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1981年7月至1982年11月,历时16个月。温和的通货膨胀导致衰退。1982 年年底,美国经济摆脱严重衰退,回升较快。
第九次:1990年7月至1991年3月,历时8个月。在进入这次经济衰退之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上升,实行了紧缩银根的所谓“软着陆”政策。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没有奏效。
这次危机是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较长经济增长中累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第十次: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历时12个月。如果没有“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很可能躲过此次经济学意义上的衰退。在“9•11”事件的打击下,美国经济也只是在2001 年三季度出现了年率 1.1%的萎缩,第四季度就开始回升。
二战以来美国发生的历次经济衰退中,除一次例外(互联网泡沫),其他所有经济衰退发生之前,原油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4-13 09:37 短评:基督教新教与现代资本主义,儒教与亚洲四小龙及中国,穆斯林与石油以前与同学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说了一句:“找石油,跟着穆斯林;找发达国家,跟着基督教新教;找发达城市,跟着海外华人。”你看,找石油,跟站穆斯林的步伐就会找到世界上的大部分石油,中东,北非有大量石油,印尼有石油,连新疆和中亚那些某某某斯坦国家,也有石油。
找经济发达与法制完善两者兼备的国家,顺着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基本就可以了,德国,英国,以英国国王为元首的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北欧四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四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美国,都是基督教新教占主体的国家;(当然曾经以天主教为主的法国,意大利北部也比较发达)。
很多人所说的基督教,其实主要就是指英美的新教(Protestant)。
找发达地区,则顺着海外华人的步伐就可以了,凡是华人聚居的地方,基本都是发达城市与地区,基本都是房价高的地区。
西方研究新教与经济的关系的书,已经有很多本了。
其中之一是马克思韦伯,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近代资本主义的最初发展便得益于宗教改革中所形成的新教伦理。
宗教改革是由 16 世纪德国牧师马丁路德领导发起的,所以新教只是个统称,是指 16 世纪以后脱离罗马天主教的各种基督教会的统称。
宗教改革是以反对“救赎券”开始的,“救赎券”其实就是变相的税收,搞得很多人破产,也算是一种抗税产生的改革,结果是天主教权力和影响力的下降。(美国的建立,也是从抗税开始的。当时口号就是“没有英国议会的代表权,就不交税”,“No Taxation WithoutRepresentation”)。
在有些场合,人们所说的基督教,其实就是指新教。新教里那些积极传福音的,也被叫做 Evangelical。
广义的基督教,则包括东正教,新教和天主教。
在我看来,新教大致有几样共性:一个是更多平等的思想;新教大多主张谁也不是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大多主张互相学习,所以新教国家的民主与法制的程度,一般高于天主教国家。天主教国家的法制与民主情况,要逊色不少。
二是人的能动性;天主教主要是教众去听神父的讲道,注重仪式而不太重视教众的内心;而新教,着重于教徒本身的圣经学习,注重与教徒与神的直接对话(通过祷告),教中的长老,更多只是学识经验更丰富而已,于普通教徒经常以“兄弟姐妹”相称(当然天主教神父有时候也这么说)。
现代社会的沟通能力。
天主教传教,主要是培养正规军,一些人专门接受训练,然后被派遣去传教。
新教传教,自发的多。新教更多培养普通年轻人的演讲能力,说服能力,自我经济独立能力(传教的经费一般不足),合作能力(一般建立一个新的教堂,需要各方的努力)。传教的经过,很多时候也是松散的,教派的中央,也更多是个协调机构,强制力不太强,很多新教教派实行选举长老制(议员制)。
三是新教的多样性和容忍度。新教教派非常多样,人们经常要遇到与自己同样信耶稣与上帝,但具体信仰有出入的其他教派,这个慢慢使得新教国家不得不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求同存异。
总之,天主教相对更是金字塔结构;而基督教更多是网格互联网结构(大的新教教派就有几十个)。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比较粗浅的表面看法。深层次的,用几本书都不一定说得完。
除了肯尼迪总统,其他美国总统,都是新教徒 Protestant。
小布什和切尼都是圣公会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的(脱离了英国国王的美国圣公会)。
克林顿是 baptist church 浸信会的。这两个教会,是美国教众最多的新教基督教教会。当然这两个教会,都不认同总统为正宗的本教教徒,因为他们的一些做法,与他们所属教会的教义相违背。
最多总统的,自然是从英国国教 Church of England 里面独立出来的 Episcopalian,出了 11 个总统,因为美国建国的时候,这些人最多。其次是 Presbyterian 长老会,出了 6 个总统,它的总部,就在首都华盛顿特区。
台湾南部,在威权体制消退的"民主进步"过程中,基督教长老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韩国,在威权体制消退和争取劳工权利的过程中,韩版的基督教,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韩版的基督教,对原西方的基督教,据说改动很多。(当然,韩国大学生大量深入基层,发展工人 jun 动,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很多父母被气得吐血,因为韩国比中国还鄙视“蓝蚂蚁”,崇尚名牌大学)
儒教+市场经济的合力,与亚洲四小龙及中国广泛意义上的儒教,大致在华人(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与韩国(CJK)影响比较深。当然这个儒教的定义极难,学术界我估计争个 100 年,也不会有结果。
儒教注重教育与家庭观念,有利于教育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是教育与科技的竞争。
儒教也比较乐于接受“大河有水,则小河满”的道理,愿意为了国家强盛而节衣缩食(或者说,愿意被强迫接受这一点),有利于经济发展初期,中期的高积累,高储蓄率,高投资率。花得少,建设多,社会积累的财富,自然越来越多(水,电,公路基础设施,厂房,生产资料,也是财富)。
儒教文化,注重于辛勤工作,节俭和财富积累。这些国家的经济,只要是市场经济,并且有一定的法制做保障,在投资率高的情况下,发展一般比较快。因为这些国家的投资,来源于储蓄,经常还是愿意接受负利率的储蓄。
这些国家的人,吃得少,花的少,自然积累大量财富,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房子等,都是财富积累的表现。所以儒教国家,容易发生以房子这种财富代表为焦点的房地产泡沫。
东南亚华人多的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发展程度,优于华人少的印尼和菲律宾等。
二战以后,经济和整体社会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除了四小龙(都是儒教思想浓的地区),就是以色列。
而四小龙和以色列,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程度上实行了一下规划与计划,比如韩国 1962 年开始五年规划,7 个五年规划后的 1996年,进入 OECD,算是入了发达地区的门,台湾有十大建设,新加坡,则更像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共同体。亚洲四小龙,普遍实行政客精英化。大量海归进入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政府部门。
新加坡与香港,实施英美法(有别于大陆法体系的案例法)体系,在法制上与英美等世界发达地区接轨。
韩国,台湾发展过程中,“美化”的痕迹很浓,台湾从劳动密集型向电子产业转化的发展过程中,张忠谋等大量海归的影响非常大。韩国好像也出现过一个类似的人物与群体。这与 60,70,80 年代大量韩国台湾留学生在美国学成后回国发展有很大关系。实际上,电子产业上,台湾韩国,德国日本,美国三者出现了明显的分工。大陆主要是组装,这个从 iphone 和 Blackberry 黑莓手机里,各个地区的产值比重就知道。(大陆的比重都不到 5%,虽然都记在大陆的出口总值里)当然,其实很多亚洲国家人们的勤劳,其实与儒教不一定有关,而更可能与“被动勤劳”有关。
人均资源的贫乏,生活的艰难造就了一个个“被动勤劳”的亚洲民族。由于资源短缺,人与资源的紧张关系,有时候就转化为人与人争夺资源造成的紧张关系。在文化上,则表现为痛恨懒惰与浪费,崇尚节俭和财富积累。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后,人们终于有了更多的自由,就是从被贫穷和有限的耕地奴役,变为被市场经济和全球市场需求所”奴役“。显然,后一种”奴役“,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自由。全球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也使得效率大大提升,贸易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财富的大量创造。
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是两个问题,很多人经常把两者混淆了。中国 1994 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大量原来的农民,转变为工人(即使他们还是农业户口),加上进口的设备与技术,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贫富差距也急剧扩大。
贫富差距扩大在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不会产生什么大的问题,因为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在提升。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年需要靠发展来缓和社会矛盾,2003 年以来长期不得不实施低利率的原因之一。
以下为网络百科引用:
新教伦理
新教伦理(Protestant work ethic,全称基督新教工作伦理)是一个关于西方基督新教的社会和经济理论的概念。它基于加尔文主义的看法,即强调努力工作是一个人的使命,世俗的成功可以作为个人超度的一个标志。新教徒在马丁·路德的时代开始重新定义世俗的工作,将它作为不仅有益于个人而且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
因此将天主教对于工作的概念,转而认为勤奋地工作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新教伦理的概念最早由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是国家繁荣的基石。这种观点认为,基督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更注重实效工作,例如,和基督新教占主导的地区(包括北欧、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相比,天主教占主导的地区(包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拉丁美洲等)的人们对待工作更加懒散。
批判意大利北部地方、巴伐利亚、莱茵河地区、西班牙和法国等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常被看作资本主义发展单一因素决定论的反例,包括地理的、政治的或者其它单一因素的决定论,也包括基督新教伦理决定经济发展的理论。一般认为历史上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在于财产权的加强、交易成本的降低、封建主义的衰落和瓦解等。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地在经济上取得了繁荣,而这些地区是具有儒家价值观的社会。
东亚地区的成功,和基督教没有关系。马克斯·韦伯关于基督新教伦理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和这一事实相悖。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4-13 09:42 我们该相信谁,谁才会告诉我们实情呢?
塔勒布说:不要相信政客与宠物经济学家,或者畅销书作家《黑天鹅》(Black Swan)的作者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说“判断谁的经济观点值得花时间来听的简单衡量方法”如下:此人是否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前就预见了它的来临?如果不是,那我就不想听他的废话。
如果他预见到了这场危机,那我就想听听他的高见。
塔勒布管理的20亿美元的基金,在2008年10月,一个月内,收益率65%到115%(即2008年10月,一个月爆赚13到23亿美元),而之前 2007 年到 2008 年大部分时间处于轻微亏损状态。他赌的是灾难性的黑天鹅事件(大型银行,机构违约破产)。
塔勒布 2007 年的书中预言银行危机,次贷危机,危机后书大卖 1百多万册。
我补充:一个经济周期大约在 7 到 11 年,1996 年就开始预测互联网泡沫要破灭的,应该不算准确,2004 年就开始预测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应该也不算准确。2007 年到 2008 年预测中国房价暴涨,而预测 2011 年房价暴跌的人的文章,值得一读。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 10 年里取得的成就是极其巨大的,翻翻 2001 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史,从来没有连续哪怕 4 年的平稳发展。
最大的催化剂之一就是货币扩张(信用扩张),低利率,负利率。
这颗货币药丸药效非常好,但是只有副作用最终爆发的时候,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它的利弊。10 年的任期,使得谁也跑不掉躲不掉经济的低潮,今天的跑不掉,以后的也跑不掉(如果想做满 10 年的话)。
泡沫的发生,从侧面说明这个经济体比较成功,日本台湾韩国等在经济大发展时期,任何神仙都无法完全防止泡沫的出现,即使成熟的发达经济体,也一直处于泡沫的产生与破灭过程中,中场休息时间最多 2 到 4 年,其它时间要么在泡沫上涨过,要么在泡沫破灭中。中央银行家门制造的灾难,不亚于他们的贡献。
关键在于对于泡沫的态度,是为了暂时的“发展”越吹越大,还是为了长期平稳与稳定而有所节制。
许许多多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为了发展,乱用政府信用(过量发行货币,就是在过量使用政府信用)。
美国的低利率持续了 3 年左右(2001 底到 2004 年中),日本台湾曾经的低利率,持续了 4 年(1985-1989)。
塔勒布警告 1:你不能相信政客和政府内部人士。永远不能。
在最近一届华盛顿创意论坛(Washington Ideas Forum)上,塔勒布阐明了他的“简单衡量方法”。
塔勒布的第一个测试对象:财政部长盖特纳(Tim Geithner)。
他在论坛上正好排在塔勒布前面发言。当然,经验告诉我们,你真的不能相信任何政府官员。所有政客都会捏造数字、选用符合个人目的的数据、歪曲事实、满口政治辞令。
还记得从华尔街打入美国政府的特洛伊木马保尔森(Hank Paulson)吗?早前他当高盛(Goldman)首席执行官时赚了 5 亿美元进腰包。
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的 2007 年 7 月,他曾对《财富》(Fortune)杂志吹嘘说,这是“我在职业生涯中见过的最强劲的全球经济。”永远不要相信像他这样的领袖人物说的话。永远不要。
更糟的是,后来他和我们无知的联储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还对公众谎称,次贷危机尚在控制之下。
警告 1:你不能相信政客和政府内部人士。永远不能。
警告 2:永远不要相信经济学家和畅销书作者。
艾伦在文中接着说道:没能通过塔勒布测试的不幸经济人物还包括写过书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塔勒布说,“在这个星球上,有一百万人管自己叫经济学家,有多少人在危机发生之前就了解这个体系的风险呢?”克鲁格曼绝对不是其中之一。
塔勒布警告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不仅支持凯恩斯主义的赤字支出政策,还赞成“将私人债务连同它所有的道德风险都转化为从风险角度看有毒的公共债务”。更糟的是,这是“不道德”的,因为我们的“孙辈不应承担祖辈的债务”。好吧,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也得进入塔勒布说的不可信任者名单。
实际上,要是用塔勒布的衡量方法,你就无法相信任何经济学家。
为什么?因为所有经济学家,哪怕是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也会犯下灾难性的错误:还记得格林斯潘(Greenspan)挖了美国 18 年墙角之后在国会听证会上的悲伤道歉吗?还记得迈克尔•博斯金(Michael Boskin)著名的 12 万亿美元错误吗?博斯金身为老布什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Economic Advisers)主席、备受尊敬的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经济学家,却拼命想要证明某种荒唐的逻辑:他新获得的社会保障储蓄将降低美国的债务、提升他所在党派的政治声望。他犯下了 12 万亿美元的错误。
大家不能相信任何经济学家,他们只是普通人而已。多数经济学家都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们是雇主让说什么就说什么的雇佣军,是为某些华尔街银行、公司或政客效力的走卒。
是的,艾伦指出了另一类人,他们的经济建议也是塔勒布不会相信的。这类人就是《纽约时报》(NY Times)专栏作家弗里德曼之类的获奖作者。他的书《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对社会非常有害”、误导读者、未能“评估风险”。因此,从你认为能告诉你关于美国未来真相的人的名单中勾去这些著名作者吧。
警告 3:永远不要相信国会、联储主席或总统。
提到奥巴马总统、国会议员和联储主席等政界人士的时候,塔勒布毫不留情:你不能相信他们中的任何人。
早些时候,贝南克的连任让塔勒布“震惊”,他在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HuffPost)上写道:贝南克“甚至不知道自己不了解事情如何运作,也不知道他使用的工具并非实证工具”。然而,“真正完全不负责任的是任命他的那些参议员……这个世界从未如此脆弱”,他使用的方法令“顺势疗法和替代疗法都显得科学而有据”,而我们却坚持让这样一位经济学家执掌联储。
奥巴马批准贝南克连任令塔勒布心烦意乱,他只好“厕身于书房里柏拉图式的宁静中,写作我的下一本书,在科学和哲学中找到慰藉,并……准备猜测贝南克•萨默斯(Summers)和盖特纳下次会犯什么错误。”塔勒布的衡量方法主要是警告美国人不要相信任何人,尤其是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内部人士。
绝大多数人都没能通过他的简单衡量测试:“此人是否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前就预见了它的来临?……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就不想听他的高谈阔论。
如果他预见到了这场危机,那我就想听听他的高见。”实际上,回想次贷危机加速恶化的 2008 年,几乎全世界每个人都见证了著名经济学大师作出的一连串虚假预测,这些预测充斥着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商业周刊》(BusinessWeek)、Kiplinger's 和《今日美国》(USA Today)的重点报导,即使当 2008 年的经济危机传遍全球时,他们仍作出了以下评论:贝南克:“我预计大型国际银行不会出现任何严重破产事件。”大错特错。
亿万富翁费希尔(Ken Fisher):“今年将以经济指标转正告终……所以继续买入吧。”“我为钱狂”(Mad Money)节目主持人克拉默(Jim Cramer):“熊市再见,牛市你好。”高盛的阿比•约瑟夫•科恩(Abby JosephCohen):“看起来,体现在股价上的恐惧心理将随着人们对经济萧条恐惧的消退而减弱。”不久之后,高盛就基本上陷入破产。
国会议员弗兰克(Barney Frank):“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基本上是稳健的。”不久他们的股价跌到了 5 美元,1 美元以下。
《巴伦周刊》(Barron's):“房价即将探底。”然而三年后的 2010房价依然未见底。
《价值》(Worth):“新兴市场是全球投资者的避风港。”2008 年新兴市场同样糟糕。
Kiplinger's:“股票投资者应该克制住自己卖出股票,赶往银行的冲动。”麦道夫(Bernie Madoff):“违反规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这还是会发生的。
回想 2008 年年中,我们采访过 20 位满足塔勒布的衡量标准的人,他们对未来的预测赢得了我们的信任。
但没什么人听进他们的话:我们刊载过许许多多的警告。
这些警告有的来自经济学家希林(Gary Shilling)、费伯(MarcFaber)和鲁比尼(Nouril Roubini)。
圣路易斯市(St. Louis)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当年忽视了他的警告,正如今天贝南克忽视了堪萨斯城[Kansas City]联储主席的警告一样)。
尼克松政府商务部长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亿万富翁巴菲特(Warren Buffett)、石油大亨雷恩沃特(Richard Rainwater)、机构投资组合经理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格罗斯(Bill Gross)和罗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
有的来自《财富》、《哈泼》(Harper's)、《名利场》(Vanity Fair)、《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Journal)的封面文章。
但是对于当时的每个警告,“快乐阴谋”的宣传机器内部都有成百上千个乐观论调者,他们欺骗公众,无意地拒绝承认现实或有意地说谎。
记住:《彭博市场》(Bloomberg Markets)杂志报导过,甚至是保尔森也曾预测危机即将到来。但是他所做的只是在危机发生前两年──即 2006 年──私下警告过布什,此后的两年中,他和联储主席都未能告诉公众真相。这是不道德、不诚实的行为,是在撒谎。
那么你能相信谁呢?没有人,不是我,甚至也不是塔勒布。为什么?佛陀在最后说的一部经中曾做过最精妙的阐述:“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不幸的是,美国正在日渐失去思考能力、常识、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愿景。我们需要有更多人相信塔勒布的“简单衡量方法”:
此人是否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前就预见了它的来临?(本文作者 Paul B. Farrell 曾担任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投资银行家,他著有“The Millionaire Code”、“The WinningPortfolio”等书。现为行为经济学专栏作家。)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4-13 11:22 哈克制图,质量保证。
过去 10 年实际走势(这还是根据官方 CPI)负利率与房价的关系,负利率已经 17 个月了过去 10 年实际走势(这还是根据官方CPI){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4%2F13%2F36651147_13090789.jpg{EIMAGE}负利率与房价的关系,负利率已经17个月了{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4%2F13%2F36651281_13090789.jpg{EIMAGE}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4-13 11:32 作者:geyuyan 回复日期:2011-04-13 11:19:54我的婆婆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昨天我下班回家,看见她买了一箱食用油回来,问她买那么多?她说:要涨价了多买点。
一个不识字老太太的直觉,无语。
老太太应该记取了 2008 年的教训。
6 个月内,食用油跌到目前价位以下的可能性,很小。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4-13 22:14 作者:alitmper 回复日期:2011-04-1313:57:04回复1.长期以来看多大宗商品的高盛周一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建议,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