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近几个月以来,德国情报局一直都在秘密窃听英国无线电通讯和雷达使用情况。在窃听中,德国人吃惊的发现,英国利用部署在本土的“海岸低空搜索雷达网”,可以清楚地知道德军飞机出动情况,使德军丧失了至关重要的突然性。为了改变这个不利地位,戈林决定,在“鹰袭”行动前一天,首先就要摧毁英国雷达系统。

有意思的是,所谓的英国“海岸低空搜索雷达网”不知出了什么故障,居然没能搜索到这支低空飞行的德国突击小队。上午 11 时,12 架 ME110 战斗轰炸机在看见英国海岸的悬崖峭壁之后,指挥官在传话筒里说道:“第三中队,预祝成功。”这是突击队的出击信号,只见 12 架 ME110 立即分成 6组,呼啸着扑向了英国南部的 6 个雷达站。

当时,英国人设计的雷达站相当仓促——在这条极其重要的防御线上,他们既没有战斗机、也没有防空炮、甚至连防空洞都没有。

而雷达站的工作人员,又都是临时招来的“空军妇女后援队”的姑娘。她们就在雷达塔附近单薄的木板棚里工作,这些棚子建在浅浅的掩体内,只经过了简单的伪装,很容易被认出来——投得较准的炸弹,或者 20 毫米机关炮的俯冲扫射,都可以将这些木棚化为碎片。

毫无疑问,德国空军的袭击相当成功。当他们飞临雷达塔上空的时候,茫然无知的“空军妇女后援队”仍在木板棚里工作着。不过,这些姑娘们的表现令人动容,当雷达塔遭到袭击时,“空军妇女后援队”的成员没有一个想到逃跑,她们一如既往地向战斗机指挥部传送着情报。

德国人也不含糊,他们投下的炸弹摧毁了 6 个雷达站的地面建筑。在“喷火”中队赶到之前,这支突击小队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

返航后,突击小队向戈林报告说:“任务取得成功,敌人地面建筑被彻底摧毁。”实际上,他们夸大了战果。因为,真正遭到摧毁的雷达塔只有一个——经过英国工程师紧急抢修,在袭击仅仅 3 小时后,5 个雷达站又相继开始运转。

同时,英国人还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们从明码无线电中发出假信息,到处谣传雷达站已被炸毁,并在通话中装出惊慌失措的样子。

德国窃听人员当即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戈林,空军元帅得意非凡,也不怀疑其真实性。8 月 13 日,他下令:执行“鹰袭”。

①德国突击队为8架ME109护航,12架ME110悬挂最新实验成功的新型炸弹,其实就是潜艇鱼雷改装......Me110 是一种常规气动布局、采用悬臂下单翼和双立尾的飞机,细长机身前段有一个长长的纵列三座座舱,分别配置飞行员、通信雷达手和射手。两台水冷 DB605 型发动机对称地装在左右机翼上。

{SIMAGE}http%3A%2F%2Fimg1.laibafile.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546540380188342008%2FA%2F1%2Fm.jpg{EIMAGE}

最初,ME110 是作为战斗机投入不列颠空战,由于体型过大 速度慢等缺点 后来大多数被改为战斗轰炸机或轻型轰炸机

{SIMAGE}http%3A%2F%2Fimg1.laibafile.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546541280359714894%2FA%2F1%2Fm.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4 20:15

连载 161

戈林撒鹰

说来也好笑,8 月 13 日,近千架德国轰炸机编队刚一起飞,诡异的英吉利海峡上空再次刮起了一阵强风,风暴刮得战斗机编队歪歪斜斜的,根本无法形成护航队形。无奈之下,戈林元帅只得下令“取消既定行动”。

大多数战机在接到戈林的命令之后开始返航。只有那位有点愣头青的芬克上校,仍率领 74 架轰炸机在继续飞行。

凯塞林元帅用明码在无线电里呼唤了 N 次,才把 50 架护航的 ME110 叫回去。可那位死心眼的芬克上校不为所动,他亲自领航的 74 架轰炸机在完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飞向了预定目标。

估计,这位第一阶段总指挥,由于未得任何提升而相当憋闷。因此,他急于立功。可是,轰炸机一旦没有护航,就连傻子都知道这简直等于自寻死路。

凯塞林元帅当时肯定在想,完了,完了,这个轰炸机大队算是报销了。

与此同时,英国雷达系统已经搜索到了这支轰炸机编队。

可是,雷达站工作人员算错了迎面而来的飞机数量,把错误的情报送给了战斗机指挥部。

英国空军指挥部眼见德军只有这么一点儿飞机,完全没有当回事儿。于是,他们只派出了 12 架战斗机进行拦截。

英国雷达站的错误,彻底挽救了德国轰炸机大队的命运。

幸运的芬克上校率领的轰炸机群结成方阵,顶着战斗机的骚扰飞临了目标——伊斯特切奇机场。

当芬克上校穿过云层,看见伊斯特切奇机场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看见,大批“喷火”式战斗机整整齐齐的停在裸露的跑道上,伊斯特切奇机场一片安详。

芬克上校的炸弹很快让英国人安详不起来了。在随后的战斗中,德机只有 4 架被击落,但他们却摧毁了地面上 10架“喷火”战机,还成功的致使伊斯特切奇机场陷入瘫痪。

之后,芬克上校借助云层的掩护顺利返航。

这次堪称神奇的胜利让戈林大喜过望。8 月 13 日下午15 点 45 分,英吉利海峡突然放晴,信心满满的戈林元帅宣布:再次执行“鹰袭”计划。

附注:德国第 2、第 3、第 5 航空大队实力表:

第 2 航空大队总司令为凯塞林元帅。司令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兵力不详,归入第 3 航空大队统计数字)。

第 3 航空大队总司令为斯比埃尔元帅,司令部设在巴黎市郊。这两个航空大队共有 1232 架轰炸机、俯冲轰炸机 406架、远程侦察机 65 架、战斗机 1095 架。是不列颠战役的主力军团。

第 5 航空大队总司令为施登夫上将,司令部在挪威。他共有轰炸机138架,远程侦察机48架,战斗机37架。由于兵力太弱,这个航空大队基本起牵制作用。在 8 月下旬也提供了约100架轰炸机,以补充第2和第3航空大队的损失。

3 个航空大队共计:3021 架。

英国第 10、第 11、第 12、第 13 航空大队实力表:

第 10 航空大队总司令为布兰德空军少将,下辖 4 个中队,有战斗机 48 架,负责英国西部地区(北爱尔兰一带)第 11 航空大队总司令为帕克空军少将,下辖 22 个中队,有战斗机 228 架,负责英国东部(伦敦附近)

第 12 航空大队总司令为马洛里空军少将,下辖 14 个中队,有战斗机 168 架,负责英国中部地区,并随时支援第 10,11 航空大队。

第 13 航空大队总司令为索尔空军少将,下辖 14 个中队,有战斗机 168 架,负责英国北部地区(苏格兰)

4 个航空大队共计:648 架。

另外,德国飞行员是皇家空军的十倍。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4 20:24

连载 162如果说之前德国仅是试探性的进攻,那么现在,他们就是要彻底毁灭皇家空军了。下午 16.30 分,英军本土的大规模空战正式打响。德国第 2、第 3 航空大队出动了前所未有的 1500 架次战机——他们的轰炸机中队和战斗机护航队,率先袭击了英国南部从安普敦至泰晤士河口的目标,延伸战线长达 250 公里。

为了袭击南安普敦这个英国最大的港口,德国人投入了150 架轰炸机,并由一支 ME109 机队护航,皇家空军派出了4 个中队迎战德军。

在伦敦以东,德军轰炸了汉普郡和多塞特郡的几个机场。

其中,安多弗机场受到严重破坏。

在伦敦以西,德军一个轰炸机编队轻而易举地冲过了英军防线。低速单发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巧妙地利用英国东南部的云层来掩护自己。不过,他们的遭遇却很窘迫——虽然厚厚的云层让他们躲过了英国战斗机的拦截,可也无法找到英国空军机场。这只找不到北的轰炸机编队在空中“嗡嗡”的盘旋了几圈,直至燃油将要耗尽,也未能找到目标。

于是,“斯图卡”式轰炸编队转身向南,开始返航。但到泰晤士河上空后,他们碰上了一支英国战斗机编队的拦截。

这只英国战斗机编队刚刚打完了泰晤士河口血战,也在返航。

杀红眼的英国飞行员也不管自己弹药充足与否,冲上来便与德军拼命。“施图卡”式也毫不犹豫的投下炸弹,以减轻飞行重量。

然而,这样做是不够的——面对时速 600 多公里的“喷火”,“施图卡”俯冲轰炸机完全不堪一击。用皇家空军飞行员的话来说,它就会“像蜜糖招苍蝇那样”引来敌方的战斗机。而且,“施图卡”没有足够威力的炮火,更缺少快速转弯的灵敏度。因此,英国飞行员有足够的时间绕到“施图卡”的后面去进攻。最终,德国人以损失 9 架“施图卡”的代价,逃回了法国机场。

由于占据着数量优势,德国人根本不去计较这些损失。

6 点 15 分,86 架“施图卡”再次横跨英吉利海峡,发动夜间袭击。

此刻,英国战斗机几乎全部停在各个机场上加油,没有可以升空的部队。他们只能默默地地忍受着这支猖狂的“施图卡”施虐。在袭击中,德军成功摧毁了伦敦附近的迪特林机场,20 架英机在跑道上被摧毁,机库燃起了大火,基地司令也被炸死在指挥室里。

所幸的是,由于德方情报失误,这天遭到袭击的 5 个机场,都不属于皇家空军一线战斗机机场。包括彻底摧毁的迪特林机场,它是一个“海岸警备基地”,只有一些侦查教练机之类的老式飞机。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战斗机司令部逃过了一劫。反正不管怎么说,跌跌撞撞的英国人熬过了这一天,而德国人却欢欣鼓舞地以为英国空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深夜,当“鹰袭”统计结果出来后,凯塞林元帅向戈林吹嘘道:他们成功地摧毁了 6 个机场和其他一些设施,还消灭了地面几十架飞机,炸毁了几座工厂,并使南安普顿港陷入瘫痪。

这个夸张的情报让戈林异常亢奋,而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他的飞行员报给他的英国飞机被击落数字——那天晚上,德国最高统帅部发表的战报宣布:皇家空军有 88 架战斗机被摧毁,其中有 70 架“喷火”式。德国人自己的损失被定为 12 架飞机。

欣喜若狂的帝国元帅当即向全世界宣布:“鹰袭获得成功。”为了犒劳将士,他还下令,战区所有飞行员吃饭时加饮香槟酒!

庆祝的香槟酒是否喝的为时过早呢?

实际上,打肿脸还充胖子的德国空军这天损失的飞机数量是 34 架飞机,而不是宣传的 12 架。对于战斗结果,飞行员们心知肚明——为总结“鹰日”战斗的经验教训,德国情报部门私下里询问了飞行机组成员,交谈中他们得知,在那天的战斗中,有一件事给轰炸机部队留下了一个极为痛苦的印象,即:英国人似乎总知道他们在哪里,英国的雷达站根本就没有被摧毁。有些飞行员甚至牢骚道,“什么摧毁英国机场,我们只击中了跑道尽头的帐篷和小仓库。”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7 22:52

不好意思 更新太慢是因为最近放假实在没时间 什么小学同学会 初中同学会 就差没有幼儿园同学会了 去就是喝酒 也玩不出新意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7 23:14

连载 163

黑色星期四自认取得完胜的戈林打算再接再厉,继续加强空袭力度。

在他看来,皇家空军似乎只剩最后一口气了,只要再捅上一刀,就会断气。

参照戈林自己颁发的训令,作战重点最高原则为:“不分昼夜,不分地面空中,也不要受其他任何条件约束,应着重攻击敌军飞行部队。”

虽然这个作战原则看上去挺不错。但仔细想想,“不受其他任何条件约束”这句话简直就是胡扯——8 月 14 日,英吉利海峡的气候再度转劣,整个英国南部地区笼罩在一层厚厚的迷雾之中。似乎老天爷有意和戈林过不去,往往在会战最关键的时候跑出来砸场子。

也就是在这关键的一天,英国人修复了他们被摧毁的机场,疏散了多余的战机,并加强了作战机场的地面火炮。

尽管这一天没有大规模战斗,但战术性的袭击从未停止。

德国一些王牌飞行员就曾驾驶战机,在海峡上空到处猎杀那些游荡的英国侦察机。阿道夫·加兰德①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德国最早期的王牌飞行员,加兰德少校无疑是其中的异类。按理说,身为一名中级指挥官,他就应该安安稳稳地坐在办公室里指挥调度,而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升空作战。

可他就是闲不住,经常私自出击。

并且,加兰德私自出击的做法,并不是单纯地想要提升个人战绩。用加兰德自己的话说:“他要在飞行员当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为了训练新飞行员,加兰德甚至发明了一种几近流氓的战术——在整个 8 月份,加兰德常独自一人驾驶他的 ME109飞过英吉利海峡,勾引那些英国侦察机。当他发现一队皇家空军的侦察机时,就装着没看见一般,在附近上上下下地绕来绕去,但又正好在敌人的火力范围之外。

加兰德的做法无疑会让英国人砰然心动,误认为碰上了德国“菜鸟”。有许多次,英国人都抵挡不住这种诱惑。想偷偷的接近加兰德,希望能轻而易举地把他消灭掉。

这时,加兰德就马上调转方向,伪装着惊恐万分的往法国逃去。而那些头脑发热的英国飞行员,一般都会选择毫不犹地一直追过去。可是,加兰德总是保持在追击者前面一点的位置,既不让他们追上,又不会让他们丢失目标。一直等到英国人飞到理想位置后,加兰德便拿起他的无线电对讲机,通知那些守候多时的飞行新手道:“孩子们,你们的猎物来了……”

(简直把英国飞行员当猴耍嘛)由于这招实在太过阴损,英国飞行员们往往防不胜防。

人员的不断损失,甚至惊动了道丁上将。到后来,他不得不亲自出来干涉。8 月中旬,道丁便下了一道严令,“禁止飞行员在英国海岸滑翔距离之外追赶敌机。”他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说道:“我要活着的飞行员,而不是死去的英雄”。

阿道夫·加兰德的标准照。加兰德在整个二战期间的战绩为 104 架(全部是在西线取得),如果不是最终被升为战斗机总监,他的战绩应该更高,但也有可能在残酷的本土防御战中丧命。

{SIMAGE}http%3A%2F%2Fimg1.laibafile.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549279771877791682%2FA%2F1%2Fm.jpg{EIMAGE}

加兰德飞机上著名的涂鸦——一支抽雪茄的米老鼠,因为他本人最喜欢抽雪茄,他也是德国飞行员中,唯一在飞机上安装了可以点燃雪茄的打火机,算是开了次小灶

{SIMAGE}http%3A%2F%2Fimg1.laibafile.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549280370987141362%2FA%2F1%2Fm.jpg{EIMAGE}

戈林视察加兰德战果。据说一次戈林发现加兰德佩戴的橡树铁十字勋章上是假宝石,非常生气,他对希特勒进言道,代表德国最高荣誉勋章,怎么能用假宝石呢?后来,希特勒又再次颁发了一枚真宝石的勋章给加兰德

{SIMAGE}http%3A%2F%2Fimg2.laibafile.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549281871909927323%2FA%2F1%2Fm.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7 23:25

连载 164

黑色星期四(Ⅱ)

德国王牌飞行员悠闲的“猎鹿”只持续了一天——8 月15 日星期四早晨,英吉利海峡出现了罕见的好天气,暗灰色的天空豁然晴朗起来。每个德国飞行员都明白,大规模的空战又要开始了。

没错,戈林正是这样想的。他命令德国空军再次发动全面袭击。第 2、第 3 航空队所有战机全部升上天空,另外再加上这两个航空队百分之七十五的俯冲轰炸机和百分之五十的轰炸机。一共 1786 架次——这是不列颠空战爆发以来,一次性使用战机最多的一回。其余剩下的轰炸机留用于第二批进攻。

狂妄的戈林相信,最终消灭皇家空军的日子到了。

可当第 2、3 航空大队的战机刚一升空,柏林空军部突然发来一封急电,电令上写道:“因天气不好,停止进攻命令”。

由于当时德国空军部根本没有料到天气会发生变化,各航空队的指挥官都被戈林召到卡琳庄园开会去了。留在布鲁塞尔值班的空军参谋保罗·戴希曼上校完全没把这封电令当会事儿,他长时间地仰望天空后,得意的说道,“已经晚喽!飞机都在天上飞喽”。说完,他把电令一丢,干别的事去了。

在第 2,第 3 航空队出击的同时,戈林还玩了一个小花招——他命令施登夫上将的第 5 航空大队也一同参战。

这个命令对施登夫上将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要知道,第 5 航空大队自挪威战役以来,就无所事事地驻在挪威达 3月之久,早就闲的蛋痛。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派出了自己全部的空军。

事实证明,他将为此后悔一辈子。

因为施登夫上将的计划是这样的——他首先命令飞行员飞过北海,然后偷偷的越过苏格兰上空,最后,对英国东北部约克郡的机场和飞机制造厂发动一次突然袭击。

施登夫上将坚信,英国空军肯定已被第 2,第 3 航空队吸引住了,他的偷袭计划万无一失。再说了,第 5 航空大队从来就没投入过战斗,苏格兰上空一定十分空虚。

可是,缺少知识的施登夫上将根本就不明白,雷达的发明,已经让所谓的空军偷袭成为了“过去式”。可以肯定的说,这位老将军的思想还停留在 10 年以前。

实际上,他的飞机至少在到达苏格兰上空前一小时,就已经被雷达跟踪上了。道丁上将立刻急掉驻扎在伦敦附近的第 11 空军大队,与苏格兰防区一直没有参战的第 12,13 大队合兵一处,在德国空军必经之路设下重重埋伏,等待第 5航空队大驾光临。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8 00:02

连载 165

黑色星期四(Ⅲ)8月15日下午13时45分,第5航空大队第一波共65架轰炸机,在 ME110 的护卫下,于 4500 米的高度上飞行。

当时,海面上漂浮着一层薄雾,能见度良好。真可谓偷袭的好日子啊!

正当机群飞离苏格兰还有 40 公里时,德国飞行员突然看到,在顺着阳光的位置,一队“喷火”正向他们急速俯冲而来。大吃一惊的德国飞行员并未惊慌,他们结成圆形方阵,企盼能强行冲过英机的拦截。

当时,飞在这个编队最前面的是大队长雷斯特曼上尉,他的任务是侦听英国战斗机之间的通信联络。他想以此为突破口,掌握英国空军的防御体系。从而制定德国轰炸机相应的战术及飞行航线。

可是,还没等他侦听清楚什么内容,英国的一架“喷火”式战机就顺着阳光向他扑来。雷斯特曼还没来得及加入方阵,就被对方密集射击的子弹击中,雷斯特曼上尉在对讲机的最后一段喧嚣记录是这样的:

“左侧发现喷火式战斗机!”

“敌机正从太阳方向飞来!”

“我被敌机击中……!”还没说完,他的飞机就冒着浓烟,尖叫着一头栽进大海。

轰炸机编队与指挥部的无线电通讯就此中断。

还没等德国飞行员回过神来,另一支英国飞机从背后向德机发起了新的攻势。事实上,英军战机已经远远超过了德国战斗机加轰炸机数量的总和。一架架德国飞机冒着浓烟栽进了冰冷的北海之中——他们连招架的力气都没有。

更让德国飞行员感到痛苦的是,英国战机仍在源源不断的增多。体积庞大的 ME110 压根就不是“喷火”的对手。而唯一能与“喷火”勉强一搏的 ME109,也因挪威——英国的航程太远,未参与护航。此刻,ME110 连自保都成问题,更谈不上护航了。几乎在顷刻之间,这只队伍就被打垮。

现在,ME110 护航队考虑的问题不是如何保护轰炸机了,而是如何逃命——他们的编队被打乱,英国战机正在追击四处逃窜的“容克大妈”轰炸机,天空出现了一幅幅“一边倒”的追逐场面。

位于护航队尾部的 ME110 驾驶员里希塔中士也无心恋战,开始溜之大吉。可还未转向,从后面袭击的“喷火”就击中了他。里希塔中士因机枪子弹击中头部而失去了知觉,飞机一个倒栽葱向下坠去。

座在里希塔中士后面的一位哥们眼见大事不妙,也顾不上同僚友谊,他双脚一蹬,跳伞逃命去了。可是,这位哥们命不好,因为,里希塔中士又突然清醒过来,在高度刚掉到云层下面时,他又重新控制了飞机。尽管头部大量出血,他还是努力控制飞机,飞过北海,迫降在丹麦埃斯堡城外的一处空地上。而那位跳伞的哥们却从此失踪,下落不明。

就在里希塔中士降落在丹麦的同时,施登夫上将仍在挪威指挥部里焦急的等待着消息。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他才亲眼看见自己的战机冒着一串串黑烟,狼狈地逃了回来。

这次战斗,他们一共就损失了 22 架轰炸机,及 7 架战斗机,却连英国本土的边都没摸着。而英国空军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大胜仗——未损失一架。

可以想象,这样的结局足以把施登夫上将气晕过去。特别是他轰炸机损失,就占了第 5 航空大队全部轰炸机数量的20%(总数 138 架)。更让他眩晕的消息还在后头呢——戈林电令:由于偷袭失败,第 5 航空大队自此退出不列颠战役。

剩余的100架轰炸机全部拨给第2航空大队,以补充第2航空大队的损失。

也就是说,第 5 航空大队仅此一役,就彻底退出战斗,回挪威养伤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8 00:08

不列颠战役造字造的蛋痛,不带劲,前些天看一本东线的书籍惹的我有一些冲动。啊,传奇的东线,好久能写到你哪儿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8 00:14

我查了一下,那位跳伞的哥们名叫盖斯黑卡 真是个倒霉蛋 掉进北海鬼大爷能救他啊。我在想象,这位哥们在空中缓缓下降时,突然看见自己的座机再次发动后的表情。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08 00:20请问 LZ,德军在二战中的王牌飞行员,驾驶的是 ME109吗???

大多击落英国的,还是毛子的 ????

=============================================== ============

对,牛 B 哄哄哈特曼击落 352 架敌机的战绩多数在 ME109取得的,毛子飞行员由于初期的损失太大,后来补充的经验不足,完全是被虐。所以,德国普通飞行员在东线击落敌机几十架的比比皆是,击落 100 架以上的,德国飞行员中就有107 个。加兰德在西线取得 104 架的战绩很不简单,毕竟盟军飞行员的素质比毛子高多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11 16:02

连载 166

专家说……在第 5 航空大队铩羽而归的同时,第 2、第 3 航空大队的袭击却取得了成功。从早晨至夜间,“斯图卡”和“容克大妈”依次来往穿梭于英吉利海峡,轮番轰炸皇家空军的机场、炼油厂,以及地面设施。从泰晤士河口至伦敦远郊的比金山,在长达 300 公里的战线上,空战一直都未曾中断。德国空军数量上的优势,在这一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面对庞大的德国机群,道丁上将实在是派不出太多的战机。特别是在主力空军被派往苏格兰阻击第 5 航空大队后,留在英国南部的战斗机中队屈指可数。英国飞行员往往是刚经历一场战斗,返回基地加满油后,就守在飞机旁,寥寥草草地吃两厅罐头。一旦出击铃声响起,他们又得继续升空作战。飞行员平均每天出动 2 次以上,已经成了极为常见的事情。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数量庞大的“英国国民自卫军”终于找到了事情做—— 他们浩浩荡荡,漫山遍野地搜索跳伞的德国飞行员。一般来说,德国飞行员中鲜有抵抗者,他们悠闲地抽着烟,坐在原地等着英国人来俘虏自己。他们始终坚信,被俘只是暂时的,德国陆军不久就会打上英国本土。

特别是某些曾在法国被击落,后又因法国政府投降,得以释放的德国飞行员。这种被俘经历,他已经遭遇过一次了。因此,这些死不悔改“老油条”们狂妄地对着蜂拥而至的英国人叫嚣道:“你们别得意的太早,元首迟早会把你们统统杀光!”

(被击落了都如此嚣张,实乃世所罕见)

这一天,德国空军的袭击一直持续至深夜很晚才最终消停。当精疲力尽的双方飞行员收兵时,德国空军已累计派出了 2100 架次战机。其中,有 520 架次是针对皇家空军及其设施的空袭。德国人宣称,皇家空军有 12 个飞机场陷于瘫痪,99 架飞机在空中被击落。英国人也欢欣鼓舞地宣称自己重创了敌军——“皇家空军起飞 974 架次(实际 746 架次),击落敌机182架。”

与往常一样,以上都是注过水的数字。8 月 15 日双方实际损失数据为:德国空军 75 架,皇家空军 34 架。

当然了,打肿脸充胖子的德国空军一如既往地宣布自己是胜利者。8 月 16—19 日,德国空军每天早晨总是很准时地来丢炸弹,晚上又准时地“鸣金收兵”。这几天的气候又是出奇好,德国空军每天出动战机,都能维持在 1500 架次左右。而皇家空军采取轮番出击的战术,每天也勉强拼到 800架次左右(这算是皇家空军的极限了)。

不过,德国空军想靠这种战术来消灭敌人,似乎也不现实。虽然从数量上看,德国飞行员几乎是皇家空军的十倍,出击架次也维持在对方两倍以上。但德国轰炸机是由 4 名机组人员驾驶,而英国人的战斗机是单座。并且,皇家空军也拥有内线作战的优势,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位德国飞行员在英国上空被击落,那等待他的命运只有两种——被乱枪打死;或者被俘虏。但英国飞行员的情况就不同了,只要他们跳伞成功,第二天就可以领到一架新的战斗机。

与此同时,稀里糊涂的德国情报部门也帮了英国人的大忙。8 月 16 日,德国情报部门估算,皇家空军前线战斗机已降到了 300 架。

四天之后,情报专家又向戈林报告说:“皇家空军在这期间损失 160 架战斗机,现在,英国人剩下的已不足 150 架了。” 最后,这些专家一致推断出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结论,他们宣布:“皇家空军已不再是一支有威胁的防御力量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11 17:33

连载 167

事实证明,无论在哪个国家,专家说的话,一律都不能相信。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皇家空军仍拥有一线作战飞机 750 架,除去休假人员,他们的飞行员也总能维持在 500人左右。

最初,戈林相信了专家的结论。这也是为什么他情愿顶着每天损失 100 来名飞行员的代价,持续不断空袭英国的原因。他始终相信,“快了快了,再忍忍吧,挺过这两天就胜利了。”因此,在这个荒谬数据的指引下,德国空军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大规模的空袭一直持续到了 8 月 19 日。但是,戈林毕竟不是傻子,因为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每当他的轰炸机飞过英吉利海峡时,专家口中那个“快要崩溃的皇家空军”总能派出大量战机,毫不留情地将他的轰炸机击落下来。有句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可戈林先生现在的遭遇是“舍得了孩子仍套不着狼”。

8 月 19 日,戈林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不满了,他也不再相信专家们的数据了。他知道,皇家空军远远还没有被消灭!

就在那天的中午,空军元帅把一大批对英作战的航空团团长召集至卡琳庄园。一开始,戈林的态度挺温和,他还特意邀请这些前线指挥官们美美地吃上一顿丰富的午餐。

可是,午餐结束后召开的会议上,戈林突然性情大变,他粗声粗气地横加指责道:“之所以损失惨重,是由于你们犯了错误,并且,你们空袭的战术也有问题!”言下之意,作为空军元帅的他,似乎一点儿责任都没有。

戈林先生的思路是这样的:他自己制定出的作战计划一旦成功,功劳就全归他。如果失败了嘛,那责任都是你们在座的各位①。

戈林这种不讲理的态度,各指挥们早就习以为常,他们默默的听着,从不反驳。戈林一看没人提出异议,更为得意,他像教训小学生一般夸夸其谈地继续说道:“只要轰炸机拥有足够多的战斗机护航,就不会遭受如此严重的损失。”他说:“一部分战斗机应先行一步,以扫除轰炸目标上空的威胁。每批次的轰炸机必须要有战斗机的护航,禁止单独出击。”并且,他还要求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一起向目标俯冲,以确保轰炸机投完弹后的安全……

戈林的这些要求,听的那些航空团团长们面面相觑。他们疑惑的是,现在能够作战的飞机在不断减少,补充又跟不上来②。元帅说的固然正确,但问题是,我们到哪儿去搞那么多的战斗机呢?可是,戈林从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会纸上谈兵。他宣布,战术一定要修改,他还下令,“暂停一切空袭行动,等待具体战术完全修改之后,再进行第二轮袭击……”为了掩盖失败,戈林又玩起了他的老花招——会议结束后,戈林对外界宣称,“由于天气原因,鹰袭暂停数日......”

还别说,戈林这招确实管用。世界舆论都没人怀疑德国空军是因为损失惨重才被迫停止的。就连英国飞行员都相当诧异,咦,德国佬怎么不来投炸弹了?当时,也只有丘吉尔老先生在四处宣传“英国空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笑的是,这句实话几乎没人相信。由于受到德国空军“战无不胜”神话的影响,那些丘吉尔口中的“美国朋友”都不怎么相信英国空军的战绩。

后来,丘吉尔只好把新闻记者带到空军中队去进行采访,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有时候,丘吉尔的这种做法甚至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譬如 8 月 21 日,丘吉尔就派人四处收集那些被击落的德国飞机残骸。那一天,当飞机生产部报告说,“我们在陆地上找到了八十架飞机残骸”后,丘吉尔大为兴奋。他立即将这一消息公布于众,那架势,简直恨不得把飞机残骸全部堆积起来,等着美国人来检阅一般。

一直到十年之后,丘吉尔仍对此事耿耿于怀,他恨恨地写到:“美国公众的不信任态度,使人感到憎厌”。

但丘吉尔也明白,这是不得不表演的外交手段之一。为了抱上美国大腿,一点儿冷眼还是忍忍吧。

①当时供职为第三航空大队作战部部长的维尔纳·克赖佩空军上将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就算在会战最关键的时刻,戈林也从不呆在自己指挥部里,他那些稀奇古怪的头衔,几乎让他忙的抽不开身了。”(譬如参加德国“狩猎节”开幕仪式,某某博物馆的庆祝晚宴等等) 但是,一旦前线吃了败战,戈林绝对会在第一时间跳出来横加指责,并声称失败原因是因为没人理解他的战略意图才导致的。

②德国空军指挥官们估算,如果要满足戈林元帅提出“全面护航”的要求,那他们起码得拥有 4500 架以上的 ME109战斗机。可是,他们只有不足 1000 架的 ME109。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11 18:02最近好朋友耍女朋友了 那位女的也是酒鬼 没事就拖着一大群朋友找酒喝 现在脑袋还晕着呢,过段时间她去上班就好了,更新的慢请见谅 有空一定加快速度 争取今年写到北非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11 18:08与陆军相比之下,当时的德国情报部门差劲得可以了,东线的情报也是一塌糊涂,这是后话了。

=============================================== ============ 顶,当时陆军统帅部估计苏联只有 150 个师,也就是说比德国多一点点而已,可一踏上东线 他们就数出了 360 个以上的师级编号 这还不包括那些独立旅 古德里安在他1937 年出版的书中估计苏联有 1 万辆坦克,这还是保守估计,因为再往上写出版社就不出版了(说他造谣)可战争爆发了才知道苏联有2万辆坦克希特勒曾在1941年8月对古德里安说,早知你书中的数据是正确的,我就不会发动这场战争了,当时就把古德里安听的晕晕的,你现在后悔有毛用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13 17:24

连载 168

晦暗不明的战争

德国空军长时间的“消耗战”让希特勒备感挫折。在 8月中旬的时候,希特勒把时任空军总监的米尔契元帅召进总理府,他大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就连打败英国空军这项基本任务都没有达到?”

是啊,1 个多月过去了,你们空军到底干什么吃的?

元首的诘问让米尔契元帅瞠目结舌。米尔契先生冤枉得很啊,他只是个空军总监,换句话说,是负责后勤工作的。

对于前线局势,他并不了解多少。按理说,这种纯军事上的问题希特勒直接询问戈林就行了。可是,为了顾及戈林的面子,希特勒从未这样问过空军元帅,呆在柏林的米尔契反倒成了戈林的代言人,关于空军的一切,希特勒都把他召来问东问西。

就在米尔契元帅不知如何回答之际,希特勒接着说道(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自嘲) 他说:“莫斯科对目前战事发展很不满意,他们多么希望我们流血至死呵”。

这句玩笑话算是给米尔契元帅解围了。他并不知道,希特勒的心思早就不在“海狮计划”上面了,而是在更遥远的东方。

虽然希特勒并未当面责备戈林。但可想而知的是,米尔契元帅肯定把元首的质疑,报告给了他的上司。如今,德国陆军正在法国沿海地带没日没夜地训练登陆作战;海军的登陆舰艇也齐聚英吉利海峡各港口。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可是,东风在哪儿呢?实际上,整个第三帝国高层都被戈林给忽悠了。他们并未看出,戈林的“鹰袭”其实已经违背了“海狮计划”的基本蓝图。因为从战略角度而言,“海狮计划”是一次海陆空三军互相配合的行动。但沽名钓誉的戈林偏偏指望仅用空军就能击败英国。

更可气的是,戈林并未点破他的想法。他当然不会站出来说,你们陆军和海军都别操心了,用我们空军就够了。所以,陆军和海军此时仍蒙在鼓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没日没夜地准备工作实际上已经沦为了“无用功”。

可以这么说,德国三军此时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盘散沙,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①三心二意的希特勒也不肯出来主持大局——这应该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在法兰西战役的时候,希特勒总是跳出来横加干涉、指东划西。可如今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又变成了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①个人认为,“海狮计划”暴露出了德国三军内部惊人的组织缺陷。这三个军种都有自己的总司令,也拥有自己的参谋部。看似规模庞大,作风严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三个参谋部的权力太大,又属于平级机构,谁也管不住谁。

他们互不干涉,各自为政。他们的军事计划,属于最高机密,不向其它军种公开。假如元首不过问,他们连希特勒也懒得告之。如今,希特勒真的不过问了,于是,这三个军种就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了。

先说陆军吧。当时,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整天琢磨的问题是: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击败英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见《第三帝国的兴亡》 “如果入侵成功”这一章节,这里有关于陆军参谋部的详细入侵计划)再说海军吧。其实从一开始,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就对“海狮计划”充满质疑。他的一门心思,早就扑在“大中东”战略上面了。8 月份,雷德尔曾把一份海军参谋部自己捣鼓出的“中东计划”,交与希特勒审视。但希特勒只瞄了一眼,就把雷德尔的“中东计划”锁进了保险柜。

而空军呢,又总想把“海狮计划”变成自己的独角戏……好了,德国三军各自的小算盘大概就这么着吧。可以看出,只有陆军的计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狮计划”。而其他两个军种的计划,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由于三方保密工作做得实在太成功,这三个军种都不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加之希特勒对俄国问题走火入魔。于是,这个严重的战略分歧就一直没人发现,也没人点破……一个国家,四个大脑,四种战略并存,真是有趣得很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14 04:32

连载169新一轮的“鹰袭”思想很混乱,问题很复杂。但是,这场针对英国的战争还是要接着打下去的。希特勒虽然老想着和俄国干架,可他毕竟不傻,两线作战的教训,是他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也知道,在没有解决英国的情况下贸然与俄国开战,他的将军们,肯定也不会同意。因此,针对俄国的军事计划,顶多算一份军事备忘录,知道此事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善于揣摩元首心思的凯特尔元帅这样写道:“从表面上看来,元首好像非常热心消灭英国,并全力投身准备工作。

为此,他曾要求对准备工作随时作出改进,以加速其进程。

但是,我却有这样的印象,那就是,一旦真正要实施这个计划时,他又怀疑起来,举棋不定了。他十分清楚要冒何等巨大的风险,也明白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久而久之,举棋不定的希特勒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一个与戈林不谋而合的想法——仅凭空军就能击败英国。

希特勒原话是:“即使不入侵,英国也能降服”。 能登陆英国固然是好……但是,如果不经入侵,就能取得廉价胜利,那当然就更好了。总的来说,希特勒不想“交学费”,他既想打败敌人,又不舍得花本钱。

于是乎,从 8 月下旬开始,“海狮计划”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纸空文。能否取胜,还是要靠戈林空军。绕来绕去,话语权依然在戈林先生手中。

那么,戈林能肩负起如此重任吗?

戈林的回答是:我能。

8 月 21 日,也就是“鹰袭”暂停后第三天,懒惰成性的帝国元帅来到了法国北部前线。德国空军屡屡受挫,使他满腹疑问。皇家空军的战斗机主力从哪儿来的?怎么没把它们从隐藏的地方找出来?皇家空军的军需工厂和维修站怎么总也炸不完?

更使戈林感到不满的是,他的前线指挥官们,对于这些疑问也是一问三不知。情报部门不断发布一些自相矛盾的解释,他们一会儿说,皇家空军濒临崩溃。一会儿又说,皇家空军仍未被消灭……

戈林的做法很直接—— 一个字:“骂”!

当戈林抵达前线机场的时候,他就将这个地方的空军军官和飞行员全部召集起来,狠狠地臭骂一顿。而且,戈林的战斗力极为彪悍,他可以从一个机场,转骂到另一个机场。

短短 2 天时间,他就把前线所有官兵骂了个遍。

戈林这些喝斥,言语中充斥着:“懦夫”、“胆小鬼”等字眼。迫于戈林的淫威,德国飞行员们只能默默忍受。当然了,戈林的“骂街”并不是一帆风顺——那些胆子大的,像阿道夫·加兰德,就敢起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基本情况是,戈林骂一句,他就顶一句。

最后,当怒气冲冲的戈林问道:“你们到底怎样才能击败皇家空军时”,加兰德争锋相对地答道:“给我一支‘喷火’战斗机中队”!

戈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10-17 16:03

连载 170

一个崭新的开始赫尔曼·戈林是一个坚信胡萝卜加大棒策略的人。

对于立功者,他绝不吝啬任何荣誉性的勋章,甚至物质上的奖励。但他们稍遇挫败,戈林就会破口大骂,绝不留情。总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