愿意分析它。这楼市笔者可是津津乐道,愿意发泄感慨和宏论与读者分享。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6:28对于在中国城市中生活的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关心房价的问题,即使你不买房,但房价的涨跌最终总要通过方方面面,传递到每一个城市生活中的人的经济中。比如说,楼下食杂店的小老板会天天嘟囔房租又涨了,显然是房价上涨惹的祸,显然最终房价上涨的因素都要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哈哈,你我都跑不掉啊。
房地产市场背后的利益博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战场,里面有许多非常有战斗力的队员,比如说,上至核心利益集团的总代表,下至广大平民百姓中的普通一员。那么从哪说起呢?先从权力和权利说起。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6:38
中国的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使用权却属于法人或自然人,这种天然权力的人工割裂为其中的利益斗争埋下了伏笔。因为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的概念如此之大,不会在具体的小块土地上纠葛,所以,真正的所有权必然要被虚化。另外,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事实上是混乱的,因为国家的代表是政府,而政府在中国具体又分五个层次,按权力的大小自上而下:中央政府、省政府、市县政府、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对于一块具体的土地而言,谁来行使这个所有权呢?现在看来,这里的权力是混乱的,没有立法进行分割,但大致的操作是:市县政府有对土地“挂拍招”的权力,乡镇级政府似乎有“流转”的权力,村委会似乎有“转包发包”的权力。这样,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已经被做“虚”,而在下级地方政府那里,土地的所有权似乎被做“实”。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6:52
但真正的土地使用权又被层层批发,最后到了一个自然人手里,这个自然人就是买了商品房的房主,我们现在的分析就从这个房主开始。
房主甲在 2000 年买了一套当时价值 20 万元人民币的房子,土地使用证上标注的土地划拨面积 28 平方米,使用年限还残余 68 年(中国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权为 70 年)。到了2009 年甲的房子已经涨到了 70 万元人民币,这里面产生了50 万元人民币的商业溢价,换句话说,房子增值了涨价了。
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概念,房子只能折旧,不会增值。本质上讲是依托房子的土地增值了,笔者必须强调是土地增值了!是因为城市的扩张、交通的改进、社区服务的完善、商业和市场的发展等等因素促成了土地的增值,使土地产生了商业溢价,但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是土地上面的附属物房子升值了。
好了,现在房子涨价了,房主甲把房子卖了,赚了 50 万元,房主甲心平气和的认为他可以独占这 50 万元的土地商业溢价,虽然他仅仅有土地的使用权,换位思考一下,土地的所有权人却一无所得,这在逻辑上合理吗?土地的所有权人会心安理得的拿到零利润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7:05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利益不明确分割,是一定要出乱子的。
比如说你拥有一套房子,你有它的所有权,注意是房子的所有权,但你现在把它租给了另外的一个房客乙,租期为三年。
房客乙按合同约定交足了房租,于是房客乙就可以享受这三年的房子的使用权,没有任何争议吧。但突然情况变化了,一年后房子突然被拆迁了,被拆掉了不能住了,拆迁者额外拿了一笔 10 万元的补偿费,哈哈,所有权和使用权面临着挑战了。这 10 万元怎么分配呢?如果租房者认为他的实际使用权被伤害了,想独吞这 10 万元那房主接受吗?但如果房主独吞这 10 万元租房者乙接受吗?哈哈,这就是中国房地产领域所面临的权力的尴尬。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7 17:08
今天笔者回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吧。
美元的购买力实际上存在着二元性,同样是 1 美元,在美国国内和在中国国内大相径庭。
人民币的基础货币绝大部分甚至超过 76%,是依靠美元来发行的。那么现在人民币的升值或者是升值预期就会给人民币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说四五年前,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变相强制的购入了 1 美元,必须支付给某人 8 元人民币,假如现在升值到 6:1,那就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手里原有的1 美元的储备,现在对应的人民币却只值 6 元了,那么前面所说的某人手里的 8 元人民币中就有 2 元是虚无缥缈的泡沫。
所以说从 2005 年至今,人民币的基础货币中有大量的这种泡沫。
人民币的基础货币中依靠国债发行的那一部分我们权且按 24%计算,这里面的泡沫也同样非常可观,当然,这要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错。
中国的国债发行本身是通过商业银行来包销的,事实上是强制卖给商业银行的,因为它的回报率太低,除了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去买点,有谁去买国债升值保值呢?所以中国的国债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国有大商银行的资产。
而四大国有银行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所以他们的资产很成问题,实际上这些国有大商业银行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平衡表。所以靠所谓的中国国债来发行的那部分人民币基础货币甚至可以理解为完全是泡沫。完全是空中楼阁。
读者会不会以为笔者过于偏激呢?那我们就着重就这个问题再来解释一下。从 1994 年开始,一直到前几天的中国农业银行上市,中国一直致力于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剥离,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银行所谓资产在这十几年里膨胀的特别快,而掩盖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中国的大商业银行的呆坏账率超过 30%,这在其他任何像样的国家里,这样的商业银行早就破产了,即使是在中国,人人都知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已技术上死亡。
为了挽救这些国有大商业银行就必须注资,钱从哪来呢?到市场去融资?可是我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难看的要死,根本嫁不出去!好了,美国高盛公司来了,他来出谋划策,来打扮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他们似乎出了一个阴招,用国家外汇储备来打扮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一招真灵,马上就把这两个银行推向了市场,可以去所谓的融资圈钱了。但这里出个问题,就是那 450 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的身份问题,现在这钱到底是国家外汇储备还是这两家银行的商业资产?理论上国家外汇储备本身就是债务,是对中国人民的欠债,有 1 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在当时就是对中国国民的 8.3 元人民币的欠条,现在有人拿这个欠条当资本投入到了商业银行里,商业银行在把这个欠条资本又当成自己的资本继续放贷,哈哈,荒谬之极,这里哪来的监管,难道商业信誉就是这样膨胀的吗?难道已经嫁人的女人还可以这样无休止的继续许配给别人?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制度创新,最伟大之处在于毫无廉耻!读者读到这里你还认为靠国债那个所谓发行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还有一点点信誉的影子吗?上面谈的是人民币的基础货币,事实上,基础货币要通过商业银行等等金融机构,流入到整个经济体系中,于是就会产生所谓的广义货币,在西方市场经济学里面,用一个 M2来表述这个所谓的广义货币。在中国,也有那么一个装模作样的 M2,没法子,我们只能拿这个数字作为参考,也只能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中国的 M2,中国的 M2 是多少呢?2009 年底,为 65 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官方的的基础货币M1 约为 19 万亿元人民币,那么官方的货币乘数约为 3.4。
现在清楚了,由于人民币缺乏一个法定的发行机制,就不得不依靠美元和国债来发行了,但同样是中国内部的体制问题,靠国债发行那部分人民币实际上是假钱,而靠美元发行的那部分人民币现在出问题了,因为美国人逼人民币升值,换句话说,使更多的裸泳的人民币露馅了。
人民币既无发行机制,又无可靠的汇率机制,想想看,人民币现在所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危难的关头啊!人民币的危机正在空前的发酵中。
一方面美国要通过人民币的汇率升值来转嫁危机,即通过美元向中国传导美元的泡沫;另一方面,中国自己的人民币又通过商业银行在透过荒谬的房地产市场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更具有破坏性的泡沫。
现在我们站在中国的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两种泡沫,该怎么办,当然顺便说一句这些决策者们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杰吉尔海德先生们也就是山头大王们。杰吉尔海德们意图十分清晰:对来自于美元的泡沫用更多的贸易顺差去冲淡,如果这个贸易顺差减少甚至消失,那是最可怕的事;对于来自国内的泡沫用股市和楼市予以围剿,但股市已是惊弓之鸟,不过楼市在这方面还欣欣向荣着那。
具体的解释是,旧有的 1 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于升值至少要产生 2 元人民币的泡沫,但只要在新产生 1 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如果按 6:1 计算,不仅可以掩盖过去的 2 元的泡沫,还可以产生新的 4 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发行,不错吧。
但美国人已经不允许了,欧洲人和日本人恐怕也不愿意容忍了,这种方式到头了,但是由于惯性的原因还不会马上归零,笔者的意思中国还可以混到 2012 年甚至 2015 年,但好日子已经没有了。
对于国内发行的人民币泡沫,已经完全指望房地产去消化他们,来争取时间完成中国经济的所谓转型,哈哈,傻子都会笑了。时间上根本不靠谱,笔者的意思是中国经济真要从出口导向型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型,恐怕二三十年都不止啊,这还得痛下决心修改我们的政治体制作为前提,这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房地产业还能支撑多久呢?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人民币既升值又贬值的现象我们就咀嚼到这里,等待着美国人如何出手,等待着我们的杰吉尔海德先生们的反击,货币现象背后一定会有经济的背景。
在中国,回到国内来观察人民币的泡沫就不得不提那房地产市场了,股市是个妖市,笔者不甚了解,所以不愿意分析它。这楼市笔者可是津津乐道,愿意发泄感慨和宏论与读者分享。
对于在中国城市中生活的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关心房价的问题,即使你不买房,但房价的涨跌最终总要通过方方面面,传递到每一个城市生活中的人的经济中。比如说,楼下食杂店的小老板会天天嘟囔房租又涨了,显然是房价上涨惹的祸,显然最终房价上涨的因素都要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哈哈,你我都跑不掉啊。
房地产市场背后的利益博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战场,里面有许多非常有战斗力的队员,比如说,上至核心利益集团的总代表,下至广大平民百姓中的普通一员。那么从哪说起呢?先从权力和权利说起。
中国的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使用权却属于法人或自然人,这种天然权力的人工割裂为其中的利益斗争埋下了伏笔。因为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的概念如此之大,不会在具体的小块土地上纠葛,所以,真正的所有权必然要被虚化。另外,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事实上是混乱的,因为国家的代表是政府,而政府在中国具体又分五个层次,按权力的大小自上而下:中央政府、省政府、市县政府、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对于一块具体的土地而言,谁来行使这个所有权呢?现在看来,这里的权力是混乱的,没有立法进行分割,但大致的操作是:市县政府有对土地“挂拍招”的权力,乡镇级政府似乎有“流转”的权力,村委会似乎有“转包发包”的权力。这样,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已经被做“虚”,而在下级地方政府那里,土地的所有权似乎被做“实”。
但真正的土地使用权又被层层批发,最后到了一个自然人手里,这个自然人就是买了商品房的房主,我们现在的分析就从这个房主开始。
房主甲在 2000 年买了一套当时价值 20 万元人民币的房子,土地使用证上标注的土地划拨面积 28 平方米,使用年限还残余 68 年(中国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权为 70 年)。到了2009 年甲的房子已经涨到了 70 万元人民币,这里面产生了50 万元人民币的商业溢价,换句话说,房子增值了涨价了。
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概念,房子只能折旧,不会增值。本质上讲是依托房子的土地增值了,笔者必须强调是土地增值了!是因为城市的扩张、交通的改进、社区服务的完善、商业和市场的发展等等因素促成了土地的增值,使土地产生了商业溢价,但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是土地上面的附属物房子升值了。
好了,现在房子涨价了,房主甲把房子卖了,赚了 50 万元,房主甲心平气和的认为他可以独占这 50 万元的土地商业溢价,虽然他仅仅有土地的使用权,换位思考一下,土地的所有权人却一无所得,这在逻辑上合理吗?土地的所有权人会心安理得的拿到零利润吗?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利益不明确分割,是一定要出乱子的。
比如说你拥有一套房子,你有它的所有权,注意是房子的所有权,但你现在把它租给了另外的一个房客乙,租期为三年。
房客乙按合同约定交足了房租,于是房客乙就可以享受这三年的房子的使用权,没有任何争议吧。但突然情况变化了,一年后房子突然被拆迁了,被拆掉了不能住了,拆迁者额外拿了一笔 10 万元的补偿费,哈哈,所有权和使用权面临着挑战了。这 10 万元怎么分配呢?如果租房者认为他的实际使用权被伤害了,想独吞这 10 万元那房主干吗?但如果房主独吞这 10 万元租房者干吗?哈哈,这就是中国房地产领域所面临的权力的尴尬。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9-28 09:48中国房地产业不仅面临着土地的所有权向使用权过度的尴尬,也同样面临着所有权内部分割的尴尬,更神奇的是在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还夹杂着一个权力,叫做规划权。
在中国,神奇的土地可以被若干层地方政府层层转卖,或者变相转卖,或者各届政府逐届转卖,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都睁大了眼睛不甘示弱。可是土地的使用权在住房领域可是 70 年啊,至少也有 50 年啊,一旦卖出去理论上是不能马上收回的。但在中国,伟大的制度创新又一次发挥了它神奇的魅力,权力的发源地又创造出了土地的规划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