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灼基 2 2007 年年底也痛恨看空的。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16 作者:wfwkf2010 回复日期:2011-07-06 11:03:31
回复
谁稀罕那些装救世主实为怀别有目的来拯救?
#######我自然有我自己的判断,这一轮经济周期,接近尾声,原材料价格从2009年以来,涨到2011年第三季度,基本涨了2年半了。
接下去就是经济周期的尾声了。国家也适时放松了货币政策,松到什么程度,要看接下去 2,3 个月的货币供应数据。
我在首帖就说了,楼市下跌之后,会迎来一波波抄底的,然后跌到底之后,会进入下一个上涨周期。
香港房地产过去 3,4 十年,涨了 30 倍,炒楼失败破产的,也很多。
香港股市也是总体上涨,但是每一波大跌,都消灭了很多股神。
类似曹仁超的,少之又少。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21 你不要栽脏,我看好投机泡沫破裂后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铁腕 1993,1004 年强力打压房地产泡沫,之后大部分企业,老老实实搞实业,使得后来中国经济有了良性发展的基石。
目前看上去 利润率最高的,有容易的,就是房地产了,看上去比搞实业强多了。
【建房伟业】七匹狼做地产、美的做地产,海尔做地产,雅戈尔做地产,苏宁做地产,国美做地产,苏泊尔做地产,格兰仕做地产,奥康做地产,娃哈哈做地产,喜之郎做地产\奥克斯做地产、长虹做地产,五粮液、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神奇的地产,让72 行殊途同归!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24 王股民在 2008 年被骂,那是铺天盖地。
其实王股民有推荐的自由,读者有信的自由,也有不信的自由。
因为一般网下的股票推荐,是要有从业证书的。
听信网上的股票推荐而亏损或者盈利的,盈亏自负。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26 王股民 TMD 欺人太甚。
我 TMD 什么时候骂你是精神病了???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27“相对紧缩,定向宽松”是个什么玩意儿?熟悉货币政策的知道,2010 年 6 月到 9 月,有一次“没有通知的银根宽松”过程,具体就是外汇占款剧增,这些外汇占款没有通过体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实际上这个“对冲”的说法是不大准确的)。
2011 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被看得非常紧,往年的第一季度贷款猛增的情况,没有出现,货币供应量相对克制。2011 年 4 月 5月,货币政策回归比较正常的水平,而中国经济目前“无法承受”正常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相对紧缩,定向宽松”就成为了货币政策的一种妥协和“交待”。否则,紧紧抓住“货币政策回归正常水平”而“不顾经济减速”,“影响,阻碍经济发展”的帽子,就会扣上来。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依旧只有 16%左右的话,“相对紧缩,定向宽松”实际上是在保护“货币政策回归正常”的努力。你看,同样一种政策,不同的人看法截然不同。
贷款的流向(“定向”)有偏,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Show me the money.2011 年接下去,应该起码还有一次加息动作,如果第三季度物价上涨速度加速,那么还有第二次加息动作。其实这个加息,已经被市场预期了,真加了,和不加区别也不太大。中国是个利率多轨制的国家,贷款利率是半市场化(银行有权上浮,下浮贷款利率),市场利率 shibor,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shibor 高,则还不如借给其他银行,对本行下级分行的贷款规模,就会严加控制)和贷款利率。
民间借贷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恐怕没有人知道,其过程和结局,不是当局能控制的。
2011 年第三季度原材料价格的反弹,不管大小,可以有效压低期权的价格,给通过期权做空 2011 年底,2012 年第一季度的基础金属,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窗口。
个人还是把 2011.5.2,类比 2008.3.17,当然历史不会简单重复,2011 年第四季度及此后的原材料价格,也不可能跌成 2008 年下半年那个样子。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之一。香港房价居高不下,一大原因是土地供应不足,一年房子增量不足一万套。而国内很多小城市,土地供应情况千差万别,客观上,很多地方有在任内大量卖地的动力,使得土地充斥市场,这与香港的限量供地的克制,是有巨大区别的。
【建房伟业】七匹狼做地产、美的做地产,海尔做地产,雅戈尔做地产,苏宁做地产,国美做地产,苏泊尔做地产,格兰仕做地产,奥康做地产,娃哈哈做地产,喜之郎做地产\奥克斯做地产、长虹做地产,五粮液、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神奇的地产,让72 行殊途同归!
###################
美银美林:“相对紧缩,定向宽松”的新思路并不“新”2011年07月05日11:47已有0人阅读字号:T|T复制链接打印[世华财讯]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表示,“相对紧缩、定向宽松”的政策新思路实际并不“新”,它基本类似于“宽财政、紧货币”,并且很多措施已经处于实施之中。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 7 月 5 日撰文表示,《第一财经日报》4 日的一篇报道在市场引起很大反响,推动中国股市强势反弹,沪深 300指数收盘报 3,121.98 点,大涨 2.37%。报道称,有关部门在其组织的经济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宏观政策思路:相对紧缩、定向宽松。具体来说,就是在资本流入、外汇占款格局依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保持整体流动性调控的相对紧缩,但在诸如中小企业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链、汽车产业等领域,推动政策定向宽松。
陆挺表示,这种“相对紧缩、定向宽松”类似于“宽财政、紧货币”。
虽然没有什么新政策出台,但是在最近过度看空市场之后,投资者将越来越关注定向宽松。
这种“新思路”并不新:已经得到实施陆挺在文中写道,这种所谓的新思路实际上已经得到积极实施。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自 2010 年底以来已经是一个政策重点。幸运的是,决策者明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应该通过改变机构,比如开放银行业,而不是放松货币政策来解决。但这正是他认为在此之前不应期望过多的主要原因。“新思路”的核心就是利用财政政策支持保障房建设。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最近已经开始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其它企业发行债券为保障房投资进行融资。至于汽车产业的刺激措施,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意愿罢了。
重温一下“宽财政、紧货币”陆挺认为,除了某些具体内容之外,“相对紧缩、定向宽松”实际上只是“宽财政、紧货币”的一个新名称。他 5 月份在关于软着陆的一篇文章中建议重温“宽财政、紧货币”的特殊政策,文中写道:“北京可能会在下半年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以支持经济增长,但 M2 增长 16%的目标不会变。”从预期来看,政府不会通过积极上调存准率和利率来加大货币收紧力度(陆挺预计年底前还会加息 0.25%),但是 M2 增长 16%的目标不会变。
为何可以“宽财政”?为何不会硬着陆?陆挺表示,尽管存在各种声音,但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相比其它国家依然非常低。美银美林认为很多人低估了地方政府的整体财政收入水平,同时高估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严重性(当然这不是个小问题)。
陆挺表示,政府“宽财政”的能力是他们相信中国可以软着陆的原因之一。关于其投资影响,陆挺应用之前报告中的话说:“我们认为,中国 GDP 增长硬着陆是小概率事件,悲观理解和非常稳定的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可能会在 2011 年下半年创造另一个获利机会,就好像2010年底通胀预期过于悲观,最终在2011年2月和3月创造出一个买入良机那样。”
(陈绍国 编译)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29 中国人海外买房忙
2011.7.3据《经济学人》数据,2010 年中国人海外买房开始升温,中国推出限购政策之后,海外买房加速,目前根据美国房地产协会数据,2011 年上半年,来自中国的在美国买房,已经占据外国买房者(美国以外)的 8%左右,接近 10 亿美元/月,中国投资者钟爱加州,纽约,拉斯维加斯,佛罗里达的房子。拉斯维加斯,佛罗里达的房子,很多已经跌去50%到60%,不少已经跌到成本价的8成,甚至7成,佛罗里达80平米的公寓房,原价13万多的已经跌到7万美元不到。
原价 40 多万美元的海景房,已经跌到 20 万出头。而且据调查多数中国投资者并非短期炒房,而是准备长期持有。其实部分下跌过猛的地方的房价回升到成本线以上,是个常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美国目前新房开工不足 60 万套/年,长期下去,必然消耗掉多余的库存。到时候,没有 SB 建筑商会亏本给别人建新房,则房价总体必然回升到成本线以上。
据报道,中国人在伦敦已经占据外国到英国买房的 40%了。2010年温哥华房价从 60 多万涨到了 70 多万,中国人贡献不小。大陆人在香港买房,则已经众所周知,是 2009 年以来推升香港房价的巨大因素之一。
目前,上海以及其他投资者,已经把目光转移到房价“价格洼地”的马来西亚。“价格洼地”打引号,因为是不是"洼地"需要时间的证明。马来西亚基本没有人炒房,人均 GDP8600 多美元,人均收入5000美元出头。马来西亚目前20万到30万马币,能买到不错的房子(1马币=2.2人民币左右)。不过2010年已经开始涨,涨了 10%以上,目前是泡沫的起步阶段,赚钱效应未来可能会发酵,导致真正的泡沫化。
附录:xxx 对你的博文《中国人海外买房忙,美国加州纽约,温哥华,伦敦》发表评论
2011-07-04我就在福罗里达州奥兰多靠近迪斯尼的地方买了套法拍屋,95平方,8 万 9 美金,呵呵,好漂亮的房子!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30 保障房无法成为救命稻草,与“兜底保险”下的投机泡沫是两回事
2011.7.1
说来说去,2009 年以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东西,是那张“兜底保险单”是否已经过期或者被收回的问题。“兜底保险单”是指“国家不允许房价下跌超过 20%或者 30%”。换句话说,就是对“兜底保险”是否永久有效的信仰问题。
保障房无法成为救命稻草保障房属于投资带动经济,消耗过剩的水泥钢铁等产能的概念。
关于依赖高投资率保持经济增长“长盛不衰”的故事,克鲁格曼 1994 年的《亚洲奇迹的神话》里,已经说得够详细了(我的博客有转载 1994 年克鲁格曼《亚洲奇迹的神话》)。显然,克鲁格曼也不全对,新加坡,韩国靠高投资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在平均水平上不一定追上日本德国美国的水平,但是起码也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也算加入了发达地区)。勤劳节俭的亚洲人,是能创造某些奇迹的,要知道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法制上追上发达国家有多难?一共也才亚洲四小龙和以色列。
不过新加坡,韩国的投资率,一般很少超过 40%,而中国这几年都是 50%上下。
不少国人喜欢走极端,要么对 4 万亿全盘否定,要么是全盘肯定。其实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低迷时期搞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合适的,会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高足够的基础设施。水至清则无鱼,搞基建一点都不出腐败是不可能。肯尼迪家族给波士顿争取的 5,6公里的一个隧道项目,搞了20多年,都花了近100-200亿美元,比用黄金铺还贵。2008 年底中国决定多搞点基础设施并没有大错,事实上当初快速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也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的肯定与赞扬。问题一是很多项目决策上马过于草率,问题二是用药实在有点过猛。
关于因为地方政府要钱,所以房价不跌的理论,真的懒得驳。
地价高,是因为开发商预期房价走高,所以敢于把价格竞价竞上去。
为什么开发商预期房价走高?是因为买房投资需求,买房保值需求,提前给正在上大学,中学,小学的孩子买房的需求高。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当土地不好卖的时候,地方上会要求中央放松货币政策,少加息等,以此维持高地价。当然一切都有个头。
保障房,过去 8 年不做,现在才抛出一个 1000 万套,3600 万套,吓死人的数字。给任志强指出出门前没有穿衣服。审计署的数字显示,已经竣工的保障房和廉租房,超过四成有问题,更有两成房子长期空置。媒体爆料大量保障房根本没有开工之后,就三令五申要求加快开工。保障房最大的困难,是要地方政府贴钱。贴建筑费用也就算了,要命的是,还要贴土地。官大一级压死人,那边是催地主们贴钱贴土地去建保障房;这边是商业住宅的土地却卖不出去,收不到钱,2011 年真是流年不利。
保障房一套都不建,是不可能的,真的不折不扣建 1000 万套,钱和起重机是不够的。每个城市,肯定都会有样板,肯定会拿出来宣传。但是更多的,恐怕是趁机拿到非常低价的土地去集资建房,然后分脏(早已经发生很多了)。这有点类似股市里的原始股,普通商品房是 3000 元钢筋水泥 + 7000 元的土地成本;而集资“保障房”则是 3000 元钢筋水泥 + 1000 元或者零土地成本。
“兜底保险”下的投机泡沫2008 年底,2009 年初,发出了一张“赌场邀请函”:凡是来赌的,保证你最多输 20%或者 30%(兜底保险),而盈利可以是 30%,也可以是 50%,100%以上,上不封顶。
2010 年,2011 年,这个兜底保险,一直是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民间高利率借贷者(借给开发商),还有投资房投资者心中的主心骨。
不过这种“赌场邀请函”没有法律效应,只是一种相互的默契。
2009 年,投资客,财富保值者蜂拥而至,未来 2013,2015 的刚需也是仓皇提前跑步进场。(很多有条件的家庭,给正在上大学,中学,小学的孩子买房,怕以后买不起)。
限购,可以说是对这个“赌场邀请函”的半个否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违约。限购,限制了部分投资需求,保值需求,也限制了投资者,买二套三套保值的,投机客的出货空间(投机客不一定要马上出货,但是很多投机客不想一直做房东)。刚需以外的这部分需求,在 2009 年以后恰恰是非常关键的。买房子,是要有足够钱才能买的,很多民工想要房子,把乡下的亲人接到城市,可惜他们钱不够。房地产 2010 年的投资总规模 4.8 万亿,占到了全国投资的 20%。
2011 年上半年,房子销售量下降,但库存却不停增加,2011 年下半年,后续房子还要更多地上市。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连年下降,其实质是在慢慢撤销“兜底保险单”,但是投机者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这张“兜底保险单”是永久有效的。2009年M2增长27.68%;2010年增长19%多;2011年初步看,在16%左右,2011年4月5月,货币政策连续2个月回归正常,经济似乎有点困难(按吴晓灵的说法,15.1%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不低;言下之意,似乎 15.1%足以支撑健康的经济增长,看来,戒掉兴奋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厦门的担保公司 37 亿大案,某种程度上是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刺破的,提升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压缩贷款,某公司本来是借高利贷几天时间,等新的贷款批下来就可以还上的,结果新的贷款没有等到(也许是银行为了自保,骗他先还贷款,然后新贷款不给了),这样资金链就断了,一条绳上的吗咋,一起完蛋了。
再想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借钱,为什么那么喜欢贷款,不就是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率面前很便宜吗?2010 下半年到 2011 上半年,贷款利率 7%,囤什么不赚钱?2010 下半年到 2011 上半年,哪个搞实业的利润率,能超过囤货的?不过,2011 年下半年,很多都得还,大部分原材料商品不涨(甚至还要跌),投机品种不涨,股市创业板上半年已经跌了 25%左右了,房地产销量下降,库存增加,贷款困难,而民间借贷的链条越来越难以为继。
附录:【建房伟业】七匹狼做地产、美的做地产,海尔做地产,雅戈尔做地产,苏宁做地产,国美做地产,苏泊尔做地产,格兰仕做地产,奥康做地产,娃哈哈做地产,喜之郎做地产\奥克斯做地产、长虹做地产,五粮液、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神奇的地产,让72 行殊途同归!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36 和 imchillkthx 辩论才比较有意思,一个着重从商品的供需看世界经济的走势,一个从信贷周期,货币政策周期看问题。
其实过去人们看经济周期,主要从一些基础商品的价格涨落看经济的。
比如Benner从生铁的价格周期,得出大致8-9-10规律,和16-18-20规律,当然这种规律不是百分百准确,却对有些人有研究意义。
比如 1970 年以前的美国,钢铁价格涨跌,与经济走势非常相关。
1970 年以后石油价格很重要。
而中国最近十年,猪肉价格的指标意义,很明显,但是也并不 100%与通货膨胀同步,还要看其他东西,比如货币政策,其他原材料价格等。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49@wfwkf2010 2011-07-0611:03:31
谁稀罕那些装救世主实为怀别有目的来拯救?
----------------------------- @俺代表自己 2011-07-06 11:46:01别忘了他们的理论基础是“人都是自私的”,而他们成天却哭着喊着纷纷要“为大家着想”,呵呵,这种时候您就得格外小心
-----------------------------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51 转发:现在做多中国的有几万亿美元,而做空中国的资金,才不到百分之一。
2009 年以来,中国经济就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不过也出现了投资过热和投机泡沫现象。
#######################对冲基金「沽空中国」气势逼人,但一向看好中国经济的「商品大王」罗杰斯(Jim Rogers)表示,沽空中国相关投资品的做法「完全错误」。他认同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但料不会太严重,他还说,没计划出售所持的中国股票,会把它们「留给孙儿」。
罗杰斯周一接受 CNBC 访问时,点名指因沽空 Enron 成名的对?基金经理查诺斯(Jim Chanos)看错中国市。罗杰斯说﹕「查诺斯两年前就说过中国经济会崩溃,但他足足错了两年,我希望他现在还有基金周转。若他真的这样做(沽空中国) ,就会损失大笔钱财。」罗杰斯与查诺斯一样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但罗杰斯指出即使房市出现大调整,中国的污水处理、农业、基建及旅游等经济范畴仍将持续繁荣,因此他认为商品市场将持续有好表现。为了对?其商品仓位,他同时还在沽空新兴市场股票和美国科技股,「若中国经济真的硬着陆,投资丰田和 IBM 肯定不会赚钱,股价肯定会大跌」。
他还透露,自 2008 年 11 月以来就没有增持中国股票,只有当中国股市急剧下跌时才会再入货。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54 原文地址:经济进入弱周期作者:陶冬自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历过三个超高的持续增长期,每次 5-6 年,增速维持在 10%以上。在超高增长期之间,也出现了偏低增长期,持续 3-5 年,同时伴随着经济的结构性转型。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可能维持数年的偏低增长期。
弱增长期的背后,是信贷弱周期、房市弱周期、出口弱周期、中小企业弱周期。中国在此弱周期中,将面临两大结构性转变: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必须改变,信贷催生式增长模式必须改变。
笔者看来,2010 年中国经济的最大意外,不是通胀失控,不是房地产新政,而是民营企业不再做实业投资了,企业家蜂拥投向 PE,在泡沫的海洋中畅泳。做实业艰辛,工资涨、成本涨、汇率涨,做财务投资易如反掌,房地产、股市分分钟可能赚出实体利润数倍的回报,其背后其实是天量信贷扩张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创业板打造出的暴富型亿万富翁神话,颠覆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难怪民间资本全去寻宝,希冀靠资本运作发财。这个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恐怕在历史上会留下一笔。
然而,民间资金投资偏好上的突然变化,并未引起政策决策者的重视,全国上下沉浸在最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出来的主要经济体的自信之中,中央政府忙于抑制房价,地方政府忙于卖地,工人要求涨工资,热钱从大蒜炒到字画。当财政扩张的效力消失之后,当天量流动性进入收水阶段之时,实体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
首先,目前的信贷结构问题严重。当年不顾后果地扩张信贷时,大型国企、地方融资平台是主要受惠者;而贷款收紧时,中小企业却成受害者,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环境正常化实施上,采取了数量型收缩孤军深入的策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 600 基点,4.5 万亿元流动性遭抽离。但是,流动性的减少并非由所有经济参与者共同承受的。银行对自己的大客户(大型国有企业)仍是全力贷款,而中小企业则被完全摒弃。这使中小企业陷入近十年来罕见的流动性危机,灰色贷款利率飙升。“钱荒”处理不当的话,中国经济难免出现全面滑坡。
信贷更大的问题是,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银行业务对象的减少,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功能有明显弱化的趋势。大量资金被锁进准备金账户,大量资金以金融产品形式进入投资领域,大量资金转入对资金并不渴求的大型企业手中,信贷在经济中的影响弱化了,信贷的乘数效率下降了。
同时,以出口业为主体的沿海中小企业,正在面临一场现金流危机。
除了信贷紧缩外,工资上涨、汇率上涨、材料价格上涨,扼杀着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迁往内陆省份,是为制造业设计的退却之途,也是中国平衡地域经济的国策。可是涨工资成了地方政府政治正确的做法,今天上海加工资 20%,明天重庆便宣布加工资 30%。
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是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重要环节。涨工资,更是扩大内需、将增长果实分配给劳动者的关键举措。这些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过快地、过激地推行这项政策,带来的不是企业成功转型,而是企业倒闭,工人最终未必受惠。过犹未及,欲速不达。
经济转型是要调结构,而不是促成产业空洞化。
通胀升温,令政策的选择空间、回旋余地大幅收窄,许多政策由主动调整变成被动应对。
对于经济增长减速,其实决策者不是没有心理准备。经济转型中,在不影响社会安定、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牺牲一点增速,也无可厚非,不过笔者看来,整个社会对转型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对经济进入弱周期所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对可能需要的反周期措施准备不足。
不要预言通胀何时见顶、增长何时见底、货币政策如何转向、房价有无反弹,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中期的弱周期。通胀见顶后未必回落,增长见底后也难反弹,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越来越大,银行信贷“去”中介,民间实业投资持续萎靡。这种环境下,房价该升该跌,读者自己去判断吧。
本文原载于新财富,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56 看了下面这条消息,我想起来国家还有储备猪肉,就去查了一下,原来储备猪肉在 2010 年第一季度抛了很多,抛的价格居然是7000-1万/吨,也就是3.5到5 元/斤(即使是批发价,也低得离谱)。
不和谐地说,2010 年初,太急于打压 CPI,结果子弹(储备猪肉)提前打掉太多,真的需要的时候,又没有足够的储备猪肉了。再进一步,因为那个时候,“预期”通货膨胀 2010 年 6 月就见顶了,所以集中精力把2010年上半年的CPI管好就行了,结果没有想到2010.7- 2011.6,猪肉报复性暴涨。而养猪的更惨的是,2012 年下半年,他们可能再次出现巨大亏损。
既然储备猪肉的出现,不但没有平抑猪肉价格周期波动(涨幅,跌幅比 2003 年以前更加剧烈),那么,要这个储备猪肉制度干什么?实在无法理解在 7000 - 1 万/吨的价格上抛售储备猪肉,那是逼养猪的进入亏本区域。
评论:还好没有说“再过几个月房价就会降下来”。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06 11:59 肉贱伤农
2010-04-06
2010-04-06
2010-04-06
今年猪肉市场为何这么“诡异”?本报讯(记者陈红霞实习生田泽亮通讯员李江帆黄芹)春节该涨没涨成,3 月要回暖也未回,为何今年猪肉市场这么“诡异”?昨日,有业内人士称,除季节性消费需求降低外,更主要的是,节前国家低价抛售一批储备肉。
据介绍,2010 年春节前,北方生猪主产省份猪肉收储企业及储备库,集中向市场投放了 12 万吨储备冻肉,每吨价格低于 1 万元,最低甚至达 7000-8000 元/吨,这个价格远低于当时的白条肉批发价14000-15000 元/吨,一时间,引起了猪价较大幅度下跌。监测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河北、河南等生猪主产省的猪价节前一周内平均下跌了 3.83%。
“养猪市场地域性不强,这种跌幅带来全国整体行情的低迷,且赶着春节前抛售,让春节该涨不涨,养殖户踏空行情,只能快速出栏,降低损失,进而市场自然难以恢复正常。”一养猪企业负责人也如此表示。
这波调整期到底还要多久?众业内人士坦言,看不清。湖北省畜牧兽医局一人士还表示,往年,在沿海生猪销区,生猪价格要比武汉高出 1-2 元/斤,但如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沿海生猪销区和中部地区生猪收购价格持平、甚至倒挂,影响了我省生猪外销量。
此外,部分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对市场控制效应加大,猪多了压级压价收购,不愿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也让市场更加难以把握。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12 22:15 只要美元汇率一涨,天涯就冒出很多“总攻开始了”的帖子。
真搞笑,美元超跌到 72,74,反弹到 76 很正常,遇到 76.5 的阻力位后再次下跌,那是正常中的正常。
美元大涨,大致还得等到2011年9月10月左右。其中,从过去4,5 年看,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美元指数处于 80-82 一线很舒服。可惜,趋势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汇率波动,使得美元跌的时候跌过头,涨的时候涨过头。
美元这一次能超涨到时候什么,要看欧债危机,中国经济下滑的程度,中国民间借贷时候大规模资金断裂导致房地产转向形成“互相强化”(美元涨-->中国经济下滑通货紧缩-->美元涨-->)。
零利率的美元,没有长期大涨的基础。美元超涨(85 以上)以后,还是要下来的,除非美国经济持续好转,不怕连续加息(加息追不上CPI,也是可以维持负利率)。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7-12 22:176 月新增信贷 6339 亿元外汇储备逼近 3.2 万亿美元http://www.sina.com.cn2011年07月12日10:00央行网站
一、广义货币增长 15.9%,狭义货币 M1 增长 13.1%2011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月末高 0.8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 3.8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 27.4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1%,比上月末高 0.4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 8.1 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 4.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4%。上半年净回笼现金 110 亿元。
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 4.17 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 513 亿美元6 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 54.6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8%。人民币贷款余额 51.40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2和3.0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 4497 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 1.46 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 5965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8588 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 2.70 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 1.34 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1.43 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 1422 亿元。6 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339亿元,同比多增207亿元。外币贷款余额5018亿美元,同比增长 22.2%,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 513 亿美元。
三、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 7.34 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 307 亿美元6 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 80.30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5%。人民币存款余额 78.6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6%,比上月末高 0.5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 2.6 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 7.34 万亿元,同比少增 1846 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 3.28 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 1.64 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 9748 亿元。6 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1万亿元,同比多增5685亿元。外币存款余额2564亿美元,同比增长 17.9%,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 307 亿美元。
四、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明显上升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 91.76 万亿元,日均成交7521 亿元,日均同比多成交 1456 亿元,同比增长 24.0%。
6 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4.5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12月份上升1.63和1.64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4.94%,分别比上月和上年12月份上升1.91和1.82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增长 30.3%2011 年 6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 31975 亿美元,同比增长30.3%。6 月末人民币汇率为 1 美元兑 6.4716 元人民币。(完)注:贷款余额已扣除 2011 年 3 月份核销历史政策性财务挂账 924亿元。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2%2F39667566_13090789.jpg{EIMAGE}作者:海宁的马甲日期:2011-07-1222:18{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2%2F39667607_13090789.jpg{EIMAGE}
外汇储备半年几乎不增长 = 房地产泡沫破裂?
2011.7.10外汇储备增加,则外汇占款增加,这相当于房地产泡沫的伟哥,或者红牛。外汇储备按月份增加越厉害 = 楼市泡沫越厉害,当然股市也可能是,比如 2010 年 9 月,外汇储备大涨,股市随后大涨(但是前提是已经超跌,有上升潜力)。
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相当于吃“降火的中药”,药性要 3 到 6 个月才能发挥。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相当于吃“性热的中药”,药性能不能发挥,要商业银行增加发放贷款才行,这要有愿意贷款的企业和个人配合才行,药性也要3到6个月才能发挥。比如2008年底,2009年初,下调贷款买房的利率,那么贷款人配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整个社会的信用扩张就可以进行了。
如果说沙特是“石油没有收藏国”,中国可以算是“汗水美元收超国”,中国因为收藏了太多的美元,发生支付危机的概率,几乎等于零。大量外汇储备,是中国劳动者的血汗储蓄(黄金以为的外汇储备= 外国人欠中国人的欠条)。
但是外汇储备连续多个月不增加,甚至略有下降,意味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因为为了收购外汇储备而增发的人民币,都已经融入到经济中去了,外汇储备下降,等于从房地产泡沫中抽血,房地产泡沫是要昏倒的。
######################
¥¥¥¥¥¥¥¥¥¥¥¥¥¥
外汇储备下降难断言资金流出
《财经》实习记者霍侃[2008年12月23日]部分资金外流是对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一种健康调整,降息对外汇资金流出的影响非常有限【《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霍侃】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在连续 57个月增长之后,2008 年 10 月首现下降。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外债管理处蔡秋生 12 月 20 日在“中国进出口企业第七届年会”上演讲时透露,外汇储备余额已从2003 年 12 月以来首次下降。按月份算,目前已降至最高额 1.9 万亿美元之下。
央行官方网站的黄金和外汇储备表显示,9 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 1.9056 万亿美元。10 月末和 11 月末的外汇储备余额尚未公布。
此前,在 11 月末的一个讲座会上,《财经》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一位官员处获悉,在 9 月外汇储备同比少增 36 亿美元之后,10 月外汇储备余额和 9 月相比也出现了下降。
有报道称,10 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降至 1.89 万亿美元以下,较9月末的1.9056万亿美元下降逾150亿美元。
在最新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尚没有可靠的数据来分析外汇储备余额下降的原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