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之虎是摩根斯坦利 1994 年提出了的,曾经是个发展的样本,爱尔兰的教育发展得很好,具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主要是 IT 业。
爱尔兰 2004 年后的发展,与韩国更类似,韩国房地产,也难逃一劫,只是时间问题。韩国人均 GDP 不到爱尔兰的 2/3,房价却比爱尔兰还贵。
评论:爱尔兰房地产引发国家悲剧 值得中国关注
2010年07月06日02:46爱尔兰,一个曾经繁荣和充满希望的欧洲国家,从 2008 年起整个国家由于房地产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变化。这个因房地产引发的国家悲剧值得中国关注。
引入欧元之前,爱尔兰就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1995 年到 2000年期间,GDP 年增长率达到了创纪录的 9.6%。1991 年到 2007 年的平均GDP增长率为6.5%。如果仅仅比较1999~2007期间,爱尔兰GDP总量增加了 60%,人均 GDP 增加了 37%。
爱尔兰(2004 年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房地产。1996 年,房地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是5%,到2006年这一比重提高到10%(中国的数据是从 10 年前的 3%提高到现在的 14%)。2007 年其房地产业就业人数的占比较 1993 年时翻了一倍,达到 13.3%。房产价格居经合组织所有成员之冠(我们比较熟悉的英国房产居于第二位),从 1995 年到2007年期间,新房价格增长3.5倍,二手房价格增长3倍,房价对应家庭年收入的比也从 4 增长到 10。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这一数据为17。爱尔兰 GDP 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房地产业的蓬勃和快速发展。
2008 年爱尔兰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承受巨大损失,政府财政陷入赤字。2009 年第一季度房价比 2007 年高峰时下跌 23%,个人房贷量降低 73%,房产业的投资萎缩 40%。银行业受打击尤甚,资本缩减 70%,至 2010 年,整个银行业的损失高达约 350 亿欧元,这个数字相当于爱尔兰年度GDP的20%。爱尔兰银行AngloIrishBank因产生历史上最大的 127 亿欧元亏损而被国有化。政府为此宣布为所有银行担保,该担保资产规模为4400亿欧元,为爱尔兰年度GDP的2.7倍,为爱尔兰历史上平均年度债务发行额的 27 倍。该担保为爱尔兰政府的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即使排除担保银行所产生的负债,整个国家的债务也将从2007年占GDP的25%飙升到2011年占GDP的90%。因为生产萎缩和失业率上升,2009 年政府收入减少 11.6%,国家财政陷入赤字。
考察爱尔兰的情况,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了泡沫。欧洲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鼓励爱尔兰银行大举借债和放贷。1975 年到 1994 年间,爱尔兰整个国家信贷供应量仅为年度 GDP 的 40%,而到 2008 年这一数据飙升为 300%。10 年间金融机构因大举借债和放贷导致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爱尔兰银行业贷款的大部分流向了开发商和个人房贷。
2008 年全国银行仅仅对开发商的贷款就是 2000 年全年贷款的140%,2008 年的个人房贷是 2000 年全年贷款的 175%。充足的货币刺激房价飙升,房价的上升又鼓励银行业放更多的贷款予开发商和个人。
其他刺激泡沫的因素还包括爱尔兰人口增长、不当的规划政策等。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爱尔兰房产泡沫的产生和破灭是典型的因货币政策引发的经济周期。中央银行通过人为设定低于市场的利率来创造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大量信贷,由此带来的繁荣必定是虚假的繁荣。
而监管机构也没有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爱尔兰的房产泡沫在破灭前共积累了 18 个月,但政府和监管机构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爱尔兰中央银行在 2005 年 11 月就已经承认爱尔兰房产市场存在泡沫,但却担心泡沫破灭而没有采取行动,主要理由是爱尔兰央行并无权力干预市场。事实是:虽然欧洲央行负责利率政策,但爱尔兰央行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监管对开发商和个人的贷款等。另外,爱尔兰经济以 6%~7%的速度增长了近 20 年了,政府、监管机构和个人都认为,收入在增加,房价应该会上涨的,或者最坏的也总能持稳。
爱尔兰房产业的崩盘导致政府收入锐减,政府已采取措施紧缩开支,包括: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降低社会福利、缩减公务员工资。
爱尔兰政府希望 2014 年政府赤字占 GDP 的比例低于 3%。尽管如此,由于失业率的上升和产出萎缩,政府赤字在2011年将超过GDP的10%。
另外,房产泡沫导致了大量失业,2009 年 5 月这一数字达 11.4%,2010年预计将达 17%,就像一个失业的爱尔兰人接受《澳大利亚金融评论》采访时说的:“I have nothing more to lose.”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0-11-22 22:48 作者:yrj896070 回复日期:2010-11-17 16:31:371、商品市场是否能被 TG 这个行动打下去,特别是商品市场;
2、春节期间的通货膨胀还会有吗;3、如果商品市场及通货膨胀进一步上涨,股市是否还有一拨反弹。
是一次热钱快进快出的洗劫散户,媒体高唱牛市做掩护。
9月流入500亿美元左右,10月可能流出500亿美元(银行系统存款消失 7000 亿人民币,其中部分应该是热钱流出)。
其实 5 月份热钱就大量流出过一次。
1.国际商品市场如果在11月20日加息50个点,对商品市场是会形成极大的杀伤力,因为连续 2 个月加息,而且猛,再加上升存款准备金。那么反通货膨胀就很坚决。而目前看,前怕狼后怕虎,最怕的是经济减速。所以商品市场很快会看穿这点伎俩。看穿怕经济减速的实质。商品市场调整完毕后(估计 12 月底震荡完毕,重新向上,这个时间估计不必太相信,Timing 预测时间点是最难的)。调整后的上涨,才是主升浪。
2、春节期间的通货膨胀最起码和现在一样,更猛烈的恐怕在春节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在不加息的情况下难以见效,最多是抑制1,2 个月,然后用暴涨来补涨。参见“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3. 股市我就尽量少说,可以参见“房价哥”的帖子。目前看,12月31日前银行的钱袋子突然收紧,股市机会在于2011年前2,3个月的银行的放贷。(银行一般在一年的前 2,3 个月大量放贷,行政手段都很难管)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0-11-22 23:00 作者:妹妹拍了洋娃娃回复日期:2010-11-21 13:13:03海宁对这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怎么看?为什么不加息呢?海宁认为在本年度会加息吗??第一,<中国人民银行法>网上有。加息权在谁手里,很清楚。
小周和他的团队可以决定存款准备金率,至于加息嘛,嘿嘿。
12月20日,或者1月20日,如果CPI高于4.4%的话,应该有一次加息。
放到 1 月 20 日的概率大点。
10月20日加息后,11月20日再加的话,不符合稳妥,渐进的以往惯例。
炒股的要注意每个月 5 日左右的动向,5 日统计数据就出来了,几个人知道了,到 8 日,9 日,N 多人都知道了。7 月外贸数据的路透社提前播报,就是一例。
比如新疆,11 月 9 日,10 日就投放区级储备羊肉,也许就是一个信号。不是 100%准确。
至于房价,存款利率在 3.5%以下的情况下,没有什么事情。
2011 年上半年,应该会迎来多次加息,通货膨胀超过 10%的时候,就面临失控危险。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第三条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0-11-22 23:47%2007 年 GDP 平减指数9%,CPI4.8%2008年GDP平减指数12%,CPI5.9%。中国真实的老百姓能感受到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 CPI 的 2 倍左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 CPI 一旦突破 5%,通货膨胀进入失控阶段。通货膨胀专家认为,按历史规律,通货膨胀突破 8%或者 10%,通货膨胀进入失控阶段。
这个与中国 CPI 突破 4%后,居民开始囤货,开始显示某种程度的恐慌的情况一致。
CPI 与 GDP 平减指数相差悬殊
张成思
宏观政策选择路径面临调整2010年第1季度以CPI衡量的通胀率(同比)为2.5%,但如果根据 GDP 平减指数核算,则通胀率是 9.5%。
由此可见,尽管近期我国以 CPI 衡量的通胀水平比较温和,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在房产价格快速上涨、通胀预期表现明显的背景下,考察国内通胀水平,更需要关注涵盖房地产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标(即 GDP 平减指数)的动态走势,并据此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制定反周期政策。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局势不断变化,国内物价涨跌交替,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出现明显的交替与更换。2007 年国内物价上涨明显;2008 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国内价格波动开始呈现下行趋势。然而,在 2009 年,我国为防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银行信贷出现大幅宽松的迹象。信贷供应的高速增长大大刺激了国内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升。而资产价格的高涨又进一步推高市场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同时影响到产品的定价机制和微观主体的投资消费行为,进而推动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 年我国价格上涨的压力将不仅表现在居民消费品方面,而且将更明显地表现在涵盖范围更广泛的价格指标,即GDP平减指数上。2010年4月中旬公布的中国第1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验证了这一推断。
国内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一是货币因素。货币的通胀驱动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投资部门而作用于总产出,并最终传递到总体价格指标的变化上去;另一方面,当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时,会造成货币贬值而引起物价上涨。
结合我国数据运用动态模型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对价格波动确实具有显著的动态驱动效应,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判断我国价格波动趋势的重要先行指标。
二是房地产价格与通胀预期。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对我国总体价格波动趋势具有明显的驱动效应。这种驱动机制主要是通过房地产价格上涨而推动通胀预期,进而诱发投资需求并影响消费行为来实现的。
2009 年以来我国楼市持续升温引发通胀预期高涨,这给我国总体价格走势带来上扬压力。在考察房地产价格和通胀预期对总体价格波动的影响过程中,以 GDP 平减指数衡量的通胀率较 CPI 更明显。根据公布的数据计算,2008年CPI通胀率平均是5.9%,而GDP平减指数通胀率为 10.2%。在 2009 年,这两个不同的通胀指标分别为-0.68%和0.44%。而在2010年第1季度,CPI通胀率是2.5%,但GDP平减指数通胀率已经达到 9.5%。
三是汇率变动。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大幅变动会加剧我国价格的波动程度。近年来曾出现的人民币加速升值已经被证明不是平抑这段时期国内价格波动的有效策略。事实上,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大幅波动会加大国际短期资本的频繁进出,造成国内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大。从长期看,如果人民币继续大幅快速升值,贸易萎缩和资本流出的通缩效应将占主导地位,从而会增加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四是原材料价格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从全球范围看,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上游原材料价格具有直接影响,而上游价格对下游价格存在动态传递效应,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也是国内总体价格波动的考虑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属于外部供给冲击,具有随机性和暂时性特征,研究表明这种供给冲击对国内物价不会形成持续的推动效应。
政策调整的路径选择一是选择逆周期政策操作。现实经验和相关研究一致表明,要维持适度平稳的价格波动目标,决策层必须进行适当的逆周期政策操作,才能对价格波动趋势进行有效干预和引导。如何选择调整的时机来实现有效的逆周期政策调整,从而熨平经济周期和价格波动,还依赖于科学准确的宏观预测系统。因此,针对通货膨胀等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系统的建立和预测结果的及时发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需要继续维持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尤其是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在内外均衡的基础上保持物价稳定的目标。国内外经验都表明,运用汇率工具对国内价格波动进行调节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三是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平抑房地产价格。当前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关键是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而保障性住房的合理规划与建设是缓解房价增长过快的重要解决方案。从现实情况看,廉租房的建设规模可以适度扩大,但是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土地出让应该适度收紧。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真正需要解决居住问题的底层民众的居住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过度挤占商品房用地资源,避免商品房价格增长过快而引发更强的通胀预期。
四是促进宏观政策的战略转型。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仍然处在转轨过程中,政府指导与市场机制并重的“双轨制”政策调控模式比完全放开的市场调节机制对治理通胀和发展经济更加有利。在调控信贷规模的过程中,决策层需要考虑对不同产业进行区别对待。如何实现这种微观层次的差别性处理,则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从以往的“资产收益型”策略调整为“产业扶持型”工具,运用外汇储备来扶持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重要产业。
五是关注广义价格变化。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下,防范通胀的宏观决策以及政策实施力度的选择,亟须将广义价格指标纳入到宏观政策决策的信息库中。由于 CPI 反映的只是消费品的价格涨跌情况,并不能完全涵盖房地产等更广泛领域的价格变化情况,因此宏观政策的制定不能仅以 CPI 的变化来判断总体通货膨胀的走势,更要关注广义价格的动态变化。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一方面反映了较强的公众居住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众对货币资产贬值的担忧,表现出强烈的保值投资需求。根据测算,近年来我国广义价格指标所衡量的通胀水平一般都高于 CPI 通胀率,致使很多时期虽然以 CPI 为基准的实际利率(即剔除通胀因素的利率)是正值,但是以广义价格指标为基准的实际利率却是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能够长期保值的硬资产特别是房地产就更为青睐。所以宏观政策的调整需要密切关注广义价格的动态走势,不能仅仅依据 CPI 的变化情况来确定。
当前要实现宏观政策调整的理想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许多基础性工作,如建设全面科学的价格指标核算系统,在宏观政策分析框架中更多地引入科学分析机制等。只有遵循现实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宏观政策动态调整,才能为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提供保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0-11-24 21:48 作者:iceelf820 回复日期:2010-11-24 13:11:59
作者:幸福 little_woman 回复日期:2010-11-23 18:12:17
楼主辛苦了,分析的很全面,但是我不赞同...
我认为,长远来说,房产是保值增值非常有效的手段...
=========================================================== ============ 关键是长远到底有多长,有多远。。。
93-95 年广州那些 6,7 千的房价,到 2006,2007 年终于涨回去了。
到 2010 年,算上通货膨胀,那些投资应该不算太失败。
不过一直当 10 几年的房东的香港人估计不多,大部分在 90 年代末不同时期都割肉了。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0-11-29 09:08 作者:tewu008 回复日期:2010-11-28 21:14:09
海宁大侠:帮忙分析分析美元好么,近期的美元很强势,真的象某些人说的翻转了?
还太早了。
等 2011 年 3 月上下。
希腊爱尔兰都是开胃菜,西班牙,日本才是大餐。
2011 年 3 月上下,粮食再次上涨到高位,欧洲银行危机恶化(目前没有恶化),日本美国哦轻微恶化,日本是经济恶化,美国是房价继续下跌。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0-11-29 09:24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更好的是这篇文章没有给出时间点,而是大方向,所以这篇文章是肯定正确的。给出的时间的,就要承担预测失败的后果。
西班牙国债问题,西班牙房价继续下跌,才是欧洲与欧元的大灾难。
其实欧元下跌,对欧洲不算个太坏的事情。(坏的是物价上涨,好得是有利于出口)一般人以为日本储蓄率很好,其实日本从 2008,2009 年开始,储蓄率因为老龄化而接近为零了,日本国债的收益率要么上升(市场利率上升),要么日本资金逃出日本国债,投向美国。但是时间点难说。
日元从 15 年的历史高点下落的时候,韩国的房地产泡沫面临巨大的挑战。
市场越来越乱了 中国房地产利益集团正逐步瓦解
作者: 古风古韵任何一位期望房地产价格下跌的人,只要愿意了解一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力量对比,他一定会感到沮丧甚至绝望。
左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力量在中国房地产巨大的泡沫游戏中,处于多头一方的,都是当今中国最为显赫的力量。在这些力量中,位列首位的是各级地方政府。
无论是出于官员政绩,还是地方财政及 GDP 的考量,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最大的激励推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可谓中国房地产的死多头。
其中理由无非利益二字。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政府稍有政策松动,各级地方政府便“雷厉风行”,密集出台各种房地产刺激政策的原因。出于同样的理由,在 2010 年中央政府开始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时候,各个地方政府则是虚与委蛇,能拖则拖。今年以来,出于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虽然也有个别地方大员祭出住房消费税之类的举措,颇有一点对房地产泡沫大开杀戒的势头,但地方财政对土地泡沫的巨大需求使然,个别地方官员对房地产泡沫的特殊态度,至多能起到某种政治宣示的作用。可以判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一天不结束,地方政府就始终是推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死多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现行的政治架构中,地方政府只享受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利益,却丝毫不承担泡沫破裂的责任,是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泡沫过程中毫无顾忌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游戏中,与地方政府利益高度一致并结成稳固同盟的另外一只多头力量,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商。
在这些房地产商中,虽然各有各的算盘,但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价格泡沫,泡沫越大,他们赚得越多,即便冷静如王石者,恐怕也不会与泡沫过不去。说归说,长远利益归长远利益,短期暴利毕竟不是坏事。
至于泡沫破裂谁来兜底,地方政府尚且不顾,唯利是图的房地产商们又何须替古人担忧呢?所以,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采取诸如信息欺诈、游说政府等一切可能的手段,为房地产泡沫火上浇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一直以私营企业为主的房地产商队伍中,近年来杀出了一路黑马:央企。
由于在资金成本及实力上的特点,以及在人事上与中国现行政治架构的特殊勾连,央企的加入,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了重要的变数,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空前的软约束化。
与一般的地产商不同,央企的管理者们,完全不需要为房地产泡沫的崩溃承担任何个人损失,短期的泡沫越大,对他们越有利。在所有的房地产公司中,央企最有动力推动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不止于此,今日央企的软约束已经远不止事后的免责,而更在于它们在事前对政策的游说,这种政策的游说也绝非局限在传统的部门范围,而是直及货币政策。任何资产泡沫,追根究底都是货币问题。
影响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就影响了资产泡沫的源头。
去岁以来,中国一反其他新兴经济体逐渐紧缩之势,货币政策欲紧还松,态度暧昧,虽不能完全归于央企之功,但与它们对政策钳制显然也有莫大关联。放眼经济领域,最大的软约束,莫过于货币政策之软约束。其结果自然是货币充斥,价格腾涌,全民买单收场。在一年多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央企房地产异军突起,在泡沫面前全无惧色,频频刷新地王纪录,实在是其来有自。而这也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特色之一。
对于这些后起之秀,老牌民营房地产商们可谓亦喜亦忧。忧的是,他们可能挤占自己的市场机会,喜的则是,这些不要命的官商毕竟在市场摇摇欲坠之际,延长了泡沫周期,为他们壮了胆撑了腰。
不过,如果仅仅只有地方政府、房地产商的做多热情,没有银行一边倒的信贷支持,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烈火烹油,日剧一日。
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之后,中国银行业在靡费数万亿公帑救助之后,得以幸存。以迄于今,不仅市值独步全球,而且在风险管控、经营管理方面据说也已脱胎换骨。而最近几年我们看到的事实则让人忧从中来:中国耗资巨大的银行改革成果,很有可能是一个假象。中国银行业不仅业务高度同质化,其最终的责任约束,似乎仍然无从谈起。短期利益依然是那些调动频繁的行长们的最高利益。在利差收入还是中国银行业绝大部分利润来源的情况下,多放贷则多获利,于是,各大银行蜂拥放贷,一举而促成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信贷狂潮。
但一旦周期翻转(现在看来,这种概率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中国银行业无疑又是坏账如山。这种悲剧在金融史中俯拾皆是,在中国更是十年前刚刚发生的故事。但短期利益所系,似乎没有人相信悲剧会重演,他们宁愿相信,中国的经济以及房地产将是历史上的特例。
中国金融业乃是技术精英云集之地,本应在市场狂热之时表现得更为理性,但他们在近几年的表现,让人又一次看到了,泡沫的狂热会在何种程度上摧毁一个民族的理智。
不过,我不太相信中国金融业全是这般见识浅陋之人,我以为他们更加隐蔽的算盘是:反正银行也不是我的,最终大不了中央银行或者中央财政再次兜底(实际上是全民买单)。银行家个人的责任都可以归咎为所谓系统风险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只要宏观形势暂时不翻转,房地产短期内不崩盘,争先恐后放贷争取短期利润就成为唯一理性的行为,而那些审慎经营的银行看上去就更像是一群自以为是的书呆子。
如此博傻,夫复何言。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竞相向房地产业放贷,推动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腾升,都符合银行家们的利益。如此制度约束,中国银行业不成为房地产的多头反倒可能是咄咄怪事。
在中国房地产格局中角色最为微妙的是中央政府。由于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社会负有广泛和最终的责任,他们对房地产的考量变得空前复杂,其处境也变得相当痛苦。
一方面,他们需要房地产拉动经济。另一方面,不断腾升的房地产价格所引起的广泛民怨却在不断升温,更为要命的是,随时可能破灭的房地产泡沫将彻底毁掉中国的金融系统并引发经济休克。这两种主要的厉害计算左右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其最终决策取决于他们这种计算结果。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虽然房地产已经逐渐导致了系统性的民生问题,但其对中央政府的正面价值显然大于其负面价值。
这也是中央政府尽管不断出台各种抑制泡沫的政策,但却始终不敢下重手的原因所在。
及至金融危机,出于反危机之需,房地产更是万千宠爱积于一身,中央政府不得不重新出台刺激房地产的各种政策。直到目前,中央政府的官方态度仍然是“保持房地产的健康、稳定”。
在这一点上,素以坦率鲁莽著称的任志强先生的看法,的确相当精准。他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纠正媒体对中央政府态度的错误解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