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斯大林那不可理喻的固执再次起了“神效”。
去年的时候,他拒绝相信任何关于德国将要进攻的事实……如今,当一架带着“秘密文件”的飞机坠落在他跟前时,他仍然拒绝相信(疑心病太重)。
因此,德军于 6 月 28 日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一线展的进攻(代号“蓝色一号”),完全出乎俄国人预料。鉴于西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损兵折将,想要抵抗根本是不可能的——他们甚至无力建立起一道绵密的战线。
就这样,在时隔半年之后,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再次转动起来!一名来自大德意志师的士兵在日记中写下了当时的感受:“就在进攻发起前半个小时,蒙蒙薄雾弥漫了整个战场,但德军的炮火依旧按时响彻了天际。炮口的火光更是忽隐忽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壮观的画卷,其中火箭炮弹的‘身形’最为漂亮,每次怒吼着滑过长空,瞬间总会在半空中留下一道狭长的青烟。一眨眼的工夫,敌军阵地就被淹没在漫天的烟雾和灰尘之中。这并不是结束,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带着它那特有的刺耳的蜂鸣声出现在了天际,很快整个地区就将完全被斯图卡投弹的嚎叫声和航空炸弹着地时的爆炸声所充斥……每个即将参加战斗的德国士兵都躲在战壕里静静地观看着这几百米外从天而降的毁灭,他们感觉到大地在颤抖,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不断上升,但只要当他们看到周围有一个人跳出了战壕,这种紧张就会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士兵们迅速舒展自己的身体,抓紧武器和弹药先后跳出战壕,跟着各自的班长或是排长散开队形向前冲锋”。
德国人预料,苏军一定会像以前那样拼死战斗,至死方休。可是,当大众牌的运兵车和“时髦”的宝马军用摩托在刺鼻的烟幕中碾过一个又一个壕沟时,所有人都放慢脚步,等待着预料中的红军反击。他们等了良久,结果什么也没等到,直到侦察兵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报告说,俄国人已经放弃了阵地——他们逃跑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3 03:12
连载 419
命运攸关的决定苏联人确实跑了,而且跑得很快。以至于德军怎么都追不上。进攻一开始,希特勒就明确指出,各装甲师师必须不停地前进,彻底歼灭苏军,并尽快达到顿河流域,“合围和歼灭顿河河曲西岸的苏军”。关键点在于:德军须得在苏军溃兵之前赶到那里,封闭顿河的桥梁、渡口、河港。如果此战略取得成功,顿河西岸的苏军就全完了!(一口气断掉苏联两个方面军的后路,元首胃口忒大了)
但是,博克根本不听,总按自己的战略出牌。元首命令他冲向顿河,“并以此河为界,合拢钳口”。他却将元首的命令置于不顾,撒丫子野跑,一口气冲了 170 公里,越过顿河,剑锋直指沃罗涅日。沃罗涅日是俄国的一座大城,人口接近200 万,一名醉心于猛追的坦克连长带着 15~20 辆坦克,由俄军手中夺下一座尚未毁坏的桥梁,轻而易举占领了该城。
从战术上来说,这是值得称赞的,但从整个战略角度考虑,实在错得离谱——有谁见过只撒网不收网的?!结果,2 个装甲师在那里逗留了整整 48 个小时,浪费了珍贵的时间。
元首气急败坏,严令博克南下,以顿河为依托,横扫顿河西岸。结果博克推三阻四,对元首的战略产生了质疑。等到 7 月 7 日再扎紧这个口袋时,已为时太晚。苏军西南方面军与南方方面军在了解到有被合围的危险后,已全面撤过顿河.后来,一名苏军的高级战俘说出了实情:顿河以西已没有苏军部队了(收网太晚,鱼跑了!)——德国的空中侦察亦证实这一点……结果到头来,德军虽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光遗弃在战场上的坦克就超过了 1200 辆!!但俘虏的士兵却少得可怜——至7月8日,南方集团军群只集拢了73000名战俘,简直不值一提。
表面上看,德军这有声有色的迅猛进军好似再次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只要进一步分析,这种战果就黯然失色了。俄军各集团军虽然士气低落,一溃千里,但他们并未被全歼在顿河流域,损失也不过 8 万人。很明显,斯大林已经从哈尔科夫的惨败中汲取了教训,不再采取坚守到底的典型战术,而是主动撤退,保存实力。7 月 30 日,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上,新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便抛出了那个著名的论点:把红军主力撤到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和高加索一线,旨在迫使德军再打一次冬季战争!(夏天不陪你玩,冬天再来桶你小屁屁)这时,德国统帅部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当性情暴躁的元首质问陆军为何只抓到这么一丁点儿俘虏时,陆军却狡辩说,捞到俘虏甚少这一事实证明了红军已濒临灭亡——斯大林的预备队已经消耗殆尽了!!!
毫无疑问,希特勒轻而易举便相信上了这个论调。7 月晚些时候,他在一连串指令中宣称:经过三个星期的战斗,实际上已达到了他为南线规定的所有指标。对铁木辛哥的行动比预期中“好得多、快得多。”总之,斯大林只剩下残兵败卒,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团了……
于是乎,希特勒头脑发热,动辄起劲热心。他临时改变部署,从根本上违背了第 41 号指令的行动准则:他撤消了原南方集团军群番号,将南方集团军群的 86 个师(包括 24个小跟班师)分割为“A”和“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李斯特元帅指挥, “B”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他们兵分两路,沿着两条不同的轴线前进,一路向南,指向高加索油田,一路往东,进攻斯大林格勒。
后来,陆军人士又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纷纷指责希特勒愚昧无知,在指挥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即:忽视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两地用兵,毁了我们整个的战局。他们说得声泪俱下,恨不得一头撞死在墙上。但他们恰恰忘了,告诉希特勒苏联已经完蛋了的,正是他们自己。元首一向是激进派,如果斯大林后备力量真的趋于枯竭,分兵两路——哪怕分兵三路,也是没有错的。
可是,直到 8 月 2 日,也就是分兵一个月后,哈尔德才向元首吐露了实情。据富勒将军记载:7 月份的一个月里,斯大林就重新组建了 54 个步兵师和 56 个装甲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地区仍能集结 150 万人的兵力,而在高加索地区还另外有 50 万人。
那一天,“哈尔德以坦率的态度承认了早期的情报是估计低了”,他还特别提到,苏联在乌拉尔工业区每月可量产1200 辆 T-34 坦克。希特勒可怜地抓住以前的情报不放——他在俄国的战略都是以这个数字为基础的。他坚持认为情报部门一定是受了俄国人的愚弄。元首说得飞珠四溅(据戴维·欧文记载),“他口角中流着白沫,手指紧紧地握成了拳头”,“我,一个最伟大工业国家的元首,我,一直在一个最伟大的天才帮助下实施军备生产,”(指后勤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我,一个发动了使全球为之震颤的攻势的人,我流血流汗地干,每月才生产 600 辆坦克。而你竟告诉我斯大林生产 1200 辆!”总之,分兵两路已成既定事实。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德军必须要同时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而且要一气呵成。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3 03:3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3%2Fmiddle%2F80038001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后来,人们总是纠结于德军为何无法攻克斯大林格勒,却往往忘记了一点——分兵。如果南方集团军群不分兵高加索,斯大林格勒早就拿下了。很明显,德军两路大军以一个“八”字形越走越远。他们越是往东,就越分散,左翼就越发的暴露无遗,很容易遭到苏军的逆袭。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3 03:35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3%2Fmiddle%2F8003806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3%2Fmiddle%2F80038074_22690445_middle.gif{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4 02:04
今天累了个半死终于把这个帖子搜出来了,没想到竟然是因为改名了?LZ 啊,你什么时候改得名字啊
~~~~~~~~~~~~~~~~~~~~~~~~~~~~~~~~~~~~~~~~~~~~~~~
~~~~~~~~~~~~~~~~~~~~~出书后就改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4 02:05
斯大林格勒战役我看过包括电影在内的好多版本,但是都只是强调着这战役本身的血腥及重要性,看不出来苏德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及原因,希望楼主的文章能够反映出这一原因及过程。
~~~~~~~~~~~~~~~~~~~~~~~~~~~~~~~~~~~~~~~~~~~~~~~~~~~~~~~~~~~~~~~~~~~
希望我能做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4 02:07
德国的情报部门在二战时是出了名的烂,开战前就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情报总长卡纳里斯将军本身就是与英美不清不楚
~~~~~~~~~~~~~~~~~~~~~~~~~~~~~~~~~~~~~~~~~~~~~~~~~~~~~~~~~~~~~~~~~~~~~
因为情报总长就是反希特勒组织的核心成员,还是上将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4 02:10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4%2Fmiddle%2F8012319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今天看了一些资料 读到有趣的地方直接喷了... 这是1941 年美国报纸上希特勒的形象——他们硬说这是阿道夫的童年照。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4%2Fmiddle%2F8012320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事实上这才是希特勒的童年照片,美国佬真会黑人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02:52
连载 420
斯大林格勒绞肉机
——“B 集团军群”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现名伏尔加格勒),坐落于伏尔加河下游,俄国内战期间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斯大林率领红军守住了这座城市,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匪军。
此后,三个人都声称打退白匪军是他们共同的功劳。斯大林掌权后,便篡改了历史——经过苏共御用文人不断加工演绎,“察里津保卫战”便成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所有功劳都归于斯大林名下。五年之后,为了纪念伟大领袖所取得的“不朽战功”, 苏共中央决定将察里津市易名为斯大林格勒。
从表面上看,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B 集团军群”无疑是最强大的,它下辖有 6 个集团军。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肥皂泡。因为在这 6 个集团军中, “轴心国小伙伴”就占了其中三个,它们包括:匈牙利第 2 集团军、意大利第 8集团军以及尚在组建中的罗马尼亚第 3 集团军。
鉴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向来都是世仇,因此必须分开——将意大利军队穿插其中。它们的任务是:掩护“B 集团军群”不断延展的左翼,保障后勤线路安全。而剩下的三个德军集团:第 2 集团军(魏克斯)、第 4 装甲集团军(霍特)以及第 6 集团军(保卢斯),则应“直接越过顿河河曲,扑向斯大林格勒”。
起初,“B 集团军群”的进展非常顺利。由于刚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吃过德军一记闷拳,许多苏军中级指挥官也突然开窍了——生怕部队再陷入合围。他们往往在没得到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撤退,上级也出乎意料的不去追究这些指挥官的责任(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与往常一样,不论德国人怎样拼命追赶,他们照例追不上逃遁的苏军。苏军熟悉地形和环境,又无重型武器牵挂(早丢光了),故而行动迅猛,逃跑起来特别方面。当然,“德军始终追不上苏军”最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德军本身。大家应该记得,在 1941 年时,德国国防军中尚有“装甲集群”这样的编制(如著名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霍特装甲集群)可是现在,这样的编制再也找不到了,而是换以“装甲集团军”这样的番号。
从字面上看,“装甲集团军”特有气势,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实际上,不过是将装甲师与步兵师混搭的产物;外又增加了马匹与炮兵的比例;这样看似拉风,却大大降低了行军的速度。
但是,德军在攻克沃罗涅日之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03:13
连载 421
斯大林格勒绞肉机
——致命的延误前文说道,希特勒不允许夺取沃罗涅日,原因是该城为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地盘(该方面军掩护着图拉——沃罗涅日一线)是连接西方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桥梁”。
不出元首所料,博克执意夺取该城,无异于捅了一个马蜂窝——没错,斯大林允许撤退。但人总是有底线的嘛。当两个方面军结合部之间受到威胁时,斯大林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他认为,“预料中向莫斯科的进攻开始了”,于是大为愤怒,连吓带骂,严令戈利科夫将军夺回沃罗涅日。
面对苏军猛攻,德军左翼压力倍增,魏克斯第 2 集团军很快被卷了进来,紧接着,匈牙利第 2 集团军也陷入了这个“无底陷坑”,轴心国军队不得不在沃罗涅日——奥廖尔一线组织纵深梯次防御,日以继夜地承受着俄军由正面和北翼实施的强大反冲击。
这时,元首的愤怒可想而知了,他将满腔怒火全都集中在博克一人身上。瓦利蒙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希特勒)怀疑一切,到处吹毛求庇,训斥怒骂……整日都是与冯·博克之间极不愉快的通话”。据说,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博克本人,他反对希特勒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更反对将南方集群一分为二。简而言之,“从根本上反对希特勒的战略”(无异于打元首的脸)。
元首脾气再好,也终于忍无可忍。7 月 13 日下午,凯特尔打电话给博克,通知他将 B 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交给魏克斯,他力劝博克告病辞职。博克极为愤慨,要求澄清免职的原因,凯特尔一时语塞,竟告诉他,“希特勒对 B 集团军群的油料补给安排不满……”这当然是不成理由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7 月 15 日,魏克斯接过 B 集团军群指挥权,博克解职,并被勒令退出现役,之后再未获任何录用。后来,希特勒对人事局长施蒙特说,博克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仍然钦佩这个人, 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他只能同那些不折不扣执行命令的将军们合作”。
鉴于德第 2 集团军被钉在原地不能动弹(有趣的是,我发现第 2 集团军永远在东线扮演打酱油的角色……) 真正有能力继续前进的只剩下霍特和保卢斯了。
可是,就在这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做了一件至今都令许多史学家迷惑不解的事: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 17 日命令霍特第 4 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 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 1 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
这样,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第6 集团军了。而保卢斯第 6 集团军的动量却又赖于第 4 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如此一来,第 6 集团军的“能量”再也没有了,从而放慢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步伐。
人们常说,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800 年前,蒙古大军西征途中,主帅旭烈兀突然班师回朝,只留下一支偏师西进,结果为埃及军队所击败。现在,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也终于毁掉了他自己设定好的战局。
“其实,A 集团军群根本不需要什么协助的,”克莱斯特后来对李德·哈特这样说道:“他们来支援我反而堵塞了正在使用的道路”。十多年后,克莱斯特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整整两个军团,数万辆机动汽车挤在极为简陋的俄国道路上,大雨一落下,路基就全部垮了,结果越帮越忙。
最后两个军团只得停止前进,来疏散数以万计的车辆,导致部队的路程至少延误了一个星期。李德·哈特后来在啊《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尖锐地批评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进攻的第 4 装甲集团军不改变行军轴线,那么在 7 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攻克斯大林格勒了……”至此,希特勒也后悔不迭,发现自己干了蠢事。为了亡羊补牢,8月1日,霍斯第4装甲集团军再次归还B集团军群指挥,调回斯大林格勒方向(毫无疑问,这是德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最扯淡、最令人发指的调动了)。
但是,时不我待……等到霍特回过头来再向北进攻的时候,俄国援军已陆陆续续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了。为了拯救斯大林格勒这座以最高统帅命名的城市,斯大林毅然决定将预备队中的坦克第 1 和第 4 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从其它地区调来 10 个师加强该城防御。7 月 28 日,斯大林签发了那条著名的命令——第 227 号命令。
当然,它还有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名字,叫“一步也不后退!”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03:17
第 227 号命令貌似网上没有原文,有的也是不全。今天太累了,改日敲打上 227 号命令的完整原件。这是多么有气势的一份命令呀。。。读二战史 不读这篇太可惜了。O(∩_∩)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03:18
万司令在不~
弱弱问一下~~~
第三本书出来了没~~
~~~~~~~~~~~~~~~~~~~~~~~~~~~~~~~~~~~~~~~~~~~~~~~~~~~~~~~~~~~~~~~~~~~~~
2012 年 1 月上架。。。刚下印刷厂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0:44
作者:教导总队回复日期:2011-11-0711:08:39回复
即使德国占领了高加索,其从整个南俄的侧翼也是无法防守的.对比大陆交通线就知道了,日军打通了以后只能主动收缩.整个交通线的防守超过了日本力量的极限.
~~~~~~~~~~~~~~~~~~~~~~~~~~~~~~~~~~~~~~~~~~~~~~~~~~~~~~~~~~~~~~~~~~~~
正是这个因素 才要夺取斯大林格勒 为高加索方向提供一个安全的侧翼。但有一点是事实 那就是德军在南线的左翼拉得确实太长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05
在大战略上,元首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强者。夺取高加索油田,可以战养战,迫使苏联退出战争。夺取斯大林格勒,一方面掩护深入高加索的 A 集团军群侧翼,一方面为 1943年的战略建立一个起点
。如果那时斯大林还不投降,德军可沿伏尔加河下游往上打(见图白箭头),用伏尔加河这道天然屏障掩护自己的右翼,直指莫斯科后方(紫圈处),然后中央集团军群还可以在勒热夫突出部实施佯攻,对莫斯科正面进行合理的挤压。
那时,斯大林将会面对两个选择:是主动放弃莫斯科大突出部呢?还是再重演一次基辅战役。可惜的很,元首战略是好的,却忘记了一个基础,那就是德军在东线至少还要留上一个集团军的战略预备队。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1953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11
如果 7 月拿下斯大林格勒,东线战场的总趋势能改写吗?
~~~~~~~~~~~~~~~~~~~~~~~~~~~~~~~~~~~~~~~~~~~~~~~~~~~~~~~~~~~~~~~~~~~~~
我认为 7 月拿下斯大林格勒至少德军能够渡过 1942 年的冬天。那时,第 6 集团军和第 4 装甲集团军已完成任务,可作为预备队留在大河曲。苏军的天王星计划就不会奏效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23
老万 作为你的忠实读者和铁杆粉丝 我不得不说 你写得很好
这里稍微唠叨几句 大家别烦 嘿嘿记得第一次来天涯 看的就是江湖闲乐生的 名将帖子8 年的坑啊 很深 太深了 可惜越看越没动力 真的很无聊了难怪他的书出版后 第二本就没人敢出版了 呵呵 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见谅 两个多月没看他的帖子了
其次就是关和五十州 说到他 我想给老万 提个意见
我没什么墨水 所以说话可能没什么好的词语来形容我觉得老万跟老关 可以说属于两个重量级的人物 写得帖子 对于历史的严谨 人物的描写 等等其他的述说 都很到位 都很不错 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 老万缺乏对幽默感的融入 会让读者有长时间观看的疲劳感 而老关在这方面做的确实比老万强
~~~~~~~~~~~~~~~~~~~~~~~~~~~~~~~~~~~~~~~~~~~~~~~~~~~~~~~~~~~~~~~~~~~~~谢谢这位兄台~。起初写得时候没考虑这么多,越写到后面估计是资料越读越多,便更偏向学术一些了,我现在坚持的原则是,写得要比枯燥无味二战战史生动一些,但又不想失去那份严谨。因为有些问题不深入谈谈是根本无法理清的,太学术了呢,广大群众不喜欢看,太娱乐了呢 军迷要吐槽,我写着也没劲。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是很困难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36
今天居然是红场阅兵 70 周年,看了一下新闻 老毛子又出来溜达了,T—34 坦克这样的老古董现在还能开动,不服不行啊。。。。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02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06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098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361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39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39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51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533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70 年前,红军将士就是这样经过检阅 直接开赴前线
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6:59
北方集团军群现在在干什么,还围着列宁格勒吗?感觉最没用的就是北方集团军群,还不如来南方帮忙
~~~~~~~~~~~~~~~~~~~~~~~~~~~~~~~~~~~~~~~~~~~~~~~~~~~~~~~~~~~~~~~~~~~~
北方集团军群一直围着列宁格勒到 1944 年。 可以去搜搜北极星(或称北极光)计划,1942 年 8~9 月 斯大林格勒打得正欢的时候,德军又一次试图攻克列宁格勒,计划把曼施坦因和第 11 集团军都用上了,结果苏军提前几天发起进攻,用于进攻的德国步兵正好投入防御,并在防御战中损耗惨重,结果进攻自然而然就吹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7:12其实元首大人觉得南方 A B 集团军群很够用了,完全用不着北方、中央集团群帮忙了。另外,这两个集团军群日子其实也不好过啊,战略物资都是优先供应南方,譬如莫德尔的第 9 集团军和海因里希的第 4 集团军每天都要面对苏军有可能的进攻,整日小打小闹不断,不敢轻举妄动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7:24
没有油田吧?包围圈内始终是没办法自给自足的。还有一条,被合围的一般都慌了,最先崩溃的是心理。
这个包围圈真是牛叉,把整个莫斯科公国都包围了进去,比基辅包围圈大太多了。这不是德国的人力可以做到的,用中国的人头还差不多,1000 万黄祸就成了。
~~~~~~~~~~~~~~~~~~~~~~~~~~~~~~~~~~~~~~~~~~~~~~~~~~~~~~~~~~~~~~~~~~~~这个包围圈虽大,但好歹右翼有伏尔加河做掩护,当然,德国还有另一个战略——集中兵力攻克列宁格勒,我曾在国外的网站上看过一群外国基佬的推演,只要北方集团群再多出 2 个步兵集团军,拿下列宁格勒没有问题。当然,保密工作必须做好。只要把北方集团群解放出来,德国在东线整盘棋就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9:23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10%2Fmiddle%2F8059454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9:24
就算占领莫斯科和两个哥勒,战争还是无法结束,因为德国只占领了苏联欧洲部分的一半,只要英美的援助能够到达,斯大林还是能够打下去的.
~~~~~~~~~~~~~~~~~~~~~~~~~~~~~~~~~~~~~~~~~~~~~~~~~~~~~~~~~~~~~~~~~~~~~~你的意思是,莫斯科战役就决定了轴心国的结局,是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08:47
连载 424
斯大林格勒战役
——前进,伏尔加河就在眼前!从顿河河曲——伏尔加河这短短的 60 公里,第六集团军只用了一天时间.一切看起来是那样顺利。早晨,德国兵还光着脚丫在顿河岸边搭建浮桥;下午,他们就站在了伏尔加河畔的大堤上了。刚刚从“顿河防线”溃退下来的苏第 62集团军试图抵抗,结果很快被扫到一边,与方面军主力失去了联系。①
无奈之下,第 62、第 64 集团军残部被迫退守市区,准备在这里,与德国人决一死战。
但是,斯大林格勒会成为第二个凡尔登吗?愈是靠近这座城市,保卢斯就愈是不安起来。种种迹象表明,苏军正在加强这座城市的防御,利用驳船对全城进行补给。由于斯大林禁止居民从该城撤走,所以,红军还必须负担约 50 万妇女和儿童的口粮问题。斯大林相信,妇孺的存在会鼓舞士兵进行更顽强的抵抗。
与往常一样,当德军逐渐逼近市区之后,居民们又被迅速组织起来,派往各处修筑战壕及防御工事,这其中还包括12~15 岁的孩童。市内一些工厂仍在生产,特别是“红色十月”拖拉机厂还可以生产 T-34 坦克。
保卢斯意识到了,苏军是要迫使他打一场巷战。但他的兵力实在有些捉襟见肘啊……没有预备队的窘境始终困扰着他,令保卢斯寝食难安。
后来,许多人对这场战争产生了误解,认为第六集团军是德国实力最强大的野战集团军,兵力破天荒地达到了 27万人。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第六集团军不可能集中全力去攻取斯大林格勒,保卢斯在指挥 8 个师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的同时,其余 11 个师却要试图控制接近 200公里长的战线——从顿河大小河曲开始,穿过顿河草原,直至伏加尔河走廊,第六集团军不得不派出自己 2/3 的兵力来掩护自己不断延伸的左翼。
事实上,保卢斯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的。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决定委派他的“救火队长”—— 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到斯大林格勒坐镇指挥,并立即调拨预备队中的第 24、第 66 和近卫第 1 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粉碎进入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敌军集团”。(老毛子的动员能力,老夫无力吐槽了……)。
8 月 29 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立即着手组织反击计划。但一到那里他就发现,局势根本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后备力量正在源源不断抵达,而德国人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因此朱可夫审时度势,建议缓缓再进攻,却遭到了斯大林严厉指责。叶廖缅科更是误以为朱可夫是在“消极怠工”,是要故意看他的笑话。于是顷刻间对朱可夫产生了恶感。
事实证明,朱可夫是对的,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残有62、64 两个集团军,虽然这两个集团军在之前的战斗中遭到德围歼,师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他们仍拥有八个完整的步兵师,大量分遣队、失去建制的官兵和数不清的民兵营……要知道,保卢斯真正能用以攻城的也是 8 个师啊!
但是,叶廖缅科总是很激动。他就像一只神经质的老母鸡那样,将局势描绘得暗淡无光,指责朱可夫“你是不是以为敌人会等你慢腾腾地弄好了再干呢? ”……叶廖缅科断定,如果朱可夫不立即由北面实施突击,消灭走廊地带的德第 14装甲军,敌人只要用第一次猛攻就可以拿下斯大林格勒!”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14%2Fmiddle%2F8085258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如图所示,德第 6 集团军下辖第 14 装甲军从北面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切断了城内两个集团军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狭长的走廊。至此,苏军只能用驳船向城内输送兵员和物资了(电影兵临城下中有深刻的描写……)朱可夫的任务是:以 3 个集团军的兵力打通走廊,与城内取得联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09:17
连载425斯大林格勒战役——神话的破灭
一方面来自斯大林本人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叶廖缅科无端指责。朱可夫不得不仓促上阵。3 个集团军全由后备军改编,没有任何弹药(朱可夫原话),有的坦克甚至炮弹也不充分的情况下,对第六集团军左翼走廊实施冲撞。
结果不出朱可夫所料,苏近卫第 1 集团军才前进了 2~4公里,而第 24 集团军进攻面太窄,一冲锋就被德军挤回到出发阵地。当晚,斯大林以强硬的口气命令朱可夫:“继续进攻,你们的任务是把尽可能多的敌人调开斯大林格勒!” 9月 6 日,朱可夫再次指挥部队发起冲锋,但是,这次冲击又一次被击退了……苏军前前后后进攻了 10 天,付出了骇人听闻的人力、物力。结果也没有,还在出发阵地……
当然,德军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第 14 装甲军军长维特斯哈姆将军意识到,情况正在急剧地恶化。德军实力一天不如一天,由于缺乏预备队,第六集团军就像一个“秃头”那样,钉在离后勤线路最遥远的顶端(铁路终端远离前线达200 公里!!)面对着 3 个苏联集团军的轮番围攻。加之朱可夫生力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第 14 装甲军不久就不再能够掩护第六集团军的北翼了。”维斯特哈姆将军把这些情况作了如实的汇报,并且认为如无增援,应终止在斯大林格勒的冒险,将部队撤回顿河以西——选择一条较短的战线。
“如果他的这个建议被采纳,斯大林格勒这场灾难也就不会发生了。然而,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也没有增援兵力调来前线。他的报告唯一后果就是,他被革了职,理由是看问题的观点过于悲观。”(冯·梅林津《坦克战》卷 10)
于是,保卢斯顷刻间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苏军再这样进攻下去,他不得不放弃强攻斯大林格勒。道理很简单,一旦把正面的 8 个师投入巷战,就再无任何预备队可言;如果北翼走廊崩塌,深入斯大林格勒的 8 个师不就被包围了吗?他的观点很快得到了陆军统帅部的认同。因为明眼人都知道,“希特勒的远征”实际上已经破产了——德军无力攻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目标。
富勒将军在他的《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这样写道:希特勒并非不知道他的一线兵力是不足以担负这两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来加强侧翼防御。哈尔德当然不同意于他的看法,一旦很明显看清斯大林格勒是不可以攻取时,他就力主放弃这个战略,并向西撤退。希特勒骤然火起,满腔怒火全部宣泄在哈尔德一人身上。在 8 月 24 日元首大本营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哈尔德再次谈到了撤退的必要性。
“撤退!?”希特勒怒不可地吼道,“你每次来这儿都提同一条建议:撤退!我只要求将领们与前些士兵一样顽强”。
受到奇耻大辱的哈尔德咆哮着反击:“我是很顽强的,我的元首。当前线那些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普通军官倒下,成为绝望环境中的牺牲品时,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官被死死地束缚住了……”(暗示希特勒在指挥军队上面不够灵活)希特勒不禁一愣。他双目直视哈尔德,粗声粗气地说:“哈尔德上将,你怎敢在我面前使用这种语言。你以为你可以教训我,前线的士兵在想些什么?前线的情况你知道些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你在哪里?你还装模作样,说我不懂前线?!你甚至连一次伤都没负过——说着,元首又敲了敲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在场的人既感惊讶又觉尴尬,一个个低着头溜到会议室外去了……但是,目睹了这件事的人都明白,哈尔德的总参谋长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11:41
翻页总是青睐与勤劳回帖的人
~~~~~~~~~~~~~~~~~~~~~~~~~~~~~~~~~~~~~~~~~~~~~~~~~~~~~~~~~~~~~~~~~~~~
看出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11:44
作者:大家狼回复日期:2011-11-1113:41:40回复
为啥非要打斯大林格勒不可呢
~~~~~~~~~~~~~~~~~~~~~~~~~~~~~~~~~~~~~~~~~~~~~~~~~~~~~~~~~~~~~~~~~~~~~~~
斯大林格勒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5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比不过斯摩棱斯克的新型工业城市。但德军要深入高加索和第二年的战略,它的意义就很重要了,切断伏尔加河南北航运,为 1943 年的攻势找一个起点,最重要的是掩护深入高加索 A 集团军群的侧翼。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12:46
%问下LZ的实体书叫什么名字啊,刚看到10年4月份的地方,实在是被吸引住了,一定要买书支持的。。。
求书名,最好有网购链接的~~~谢谢各位大侠了
~~~~~~~~~~~~~~~~~~~~~~~~~~~~~~~~~~~~~~~~~~~~~~~~~~~~~~~~~~~~~~~~~~~~~
http://www.amazon.cn/%E4%BA%8C%E6%88%98%E7%A7%98%E5%8F%B2%E4%B9%8B%E9%97%AA%E5%87%BB-%E9%97%AA%E5%87%BB-%E9%99%88%E5%92%B8%E5%AE%81/dp/B004OQDO2M/ref=sr_1_1?ie=UTF8&qid=1321245918&sr=8-1
现在卓越的最便宜了 包邮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12:47
^_^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27作者:平生庸俗爱黄金 回复日期:2011-11-14 19:23:54
~~~~~~~~~~~~~~~~~~~~~~~~~~~~~~~~~~~~~~~~~~~~~~~~~~~~~~~~~~~~~~~~~~~~~~百毒果然不可靠啊,哈尔德居然变成陆军总司令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30
霍特不去罗斯托夫包抄克莱斯特,7 月底真就可以行进间占领斯大林格勒?
~~~~~~~~~~~~~~~~~~~~~~~~~~~~~~~~~~~~~~~~~~~~~~~~~~~~~~~~~~~~~~~~~~~~
德军 9 月上旬才正式入城,前后投入 8 个师,差一点攻下斯大林格勒。7 月如果第六集团军+第 4 装甲集团军集中在一起 拿下斯大林格勒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36
7 20 希特勒差点被炸死了 当然动真格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37楼主啊,连载 422,连载 423 貌似没有啊,肿么了
~~~~~~~~~~~~~~~~~~~~~~~~~~~~~~~~~~~~~~~~~~~~~~~~~~~~~~~~~~~~~~~~~~~~~~~
上下文是连贯的,是我序号打错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39
连载 424
......
----------------------------- 图片出自哪里啊?看着都挺直观的,是书上的吗
~~~~~~~~~~~~~~~~~~~~~~~~~~~~~~~~~~~~~~~~~~~~~~~~~~~~~~~~~~~~~~~~~~~~~
该图是纪录片截图.... 就是前不久央视放(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2:02提前那么多时间准备, 而且都拿到人家的作战计划了,装备, 人员数量都占优势,躲在工事里,居然还能出现损失远大于德军的状况.这这种水平居然也在那里吹说明军事家, 还说明谋略不谋略 嘻嘻. 猪都没有这么蠢的 .
除了拿武器,拿人命死耗外, 还会什么?
~~~~~~~~~~~~~~~~~~~~~~~~~~~~~~~~~~~~~~~~~~~~~~~~~~~~~~~~~~~~~~~~~~~~~~
所以,斯大林格勒的神话必须破产!许多二战书籍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初期总是把德军描绘得如猛虎下山,气势如虹,几乎打的苏联人亡国灭种了。然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就完全颠倒过来。这种脸谱化的描写太没意义。真相是,德军在 8 月底尚未正式攻城前就已经达到了进攻的顶点,是希特勒硬撑着打下去的。
不是红军有能力,而是元首发疯了。沃罗涅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东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围着一个 B 集团军群打,还好意思说打了一场大胜仗,如果再不胜 斯大林去抹脖子算了 还打什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5 07:47
起得早读了一些新资料 澄清一下前面大家热议的几个问题:其实在战争前几天,巴甫洛夫大将给斯大林和铁木辛哥发去过密码电报,要求进行局部动员,请求军队进入野战阵地,结果被否决。西方方面军被围歼后,斯大林却把责任一股脑推到了巴甫洛夫身上。
莫斯科战役冻伤士兵人数高过战斗伤亡。但冻死、冻伤者比例并不高,多数冻伤员经过治疗仍能参加战斗。
霍普纳被免职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侮辱了元首“业余战略家”,而是不顾一切地撤退,将左翼莫德尔第 9 集团军弃于不顾。
布良斯克方面军掩护着 图拉——沃罗涅日一线,但当德军攻克沃罗涅日之后,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部分部队组建成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目的是为改进防守沃罗涅日地域部队的作战指挥。编有第 40,第 60 集团军(第 3 后备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6后备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和4个坦克军(第4、第17、第18和第24军)这些内容前文未交待清楚,成书时改正!但有意思的是,德军攻克沃罗涅日之后,并未向莫斯科进攻,于是斯大林又在报纸、电台上狂吹说苏军打了大胜仗,阻止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企图,这一消息在西方国家引起了震动,觉得苏联红军果然牛逼,又挫败了德军计划——但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根本就没有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克里姆林宫计划”是一次战术上的欺敌行为。
苏军在 1942 年士兵光是战死的士兵就超过了 140W 人,伤亡比例比 1941 年还高, 原因是苏军一线精锐部队在战争初期损失殆尽,1942 年的士兵几乎全由新兵组成。平均训练周期不到一个半月。
斯大林禁止斯大林格勒市民撤走的最原因是驳船数量有限,无法同时兼任疏散市民和输送物资两项重任。故才做出了不疏散的决定。
好了,上班去也,淫荡的一天开始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6 07:42潜水 N 多天终于赶上万总司令了.溺溺问下隆美尔呢很久不见他老人家浮头了
~~~~~~~~~~~~~~~~~~~~~~~~~~~~~~~~~~~~~~~~~~~~~~~~~~~~~~~~~~~~~~~~~~
马上就会写非洲战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6 07:45
请假条:这两日工作太忙,今天没时间更新啦。各位首长们,明日 3 更^_^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6 07:48各位首长们好!这两日工作太忙,没时间更新,明早三更。写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我也不想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6 07:49
咦,怎么发了 2 个请假条。。遁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08:51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09:41
连载426斯大林格勒战役——A集团军群的远征
元首仍然信心十足。据均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后来说,元首副官每晚都会在悬挂的地图上标明部队推进情况,供大本营文职官员了解。希特勒得意洋洋,常常盯着地图发呆。从上面看,帝国的疆域恒古未见——地中海亦然成为了轴心国家的内湖,德国陆军守卫着北起北冰洋上挪威北角、南到埃及的广袤区域;欧洲基本上都是第三帝国的了!
但是,夺取油田仍然是希特勒战略中的核心。由于受到后勤部门愚弄,希特勒总是反复强调高加索油田的重要性。
到了 8 月中旬,A 集团军群已在北高加索由北向南,横扫了560 公里,形成了一个伸向中亚的触角。由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苏联南方面军一溃千里,虽然没有被全歼,但实际上已不存在了。偌大一个方面军徒剩其表,有的师竟不足百人(全是在撤退中跑散的……),到了 8 月底,南方面军更是被赶过了亚述海,退入卡尔梅克草原。这种大踏步的撤退显然是最高统帅部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斯大林顷刻间得出结论:马利诺夫斯基①已不再适合方面军司令员一职。接着,这位内战时期的老英雄被打入冷宫,降为第 66 集团军司令员。
随着德军的触角不断延展。现在,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元首面前——如何保障“A 集团军群”的后勤呢?Ⅲ、Ⅳ号坦克在行驶了 600 公里之后就必须进行修理,油料已经耗尽,装甲部队携带的备件也不充分。不到 9 月份,徒步行军的步兵就再也受不了了——他们每日负重强行军超过 40公里,时而渡过波涛汹涌的马内奇河,时而穿越齐腰深的麦田,时而行走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天气热得使人窒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