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的条件下,却选择了汽车公路运输方式,是没有铁路?不, 中国有完善的铁路网。是铁路方面收费太高?不,按官方的正常收费铁路运输成本只有公路的三分之一。那是什么原因呢?腐败,铁路系统是高度腐败的,它的腐败成本再加上正常的运输成本高于公路运输成本。这就是湖南湘潭要用高价的公路运输的电煤发电的原因,其中的运输成本已经大大的高于煤炭生产成本。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6 16:40话又得说到发改委,这种情况发改委不知道吗?比如,在湖南湘潭建设一座 60 万千瓦的发电厂一定是需要发改委批准的。而且发改委也是知道湖南是没有多少煤的,那它为什么批准了呢?话又说回来,无论从节能还是环保还是从国家经济战略出发。正常的思路是在生产煤的内蒙和山西直接发电,然后再通过高压电网远距离输电。可是,事实上我们采取了一个最不科学最不环保成本最高昂的方式!可是这种局面又非一朝一夕,怎么湖南今年就突然缺电了呢?媒体怎么就对公路物流包括路桥收费突然大加鞭挞了呢?
原来发改委在作秀呦,笔者估计这么做至少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特高压输电系统制造声势是之一,为电价涨价制造舆论攻势是之二!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7 15:25
今天谈谈欧盟对中国铜版纸的“双反”吧,这双反指的是反倾销和反补贴。
铜版纸中的纤维大部分来自木浆,而在中国小造纸厂的木浆往往来自于国内,而大造纸厂的木浆主要来自进口。这木浆原料的进口国主要是加拿大、东南亚、美国和俄罗斯。
大型的铜版纸造纸厂,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在中国大型的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这就意味着大型造纸厂的硬件设备应该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昂贵。另外,由于自动化水平很高,大型的造纸厂已经不再是为了就业而设置的了。比如一个年产 150 万吨的大型造纸厂,年营业额可达 100 亿元人民币,但职工人数 2000 人就足够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7 15:34
那么问题出现了:假如一家引进技术的大型造纸厂,需要从加拿大进口一部分原料制木浆,生产出铜版纸以后,又出口到欧洲,结果却比加拿大本土的造纸厂生产的铜版纸还便宜,这里没鬼吗?要知道中国的铜版纸要经过至少两次“万里长征”啊。另外中国大型的纸厂设备也是泊来品,应该比加拿大本土的生产设备贵,但这两项不利因素都无法阻挡中国铜版纸的价格低廉!这里面一定另有渊源:政府的补贴是必不可少的哟。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欧洲国家缺少铜版纸吗?显然不缺少,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和芬兰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于是中国的铜版纸是“硬着头皮”挤进去的,中国铜版纸有质量优势吗?看来没有。那怎么办?打价格优势呀,所以就形成了所谓的倾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7 15:41讲到这,大家已经听明白了:欧洲人不是傻子,他们对中国的铜版纸以这种方式进入欧洲市场感到担忧。欧洲人担忧什么呢?中国的铜版纸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不足 5%啊,显然欧洲人是未雨绸缪,担心一个贸易规则的破坏者不合时宜的闯入。中国的铜版纸价格低廉,欧洲的消费者是受益啊,难道得了便宜还要卖乖?不,市场经济告诉我们,欧洲的消费者在价格上会有短期的收益,但欧洲的消费者长远的利益一定要受到伤害,因为市场的游戏规则被闯入者破坏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7 16:00
人家欧洲人开始反感中国的铜版纸,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往欧洲挤呢?甚至不惜牺牲中国人民的血汗钱来补贴那该死的铜版纸,包括那该死的铜版纸生产出来以后留给中国人民的环境污染,原来铜版纸后面藏着一个真正的利益受益者---伟大的中国政府:它只要真金实银的外汇。
欧盟已经彻底识读出中国了。虚荣、爱面子、贪财而又愚蠢,对于自己的国民凶残而又毫无责任!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7 16:07
对于虚荣、爱面子,法国的萨科奇、德国的默克尔等都时不常的给中国政府点面子,然后套取点经济的实利,可笑的是他们往往接着就翻脸不认人,义无反顾的抓住中国政府人权的小辫子。
对于贪财(实际上就是贸易摩擦),前一段时间 G20 已经清楚的给中国政府上了一堂课:另外的 19 个国家都要求在经常账目盈余、实际汇率、外汇储备、预算赤字和私人储蓄五个领域“进行量化约束”。最后,中国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它差一点成为全世界的公敌。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7 16:13
对于愚蠢,在世界气候问题上,在目前的泛阿拉伯民族解放面前,伟大的中国政府不幸又站错了队!前者使中国在道义上至少被一百个以上国家鄙视,而后者会使中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容易得到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石油。
除非继续与伊朗这样的国家沆瀣一气,笔者真想不出还有谁愿意把石油卖给中国。
最后,中国政府对国民的残忍和不负责任,必然导致中国国民的大量流离失所。无论是贪官污吏和生意人们的所谓移民,还是崩溃后史无前例的难民潮,都会使欧洲人感到无所适从。现在在利比亚和突尼斯发生的故事,就是将来在中国发生故事的预演。
好了,欧洲人当然也包括美国人要对中国政府怎么下手呢?现在看来,就像对付卡扎菲那样,先断了它的财路!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9 11:05
《股市的逻辑》
中国的股市,是全世界最有趣的股市。它有半个资本融资的能力,但被称为“圈钱”;而它的另一半美其名曰是“政策市”,说的难听点:中国股市的另一半就是“流氓市”。
中国的股市里也存在着甲乙丙三大“群落”的利益。这甲方嘛,是集“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于一身的多头巨怪。这丙方嘛,就是保守数量有 5000 万之巨的“散户”。这乙方嘛,成分十分复杂,大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中间的有各种基金经理,小的可以囊括到上市国企持有原始股的职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9 11:15
甲方具有决策权,在 2005 年 5 月甲方出台了他们的决策:重新启动股市!具体的招数是“股权分置”方案,股市果然被激活了,从此就热得一发不可收拾,得到了乙方和丙方的大力热捧。尤其是丙方,那里的人性贪婪的弱点被甲方和乙方充分的加以利用。即使发生了2007年5月30日这样“半夜鸡叫“的小动作,仍挡不住丙方失控的惯性。
乙方有积极的参与权,那就是所谓的“股权激励”。按照中国的宪法,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事实上并没有私有财产这一说,只不过后来有一个所谓的宪法修正案,含糊其辞躲躲闪闪的称“合法的个人财产得到国家的保护”。
在整个 20 世纪的中国里,中国人穷的叮当响,也没有人想私人财产保护不保护这个理儿。但从 20 世纪末开始,有一批所谓的“能人”开始暴发。这些暴发户开始注意了“合法”这两个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9 11:26
“股权激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了。又要多挣钱又要快挣钱,同时又要使钱具有合法性当然就是可公开性,股市显然是最好的运作工具了。
比如一家破破烂烂的国营企业,有 5000 名国企职工。
现在需引入一些资金包装一下(外资或国内私人投资),然后再找个借口(比如与国际接轨,提高劳动生产率)踢掉 3000富余职工。好了现在这个企业已经很“漂亮”了,它只有 2000职工了,注意其中的核心人员(体制内)只有 200 人!其他职工只是干活的!现在可以把这个企业上市了,并且开始了股权激励。公司设定为 1 亿股,各级“国资委”大老爷们即甲方的代表们拿走 7000 万股;来包装的内资或外资分赃获得 2000 万股;而企业职工共分得 1000 万股:总经理可以拿到 100 万股,副总经理可以拿到 50 万股,工会主席这样的妖孽也可以拿到20万股,车间主任嘛也可以拿到10万8万股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9 12:39
表面看起来似乎都合情合理的,但事实上这里有两个猫腻。其一,“股权激励”私分的股票不是分给大家想象的原来的 5000 名职工,而是“核心”的 200 人!这里面就产生了不满和愤怒。其二,企业的管理者人为故意的将原始股定价过低,比如原始股定价为 1 元,两三年企业上市后股票很自然上升到六七元甚至更高,这里所体现的乙方的贪婪,大家心知肚明啊。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这家已经上市的国企的总经理,他是乙方的一个典型,当初他只要投资 100 万元(可能动用的是公款)买到 100 万原始股,若干年后这个总经理的身价恐怕就不只六七百万了。这钱完全是合法的,干干净净的。这就是股市的妙用,这种股权激励的方式非常有效的把乙方这些苍蝇吸引到股市中,使股市高涨。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9 12:46
乙方对股市有热情,现在我们理解。可甲方怎么突然在2005 年来了热情呢?原来元凶在国家的外汇储备上。国家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在强制结汇的制度下导致了本币的基础货币迅速膨胀,甲方已经预感到了通货膨胀这个毒蛇猛兽。
于是甲方就设计了一个蓄水池,来收容货币这个“洪水”,这第一个蓄水池就安排在股市里。所以,甲方并不在乎股市是否具有融资能力,股市是否能够实现资金配置的合理优化,甲方更不在乎谁在股市里圈钱?甲方只是想把更多超发的货币收容在蓄水池里,但又要求蓄水池里的洪水不要过于激荡。翻译过来,中国股市这个流氓市里,耍流氓不要太厉害呦,所以规定了 10%的跌停涨停幅度,这差不多是中国股市独有的,还有什么限售股等等,说的再直白一些,乙方欺负丙方不要太狠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9 12:57
甲方是非常了解丙方的弱点的,所以甲方在 2007 年来了一个 530 急刹车。甲方开始感到股市这个蓄水池不仅容量有限,而且难于操控危险异常。丙方的许多“小散”具有这样的素质:一个买盐者的素质!相传在盐荒时节,有一个小散注意到了盐价由每袋1块7涨到了2块7,他自以为发现了商机(其实人人皆知),他在超市狂买了 1000 袋,哈哈,没几天盐价重新跌回到 1 块 7,再过几天这个小散忍不住了,耍无赖去超市退货。为什么说小散耍无赖呢?认赌服输呀,想挣钱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想平白无故的赚便宜,却让别人承担风险同时还要忍受他的利润盘剥,那个小散具有这个能力吗?没有。但小散却有一股“赖劲”!甲方知道丙方中这样的无赖很多,所以他对自己流氓性质的股市忧心忡忡。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19 13:11当然中国的股市也有好处。使大量退休的老头老太太有事可做;使许多失业半失业状态的家庭主妇有了营生;使许多体制内的上班族一边炒股一边偷菜,从而有效的帮助他们消磨上班的那八小时;使大量“游手好闲”的资金挤进各种各样的基金里,去供养如同仓鼠般的基金经理;更重要的好处是,使甲方拥有辉煌的成就感:中国曾经有过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曾有过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这些旷世的欺人骗局,都需要在中国股市这个最丑陋的舞台上群魔乱舞。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0 12:02
2011 年 5 月 19 日
早上看到了一个新闻,是关于欧盟在 2012 年向中国的大约 33 家航空公司征收过境碳关税的新闻,又引起了笔者的许多联想。
首先,新闻里的用词是“伤害”,“伤害”了谁呢?是伤害了地球的气候?还是伤害了 13 亿多中国人的利益?还是伤害了那些所谓的航空公司的利益?要知道在中国的那些航空公司,仍然是企业不企业政府不政府的。有个国家的领导人动辄就在国外玩政治秀,少则购买 60 架多则一口气购买了 200 架的空客或波音飞机,谁给他们这个作秀的权利?花了中国纳税人的钱买的飞机以什么方式进入了那些航空公司?所以,伤害这个词他们是不配说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0 12:05
其次,有理走遍天下。如果中国那几家航空公司觉得欧盟收他们碳关税不合理也不合法,那为什么不去控告他们?要知道国际上有大量的仲裁机构,也有大量的国际法作为依据。何苦通过那个人不人妖不妖的媒体对中国人民唧唧歪歪的诉苦呢?
再次,中国方面也完全可以有对策啊。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呢?欧盟敢收中国航空公司的碳关税,那你中国为什么不敢收欧盟航空公司的碳关税呢?这个事情从 2007 年欧盟就开始运筹了,中国有关方面的人士都干什么去了?天天喝茅台酒喝醉了?难道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加的也是茅台酒?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5 12:40
前几天写了一个《一个中国农民能养活多少中国人》的文章,本来有几句话一直想说却欲言又止。
中共建国一开始,为了那场朝鲜战争而负债累累,接着就要搞工业化,中共的工业化其实是军事工业化。据笔者所知在五十年代“中苏蜜月”的那一个阶段,中国引进的每一个工业项目都与军事目的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基本上没有民生的考虑。好了,一方面欠了很多债,一方面又要搞工业投资,钱从哪里来啊?当时中国只有农民和每一个中国农民生产出来的仅能够养活 2~3 个中国人的农产品!农民是无法出口的,于是就得挤一点农产品出口,以实现决策者的“野心”!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5 12:52于是 1958 年就大“跃进”了,工农业生产似乎飞黄腾达了。但事实上,中国农民却由养活 3 个人而逐渐降为 2 个人了(人民公社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降低的),于是不久,1960 年到 1962 年就发生了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注意 1958 年到 1960 年中间间隔了两年,正是这两年耗尽了整个社会最后的积蓄,这个积蓄指的是物质积蓄,而非所谓的钱!这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启发:如果我们把辉煌的2008 年看作是历史上的 1958 年,那么时隔两年或三年就会出现可怕的 1960 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可怕的饥饿使农民的生产率稍有提高,其实不过是恢复性的提高。整个国家仍然没有摆脱这样的一个困境:一个中国农民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养活两个多一点的中国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5 13:08决策者的野心仍然那样高涨:他们需要原子弹,他们还需要卫星,当然他们也需要奢侈品!于是,他们无情的甚至残酷的压榨中国人民!决策者知道他们没有能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为什么呢?无能啊),但是他们懂得提高农民的总数量也同样可以扩大“对中国人民的剥削”, 这回他们有了新的发明:鼓励生育,让那些中国愚昧的妈妈们生产出数量越来越多的农民!当时的口号叫“人多力量大”。持不同意见的马寅初就成了牺牲品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5 13:22孩子生得多了就意味着将来有更多的可以被挤压的农民,但那是“将来时”啊,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早期,中国的农民数量仍然不够决策者们的野心的需要,那么农民从哪来呢?伟大的决策者们又产生了伟大的发明:将城市里的年轻人驱赶到农村做农民!当时的口号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这样,中国农民的数量进一步扩大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5 13:54
是的,中国的人口进一步膨胀,但可怜的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却一直在下降。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已经下降到无法再下降的地步了。伟大的前一代的决策者们,要么安详的进了棺材里,要么安详的被撒进大海里。临死前这些决策者们拥有了号称的原子弹和号称的卫星。他们在弥留之际仍然没有解决中国人的饿肚子问题,换句话说此时的一个中国农民连两个中国人都养活不了了。临终前的决策者们实现了最后的伟大发明:窝里斗!当时把这个叫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5 14:18第一代决策者们“光荣”的走了,第二代决策者们拿起了接力棒:此时的中国有九亿人口八亿是农民,城市里是工厂的废墟!怎么办呢?改革呀!自己会改吗?不会呀!请外国人来嘛,那就再加两个字“开放”!于是,第二代决策者们的伟大发明横空出世了:改革开放!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5 14:19
那农民怎么办呢?第二代决策者们显然聪明了一些,首先要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就是要一个中国农民能够养活 3~4个中国人。这就需要可怜的农民们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于是就假装的让他们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这个政策就是后来所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果然不辜负决策者们的殷切期望,农产品的产量开始上来了,中国人似乎拜托了饥寒交迫的境地了,这个故事贯穿了八十年代的早期。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5 14:27
可是决策者们是贪婪的,他们的本质目的仍然要挤压中国的农民。这个时候第二代决策者们沾沾自喜了,他们又开始挤压中国农民了,虽然此时一个中国农民只能养活四个中国人。这种好光景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当时有 26 亿亩耕地(目前只有 18 亿亩);第二个背景是还没有让那些流离失所的知识青年们回流到他们原来的城市中呢。当这两个背景优势逐渐消失时,就产生了 1987、1988 年严重的通货膨胀,当然随后 1989 年也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动荡!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5 14:33九十年代初期,决策者们开始反思了。他们清楚的知道,中国的农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压榨的了。于是决策者们放弃了对农民的直接压榨!但又开始了对农民的间接压榨,这间接压榨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发明的“功劳”显然属于第二代决策者们。这个发明是什么呢?是把农民的身份换成了“农民工”!压榨的场所,也从田间地头改成了中国沿海地区的林立的厂房里!可怜的中国农民啊!
这样,笔者的话题就不得不由《一个中国农民可以养活多少个中国人》,转到了《一个中国工人能够养活一个中国家庭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2:17
啊说到哪了?接着昨天的说吧。在整个八十年代可怜的农民们仍然被决策者们无情的挤压着。但决策者们决定还是要给农民换一个身份,要把农民们改造成农民工。可是决策者们毫无经验,是指驱赶农民的方式上毫无经验,这就是后来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2:21
刚开始时,大量的下乡知识青年陆续的返回了城市,城市里的国企很艰难的收容了他们,国企就愈加效率低下了,不得不搞了一个实验品叫街道企业来收容城市中的“无业游民”,可还是没有有效地产出,何以为继啊(靠印纸币,导致了 87、88 年的通货膨胀)?于是国企和街道企业一道玩完了。
但农村的实验品,叫乡镇企业却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了。
原来乡镇企业有大量的资源啊:其中最大的资源就是后来叫做农民工的东东;另外一个重要资源就是它有十分廉价的土地。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2:30
这种成功的信息很快就传递到了决策层那里,决策层恍然大悟:他们开始搞四个开发区!主要开发的资源不过就是农民变成农民工、耕地变成工厂用地而已!到了 1992 年,决策层中有一个小个子在南方溜达了一圈,吼了一句:“步子再大一些!”从此,农民工的流动大军就开始迅速的扩大起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2:40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同样从事着“工人”的工作,为什么城乡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来是有效地工作时间不同。在城市里,国企里人浮于事,导致城市里工人的有效工作小时数非常小:少到每个工作日连两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都未必有。决策者们发现城市里的工人事实上已经没有油水可榨,将来这些国企职工的“大规模下岗”已成为必然,只是时间上节奏上需决策者们来拿捏!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3:44农民工就不同了,他们要比城市工人听话的多,任劳任怨的多。过去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那点可怜的土地使他们大量的时间都闲暇着,甚至可以理解为:农民的每个工作日的有效工作仅 1 个小时左右!当把这些农民驱赶到乡镇企业的工厂里,此时变成农民工的农民每个工作日要干八个甚至十个小时的工作,可见其榨取的利润有多么雄厚!于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了。
但乡镇企业有极大的局限性:它缺乏技术,同时它也缺乏资本,但是它不缺乏贪婪。很快这些局限性使乡镇企业迅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形成的原罪却一直在中国社会的血液中流淌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3:49
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预演,给决策者们很大的启发。后来的事实证明,从此中国的经济列车不仅轰然的启动,而且开始了义无反顾的横冲直撞下去。期间所形成的辉煌的成果,无外乎对农民或者说是农民工无穷的压榨所取得,无外乎对宝贵的自然资源不计后果的变卖所取得,无外乎疯狂的破坏环境所取得,无外乎连偷带摸的依靠西方技术所取得,无外乎连蒙带骗的利用外国的资本所取得!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的初期,决策者们终于变成了冷血动物,变得毫无人性冷酷无情,只剩下贪婪的本能,眼睛只盯着钱:外汇和外汇储备!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4:181997 年发生了著名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决策者们认清了:他们很脆弱!脆弱的原因是他们手里没有真金实银!他们开始果断的改造国家经济机器,抛弃大量的国企及国企的职工,但又要保留国企的“收税机器”的功能和商业银行的“出纳机器”的功能。于是,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的口号就出笼了,同样国企“做大做强”的口号也出笼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4:26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呢?首先得包装,把他们历史的坏账剥离出来让全社会来分担;然后在引来所谓的国外战略投资者,使国有商业银行假装么的“股份化”。但事实上,中国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如果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息全部由决策层牢牢地控制着,所有的银行都享受着相同的息差!何来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所以,国有大商业银行对广大民众来说不过就是“储蓄所”,而对决策层而言也不过是“出纳机器”而已。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4:30那社会的财富谁来创造呢?显然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农民工身上了。原来社会的财富是由农民工来辛辛苦苦的创造的,又通过国企和商业银行进行转移,最后在通过税收使其绝大部分流入到体制内这种“公共大池子”里,任由贪官污吏以及他们的影子队伍来消费!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4:58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决策层们遇到了一个空前难得的好机会:中国加入了 WTO。这使决策层对金钱的幻想成为了可能,这一点可以通过国家外汇储备在那个时期仅仅五六千亿美元,经过十年到了 2011 年已经扩张到 4 万亿美元的事实加以印证!如此快速的扩张当然不是决策层的功劳,但绝对是广大农民工的苦劳!WTO 的贸易规则使决策层们有机会充分的压榨了农民工的“剩余价值”,当然决策层们的下面有足够的“狗腿子”去具体实现这个压榨,现在看来这些狗腿子们也都得到了丰厚的犒劳!但鲜血和生命的消失,被记忆在无数的农民工的痛苦的心灵中,这些是抹不掉的,痛苦正在逐渐演化为愤怒!前一段时间新闻里常报的农民工的尘肺病就是这种痛苦的一个缩影。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5:04作者:锅盖怕谁 回复日期:2011-05-26 14:34:47楼主是在糊弄无知老百姓,不只处于什么阴险目的
----------------------------------------------- -----------
你这样的人,赶快去利比亚的班加西,去站在“卡扎菲”的立场上嚎叫,接着当地民众就会绞死你,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5:08
到了 2005 年,道德的倒退、人性的贪婪使整个国家机器处处都发出了可怕的噪音。决策层预感到整个社会机器即将崩溃,其中的经济部件已经由于超速运行而发热变形扭曲。
怎么办呢?决策层作出了决策:启动了股市随后又启动了楼市。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5:17为什么要启动股市和楼市呢?要吸收可怕的货币的流动性啊。决策层已经如此压榨农民工而得到了丰厚的利润,何必还需要拼命的超发货币呢?答案是贪婪,愚昧无知低俗的贪婪!决策层妄想无限的扩张信用!这信用本是一个经济用词,是通过商业银行来实现商业信用的,现在政府无节制的透支商业银行的商业信用,(比如房贷的首付只有 20~30%,另外 70~80%靠商业信用来支撑,全世界绝无仅有呀。甚至这样抵押贷款的房子还处于子虚乌有即是期房,可见中国的商业银行哪里是银行,不过是决策层信用透支的工具而已)可是,决策层管理下的政府本身就毫无信用,这种信用崩溃或者说是信用泡沫的崩溃只是时间而已。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5:39
这信用扩张也很不容易,到今天那些丑态百出的国有大商业银行还没有崩溃,还有许多欣欣向荣的数据出笼,靠的是什么?信用包装。是的,信用也是可以包装的。决策层小心翼翼的把中国人民的血汗钱换成了超过 1.2 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券,以换得西方世界的某种认可,这就是对外包装的一种手段。另外 2008 年的奥运会以及后来 2010 年的世博会把这种具有欺骗性质的“信用包装”推到了极致!可是纸是包不知火的:现在西方世界不打算再让决策层享受 WTO 的好处了,直白的说贸易战已经悄悄打响了,显然这种信用欺骗破产了。最鲜活的例子是欧盟在明年就会毫不客气地向决策层收碳关税!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5:47信用包装,在农民工那里也同样的彻底失败了。现在的农民工谁还在乎“大国的崛起”、解放军阅兵时的“扬武耀威”呢。稍老一点的农民工在岁月的蹉跎中正在品味着痛苦和无奈,可新生代的农民工已经很难糊弄了,他们更加清醒,他们逐渐发现了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决策层再想压榨他们已经难上加难了。具体说来压榨农民工的狗腿子们发现很难雇着人了,狗腿子们惊呼:“用工难!民工荒!”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26 16:07政府的信用出了问题,就会在货币上有所体现,怎么体现呢?通货膨胀,确切的说是恶性通货膨胀。这恶性通货膨胀的定义是年通货膨胀率超过 40%,2010 年把房价上涨因素考虑进去,中国已经是恶通了。这 2011 年如果以食品等为考察对象,平民百姓的感受已经是恶通了,尽管决策层对物价采取了千方百计的捂着盖着的手段。那么,在今后的几个月里,就看看决策层的控制力了。如果以食品为核心的物价上涨全面失控,如果房价的上涨完全失控,仅此两项就可以彻底摧毁“信用”!我们就会恍惚进入了另外一个国度,那个国家的名字叫津巴布韦!
决策层的控制力有漏洞吗?是的,漏洞百出。能不能说几个明显的漏洞呢?好的,但笔者暂时保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30 20:53
《发改委和猪》最近一段时间,发改委十分忙碌。是为许多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的琐屑问题而忙碌,一会又罚款一会又约谈的。这不,为了打压猪肉价格约了媒体共同下了黑手:先是双汇火腿肠的瘦肉精,接着是雨润的过期肉品的回收。本以为这样可以抑制一下消费者消费猪肉的热情,从而间接地打压猪肉价格。现在看来,发改委是无功而返啊!以哈尔滨早市价格为例:生猪肝由 6.5 元/斤涨到 8.5元,整排10.5元涨到近13元,里脊肉由12元涨到15元。
看来猪肉价格全面上涨而且涨幅还不小,于是发改委很纠急,约谈了猪。由于这发改委很像混黑社会的,以下就称发改委为发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30 20:55
发哥:猪,你知道为什么让你来吗?
猪:不是来谈猪肉价格的事嘛。(发哥点头,心里想猪还算明白)发哥: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能代表猪吗?(猪咧嘴乐了,滔滔不绝)
猪:我们猪家族有内三元、外三元还有英系等等,当然了还有大量农民散养的二元猪,更偏僻的农村还有土猪呢。
不过,现在供应给大中城市超市里的和农贸市场里的猪肉主要是前三个系列啊。
发哥:看来今天约谈是找对了人啦,不,是找对了猪啦。
(猪点头)
发哥:听听你对价格的意见呢。(发哥低下了头拿起了笔,装出官僚的样子)猪:哎,我们的猪命苦啊!(猪摇了摇头,发哥却不以为然)
猪:我们的出生费至少 100 元,还在看涨。(现在抓一个仔猪 80~150 元)
猪:现在“房价”(猪圈)上涨的也厉害,中等情况也要 100 元呀。(向城市里供应的猪,主要是个体养猪户的猪。
这样的养猪户一般 2~5 个劳动力,10~50 个猪圈,每个猪圈养十来头猪)
猪:打针吃药还得 30 元。
猪:当然,还得有人来伺候我们呢。这个费用涨的特别快,差不多要 150 元。(一般一个劳动力一年可以养 100~200头猪)
猪:最后,也是最费钱的就是饲料费,这个费用由于养殖的方法不同波动比较大,还是以个体养猪户的猪为例,差不多要1000元啊。(养猪周期150天,猪出栏时200斤,需精饲料600斤,青饲料300斤,粗饲料200斤。精饲料站的费用非常大,精饲料往往指玉米和豆粕,玉米每斤 0.7~0.9元,豆粕 2~2.5 元)发哥:啊。(显得有点不耐烦了,但仍假装认真听的样子,似乎还不断的记着什么)猪:哎,这猪还要各种各样的税、费和各种摊派,最少也要 20 元啊!现在猪的成本出来了,至少要 1400 元啊。
猪:发哥啊,现在毛猪的成本就已经至少 7 元/斤了。
发哥:可是城市里的平均猪肉价格都已经 12 元钱以上了?
猪:其实猪农更难啊,刚才说的毛猪成本已经到了每斤7 元了,可是还没完呢。(这个背景是猪不大批的生病也没有意外死亡。而且刚好 150 天出栏!可是现在肉贵,猪贩子们不愿意来收猪,猪农特别着急。因为此时的猪已不长肉,每天就相当于干耗饲料费啊,差不多每天要 10 元,折合到每斤猪肉上是 0.05 元/斤啊。)
发哥:行了,不就这些吗。(发哥终于不耐烦了)
发哥:今天找你来的意思,暂时不准涨价!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31 00:07
作者:碧螺春添天 回复日期:2011-05-27 08:34:17
泡沫,您好.两个问题请教一下:
一,劳动合同法的推出,当时就争议很大,后来的事实证明,也是 6 万多家民企倒闭的一个间接推手.为什么会推出劳动合同法,这和甲方的利益不符啊?二,近日发改委认可了此次联合利华涨价行为.发改委有关人士昨日对记者表示,企业涨价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老百姓可根据价格不同自主选择商品。
为什么,不怕其他企业跟风吗.通胀无法控制了,放弃了吗?
----------------------------------------------- -------------- 是这两个问题吧,真是很难回答呀!第一个,出台的时机令人哭笑不得!其结果是:劳动力的成本一路上涨,或者说工人的工资一直在增加。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31 00:16但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速度太快,吃不消。而对于“农民工”,工资的增长速度追不上生活的需求速度啊!这样,甲方的初衷:通过“加薪”来倒逼“产业升级”,目前看来是破产啦!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5-31 13:32
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1 15:12
关于外媒的地方债的解读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1 15:21首先,这地方债怎么下定义。地方政府的层次很多,小到村一级的村委会也算是地方政府啊,某个村委会可能欠村头的食杂店一万元、村尾的小饭店三万元,这合计四万元算不算地方债?乡镇级政府修建道路、桥梁的负债已经很久了,甚至跨越了好几届政府,这样的债务已经公私不明了,算不算地方债?县市级政府好大喜功,在一些所谓的开发区烂摊子上所扔的钱,时间却是在 2008 年以前甚至更久远,这些算不算可以打包处理的地方债?
如果是按地方融资平台,通过商业银行,在 2007 年 12月份以后的地方债,大概有 3 万亿元左右,这只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而笔者估计这个数字不会低于 8 万亿元!而广义的地方债则不会少于 15 万亿元!中央政府是不会、也无法为这笔巨款埋单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1 15:26
其次,如果中央政府真的偿还地方债,或者是商业银行来偿还部分地方债。其逻辑也十分可笑,中央政府哪来的钱呢?税收?税收不来自于民众吗?这不典型的左手倒右手的小把戏嘛!除非中央政府有本领,在境外的国际市场融资,然后在国内对冲掉这些所谓的地方债。可能吗?可能性有,但是零!再次,就是动“国家外汇储备”的歪脑筋。这个逻辑也是荒谬可笑的,现在看来,4 万个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有很多是“虚钱”的。再说外汇储备本身就是对中国人民的负债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1 15:28所以。这则关于地方债的外媒的新闻,要么是无稽之谈,要么是放放风探探路而已,大家不要认真。当然过一段时间如果真出了一些关于地方债的细节动作。笔者再来分析,看是为了保地方政府,还是保商业银行,还是有其他动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2 10:59
2011 年 6 月 2 日
早上看了一个新闻,既好笑又生气。是关于儿童节的新闻!
首先是这国际儿童节,原来六一儿童节只有中国和俄罗斯等几个国家“过”,其他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儿童节,但都不是六一。这“国际”两个字的前缀实在给人酸溜溜的感觉,似乎是骗意十足啊。
其次,主流媒体称中国有 2.78 亿儿童 !笔者听完了感觉大跌眼镜。实在搞不清儿童这个概念和未成年这个概念的区别,那个“喉舌”故意混淆了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概念到底居心何在?记得,火车和公交车上有一个儿童线,原来是 1.2米,最近这些年才改成 1.4 米。如果儿童的概念被偷换成未成年人,那就是说中国未满十八周岁的人身高都在 1.4 米以下?或者说快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昨天还是儿童,过完十八岁生日马上就变成了成年人?这差距就这么大?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2 11:15
其实笔者是懂的:把未成年人的概念偷换成儿童,是用来掩盖决策层内心的极度不安!那就是,他们的人口政策的彻底失败!
按照国际惯例 0~15 岁的未成年人才被称为儿童,而中国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只有 2.26 亿人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9%!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主要国家,比如日本这个对应的数字是 15.4%,美国对应的数字是 20%以上,印度这样发展中大国则接近 40%!可见,中国是多么严重的“未富先衰”!如果偷换了概念,用 2.78 亿这个儿童的数据,就可以使儿童的比例因造假而升高到 21%!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2 11:23
中国是靠吃“人口红利”而发展经济的国家,当然笔者每看到人口红利这四个字就如同嗅到了残忍的血腥!这人口红利也是主流媒体常挂在嘴边上的术语,说穿了就是数量庞大的但又是低质量的劳动力大军,现在他们的名字被称作“农民工”!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名词,同时又是迟早要消失的名词。现在,决策者们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民工荒!自作孽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2 11:35儿童节过去了,但中国儿童的未来必然要充满着艰辛!他们数量上锐减,会给整个中国社会在漫长的未来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现在已经凸显出来:比如现在的小学校由于生源的匮乏而难以为继,不得不关闭或合并。这个现象现在已传递到初中学校,几年后就会蔓延到高中学校,将来就是大学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2 11:40
中国目前每年的新生儿只有 1300 万多一点,而目前每年的高考招生人数达 660 万人,这就意味着,高等院校保持目前的规模,那么将来每 2 个人就可以有 1 个人念大学!这个数字是绝无仅有的,比任何一个西方大国的“入学率”都高!这就意味着,将来中国的就业格局必将被扭曲的一塌糊涂!而现在所暴露出的问题,还仅仅是大学生就业难而已!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5 12:43
2011-01-14 15:01:55其次,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这个债务很有趣,已经公开了就至少有 7 万个亿,笔者估计没公开的至少还有 10 万个亿,另外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尾大难掉”啊,仅 2011 年的惯性,恐怕还要新增 10 万个亿哟,在这个领域,地方政府会绞死甲方的。甲方似乎已经看到了这根逐渐勒紧的绳索,甚至已经感到有些窒息了,不知甲方如何反击啊。现在已暴漏出来的迹象,比如在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上却是空前的无能啊。
---------------------------------- 回味,我年初在帖子里写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5 13:03
关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我又“不幸”地全对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5 13:08
这是2010年11月11日的帖子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5 13:11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来是个相当专业的术语,外国人一般鲜为人知。但在中国,由于媒体的狂轰滥炸,几乎人人皆知了。像什么量化宽松啊、CPI 啊、GDP 啊,这些经济学术语让很多平民百姓耳熟能详,这事件本身就十分蹊跷!
现在,美国打算第二次启动量化宽松(QE2)政策,使中国政府很紧张,中国的舆论工具 于是就开足了马力,将这个紧张情绪传导给广大平民百姓,结果导致广大平民百姓都很 焦急、甚至有的很愤慨!虽然情绪很激动,但绝大部分平民百姓并不懂其中的因果关系 ,当然,那些“跳梁”般的学者、专家就另当别论了。
美联储是美元的货币政策制定者,美国财政部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虽说两者相当 于美国经济的“左右手”,但由于目标不同而需各司其职。
一般说来,美联储管理的对象是“美元”,其任务目标是美元的币值稳定。但现在很多 人认为它“违规”了,真是这样吗?他们的理解是:美联储要量化宽松,在 2011 年 6月前 回购 6000 亿美元的美国中长期国债,从而导致市场增加了 6000 亿美元的基础货币,美元 的流动性就泛滥了,美元的购买力就缩水了。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首先,这 6000 亿美元只是一个额度的概念,美联储未必真正回购那么多的美国国债,如 果认为没有必要,美联储完全可以一美元都不回购。
其次,时间上,美联储有极大的灵活性,从现在到明年6 月底以前,美联储可以随时“出 手”,相当于“在市场的脖子上方,举起了屠刀,但市场却不知何时下落”。再次,这“中长期”怎么理解?5 年、10 年、30 年?比例关系如何分配?这些灵活性都掌 控在美联储手中,市场只有“想象的空间”。
通过上述三条的陈述,读者可清楚的发现:原来这“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对金 融市场的“恐吓”工具!是“狼来了狼来了”的小儿科故事。
有的读者还是不服气,不要紧,笔者接着讲。
美联储获得了回购 6000 亿美元国债的权力,怎么行使权力呢,怎么回购呢?美联储必须 充当“买家”,其他的国债持有人就可能充当“卖家”了。注意!美联储可能回购的那 “6000 亿美元国债”早已发行,其对应的基础货币也早已流通,而且那“6000 亿美元国 债”早已各有其主。“回购”的操作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理解为“向美元中注水”。美联 储没有“钱”啊,拿什么买呀?信用!“信用”会出泡沫,这个细节非常重要,笔者举例说明。
比如,2010 年 3 月份,美联储向市场发出要约:购买150 亿美元的 10 年期美国国债,开价 156 亿美元。这是此时此刻金融市场中开价最高的买主。在美联储入市前,市场公认的开 价可能是 155 亿美元。于是,美联储制造了“1 亿美元的泡沫”,但却指导了中长期国债 的利率走向。
刚好某国政府手头有一笔 15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要变现,它知道美联储的出价最好,它就 耐心地等待着。这就是“心理预期”,是“量化宽松”的主要目标。所以,美联储制造 了“美元泡沫的心理预期”:相对于例子中的 15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产生了可能的“1 亿美元的虚高的泡沫”,当把它扩展到“6000 亿美元的国债”时,可能的“泡沫美元” 在40 亿美元左右。这“区区 40 亿美元”怎么就会在堂堂大国,造成了举国上下的紧张和 焦虑了呢?
所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个心理工具。这个政策的目标:“让美 元的货币持有人感到某种程度的恐慌”,“恐慌于可能的美元购买力的缩水”,“最后 不得不被动的,把美元投资于实体经济中”。当然,接下来可能的经济现象是:大量的 资金涌入股市去投资保值;大量的资金拥入资源市场(黄金、石油、粮食,可能还有铁 矿石和钾盐)去套利保值。
真会产生上面所说的现象吗?美国的第一次量化宽松就没有明显的产生上述现象。比如 ,美国股市就远远没有表现出美国政府所期待的“投资热情”(这也是 QE2 的动因)。
另 外,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石油市场也没有表现出“美元泛滥”而价格暴涨的现象啊。
那些坚定地认为“量化宽松”早晚会造成“美元泛滥”和“美元流动性的泛滥”的读者 ,可能还有另一个思维误区。认为那“可能被回购的 6000 亿美元”是毒蛇猛兽,早晚要 跑出来“作恶”。其实,这笔“钱”当初发行时就“花”了,早花了。只不过是美国的 另一个部门--美国财政部--花了!与美联储无关,与后来的“量化宽松”更无关了。(受制于篇幅,主持人更多精彩内容在回帖中呈现)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5 13:13那中国举国上下担心什么呢?担心国家外汇储备的缩水?那国家外汇储备应该不全是美元吧,也不应该全是美国国债吧。如果这个担心有道理的话,中国政府应该减持美国国债,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国债的“信誉”和“变现能力”是所有已知大宗债券中最好的品种,所以中国政府几乎一直购买美国国债,只不过“步伐时快时慢”。
显然,问题出在国家外汇储备的本身上,它的内部漏洞令一些人不安。
当然,美元的购买力正在快速缩水,全世界有目共睹。
这个问题出在美国数量达 13.4 万亿美元的庞大国债身上;同时又与从 2007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新增加的约 1.3 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密切相关。但这些与笔者现在谈论的“量化宽松”相去甚远。为了避免“跑题”,笔者不谈“美国国债的数量”和“美国的财政赤字”。
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吧。
“量化宽松”是美联储获得的一个权力,这个权力又是一个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起来它有高度的灵活性,它的最终效果又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人没有操作它的经验,美国人的“老师”--日本人--也没有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啊!但太平洋彼岸的“人们”却先入为主、未卜先知。群情激昂地认定“美国的量化宽松”就是向“美元”注水,向美元注水就会导致某国物价飞涨,就是把那个国家的 P 民往“水深火热”里推啊!P 民学会了联想,可能是好事。但学会了“浮想联翩”,P民进化成Q民了,那就有些吓人了。
平民百姓怎么办?忘掉“量化宽松”吧,捂紧自己的口袋,眼睛死死盯住“人民币”!(作者:辉煌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5 13:17
作者:辉煌的泡沫回复日期:2010-11-1215:42:34
量化宽松后,美元就会贬值。这是中国经济专家典型的胡说八道!美元相对于哪个货币贬值啊?是美元指数跌吗?有根据吗?有经验值吗?
但美元的购买力是一定“缩水”的,不过幅度很难也很慢才能擦觉,因为这个过程还有其它经济因素。中长期美国国债却是“升水”的,所以中国政府要增持美国国债的。
好了,“球”踢给了中国 p 民们:美元缩水和你有关吗,你直接用美元买啥?美债升水和你有关吗,你手里有美国国债吗?无关。那你就忘掉量化宽松,洗洗睡吧!睡前,笔者再讲个正在发生的故事:“量化宽松”相当于美元的降息,这可是美国的主权、美国的内政。就像 10 月 19 日人民币加息 0.25%是中国的主权、中国的内政一样,美国总统奥巴马无权横加指责。中国的老大会见奥巴马时,新闻里说,提及了“量化宽松”问题。
这在外交上是非常失礼的!技术上是可笑的!不知美国的舆论会怎样?是不是扇老大耳光的巴掌“已上路了”。
等老大感觉到“痛了”后,看他怎么办?!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5 13:19
不知,当初那些专家、学者还有中国的官媒,现在有何感想?唉,装聋作哑吧,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1-06-05 18:30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