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少校下令:“保持高度,隐蔽接敌。”说完,他便全力拉起操纵杆,伴随着马达加快到极限的凌厉声,“飓风”翻滚进入一片积云里,巧妙地躲过了迎面而来的 20 架德国战斗机,绕到了轰炸机编队的后方。
此时,德国轰炸机正在大绕圈子,准备第二轮轰炸。希尔为了掩护船队,也顾不上仔细瞄准了——他早早地按下射击按钮,朝着轰炸机尾部一阵猛射。
虽然希尔未能打下敌机,但他果断的“扰乱式射击,”成功地迫使德国轰炸机减慢速度、采用左右摇摆机翼的方式做常规躲避。
如此同时,其余两架“飓风” 也成功绕到德国轰炸机后方,紧紧地咬住德机尾部,把他们死死地套在瞄准环中。
在英国战斗机的攻击下,德国轰炸机惊慌失措。眼见常规躲避无法摆脱敌机,德机只好仓皇投弹,以减轻自身重量,提高飞行速度。
巧合的是,德国人胡乱丢下的炸弹,正好命中一艘英国小商船,一枚 1000 磅的炸弹把这艘小船炸了个底朝天。
希尔少校此时已经杀红了眼,他死死地咬住一架德国轰炸机不放,浑然不知大批德国战斗机正向他猛冲而来。
一位在不远处观战的德国侦察机驾驶员曾富有诗意地回忆到:“我环顾四周的天空,看见的是“一场壮观的激战……远远望去,飞机就像一串串葡萄。”
他眼中的“葡萄”,自然是指组成立体方阵的德国战斗机群。这是德国人常用的战术,无论希尔少校飞行在哪个高度,都难逃一劫。
说时迟那时快(借用评书黄金用语)就在希尔少校陷入绝境之际,4 个由“喷火式”战机组成的皇家空军大队突然出现在德机身后。当时,英国人习惯在“喷火式”战机身上装备 8 挺 7.7 毫米机枪。那变态的射速,在德机还未来及掉头之前,就瞬间击落了其中两架。
希尔少校苦苦期待的援兵终于到了!
德国空军很沉着,他们可不愿意与敌人的生力军缠斗下去。他们迅速改变队形,结成圆形编队开始返航。这种队形可以互相掩护尾部,只有最后一架飞机才有被敌机咬住的危险。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位于优势位置的英国空军并没有采取追击。也许,他们仅仅接到的任务是 “护航船队”。
死心眼的英国人一向是拿多少钱,才干多少活的主儿。他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德国空军从容而退。
在这场双方的第一次交战中,德国损失了 2 架轰炸机、2 架战斗机;英军损失了 3 架战斗机和一艘小商船,双方基本打成平手。芬克上校倒是对这场交战的结果相当满意。因为,他手下那群满嘴跑火车的飞行员,把英国人的损失夸张成了这样:击沉 1 艘重型巡洋舰,4 艘商船;炸伤 1 艘商船,击落或击伤 11 架英国战斗机。
更让芬克上校感到兴奋的是,他终于成功的引诱出这么多英国战机。他认为,被引上天的飞机越多,皇家空军也就被消灭的越快。
在这场“大捷”的第二天,芬克上校还特地找来了十几位飞行员,他们在芬克上校的那辆破公交车里喝酒作乐,庆祝这次巨大的胜利!
芬克上校高兴的太早了,其实英国人并未上当——他们仅仅出动了很小一部分战机前来应战。尽管不列颠空战从此打响,但规模却越打越小,英国空军常常派遣单机出来迎战。
可是,戈林元帅此刻却得意的要命。因为,他曾在 6 月份的一次会议上吹嘘说:“英国空军于敦刻尔克被全部歼灭。”他的证据是:“敦刻尔克战役结束后,英国空军几乎就没出现过。”他就此推断,英国空军的血已经流光了!他不明白,英国人是在保存实力。敦刻尔克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总有一天,英国人会让他大吃一惊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17 20:39
不列颠很吃力 由于我都是半罐水 只能边查边写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17 20:44
精彩,楼主有没有整合过得,一章下来的!
~~~~~~~~~~~~~~~~~~~~~~~~~~~~~~~~~~~~~~~~~~
嗯 正在整合呢,通读下来确实欠缺连贯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18 17:52
连载 152
从 1940 年 7 月下旬开始,多佛海峡上空的激战越来越频繁,就是这个地方,被欧洲史学家称为“地狱之角”。 在这些空战中,哪一方飞行员在技术上占有优势是明白无疑的——德国飞行员自西班牙内战以来,历经磨炼。当时,戈林大胖子为了磨练空军,曾不断替换在西班牙的作战人员,以使更可能多的飞行员获得实战经验。这支为佛朗哥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空军,被称为“秃鹰军团”。 从技术上讲,这是一支经过真正实战的军队。而英国空军则不同了,他们的飞行员大部分都是训练场上练就出来的,缺少实战经验。
皇家空军的飞行中尉,阿兰·迪尔回忆德国空军战术时说:“他们就像太阳发出的红色闪电一样向你袭来。”迪尔在 54 中队驾驶一架喷火式飞机,他亲眼看见他的一个战友突然被敌机中,飞机在火焰中坠毁。当时,迪尔中尉为了逃生,只好孤注一掷,强行朝其中一架敌机撞去。德国飞行员自然不肯与他同归于尽,只能急速拉起飞机,让开一条通道。随后,当迪尔中尉的飞机跌跌撞撞地迫降在肯特郡时才发现,他的发动机已经损坏了,螺旋桨也被打断。他说:“我能幸免真是个奇迹。”技术上的不过关,只能用工业上的优势去弥补。当时,英国空军的主力依旧是“喷火式”战斗机,而德国空军的主力为梅塞施密特——Me(Bf)109 战斗机,简称 Me109。
Me109 型战斗机的原型曾在 1936 年出现过,飞行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 570 公里。比起喷火式 602 公里的时速,要逊色许多。并且,在急转弯与空中提速的性能上,也相形见绌。
英国空军时常采用绕开 Me109 的做法去袭击轰炸机编队,而且打完就跑,绝不含糊。
在火力上,英、德双方也有本质的不同。英国人更偏重于射速,他们的思路是:“只要打得中,便是王道。”也不考虑威力如何——上文曾提过,“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的武器为 8 挺机枪,这些机枪固定在机翼前方,全部是美国生产的 7.7 毫米白朗宁式。每分钟的射速可以达到 1260发,可谓恐怖之极。
虽然武器多,射速快,但却有个致命的缺点——威力太弱。7.7 毫米口径的机枪缺少爆破效果,无法对敌机造成致命的伤害。有些英国战斗机驾驶员就曾大发牢骚说,“即使打中敌机,也无济于事”。
一个发生在多佛海峡上空的著名战例就是—— 一架德国轰炸机被“飓风”给咬住,“飓风”一口气发射了几百发子弹,射得这架德机千疮百孔,所有的窗子都被击碎,机舱里更是血肉横飞,机枪手和一名投弹员头部中弹,当场死亡。
但是,那架德国轰炸机仍在昂然飞行,并一直飞回了设在阿拉斯的前线机场。事后,生还的机员还若有其事地细数了机身上的弹孔——他们数出了 220 颗子弹。
更可笑的是,那架“飓风”射了 220 发都没能击落德机,而他自己的飞机却挨了一颗子弹,这颗子弹极其神奇的射在了“飓风”的冷却装置上。冷却装置一旦失灵,高效运作的发动机就转不动了,这位憋屈的英国飞行员只好跳伞,不过却跳进了水雷区,在水中泡了 N 久之后,才被一艘小心翼翼驶进来的拖网船给救走。
德国人对于火力的认识与英国人恰恰相反,譬如 Me109型战斗机,它仅装备有两支固定机枪(装在引擎盖上),但它两翼上的武器就拉风多了——两门 20 毫米机关炮。之所以使用这种武器,是西班牙内战经验的结果。德国人发现,20 毫米机关炮的破片效果,只要命中数发,就能打得敌机凌空开花。
德国王牌驾驶员阿道夫·加兰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就坦言道:“Me109 战斗机的武器比英国人的更好!”英国人最开始还矢口否认地狡辩说:“白朗宁式机枪的高发射率有快速开火的优点。”但后来又不得不承认:“20 毫米炮比白朗宁式机枪在同样距离内,发弹的破坏力量大上许多。”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18 21:43
连载 153
某些英国飞行员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们开始在自己的飞机上,改装两门 20 毫米西班牙(厄利康)机关炮,英军高层也默认了这种改装。并且,从 1940 年 10 月份开始,“飓风式”战机统一装上了 4 门机关炮。
而且,“喷火式”战机在设计上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发动机时常无故熄火。也不知是急于投产,还是工业上的不严谨,每当“喷火”做提速或者大角度俯冲的时候,发动机就要闹罢工。想像一下,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飞着飞着,发动机突然就不转了,有些英国飞行员甚至对喷火敬而远之,视其为死亡棺材。
尽管在单机作战上,德国飞行员往往打不过性能优良的“喷火”,但德国飞行员还是很快发现了“喷火式”的这个漏洞,一位叫做尤伦贝克的飞行中尉就回忆起他在 8 月初的一场战斗。当时,他刚刚击落 1 架“喷火式”战机,还未及庆贺,便猛然就发现另外两架“喷火式”从他的背后杀来,他的 ME109 左发动机被击中,冒起了滚滚黑烟,他描述说:“我拉起操纵杆躲进云层,两架敌机仍然紧追不放,死死地咬住了我的战机。于是,我又改变角度,朝海面急速俯冲,后面两架“喷火”也跟着俯冲下去。”俯冲到 800——1000 米的时候,尤伦贝克迅速拉起机头,当他回首望去,只见其中一架“喷火”,就因为发动机熄火一头栽进了海里。
与空中大战一样激烈的是海面上的交锋,由于战斗大部分都是在多佛海峡内进行,双方的飞行员一旦跳伞,就只能落在海里活活淹死。
于是英、德双方展开了一场搜寻落水飞行员的竞赛。对皇家空军而言,飞行员比飞机更珍贵,因为飞行员比飞机还要短缺。飞行员对德国空军来说也很宝贵,而且,眼看着让那些有可能被救活的人溺死,也会影响到士气。
起初,英吉利海峡上空的战斗,似乎正在按着德国人所希望的发展。在德国空军的指挥部里,指挥官们击掌欢庆,欣喜万分,他们下令:“趁英国人还没学会如何在空战中逃生,赶紧加强进攻,引诱更多的英机出来应战。”
为了营救自己的飞行员,皇家空军迅速组建了一支摩托艇打捞小队。并且,除了官方派出的摩托艇之外,英国政府还雇佣了一些小船,大部分都是海峡沿岸的渔船,这些渔船冒着相当大的危险去营救英国飞行员,是属于拿了工资才干活的那种。因此,他们只救自己人,却眼睁睁地看着德国人淹死也不管。
德国空军一看,这也不是个办法啊,于是,他们也开始筹建自己的营救小队。不过,德国空军找来的组织比较有创意了——国际红十字会。
很快,一支由 30 架水上飞机组成的营救小队便开始救人了。这些水上飞机头顶白漆、印有醒目的红十字标志,相当地有恃无恐——他们明日张胆地穿过短兵相接的空中战场,停在水上打捞飞行员。只要看见飞行员还在空中缓缓下降,便一溜烟跑过去了,真可谓高效率援救。而且,德国人也要营救英国飞行员。当然了,这并不是德国人更具“古道热肠”,他们知道英国人缺少飞行员,本着抓一个少一个的信念,他们把这些抓来的飞行员全部丢进战俘营里做俯卧撑。
还美其名曰:“人道主义行为。”相应的,伦敦的航空部发出了一个警告:所有“救护飞机,”只要它敢胆闯入战区,不管有没有红十字标记,统统将被击落。英国人声称,他们采取这一步骤是因为敌人利用援救飞机,报告了英国船队的活动,违反了红十字会的协议。
实际上,他们是担心这些飞机不仅会救出许多德国飞行员,而且还会把溺水的皇家空军飞行员抓去大作宣传。
德国人不甘示弱,为了报复,德国航空部也下了一道命令——“消灭跳伞的英国飞行员。”
最初,双方都心照不宣的放过对方跳伞的飞行员,德国人的做法无疑是打破了这个“最后的默契。” 很快,英国方面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双方的战斗变得更加残酷起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1 01:32
连载154第二阶段的“组合拳”
7 月 31 日,戈林得意洋洋的来到了总理府,他手上拿着一份自己统计出来的战果清单。他大步窜进希特勒办公室里吹嘘说,第一阶段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们正以 1:2 的比例,摧毁英国空军。帝国元帅还宣称,“英吉利海峡已被封锁,没有一艘英国船胆敢横渡多佛海峡。”
戈林又在那里吹牛了,因为根据战后双方核实的数据来看,至7月31日,德国空军已经损失了296架飞机,皇家空军则损失了 148 架。偷梁换柱的戈林,总是习惯把损失率倒过来瞎掰 (这是他惯用的手法)。
而且,多佛海域的控制权仍然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手中——来自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船队,每天络绎不绝地穿过海峡,运来了大批岛上急缺的战略物资,其中还包括美国布法罗制造厂生产的战斗机。仅在这一个月,英国工人就生产了 496 架战斗机——是敦刻尔克撤退以前的四倍。
与之相对应的,是德国飞机的产量。如今,德国军备部把日产量定为 10 架。因为德国情报局声称,“英国每个月顶多生产 150 架战斗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毫无疑问,英国工业的战争潜力已经爆发出来,并远远的超过了德国。虽然这个小岛什么都缺,但他们拥有海洋,只要舍得花钱,世界各地的物资都能买到。
当然了,丘吉尔先生也是一位舍得花钱的主儿——英国政府近千年来的黄金储备早已被他挥霍的所剩无几。为了图方便,他甚至把英国仅剩的黄金储备全部用船运到加拿大,这笔财富,后来被丘吉尔用来购买美国战舰等装备,很快又被挥霍一空。
从 1940 年 8 月开始,世界上最穷的世界帝国就此诞生了,堂堂日不落帝国的黄金储备为史无前例的:0 克!
(而且,他们马上还会欠一屁股烂账——租借法案)虽然穷是穷了点,但为了最后的胜利,咬咬牙,忍了吧。
此刻,一世精明的希特勒反而成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他相信了戈林的数据,也相信了德国情报局的数据,还真的以为第一阶段已大获全胜。他大大的赞赏了戈林一番,对于戈林,希特勒百分之百地信任,从来不怀疑他的能力。
在戈林的强烈要求下,第二天(8 月 1 日) 希特勒发出了全面袭击英国的 17 号元首命令,这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第二阶段战役。即:彻底毁灭英国皇家空军。同时,希特勒向陆军和海军发布号召:“海狮行动”在即,做好登陆的一切准备工作。
另外,希特勒还附加了一道特别的命令——“德国空军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对英国平民实行“恐怖空袭”, 即使对皇家空军空袭德国的报复也不允许。他叮嘱戈林,这项命令尤其适用于伦敦,英国首都将在德国空军攻击范围之外”。
希特勒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没有解释,由于无法请到希特勒先生出来现身说法,大家只好凭空猜测。有人认为,希特勒要在征服英国之后,能骑着战马从丝毫无损的伦敦大街穿过;有人认为,是因为他担心摧毁伦敦古城会不利于德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而我则认为,希特勒对于与英国和谈还抱有幻想。证据是,在两天前,他还提到丘吉尔内阁倒台之后,该由谁出任新首相。
希特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倒也十分清晰。他至死都认定,战争是丘吉尔和那些犹太财团挑起的。这场战争之所以未能在 1940 年结束,正是因为丘吉尔从中作梗。换句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酒鬼与一个疯狂的民族主义者的战争。因此,希特勒期望通过军事上的胜利迫使丘吉尔内阁倒台。
所以,他不会轰炸伦敦,白金汉宫一旦被炸毁,或者某个英国皇室成员被炸死,那才是真正断绝了与英国政府的谈判之路。
哼!丘吉尔算个啥,充其量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我才是欧洲真正的主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1 02:05
连载 155
伦敦还是?
8 月 2 日,戈林回到了他在东普鲁士的豪华别墅——卡琳庄园。这是戈林为了纪念死去的前妻而建的一所宅第,戈林就像封建领主一样,照管着这处 10 万英亩的地产。在庄园四周,有一片巨大的森林,戈林把这里圈起来,当他私人的狩猎场。每年秋季,当落叶满地之时,人们总会看到一位身着古代条顿服装的伟岸胖子,手提一杆金光闪闪的猎枪,在这里猎鹿。
在一次访问罗马期间,戈林看见墨索里尼座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批示文件。他惊呼到:“啊!如此伟大的领袖,怎么会在这样狭小的地方办公呢?”似乎在戈林眼中,伟大的领袖就要匹配巨大的办公室。
对戈林而言,空军总参谋部的那间会议室太小了,完全体现不出自己的“伟大”。于是,他又在卡琳庄园建造了一间 960平方米的会议室——比希特勒总理府那间还大上一倍。从此之后,戈林就开始在自个儿家里举行空军会议,倒也十分方便。
这天,戈林心情很好,可谓“红光满面”。他召集了一批空军高级将领至卡琳厅开会,会议的主题是空军第二阶段所要负责的任务。当时,前来参加会议的主要将领有第 2 航空大队总司令——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以及第 3 航空大队的雨果·斯比埃尔元帅。这两位空军元帅共有2422 架各式战机,为进攻英国的主力军团。
可是,这两位元帅脾气都很倔强,谁也不服谁,属于一见面就要吵架的那种。
(这一次,也不例外)。
起初,是戈林的独白,他照着稿子,絮絮叨叨地交代第二阶段的进攻目标。他宣布,“这次战役主要是攻击英国炼油厂,飞机制造厂,英国空军指挥部,以及英国南部所有的机场……”换句话说,一切与空军沾边的设施,都要归于攻击之列。
由于希特勒事先宣布,如若第二阶段不能获得成功,就取消登陆行动。因此,一向不太管事的戈林突然有一丝紧张起来,开始婆婆妈妈地说了一大堆废话。他每说一句,斯比埃尔元帅就点头支持。而凯塞林元帅却窝了一肚子火。因为,他压根就不赞成所谓的“彻底消灭英国皇家空军。”
当时,德国空军被定性为“战术空军”,是用来掩护陆军进攻的。而且,第 2、第 3 航空大队的轰炸机数量非常有限(共有 949 架),远程战斗机更为缺乏(268 架 ME109 升级版——ME110)。因此,凯塞林元帅认定,想仅凭这点飞机去搞所谓的“战略轰炸”来迫使英国屈服,实在是一种天真的神话。
可是,凯塞林又无法对着戈林发火,他只好捏着平级的斯比埃尔元帅开炮。
在这里,我顺便简单的介绍一下凯塞林元帅。我想,对北非战役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对他不陌生。他与隆美尔元帅在北非的军事配合可谓完美;在意大利的防御战也是登峰造极之作。可是,他偏偏就不如隆美尔元帅那般出名。很有可能,这与他长相有关——这位元帅长得很胖,脸上一团赘肉,还是龅牙,看起来很像一位杀猪的屠夫,而不是堂堂德国元帅。而且,他很爱笑,属于先天乐观派。甚至在北非战役后期,隆美尔元帅陷入绝望之际,凯塞林仍旧乐观异常,还不住给隆美尔打气,让他恢复信心。因此,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也被送上一个雅号,叫做“微笑的阿尔伯特”。
不过这一次,“微笑的阿尔贝特”微笑不起来了。他眼见斯比埃尔元帅与戈林串通一气,就气不打一处来地狂怒道:“什么消灭英国空军,要我说,应该把所有的空军力量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即伦敦。等我们炸死几千个伦敦佬时,英国人肯定会跪着喊求饶!”
作为观众的我,听了这话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别的将领在纽伦堡被判 10 年、20 年的时候,凯塞林却被单独开了回小灶。
死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1 02:07
楼主写得很生动,连我这个看了不知道多少二战书的二战迷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楼主是成都人啊?我老家也在成都,现在还每年回国都成都看父母,有机会请楼主去喝酒!
~~~~~~~~~~~~~~~~~~~~~~~~~~~~~~~~~~~~~~~~~~~~~~~~~~~~~~~~~~~
老兄,我属于 3 瓶啤酒进医院那种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1 02:10有一部捷克的老电影叫《深蓝世界》(又名铁翼蓝天),斯维拉克父子拍的
讲两个捷克籍飞行员加入皇家空军打纳粹的事
值得一看
里面居然有好几架货真价实的老喷火
~~~~~~~~~~~~~~~~~~~~~~~~~~~~~~~~~~~~~~~~~~~~~~~~~~~~~~~~~~
这电影不老啊 2000 几年拍摄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2 23:50
看到地七页
忍不住说一句:法国战役的时候,3SS 骷髅的编制还是团啊,怎么变成骷髅师了?当时连 1SS 警卫旗队都还是团的编制,直到 40 年末才扩充为摩托化旅。另外骷髅师虽然善战,但是在 W-SS 里也不能算最善战精锐,法国战役时骷髅的任务基本上是清扫战场的收尾工作。1940 年 5 月 19 日,骷髅才抵达 Fraire,纵队须横穿 B 集团军群所行的道路时,他们和国防军司机在各个路口都起了冲突,造成交通大堵塞。
由于之前国防军不满党卫队组建武装部队而对 3SS 的组建极尽阻碍和刁难,更加重了这种冲突,还夹生的 3SS,是在一片对骂声中投入了法国战役。
还有一点,关于楼主希姆莱扩成希特勒 200 人的 SS 私人护卫成战斗部队,也非常奇怪,仅在1933年11月9日,警卫旗队前身“阿道夫•希特勒”旗队成员集合在慕尼黑向希特勒宣誓效忠时,旗队成员就超过三百了啊。
=============================================== =========== SS 私人护卫队在最初建立时不足 100 人,希特勒旗队在1933 年后为 300 人,以后的人数仍在不停增加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2 23:52
老兄恐怕你记错了吧 跟着古德里安 19 装甲军的为 大德意志团,为团编制 是戈林强行要求带上立功的部队,而骷髅师当时已为师的编制 详见 隆美尔战时文件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2 23:53
德国人不甘示弱,为了报复,德国航空部也下了一道命令——“消灭跳伞的英国飞行员。”
最初,双方都心照不宣的放过对方跳伞的飞行员,德国人的做法无疑是打破了这个“最后的默契。” 很快,英国方面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双方的战斗变得更加残酷起来。
——————————————————————
嗯,出处为伦纳德·莫斯利写的(不列颠战役)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2 23:59
连载 156
代号“鹰袭”凯塞林元帅突然发难,让斯比埃尔元帅大为火光。本来,他一直都在听戈林说,自己连屁都未曾放个,可凯塞林却独独冲着他大嚷大叫,其用意,用脚趾头都能猜到。
“轰炸伦敦?”斯比埃尔做出一副听了天方夜谭的表情,“如果全部力量都用于伦敦,那皇家空军怎么办?敌人肯定会把所有战斗机集中在首都周围,以阻击我们的攻势,这是自投罗网的打发!”斯比埃尔的参谋长也在一旁帮着自己首长说话,他宣称:“飞入伦敦很危险,轰炸机将会超出 M109 战斗机的护航范围。”凯塞林反唇相讥:“以我们的实力,你认为能消灭英国空军吗?”
就这样,双方吵吵嚷嚷地闹成一团,搬出一大堆技术性的问题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戈林实在听不下去了,他提醒凯塞林:“元首特别叮嘱,伦敦在轰炸范围之外。”凯塞林一听是元首的意思,就立即转移话题——他不服气的提出:“空军的进攻应集中在别的大城市,而不应该分散力量。对于皇家空军的基地和制造厂,可以放在以后的时间进行摧毁。”
但是,凯塞林的观点明显与希特勒的想法背道而驰。因此,这个不受欢迎的建议戈林不予采纳。
为了缓和一下会议的紧张气氛,戈林提出一个好的建议——去游泳(戈林这么胖,他浮得起来吗?)可是,这三位脱得赤条条的元帅先生还未下水,凯塞林又和斯比埃尔在游泳池边激烈争吵起来。
只见那位仅着游泳裤的凯塞林元帅脚跳老高,火冒三丈道:“我从未主张这样打英国,我一直认为,要想打败英国,就应该让西班牙参战,封锁直布罗陀海峡,把英国佬堵在地中海之外,这样他们才会屈膝求饶!”
凯塞林无疑是受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的影响,包括以后的隆美尔,都很赞成这种战略。后来史学家曾把这种想法称为“中东战略,”甚至有些西方战史学家声称,如果希特勒采用这种战略,德国就会取胜。因为,封锁直布罗陀就会切断英国与北非及中东的通道,德国可以获得伊拉克以及伊朗的大片油田,说远一点,德国可以与日本在印度会师,共同绞杀大英帝国。
可是,希特勒并未采纳这个意见。消灭苏联的想法已经让他走火入魔。因此,对于英国,希特勒只给 1 年时间,如果 1940 年无法解决问题,他宁肯冒着两线作战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所以,凯塞林提出的建议无人理会,戈林依旧维持原判——消灭英国空军一切潜在实力。
凯塞林眼见自己的建议无人采纳,气鼓鼓的走了。这位元帅先生应该很郁闷,他提出的三个建议都被无情地否决掉了。由于他的不配合,一直到 8 月 6 日,戈林才最终确定全面袭击英国的日期。时间将定在4天之后,即8月10日。
起初,德国空军参谋部把这次行动的代号定为“大满贯”。
戈林嫌这名字太俗套,逐改名为“鹰袭”。
为了确保成功,戈林甚至调来了驻挪威的第 5 航空大队一并投入战斗。这样,德国最终投入的航空大队为 3 个,共计 3021 架各式战机。(除驻德国东部的航空大队全压上了)可是,戈林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在 8 月 6 日发出的命令内容,已被英国情报部门一一截获—— 在伦敦郊外一间不起眼的庄园内,200 多名来自英伦三岛的各色人才,正围着一台高约3米,重约1吨多的大型机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窃听。
这正是丘吉尔手中的一张超级王牌——“超级密码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3 00:02
哦哦发从了郁闷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3 02:03发从的内容已经提交斑竹 ,等删了再发下章,失误啊复制的时候手抖了 按了两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3 02:04
加兰德是第二号钻石饰获得者,回忆录是《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台湾星光出版社出的中文版将名字改为《铁十字战鹰》
=============================================== ============
你好,请问一下加兰德的这本回忆录网上有卖否?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4 07:36
连载 157
“超级密码机”请允许我这样说; 一台机器,一串密码,改变了历史。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也无意夸大其词。英国机械专家发明的这台可以破解一切无线通信的“超级密码机”对于战争的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这台机器,同盟国对轴心国的任何军事行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包括希特勒亲自发布的“元首指令”,丘吉尔都能通过“超级密码机”了解的一清二楚。
而希特勒拍给前线的绝密电文,丘吉尔绝对比德国将士看到的还要早!这情形就好比德国选手在与开着作弊器的英国选手打比赛。
德国人,你玩得起吗?
战争能打到这份上,我实在也无话可说。
不过话说回来,德国军方的机密泄露事故,并不能责怪他们过于马虎,让英国人钻了空子。因为就当时而言,德国的保密措施,是相当严谨的——为以防万一,德国通信兵每天都会修改密码。
而且,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恩尼格玛”密码机①,也遥遥领先世界各国。可是,偏偏后院起火,希特勒再一次当了活雷锋,无偿地帮了丘吉尔的大忙。
当然了,希特勒先生曾在战争中犯了无数次错误,帮了同盟国无数次大忙。但是这一次,明显是原则性的问题——战争爆发前夕,一名曾在柏林制造“恩尼格玛”机器的工程师被驱逐出德国。
原因很简单,他是犹太人。
大家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这位被驱逐出国的犹太人是多么愤怒。仅仅因为血统关系,他就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财产,失去了一切……连自己的祖国都无法踏上一步。
好吧,你既然要我滚蛋,那我就要你的命!于是,这位愤怒的犹太工程师,毫不犹豫的来到英国,径直找到了伦敦秘密情报部门——军情 6 处。他对英国人说:只要给我 1 万英镑(不愧为犹太作风), 我便可以凭记忆,为你们制造一部最新式的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
剩下的,我想就无需累述了吧。德国的命运,就因为这个德国犹太工程师的“变节”而彻底改变——在北非,在诺曼底,甚至巴巴罗莎,这台“超级密码机”将会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功效。很明显,除了英国那无与伦比的“世界兵工厂”盟友,再加上这台超级密码机,丘吉尔必须坚持下去,他相信,胜利已在掌握之中——只要挺过这一年。
①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外形看上去很像一台老式办公打字机(见下图),它有 26 个字母键,与计算机键盘基本一样。而且,它的结构坚固,便于携带,即使是陆军最小单位也能使用它。
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它保密性能却为世界一流。在它内部,有 3 个转轮,也就是说,26 个字母,就有 26x26x26=17576 个变法。而且,3 个转轮可以拆卸下来并互相交换位置。这样,字母的组合就又多了 6 种变法,同时,这 6种变法可以被无限放大为 100391791500 种复式替换系统。
于是,“恩尼格玛”密码机打出来的字母就有 17576x6x100391791500=1 亿亿种可能性。而它的密码,必须收发双方事先约定好的初始值。因此,德国人完全相信这种机器是绝对可靠的。一直到战争结束,德国人都没怀疑过自己的密码已被英国破译。我想,假如希特勒泉下有知,知道了自己无比信任的密码机被敌人破译并利用了 5 年之久,恐怕会气活过来。
一台德国军用三转子“恩尼格玛”机,后来德国海军还使用过 4 轮的,不过结局都一样——被破获
{SIMAGE}http%3A%2F%2Flaiba.tianya.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537476780395124528%2FA%2F1%2Fm.jpg{EIMAGE}
这是“恩尼格玛”密码机转子组
{SIMAGE}http%3A%2F%2Flaiba.tianya.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537477970823734216%2FA%2F1%2Fm.jpg{EIMAGE}英国“超级密码机”他的工作原理至今未被英国政府公开,仅知道它能自动模仿“恩尼格玛”的电路
{SIMAGE}http%3A%2F%2Flaiba.tianya.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537481071903561046%2FA%2F1%2Fm.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4 07:45关于超级密码机许多细节也是 2007 年才公布于世的。
可笑的是 德国人害人害己 当日本人苦恼自己没有尖端密码机的时候,德国人立刻就给日本人运去了一船 其实这船出发时 英国人就已经破获 但没有拦截 他们巴不得日本人也使用这机器呢
日本人一见德国人如此耿直 简直感动的眼泪花花 千恩万谢 并一直使用这机器发报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中途岛,三本五十六座机被美国空军击落都是超级密码机的功劳 哈哈太搞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4 07:48
失眠了 这么点字磨叽了一晚上 机械东西真不好懂 资料的数据看得我头晕 先睡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7 06:03
连载 158
全面鹰袭几乎在戈林下达全面空袭英国命令的同时,“超级密码”就截获到了这一情报,并报告了丘吉尔。
随即,丘吉尔又将这份情报,转交给了当时就任皇家空军总司令的希尔·道丁上将。丘吉尔把手上的纸片一扬道,“看吧,大举进攻就要开始了。”两天后(8 月 8 日),道丁上将对战斗指挥部的成员发布了一项重要命令:“不列颠战役就要开始了。皇家空军的成员们,大英帝国几代人的命运就掌握在你们手中!”
起初,空军将士听了道丁的讲话都很纳闷,“将军从何得知德国即将入侵?”对此,道丁上将从不解释,他只强调,“这是绝对可靠的消息。”
果不其然,从 8 月 8 日开始,德国空军的进攻明显加强了。实际上,这是戈林“鹰袭”的前奏,他要在正式进攻之前,试探一下皇家空军的虚实。就在这天清晨,德国空军出动了上百架轰炸机,在英国南部海岸几乎所有的港口外投放水雷,以达到封锁英国海军的目的。
这一次,皇家空军毫不示弱,他们立即出动战斗机中队进行阻拦,数百架“喷火”和“飓风”呼啸而至。
在这里,德国空军玩了个小花招:他们假装单独派遣笨重的轰炸机进行投雷,而护航的 ME109 战斗机则隐藏在不远处的地方,一旦皇家空军飞入预定位置,他们就会从几千英尺更高的地方俯冲下来,进行突然袭击。
皇家空军却有恃无恐。因为,他们已经发明了一种叫做“雷达”的新型无线电检测装置。当时,英国的雷达已经能够测定近 300 公里以外的飞行物。也就是说,德国空军刚从法国机场起飞、还未跨过英吉利海峡之时,英国人就已经把他们探测了出来。
所以,英国空军也玩了个小花招:他们假装不知道有埋伏一般,依旧跑去攻击德国轰炸机编队。但是,他们并不飞乱自己的队形,就算德国轰炸机四处逃散也绝不追击。
不明真相的德国空军却以为英国人已经“上钩了”。
ME109 加大马力,急速俯冲下来与英机决战。
可是,一旦双方交上火后,德国人才猛然发现,自己处心积虑钻研的战术怎么也占不了便宜。英国空军好似可以洞察一切一般——就连飞行的角度都是背对着太阳光射入的方向。无奈之下,德国飞行员只好面对着太阳的方向战斗。
尽管随着战斗的进行,双方可以改变作战位置,但第一回合的交战,德国飞行员就吃了很大的亏——耀眼的阳光几乎射得他们睁不开眼睛。可他们又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一旦接敌过慢,轰炸机编队就会遭殃。
至当天下午,战斗仍在进行。德国空军似乎是铁定了心思,非得投下规定的水雷才肯走人。从肯特海角——多佛海峡 250 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几乎没有一处不在进行着空战。
双方还在不断投入新的编队投入战斗。最后,双方加起来共投入了 1000 多架次飞机。这也是迄今为止,空战最为激烈的一天,双方的伤亡损失都达到了最高点。(与以往多佛海峡几十架次的小型战斗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就在那天晚上,战斗结束时,皇家空军欣喜万分地对外界声称,他们击落了德国空军 24 架轰炸机和 36 架战斗机;而德国人则同样欢欣鼓舞地声称,他们击落了 49 架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
实际上,皇家空军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真实数据是——德国空军损失 31 架,皇家空军损失 19 架。
要说英国方面是统计失误倒可以理解,德国人凭空抛出“击落 49 架”,比实际数字多出了整整 30 架,真是吹牛不上税。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7 06:28
关于超级密码机的一点解释
对于超级密码的描述 李德哈特二战史 丘吉尔回忆录这些算正史的书籍里面是绝对没有的 因为英国政府第一次公布超级密码是在 70 年代中旬 因此 70 年代前的正史是没有记载的 要说算正史记载的超级密码机 只有伦纳德·莫斯利那本(不列颠战役)曾一笔带过,他写到:
(在决定如何部署兵力方面,道丁还有一个除雷达之外的宝贵的帮手——这个东西十分保密,就连他手下的指挥官都不知道。英国人搞到了一台能使他们破译德国人复杂的密码的机器,这样,他们甚至能在德国空军的飞机起飞之前就推测出他们打算进攻的目标和参加战斗的飞机数量。当道丁把自己的飞机派上天时,他已经看到了德国人无线电通讯的记录。)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7 06:50
回复
也来说说 Enigma
关于超级密码的作用 我看过 2 个版本 一种就为效率不高,认为超级密码被夸大2种即为“超级武器”当然我采用的是第二种,因为就后来英国截获的为世人所熟知的考文垂大空袭 及巴巴罗莎行动,即:英国驻莫斯科武官准确的警告苏联进攻日为 6月22以及阿拉曼战役5艘不同地点出发的意大利油艇被英国空军同时击沉一事,包括诺曼底登陆隆美尔不在前线,将发现 超级密码无处不在,不过还没写到那,具体的以后再说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8 17:14
连载 159
戈林的美梦
英国空军在 8 月 8 日的胜利,并未使道丁上将感到一丝欣慰。实际上,英国空军现在的处境相当不妙。当时,道丁上将手中一共拥有 4 个航空大队。不过,与德国比起来,他的航空大队应该属于“迷你版”。譬如,皇家空军第 10 航空大队仅拥有 48 架作战飞机。而数量最为庞大的第 11 航空大队,也仅仅拥有战斗机 228 架。
并且,这还不算问题的结症所在。关键在于,他们的飞行员比飞机更为缺乏。6~8 月份,英国兵工厂就生产了 1418架各式战机。可是,由于缺乏飞行员,大部分飞机都无人驾驶,只能成批成批的像沙丁鱼罐头一般堆放在库房里。
一则流传在英国的小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尴尬的问题——在 8 月份的一场空战中,一位英国飞行员驾驶的“飓风”被敌人击中 87 个弹孔,机身被打成了筛子(就连他的座舱盖都被漏掉的燃油遮蔽到几乎看不准方向)。可是,这位英国飞行员打死也不跳伞,坚持把飞机开回了机场。
按理说,如此牛人应该通报表扬才是。假如这位飞行员放在我国,乖乖,那就更不得了啦,“特级英雄”的称号铁定是跑不掉的。
但是,英国人的政治觉悟实在太低,当这位飞行员成功迫降之后,一旁气喘吁吁跑过来的工程军官却失声骂道:“混蛋,你到底搞什么鬼不跳伞?本来明天早上就可以领得一架新飞机,现在好了,我得花很大一番功夫去修理它”!看吧,罪孽深重了吧,耽搁人家工程师的正常作息时间。
有趣的是,德国空军遇到的麻烦恰恰与英国空军相反。
当时,戈林麾下拥有上万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但他们缺乏足够多的远程轰炸机,战斗机的性能也不高。数量虽多,但不精锐。
可是,戈林并未发现结症所在。他把希望寄托于数量庞大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法国战役证明,这的确是一款性能优秀的轰炸机。因此,尝到甜头的德国人就发了疯似的造这种飞机。特别是那位纳粹喉舌——戈培尔博士。在他巧言如簧的宣传下,“斯图卡”式被描绘成了无敌的象征。
他甚至危言耸听的对着来访的美国军官吹嘘说:“如果哪个愚蠢的国家胆敢招惹德国,那么,铺天盖地的炮火就会从天而降”。
吹牛归吹牛,尽管德国空军并不完善,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它的确是当时世界第一的空中力量。而德国空军之所以如此强大,平心而论,这功劳,应该完全归功于戈林。虽然从本文一开始,戈林就是以一个“小丑”的角色登场。但不得不承认,这位胖子只用了 6 年时间,就把一个禁止拥有空军的战败国,发展成了世界第一。这份成就,着实令人钦佩。
试问,世界上还有谁人能取得这种成就呢?并且,就连那些对戈林抱有相当成见的德国高层人物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去翻翻二战回忆录就会发现,许多第三帝国的首脑人物们,在回忆录中谈及戈林之时,通常使用的词汇是“堕落”,而不是“废物”。言语之间,还抱有一丝半点的遗憾。
事情也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戈林被确定为希特勒的接班人后,这位“太子殿下”就堕落了。变得越来越骄横,越来越不可一世。 并且,他总想着出风头,又极爱绷面子,除了希特勒,他谁也不服。
因此,这次“鹰袭”行动既然已经提供了一次良好的表演舞台,戈林先生自然不肯放过机会。起初,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曾寄望于戈林首先摧毁英国海军,为登陆创造条件。而戈林呢,嘴上应承倒很快,实际却不这样做。他根本就不认为空军是整个入侵计划的一部分,在他内心深处,是妄想仅凭空军的打击,就彻底征服英国。可以想象,如果他真的取得了如此成就,这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呵。
所以,戈林马马虎虎的在英国港口投下水雷,算是给陆军一个交代。他真正的目标,是摧毁皇家空军。道理很简单—— 一直打到皇家空军没有一架战机能够上天了,英国政府肯定就会跪倒在他戈林的铁蹄之下。
戈林先生就这样美美的想着,满怀憧憬地等待着 8 月 10日的到来。但让他愤怒的是,毫无觉悟的老天爷根本就不配合他的“雄心壮志”。
(因为在 8 月 10 那天,北风那个吹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8 17:17
呵呵 国庆啊 时间少 亲戚来窜门 现在还要去赶饭局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8 17:19他刚刚击落 1 架“喷火式”战机,还未及庆贺,便猛然就发现另外两架“喷火式”从他的背后杀来,他的 ME109 左发动机被击中,冒起了滚滚黑烟,
---------------------ME109 只有一台发动机 不存
在 左发动机的问题
=============================================== ============
多谢纠正, 翻了原文,描述没错,看来正史资料也有纰漏 以后我会注意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9 10:34资料出处乃正史资料。乃侯鲁梁编译的 二战 16 大战役其资料为英国一家公司独家授权 其实内容并不新鲜 全是英国那些二战史学家的书籍总汇而成,倒也方便。不过 有些小错误是再所难免的
毕竟战史专家不是军人 碰上武器技术类的描写难免偏差 譬如隆美尔传最权威的乃威廉 图特版本 他的文风不错对政治 人物的描写相当严谨 但一描写到军事就要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毕竟他是个文人,这是没办法的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9 10:38想想也好笑,原来在论坛里大骂文人写军事完全是胡写 ,其实想起来 自己也是半灌水。如果让我对人物 政治大战略的描写倒勉强凑合 但一写技术武器就头痛 多亏天涯牛人多 帮着纠正了许多错误 以后在博客整合的时候再改过来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29 10:46
如果是双发的话,应该是 Me110
=============================================== ============ 不是资料的错误,是我自己的失误 刚去仔细看了一下这次战例为8月15日,德国第5航空队第26轰炸航空团的一场空战,为这些飞机护航的确实是德国第 76 驱逐航空团第1大队的21架Me110战斗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30 20:03
这个中东战略关键是要看日本的配合 有人认为中东战略极其危险 拉长战线不说 还会因为中亚的局势引起苏联的警惕 使苏联提早加入同盟国
但是 如果日本配合这个战略 倒又是另一番局面 当时汪精卫政府在投靠日本之前说 中国不会亡于日本 但会亡于共产党 因此主动向日本投怀送抱 不断鼓动日本政府警惕苏联对中共的资助 以及对东北的威胁 他甚至愿意出兵帮助日本共同作战
而另一方面 经过希特勒的外交努力 日本驻德大使已经同意从中周旋 鼓动日本军方北上派配合德国共取苏联因此 日本政府的态度决定了苏联的态度 如果中东战略能够德 日联手 斯大林也只能睁眼闭眼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9-30 20:05
关于这个问题 莫洛托夫于 11 月访问柏林时在详细谈谈当时世界的外交战实际上很有看头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3 22:58
不好意思各位 国庆中秋应酬多 明天就可以回复跟新速度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4 19:07
连载 1608 月 10 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戈林的“鹰袭”被迫延迟。想当初,挪威战役之时,希特勒提前一个月就先给气象专家打了招呼。而戈林呢,他居然连天气情况都不考虑,真是失败的很啊。
更让戈林窘迫的是,随后两天时间,英吉利海峡上空乌云密布——不是大风,便是大雨。于是,他被迫宣布:“鹰袭”后延3天,改为8月13日。
8 月 12 日清晨,天气稍见好转,一支由 20 架战斗机①组成的德国突击小队贴着海面,偷偷接近了英国本土。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英国雷达系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