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6 11:01作者:湘西印象 回复日期:2011-04-26 10:38:51
泡沫对芹菜不太了解,我家边上有一个蔬菜基地,芹菜一般都是大棚种植的。露天的芹菜长得不好,而且容易老,品相也不太行。
其实菜价这玩意没那么简单,也不能用广义的经济学去分析,分析了也很那说到点子上
--------------------------------- 谢谢提醒啊,如果有价格上的数据就更好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6 13:26为了出版社和作者的共同利益,笔者又来做书的广告了,呵呵。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9724201206
这个是出版社的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9727947259。
这个是有作者签名和补充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8 11:19
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9 11:10
2011 年 4 月 28 日
《心灵的盒子》
小的时候,每每听到八音盒里清脆的声音,就会使我产生无限的联想。总想把自己变的很小很小,使自己能住在那小小的八音盒中,甚至与八音盒里那个小小的西方女孩翩翩起舞。
后来大了,我似乎懂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装了一个小小的“八音盒”。它很小很小,可以装在我们的心里;它又很大很大,它能容纳我们一生中心灵上的幻想、欢悦、忧伤和痛苦。这就是我们的“心灵的盒子”!
一个母亲怀孕了,这时她和她的宝宝开始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灵的盒子”。宝宝每天躺在母亲的身体里,从母亲那里吸收各种养分,聆听着母亲心跳的节奏和韵律,他们在小小的心灵的盒子中交换着这样的信息。宝宝一天天长大,他越来越熟悉甚至了解母亲的心跳,那种心跳的声音给宝宝带来安慰和幸福。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9 11:16
宝宝终于要降生了,他完成了在母亲身体里的使命。 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艰难的历程,他要来到这个世间,他要经历一次痛苦的磨练。对母亲来说也是如此。于是,妈妈和她的即将要降生的小宝宝来到了“心灵的盒子”,开始她们的第一次对话。
妈妈担忧的说:“我的宝宝啊,你快要出生了,那是个很疼的过程。”宝宝乐呵呵回答:“妈妈没事的,不过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应对呀。这也是我的机会,给我这个痛苦的机会吧。”
(可惜的是,在中国差不多 50%以上的母亲放弃了自然分娩的机会,不管原因如何,她们都没有给自己的宝宝一个机会。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机会)。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9 11:28
宝宝出生了,在 0~2 岁期间。宝宝想继续聆听他所习惯的母亲的心跳的声音,此时的宝宝无论是听觉还是嗅觉,都处在他一生中最灵敏的阶段,他渴望吃到母乳,不仅仅是要满足他抵抗饥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能聆听母亲“心跳的声音”,他不仅熟悉那声音,更能从那里品味母亲的喜怒哀乐。年轻的母亲和她哺乳期的宝宝又一次进入了“心灵的盒子”,开始了新的对话。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9 11:42
宝宝央求:“妈妈我要吃奶”
妈妈答:“好的,我马上给你冲进口奶粉喝呀”宝宝不情愿的说:“不要嘛,我要喝你的奶,我要让你抱着我,紧紧把我贴在你的胸口,这样我一边吸允着乳汁,一边聆听你心跳的节奏!要不然我感到不安,我怕你抛弃我”。
妈妈笑着答:“宝宝啊,妈妈不会的,妈妈就是睡觉时才把你放在小床里,妈妈离你很近的,一伸手就能触摸到你。”宝宝答:“妈妈我还是很不安,我闻不到你身上特有的香味,你抹了太多的香水,掩盖了我灵敏的嗅觉,我无法判断我们的距离啊。”妈妈答:“是吗?宝宝,妈妈不知道啊,下回妈妈不抹那些化妆品了。”
(许多母亲放弃了母乳喂养自己的宝宝,事实上,是放弃了与孩子一种特殊的心灵的沟通,而现在流行的剖腹产啊,奶粉喂养婴幼儿啊,母亲使用化妆品啊,都损害了幼儿的沟通能力)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9 11:56
孩子长大了,在 3~5 岁期间。这时他的身体成长进入了一个缓慢期,但是他的神经系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这时的小孩特别爱动,特别爱模仿,对周围的万事万物特别感兴趣。可是这时他的“记忆”却特别不好,似乎非常健忘。
由于神经功能还处在自我完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小孩行动能力开始逐渐建立,但行动的协调能力却很差,呵呵,跑跑就会摔倒的。这期间妈妈又和宝宝一起进入了“心灵的盒子”。
宝宝说:“妈妈我不想背唐诗 300 首。”(在咿呀学语中的孩子只能大致的理解语调和语气,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判断语意和语序,让他们背诗真有胡闹之嫌)妈妈说:“可是别人家的小孩都背啊,我们不背要落后吃亏的”宝宝说:“妈妈我也不想学乐器,我真的不懂那里的乐律,妈妈我也不想学书法,妈妈我也不想……”妈妈说:“宝宝,将来你要有好工作,要当公务员,现在就得学啊”。
宝宝说:“妈妈,什么叫工作?什么叫公务员?”
妈妈不耐烦了:“叫你学你就学吧。”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9 12:12
(年轻的妈妈大多并不懂得孩子在这个阶段,正是大脑里神经元自我完善和神经元彼此沟通的阶段。此时的孩子有很好的瞬时记忆,但没有长效记忆,更不懂所谓的理解以及逻辑上的演绎。这时,本应该让孩子更多的回归大自然,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捕捉大自然的气息。母亲的任务是回答宝宝所提出的稀奇古怪、荒诞无聊的问题。而不是为他们设置成年人才应该拥有的,所谓的培养方向。妈妈还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多动期的孩子,不要让他被开水烫到,不要让他被宠物犬咬到,不要让他触电,不要让他在黑夜中忍受恐惧的煎熬,不要给他讲恐怖的鬼的故事,更不要用迷信的东西去糊弄他。善良的妈妈应让他与同龄的小朋友去互动,至少要给他互动的机会。这期间母亲不应该为经济或其他琐屑的事情,把孩子推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阻隔了妈妈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更可怕的是孩子会产生不安和恐惧,这会使他一生都或多或少的隐藏在自卑的阴影中,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找不到他所熟悉的妈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9 12:32孩子在继续长大,进入了 6~9 岁的阶段。如果前一个阶段处理的不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而这个阶段处理的不好,往往就影响孩子的人格了。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体液调节功能开始逐渐进入完善的阶段。身高和体重不仅在快速的长大,他的体内腺体也在迅速的完善中。在脑垂体这个中心腺体的指挥下,其他腺体尤其是性腺开始蓬勃的发育中。这时的孩子,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他每天都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采集大量的信息”,然后用他们那还不成熟的大脑加以分类、归纳、整理和分析。
可是在中国这个阶段的小孩,正在念小学。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平庸化的磨损”,整个过程更像是有效的消灭孩子的独立创造性和真实的感知能力。当个性消失后,应试教育中的“平庸的随波逐流”会占了上风。这时,妈妈又和孩子去了心灵的盒子。
孩子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妈妈大惊失色:“不上学你干啥去啊?将来上哪有工作啊?怎么去当公务员啊?”孩子说:“妈妈我累,我想玩玩具,我想早点儿睡觉,我不想写作业,我不想看到老师,我不想……”
妈妈怒气冲冲:“你,你这孩子!”(从此,孩子和妈妈就很少能在“心灵的盒子”里相遇了,这是冲突造成的,是心灵的冲突。妈妈要小心了!你的宝宝可能要对你撒谎了。随着孩子的第一次谎言的诞生,以后就难以控制了。“心灵的盒子”里逐渐开始积聚了灰尘,孩子以后就很少去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9 12:53说谎,是人类的顽疾!可是,妈妈和孩子怎么面对这一顽疾呢?在 6~9 岁的孩子,会向妈妈问一些苛刻的问题。比如一个关于死亡的话题。
1.孩子和妈妈一边走,一边问:“妈妈我会死吗?”妈妈该怎么回答,妈妈应该告诉孩子“妈妈的宝宝现在是不会死的。”2.孩子可能会接着追问:“妈妈,那我将来会死吗?”妈妈应该回答:“是的,孩子,将来你会死的,但那时妈妈早死了!”孩子会若有所思的遐想着。如果孩子不追问,妈妈就应该保持缄默。
3.孩子会继续问道,语调里甚至有点忧伤:“妈妈,人死了会很疼吗?”妈妈应该笑呵呵的回答:“妈妈也没死过呀,当然就不知道了。”此时的妈妈应该用“打岔”的方法,迅速转移孩子的“视线”。
4.如果孩子仍然不依不饶的追问死亡的故事。那你的孩子是一个非常有潜能的孩子。这时的妈妈要充分的去准备,来回答孩子这个深刻的问题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29 13:05还有一个常见的让妈妈尴尬的问题,孩子会问他打哪来?1.孩子和妈妈一边走着一边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妈妈笑呵呵的说:“你是我生下来的啊。”孩子追问:“那我是咋生出来的?”妈妈做一个手势,把一个手指放在嘴边,嘴里发出“嘘”的声音。说:“这是我们的秘密吧,我们要保守这个秘密,谜底妈妈 5 年后再告诉你。”2.如果孩子继续追问怎么办?这时候妈妈要学会“转移视线”。说:“再问,妈妈不和你好了,都说好了要保守这个秘密,5 年以后再说嘛!”3.孩子如果这时接着问:“为什么要5年以后告诉我呢?”妈妈可以笑呵呵的接着说:“妈妈的妈妈就是让妈妈等到 5 年后的,呵呵。”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4-30 11:27
大家好!预祝大家五一快乐!
心灵的盒子还有很多呢,这是应某一群里很多妈妈级的网友的邀请写的。顺便也冲淡一下我这个帖子里过于悲哀的“色调”!今天,4 月 30 号主流媒体开始狂轰滥炸国家外汇储备了,这当然在笔者的意料之中,其实我们这个帖子就是一直在讨伐躲在国家外汇储备后面的某些利益相关人的“心态”,现在一切都要浮出水面了。
笔者也猜测在 5 月 3 号前后,政府要有什么“举措”了,纯属瞎猜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1:54
2010 年 5 月 6 日
《一个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中国人》一个农民能养活多少中国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笔者下个定义,这一个农民主要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这样的基础农业的一个劳动力;“养活”是指这个农业劳动力能为多少个中国人提供基本的农产品。
好了,国家统计局出炉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些新鲜数据: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是 6.74 亿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是6.66 亿人,大陆总人口 13.40 亿人。另外一组数据也很重要,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为 2.21 亿人,城镇外出务工的人口约0.40 亿人,大陆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 3.10 亿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1:57这样我们就可以估算全国的农村劳动力的总量。因为这方面既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即使有也不大可信。现在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妇女、留守儿童以及病残者,所以有效的劳动力占人口比例偏低。国际上的经验值是农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约 40%,那么笔者把这个数字下调为 30%。这样居住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为 2.02 亿个。
外出务工的农村流动大军中,仍会有一小部分并没有远离自己的故土。在农忙时,仍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打打短工”。笔者把这样的零星的农村劳动力看成占其总数的 10%来计算,于是又出现了 0.22 亿的农村劳动力。
由于农业的现代化的趋势,也有一小部分城市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近郊从事农业生产,这样的劳动力数量保守也有0.10 亿个。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数据:目前在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总量约 2.34 亿个。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2:11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解决全体中国农民总共养活了多少中国人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中国的农产品自给率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只好简单、粗略的估算。估算的方法是 :从三个主要的农产品方面分别加权来计算。其一是粮食自给率约 90%,权重 60%;其二是油料和饲料作物自给率约 40%,权重 30%;其三是棉花自给率约 60%,权重 10%。现在我们就可以估算出中国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是 72%。换句话说中国的农民目前只能养活 9.65 亿中国人。
结论:中国 2.34 亿个农村劳动力大约只养活了 9.65 亿个中国人。也就是一个中国农民只能养活 4.12 个中国人。
以后这个数据我们凑个整:一个中国农民只能养活 4 个中国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2:26
当然,这个数据是有误差的。
首先,在中国广袤的农村许多老人,许多儿童事实仍然要参加农业生产,但笔者并没有把他们视为农村劳动力,这就意味着农业劳动力总量的估值偏低。
其次,粮食自给率 90%是偏高的,因为在中国粮食这个概念过于庞大。而如果用谷物这个概念就更科学一些了,谷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玉米等,中国的谷物自给率事实上低于 90%。
再次,中国的油料作物的自给率 40%也有高估之嫌。以大豆为例 2010 年中国的进口量达 5245 万吨,而自己生产号称 1723 万吨,于是大豆的自给率仅 24.7%。
如果考虑上述的三个因素,事实上在目前的中国,一个中国农民顶多养活四个中国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2:44
当然,这个数据是有误差的。
首先,在中国广袤的农村许多老人,许多儿童事实仍然要参加农业生产,但笔者并没有把他们视为农村劳动力,这就意味着农业劳动力总量的估值偏低。
其次,粮食自给率 90%是偏高的,因为在中国粮食这个概念过于庞大。而如果用谷物这个概念就更科学一些了,谷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玉米等,中国的谷物自给率事实上低于 90%。
再次,中国的油料作物的自给率 40%也有高估之嫌。以大豆为例 2010 年中国的进口量达 5245 万吨,而自己生产号称 1723 万吨,于是大豆的自给率仅 24.7%。
如果考虑上述的三个因素,事实上在目前的中国,一个中国农民顶多养活四个中国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2:45一个农民只能养活 4 个国人是什么概念呢?那我们再参考一下目前国际上的这个指标,我们取几个人口大国来参考。
它们分别是印度、美国、巴西、俄罗斯、日本、德国,外加上一个有趣的以色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2:48印度有 11 亿人口,它的农村人口达 70%,它的小麦不能自给,所以他的农业问题很糟糕,一般说来一个印度农民甚至无法养活 3 个印度人。
美国有 3 亿人口,它有 350 万农业劳动力,它的农产品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换句话说至少可以养活 6 亿个“美国人”。
一个美国农民完全可以养活 170 个以上的美国人。
巴西有 1.8 亿人口,4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它的农产品有很多世界第一,所以大约 3000 万巴西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约 3 个亿的巴西人。一个巴西农民大约可以养活 10个巴西人。
日本有 1.2 亿人口,它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为 240万,但它的农产品自给率只有约 40%。即 240 万个劳动力大约可养活 4800 万日本人,一个日本农民可以养活 20 个日本人。
德国的人口为 0.83 亿人,它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为 110 万(德国共有 43 万个农场),它的农产品自给率约80%。即 110 万德国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约 6600 万德国人,一个德国农民可以养活 60 个德国人。
以色列是个小特例,它在不毛之地居然养活了 700 万以色列人。有研究表明,一个以色列农民可以养活 90 个以色列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3:01
可见,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国还是相当落后的,因为一个中国农民只能养活不到 4 个中国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水、耕地、农业技术等等。但真正制约中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却是中国的制度。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3:10中国地域辽阔,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明”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为农民提供了某种就业上的保障,时过境迁,现在却限制了机械化和集约化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这就导致了在一些耕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农民连养活自己都十分困难。即在那里,一个中国农民顶多能养活一两个中国人。这就导致了那里的农民必然要迁徙,使自己被迫成为“农民工”这样一个流动大军群体中的一员。
在东北黑龙江、吉林的大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相对效率就高一些。这里的农民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条件下,通过承包转包更多的耕地,导致了这个地区一个农民往往可以养活30~50 个中国人。所以一个中国农民可养活中国人的人数大概在1~50人之间波动。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3:24
一般说来,当一个农民只能养活 2 个人时,如果没有外援的话,那就势必要造成饥荒,;而一个农民能够养活 3 个人时,大概这个时候的社会勉强才能够实现温饱,而且是十分脆弱的温饱,无法面对一丝一点的天灾人祸。
中国的近现代史,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较低的农业生产率对整个社会的伤害!最近的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这就导致了最近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一直是在与饥饿作斗争的社会。“饥饿”这个词差不多给每一个中国人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许在最近的十年或十五年,中国人感到他们的“食品的篮子”里有些充裕了,这导致很多人忘了本,开始了奢靡和浪费的生活,这很令人痛心!因为他们忘记了:一个中国农民只能养活不到四个中国人!而一个农民能够养活三个国民是危险线的下限!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07 13:32那个可怜的中国农民为什么只能养活不到四个中国人?而幸运的美国农民却能养活 170 个富裕的美国人。是因为耕地多?不,土地稀少的日本农民和德国农民却分别能养活 20 个富裕的日本人和 60 个富裕的德国人。是土地贫瘠、缺少水资源?不,沙漠上以色列农民却能养活 90 个同样富裕的以色列人!是中国农民懒惰?不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00:15回:作者:closefdg 回复日期:2011-05-09 17:22:32
凭心而论,我倒是希望事实像这位网友的乐观估计!但第一 中国并没有大量的、出超的“出口水果和蔬菜”。
如果有,大家会知道我们的“出口的拳头产品”的,官媒不会放弃任何一次吹牛的机会的,有吗?另外,哪个国家大量从中国进口蔬菜?日本?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00:23
第二我强调的是大国的农产品问题,其间隐含了国家安全的伏笔。用蔬菜、水果甚至茶叶、烟草来混淆笔者的“农产品”的概念。茶叶、烟草等中国都是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00:32
第三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中国人。这个命题本身就不会很严密,养活 4 个中国人而已!你却非要把它乐观到 6 个中国人,与我的忧患意识背道而驰啊!对“我的反对奢靡浪费的思想”泼冷水!还要假装成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00:36第四 “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中国人”与 GDP有何关系?我又没有设问“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日本人”或“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美国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00:42
呵呵还是感谢网友作者:closefdg回复日期:2011-05-10 00:35:01
来参加辩论的,至少你是认真思考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00:49这样吧:72%的农产品自给率不会偏差太多的。“水果,蔬菜”要考虑种子问题,你就知道优良产品对进口种子的依赖!猪和鱼的饲料,进口的大豆和豆粕占比会让你吃惊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00:54
作者:closefdg回复日期:2011-05-1000:47:43回复
今年菜出地价这么偏宜,可知在中国生产经济作物的农民太多了
----------------------------------------------- ------------
这是官方刻意夸大的宣传!农民们年年种菜、种粮,怎么就今年会“多得烂在地里”?我强调:今年!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00:58官媒天天撒谎,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目的只有一个:通货膨胀的发生,都是别人的错!这些谎言与我的“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中国人”命题无关。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12:17谢谢网友:作者:沧海一啸 2010 回复日期:2011-05-1011:25:39
你的数据令我“眼前一亮”啊,呵呵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14:21
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多少个中国人,我的本意是想揭露一个事实:60 余年来,地球上的一个政权上的残忍性。它所宣扬的辉煌的统治业绩,不过是把农民的生产能力由养活两三个人提升到四个人而已。其实,这个进步还是国外的技术进步带来的。
中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清醒的少数人和昏睡中的绝大多数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每一个国民所承担的风险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你清醒还是昏睡你都必然拥有这样的忧患意识:一不小心,中国人就要挨饿了。即使是清醒的人,我们也无法摆脱这个可怕的事实。前一阵的盐荒就是将来的可能粮荒的“预演”。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14:50中国的农业问题,并没有政府所分割的所谓的“三农问题”。笔者认为不过是一个问题两个角度: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核心是就业问题;对于国家的宏观层面而言,核心就是粮食安全问题。
正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所以应该把中国的耕地按照三个模式划分。比如:东北和新疆的耕地适合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模式;东南部沿海的耕地适合用越南和泰国的模式;中国其他的耕地适合用法国和德国的模式。
政府应该为中国的广大农民安排这样的一个路线图:快速的使中国农民由养活四个中国人发展到养活十个中国人。
同时要保证中国的农产品的自给率不低于 80%!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15:02无论是处于农民就业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都应该提升甚至大幅度提升粮食的收购价格。用静态分析的方法,目前的小麦收购价格按 1.2 元/斤,如果把它提升到 2.4 元/斤甚至 3~4 元/斤。那么许多农民才能够勉强的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还有一些农民能够体面甚至有尊严的活下去,当然还会有些农民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发些小财。这些都是应该的,是社会的对农民反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15:20当然了,这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去年我的助理就有些不满:她说现在的物价我们都有些承受不了了,粮食价格翻番,我们还咋活啊。其实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比如在 2005年时就应该开始这个过程,通过三年时间到 2008 年实现对农民的反哺。当然这期间所有的“打工者”的工资实际上也要翻番的,尽管这个过程是被动的。
如果真能这样做,或者说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改革开放的成果就会真正的落到了大多数人手中。可惜,我们政府不是这么做的,结果两极分化了,这种两极分化变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今天只能破罐子破摔。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0 15:45
当然了政府主导下的粮食收购价格的大涨,会导致整个利益链条上的各种层次的利益的争夺。所以,价格的杠杆还需要其他的辅助手段来“保驾护航”!比如各级政府要与种子商作斗争、与化肥商作斗争、与农机商作斗争,还要与乡村级的政府官员内部作斗争,还要与收购粮食的国营粮库作斗争。这需要政府有勇气和智慧,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可惜共匪政府这些优点一项都不具备,匪嘛,除了痞气十足就什么都没有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2 12:27有一个像麻将桌的小方桌,其中的一个对面分别坐着一个乙先生和丙先生,乙先生是中国的出口商,而丙先生是美国人。
现在乙先生手里有 3 双鞋,而丙先生手里有 3 美元。乙丙先生约定好:乙先生出口一双鞋给丙先生,丙先生就支付给乙先生 1 美元,一年交易一次,乙丙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突然,甲先生插了进来,坐在了乙丙的邻面。甲先生在乙先生面前“权大无边”,但甲先生对丙先生却非常献媚。
甲先生命令乙先生必须把美元强制结汇于他。
第一年,乙先生出口一双鞋给丙先生,丙先生给了乙先生 1 美元,丙先生被迫把这 1 美元交给了甲先生,甲先生支付给了乙先生 8 元人民币(8:1)。
第二年,乙先生又出口了一双鞋给丙先生,丙先生还是给了乙先生 1 美元。丙先生当然还是被迫把这 1 美元交给了甲先生,由于人民币升值了,甲先生只给了乙先生 7 元人民币(7:1)。乙先生很不高兴,甲先生为了鼓励乙先生继续出口就有多给了他 2 元人民币,但补充道这 2 元人民币是“出口退税”。乙先生实际得到了 9 元人民币,暗喜。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2 12:46第三年,乙和丙进行同样的交易,乙还是把那 1 美元交给了甲,这时的人民币再继续升值,乙只得到了 6 元人民币(6:1),不得已甲又给了乙另外 3 元人民币的补贴。
此时的甲先生手里已经有 3 美元了,其实这不是甲的钱,但是甲偷偷的将 1 美元藏到内衣口袋里当作私房钱,而把另外 2 美元又借给了美国人丙先生,丙先生给甲出具了一张欠条――面值 2 美元的“美国国债”!
好了现在我们清点一下:最初的甲先生什么都没有,但现在有了 1 美元的私房钱和一张名义上价值上 2 美元的美国债券,但他却“印刷”了 26 元人民币!乙先生辛辛苦苦生产了三双鞋,换回了的是甲给他的 26元人民币。
丙先生最初有 3 美元,但现在仍然有 2 美元外加上得到了 3 双鞋!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2 13:20
乙先生很苦闷,想用他手里的 26 元人民币买东西。其实没有什么东西与那 26 元人民币对应,无奈之下甲从小方桌的下面掏出了一个房子模型给了乙先生,说:“拿钱买房子吧。”
甲先生还有更愚蠢的损招,甲先生吵吵嚷嚷的要让“人民币国际化”。假如人民币真可以直接兑换,事实上乙先生也不傻他既不想要人民币也不想要房子。好了,如果走到这一步,丙先生会拿出 2 美元去换乙先生手里的人民币 20 元(黑市价 10:1),然后丙再拿出其中的 12 元人民币去向甲讨要 2 美元(甲的官方仍为 6:1),无奈甲宣布破产!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们再盘点一下甲乙丙:此时的甲宣布破产,兜里揣着 1 美元的私房钱!还有丙退回来的 12 元人民币,那张 2 美元的“欠条”被美国人丙强制收回去了。
乙的手头有2美元和6元人民币,当然还有生产3双鞋的“成本”。
丙的手头除了 3 双鞋以外还额外得到了 8 元人民币。
嘿嘿,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2 13:46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当美国人逼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是想抑制中国的出口。理论上顺着刚才故事的情节,第一年乙先生出口了那双鞋是 1 美元,而第二年就应该是 1.14 美元了,第三年就应该是 1.33 美元了。可是乙先生始终是按 1美元出口他的鞋,乙先生的底气何在?甲先生的补贴功不可没啊,但这补贴到底是谁的“血”呢?(答案在《咀嚼人民币》的第一章 人民币能不升值吗)第二个思考是,对于出口商乙先生而言,如果第一年用人民币来成本核算很可能是盈利的。但甲先生滥发人民币,会导致人民币的定价能力失真。那就意味着,第二年第三年乙先生虽然获得数量上稍多的人民币,但日子恐怕更难过了。
(答案在《咀嚼人民币》第二章 人民币贬值的阴影)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2 14:01第三个思考是,甲先生为了一己之私,而贪婪于“美元”,不负责任的滥发人民币,最终是一定要吞下自己酿的苦果的!当然了,甲先生在尽量的拖延,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这样的“道具”来完成拖延时间的表演,这种表演的最新版本包括了“人民币货币互换”的小动作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动作,但这些都是徒劳的,对于甲先生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答案在《咀嚼人民币》第七章 为人民币争取主动权)
第四个思考是,美元多了未必是好事。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甲先生追求过多的美元而非一朝一夕了,在 2005 年就应该警觉,到了 2007 年次贷危机发生后应该采取实际步骤来消除这种隐患。可惜了,现在才惺惺做泪般的感觉到“国家外汇储备的规模太大了”!(答案在笔者的《咀嚼人民币》第一章 人民币能不升值吗 的第四节被蚕食的国家货币主权)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2 14:12第五个思考是,将来的中国为什么会有“美元的黑市”?一定会有吗?会的,笔者深信不疑。答案在笔者的下一本书里呢,呵呵。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6 14:36
这两天新闻大谈特谈湖南的电荒,新闻 1+1 甚至专门为此而攻击中国的物流业。笔者听着听着新闻就又想起了发改委,这煤荒和电荒怎么和发改委有关呢?
我们先回到电荒的发生地湖南湘潭。由产煤地鄂尔多斯到湘潭的直线距离大约是 1500 公里,公路里程大约是 2200公里,铁路的里程大约是 2000 公里。
一辆核载 30 吨的大货车,超载的话可以装载 50 吨不成问题。在中国长途的公路运输中,可预见的费用是路桥费 2元/公里,人工费一般来说是 1 元/公里。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6 16:06
现有一辆正常的装载了 30 吨煤的大货车由鄂尔多斯出发去湖南湘潭,路桥费约 4400 元,沿途被莫名其妙的罚款约500元。燃油费5500元。人工费2200元(包括两名司机的费用、装卸车工人的费用)。这几项费用合计 12600 元,相当于 420 元/吨的电煤,而事实上货车还要有购置费、折旧费、养护费和轮胎的磨损费等等,折合下来 220 元/吨。
这样,运输煤炭的老板还没有见到利润,它的运输成本已经是 640 元/吨了。煤炭的原产地的电煤价格一般在 350~600 元/吨,平均按 460 元/吨算,这样的电煤这样的运输方式,到了湘潭电煤的价格已经 1100 元/吨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6 16:17这么贵的煤电厂能吃得消吗?运输煤炭的老板肯定要赔钱的哦,于是只好选择超载了。现在这辆大货车超载到了50 吨,它的路桥费仍然是 4400 元,但沿途的罚款已高达 2000元,燃油费也小增到 6600 元,这几项费用合计 15200 元了。
但由于装了 50 吨,平摊下来却只有 304 元/吨,再加上折旧费等等的 220 元/吨,此时的运输成本却降到了约 520 元/吨。
比遵章守法的运输方式节约了 120 元/吨,这就是许多司机宁可超载铤而走险的原因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6 16:26故事讲到这,笔者要引入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运输成本按吨公里来核算。合法的公路长途运输成本约 0.3 元/吨公里,而超载情况下却降为 0.25 元/吨公里。但铁路运输只有 0.1~0.12 元/吨公里。问题出现了,一般说来像煤、粮食、矿石等这些大宗商品只有在 500 公里以内的短途才适合汽车运输,而 800 公里以上是一定要考虑用铁路运输的。在中国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了像煤炭这样的商品在如此长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