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干渴难熬,骡子数量严重缺乏。装甲部队不断要求空运燃料,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克莱斯特后来承认,“有时,一个装甲师会原地停顿达一星期之久,不是因为苏军抵抗,而是等候新的补给品达到……”甚至,用卡车运送燃料都是奢侈的,只好用骆驼来向前方输送。结果,进军速度一再下降。最后,终于失去了动力。

没有什么好吹嘘的啦……事实上,苏军正在以广袤的空间消磨德军意志,克莱斯特指挥的第 1 装甲集团军距格罗兹尼油田仍有 100 公里,而距巴库油田则有 560 公里②。至此,德军筋疲力尽,到达了进攻的顶点。李德·哈特认为,德军此次挫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苏军完完全全掌握了制空权。他们时常调遣几百架一队的轰炸机去炸毁森林,燃起冲天大火,将在森林中挣扎前进的德军赶出来。

有人肯定要问了,德国空军呢?以牛逼哄哄著称的德国空军死哪去了?事实上,由于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坚战迫在眉睫,冯·里希特霍芬的第 4 航空队大部分防空炮和飞机都已经调去支援第六集团军了。唯一可喜的消息是,德军终于占领了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那是 1942 年 8 月21 日,蓄谋已久的德国山地师,在两名上尉的率领下,将纳粹战旗插上了厄尔布鲁士峰顶(5642 米)。这一消息迅速被当成“德军征服高加索”的铁证广为流传。③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404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马利诺夫斯基戎装照。因为不停的失败,斯大林开始怀疑马利诺夫斯基是故意的,并且怀疑马利诺夫斯基在法国服役时就已经与外国利益集团相勾结了。为了寻找证据,斯大林要求赫鲁晓夫搬到他司令部隔壁,监视马利诺夫斯基的一举一动。“连在睡觉时赫鲁晓夫都要走上去看他是不是真合眼睡了……”许多年后,当马利诺夫斯基出任苏联国防部长,赫鲁晓夫问他,你知不知道我一直在监视你?马利诺夫斯基笑了笑说,当然知道,你总是与我形影不离,总是住我隔壁……所以我只好拼命工作,希望你在斯大林面前美言几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5231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远征高加索,希特勒甚至幻想攻入伊朗、在印度与日本会师。(该图为高加索各民族分布情况)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610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疯狂的“插旗事件”。德国随军记者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纳粹战旗终于飘扬在欧洲最高峰顶了!几天后,当大雪与浓雾散去,这些隶属第一山地师的登山爱好者们发现,原来这不是最高峰,只是离开它较远的一块高地。于是几天后又补拍了一张。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673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这就是补拍照。元首简直气疯了,扬言要把这些愚蠢的登山爱好者送上军事法庭。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10:00

连载 427

斯大林格勒战役

——众叛亲离

可是,当元首得知这一消息竟气疯了。他要得是那里的油田,而不是欧洲最高峰。在军备部长施佩尔眼中,元首一直是个温而文雅的军事统帅,但在那天,“他暴跳如雷达几小时之久,仿佛他的整个战略计划都被这次小小的登山运动给毁掉了。他怒气冲冲地嚷道,他下令集中全部力量攻克苏库姆,但这些人却在愚蠢的野心驱使下登上了一座愚蠢的山峰。“该死的体育运动员!”这个例子清楚地表面了李斯特元帅(A 集团军群司令)是如何执行他的命令的。

希特勒怀疑,李斯特根本没有进攻的欲望。不然,战无不胜的德国陆军怎么总是打不通高加索的几个隘口呢?9 月7 日,他派约德尔飞赴高加索,督促李斯特加快行军。可是当天深夜,约德尔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他告诉元首,李斯特是对的,高加索条件极为可怕,所有给养都得用骡子沿羊肠小道驮运,装甲部队无法克服如此恶劣的环境……

约德尔鼓起勇气,向希特勒阐述了这些观点。元首的心情可想而知了——他的整个战略都是围绕着油田展开的。可是现在,有人竟告诉他油田再也夺不了了,而且还要撤退!希特勒霍地站起身来。“谎言!”他喊道,他接着便指责约德尔与李斯特相互勾结(两人为密友),说约德尔的任务仅限于传达命令,而不是为李斯特辩护。

约德尔反唇相讥,“我的元首,如果你要的仅仅是一名信差,你何不派个青年尉官去高加索呢?”派我去干嘛?

由于约德尔当着所有人的面伤害了他,希特勒大怒,气冲冲地走出房间——拒绝同任何人握手,还向众人瞪眼睛。

(“所有将军都撒谎,”这是希特勒最喜欢说的格言)。元首说,“打胜仗时,我的陆军元帅得到荣誉,失败时,他们却把我推出来。”他谁也不信任了——党卫军除外。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他还没遇到过如此背信弃义的军队。

由于满腔怒火无处宣泄。9 月 9 日,希特勒断然解除了李斯特的职务,由他亲任 A 集团军群司令。(身兼国家元首、陆军总司令、A 集团军群总司令三职……)接着又有谣言传来,说哈尔德、约德尔和凯特尔也将被解除职务。

可是,约德尔和凯特尔毕竟是元首亲信,过不了几天,又和好如初了。但哈尔德却倒了血霉,新帐旧账一起算,希特勒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他的。他决心立即除掉哈尔德。当初,勃劳希契离职时,没有除掉他,是因为哈尔德有才干。

9 月 24 日,陆军统帅部的末日终于到了。

“你我两人一直在受精神折磨”,希特勒说,“我之所以精疲力尽,一半是因为你的缘故。不值得再这样下去了……”哈尔德双眼噙着泪水, 一声不吭地聆听着希特勒的“教诲”,待元首说完,他站起身来。“我走了。”说着,他便昂首挺胸地离开房间。当陆军副官陪同哈尔德一起走出门后,哈尔德终于忍不住了,他“抽泣不止,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尽管这一刻早已注定。正如另一位将军所说,哈尔德就象一只在地毯上撒了尿的狗让人看见而被踢出去了一样。

至此,哈尔德终于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加入反希特勒组织。并成为其中一员。他们计划,在希特勒政权企图把德国拉入彻底深渊之前,将这个独裁者送上西天。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10:1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8587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高加索的环境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这样的环境下远征,还要打到 560 以外的巴库油田(毗邻伊朗)真是痴人说梦。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878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纳粹德国的机械化部队——骡子大队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887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国兵都酷爱登山.......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8998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还酷爱养马......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912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德国山地部队在恒古万年不化的高加索冰雪中艰难跋涉。“希特勒的远征”就是以这样的背影收场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10:13后文再来探讨一下高加索的远征。由于很多书籍都关注于斯大林格勒,这场远征几乎快被人遗忘了。 本说三更的但没时间 要上班了。抱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10:18最后来一张巴库的卫星坐标地图。其实写此文之前我也不知道巴库具体的地理坐标。于是去谷歌娘了一下,结果.....好吧,元首确实疯了。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982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22:11请教万司令,为什说元首进攻高加索是受后勤部门寓弄呢

~~~~~~~~~~~~~~~~~~~~~~~~~~~~~~~~~~~~~~~~~~~~~~~~~~~~~~~~~~~~~~~~~~~~~~后勤部门告诉元首,没有新油田,德国的战争机器就会崩溃。结果德国没有得到油田还是坚持打到了 1945 年,这证明后勤部门是夸大其词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22:14马利诺夫斯基,就是那个向贺龙建言废掉毛润之的人。

真是 SB 大脑要说斯大林那里坏,就是坏在要清洗那些没脑子还处在高位的人

~~~~~~~~~~~~~~~~~~~~~~~~~~~~~~~~~~~~~~~~~~~~~~~~~~~~~~~~~~~~~~~~~~~~

马利诺夫斯基的意思是 我们都有清算斯大林,搞倒赫鲁晓夫了,为何你们还不清算毛?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22:17

作者:小于770126回复日期:2011-11-1710:27:57回复

疯了的元首才是正常状态下的元首,万国司令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点疯了的意思?哈哈。。。。。。

~~~~~~~~~~~~~~~~~~~~~~~~~~~~~~~~~~~~~~~~~~~~~~~~~~~~~~~~~~~~~~~~~~~~~

也是一时头脑发热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2 00:12

连载 428

斯大林格勒战役

——迪耶普与库尔特·蔡茨勒8 月 18 日深夜,237 艘皇家海军的各式军舰出现在英吉利海峡上。5000 名加拿大士兵与 1100 名英国敢死队员蜷伏在拥挤的运输舰中,默默祈祷,享受着这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

午夜后,舰队开始会合。然后扫雷艇在前面开路,15 艘英国扫雷艇已在几小时前将水雷清扫干净,它们的任务是率领众舰只驶入安全通道。

凌晨 3 时,舰队的轮廓便出现在诺曼底港口城市迪耶普,它们驶抵距海岸 20 公里的水域,放下登陆艇,敢死队员开始乘舟破浪冲锋。据信,防守迪埃普的德军只有战斗力很差的一个营,连同其支援部队,总数不到 1400 人。按照行动计划,加军和英军首先在迪耶普东西两侧的 4 个地点同时登陆,摧毁那里的德军炮台。然后两翼夹攻,占领迪耶普城。

鉴于盟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4.3:1)负责此次行动的海军上将蒙巴顿勋爵有十足把握,故给该计划取了个喜气洋洋的代号,叫“庆典”。

起初,“庆典”进行得极为顺利。所有行动按班就部,没有丝毫纰漏。可是就在冲锋艇快要登上泳滩时,英军意外地遭遇了 3 艘德国巡逻艇。双方交火声惊动了岸上的守卫部队,德国士兵不顾一切地冲到机枪面前,居高临下,严阵以待。至此,盟军的奇袭计划成了泡影,演变成为正面强攻。

8月19日5点30分,当第1艘冲锋艇靠岸并放下跳板后,一场屠杀就此开始了。当第一批加军士兵跳入海中,就被炮弹和子弹掀翻在地,只有少数幸运儿冲到了海堤附近。

第二批到达的登陆艇刚放下跳板,前几排人瞬间被扫倒,血水和海水搅在一起,将登陆艇染成了浅红色。后边的见状吓得瘫倒在登陆艇里。军官只好用手枪逼着他们冲出登陆艇。

上岸后不到 3 分钟,大部分官兵就倒在了血泊中,加军伤亡惨重,残存的士兵难以撤回登陆艇,最后全部聚集在一堵海堤下面①,奇迹般地通过了机枪火力之间的狭小地带。但海堤有 5~6 米高,上面笼罩着带刺铁丝网,有更多的机枪在疯狂扫射。翻过这座墙就等于自杀,但聚集在墙底下同样危险,因为这样很容易被纵向射击的子弹击中。不久,死去的人和活着人就在这堵墙的底部砌成一团。残存的加军为了活命,最后被迫全部投降。

顷刻间,德军再次赢得了辉煌胜利。英军损失 1 艘驱逐舰,33 艘登陆艇,106 架飞机,4000 多名士兵,其中 1149名死在海滩上,有的死在离迪耶普城几码远的地方。

随着德国空军和陆军的报告象雪片一样传到乌克兰的元首大本营,希特勒才安下心来。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得意非凡,他发去电文说,“岸上没有带武器的英国人了……”这个消息让元首会心一笑。迪耶普之役是德国的一大胜利,证明了“欧洲堡垒”的闹不可破。维希法国政府第一个向德国最高统帅部表示祝贺,祝贺德军“如此迅速地清理了法国土地”,保卫了欧洲和平。德国报纸开始大肆歌颂龙德斯泰特和他的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②的功绩。

(2)这时,元首正在为哈尔德的去留大伤脑筋。用他的话说,“哈尔德是个弱智的乡村校长”。他需要一个“有激情、能理解他天才计划的人”。由于人事局长正好是蔡茨勒的好朋友,因此极力举荐他,还说蔡茨勒是一位“天才的参谋人员”——迪耶普的胜利足以证明一切。据《德国国防大本营》一文记载,空军总司令戈林对哈尔德的不满由来已久。那天,“帝国元帅”扭着肥胖的身躯出现在元首跟前,他对希特勒说:“我的元首,我为您经常与这个哈尔德生气,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您必须撤换他……我绞尽脑汁,为您想好了一个接班人,他可以省去您的一切烦恼,这个人就是蔡茨勒”。

就这样,蔡茨勒少将从法国紧急召回。蔡茨勒后来追述说:“我突然被召到乌克兰大本营,但是没有告诉我要我去干什么……我乘飞机前往,刚一到达,希特勒就对我训话,他一个人足足说了几个小时。我不可能打断他。希特勒对东部前线的事态发展极不满意;他特别恼怒地提到了李斯特陆军元帅和哈尔德上将的无能……”

由于闷热和通气不畅(有 20 几名军官在场),蔡茨勒的圆脸被涨得通红,觉得不对味儿。他试图替敬爱的总参谋长辩护,希特勒制止了他,站起来宣布让蔡茨勒立即接替哈尔德,“所以我决定任命你为陆军总参谋长,提升你为上将!”(连升两级)从外表上看,蔡茨勒并不适合此职。他未老先衰,谢顶,身材又矮又胖,“好象是用三个球连成的”。但是,当希特勒提升他为总参谋长时,蔡茨勒并未拍马屁。而是无动于衷地听着,一声不吭。待几乎针对陆军每个人的猛烈攻击结束后,蔡茨勒便说:“我的元首,如您对总参还有什么意见,请单独告诉我好了,不要当着这么多军官的面说。否则,您就得另找一位参谋长。”他向元首敬了个礼,便步出室外。其他军官都等着希特勒发火,但元首却深为感动。“哎”,他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尴尬:“他会回来的,不是吗?”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29688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迪耶普之堤”,数百名加军士兵既不敢翻过此堤,又无法撤退,结果全军覆灭。此图为战斗结束后一名德国士兵在堤下站岗,对砌成堆的尸体无动于衷……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2990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在突袭后受伤的加拿大士兵和被遗弃的丘吉尔坦克。背

后的登陆艇正在着火。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0037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迪耶普坐落于法国北部,位于鲁昂与亚眠之间,是英吉利海峡最窄处。斯大林再三要求同盟国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老脸实在挂不住了,决定奇袭迪耶普,给德国一个下马威,不料再次惨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020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矮冬瓜”库尔特·蔡茨勒陆军上将。由于希特勒很不喜欢总参谋部由具有独立性很强的人来领导,他希望占据这一职位的是一个他可以信任,并且完全服从于他的人。

因而他挑选了毫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声望的蔡茨勒。他当然希望蔡茨勒能对他感恩戴德,成为他忠实的“粉丝”。但希特勒很快便会意识到,性格倔强的蔡茨勒是比哈尔德还要难缠的对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2 00:52

连载 429

斯大林格勒战役

——巷战

蔡茨勒随着他的新的任命,被晋被升为步兵上将。上任伊始,他便不得不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东线日益严峻的斗争上面。据伊恩·克肖记载,B 集团军群总司令魏克斯将军曾向元首再三保证,斯大林格勒将于 9 月 15 日之前攻克。

他确实努力这样做了。9 月 13 日,保卢斯在击退朱可夫的反攻后。开始了一次攻城尝试。由第六集团军下辖 51 军的 3 个步兵师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 4 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

9 月 14 日,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城北潜入市区,旋即与守卫该城的苏第 62 集团军展开巷战。9 月 15 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马马耶夫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势最高的一块地方,位于市中心。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 62 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激战,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摧毁了崔可夫的指挥所。苏军顿时乱了手脚,眼看局势就要失去控制。崔可夫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9 月 14 日是苏军最黑暗的一天,第62 集团军能否再坚持 12 小时都是未知数了……”

与此同时,“高瞻远瞩”的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同志也玩起了失踪,他曾在斯大林面前信誓旦旦地宣誓要保卫斯大林格勒,可是灾难真正降临时,跑得比谁都快。在赫鲁晓夫的怂恿下,他将指挥权授予副手戈利科夫①,然后乘一艘汽艇逃走了……戈利科夫原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后应作战失利被解职,降为叶廖缅科的副手,奉命戴罪立功。但他同样是一名贪生怕死的家伙,听说要将他留在斯大林格勒,吓得快要哭了,当叶廖缅科杵着拐杖离开后,他跑到赫鲁晓夫面前,百般哀求,希望不要把他一个人留在城里……

“在整个战争期间,我从未见过一个人会处于这种状态”。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戈利科夫脸苍白得像纸一样,尖叫着不要把他抛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斯大林格勒毁灭了,不要把我留下!不要毁灭我!让我跟你们走吧……”(《赫鲁晓夫回忆录》卷 3 第 180 页)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的将军如此,下面的指挥官跑起来就更欢了,他们抛下士兵,纷纷作鸟兽散——第 42 特别旅的指挥官,“离开他镇守的岗位,声称要去与集团军司令商讨对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第 92 特别旅中,尽管它已经得到了海军陆战队的增援,这个特别旅的旅长和政委带着他们的参谋军官一起,抛弃部下,也“声称要去与上级商讨对策”。但事实上,他们都逃到了河对岸。第二天清晨,“当战士们得知指挥官已经抛下他们不管后,大家纷纷涌向伏尔加河岸边,争相为自己准备逃生的木筏”。受伤的人被挤在一边,由于失血过多而死去。许多人开始砍伐树木飘到河对岸,而那些自信水性好的人则只好自好游过去……很多战士就这样死在了水中。当崔可夫试图指挥一个团执行反冲锋任务,人们却告诉他该团已处于无人指挥状态。“一名勇敢的机枪营营长得知旅长已经逃跑、部队陷入一片慌乱之后,立刻接手指挥作战。”但他很快便发现根本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因为通信兵也在逃往对岸的人群之中……

此时,苏军的大部分士兵(尤其是步兵),只稍加一点训练,或根本未加训练便投入战场,所以,一遇战斗便四散奔逃。崔可夫最后的预备队还剩 1500 人,这些人是城市警察、消防队员和车间工人……为了防止他们也跑了,崔可夫不得不要求这些人找一些坚固的建筑物,然后爬上去,以断绝他们的退路。由于放心不下,于是又找来 50~100 名共产党员组成督战队,监视民兵的一举一动。崔可夫后来在回忆录写道:“他们要在这些支撑点里固守,并坚持到最后!”

然而,对于是否能够守住斯大林格勒,崔可夫不抱任何幻想。德军的战斗力是如此彪悍,令他大为震惊。在夺取了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后,德军第 295 步兵师顺坡而下,一个冲锋便打到伏尔加河岸边,将苏第 62、第 64 集团军一分为二。②至此,德军控制了斯大林格勒超过 60%的街区,开始了针对苏军的围歼行动。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0898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戈利科夫元帅戎装照,与科涅夫一样,戈利科夫同样是一名“政治”将军,这样的人最后居然能混成苏联元帅,荣获“勇敢”奖章,真是绝妙的讽刺。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05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斯大林格勒战役真正的英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图中执笔者)。在所有人都逃跑的情况下,崔可夫与他的司令部一直坚守在斯大林格勒市区(有时德军甚至冲到离司令部几百名远的地方!!!)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15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苏军在伏尔加河左岸最后的阵地——斯大林格勒!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19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军在 9 月 14 日的进攻中,将斯大林格勒一分为二(图中红色箭头为马马耶夫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2 01:07

作者:翻转的纸牌回复日期:2011-11-1913:01:16回复

回复第 24310 楼,@万国咸宁天下平

作者:小于 770126 回复日期:2011-11-1710:27:57 回复

疯了的元首才是正常状态下的元首,万国司令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点疯了的意思?哈哈。。。。。。

~~~~~~~~~~~~~~~~~~~~~~~~~~~~~~~~~~~~~~~~~~~~~~~~~~~~~~~~~~~~~~~~~~~~~

也是一时头脑发热啊.........

-------------------------- 没时间或者没热情就算了吧,何苦这么拖着。谢谢作者之前的辛苦

~~~~~~~~~~~~~~~~~~~~~~~~~~~~~~~~~~~~~~~~~~~~~~~~~~~~~~~~~~~~~~~~~~~~~不是没有热情,没有激情,斯大林格勒战役书籍一下多了两倍,崔可夫的回忆录要现炒现卖(以前从没读过),李德哈特的Theothersideofthehill中文版昨日刚刚到货,邓肯的《东线战场》也是好不容易从网上下载的.....体谅一下,我时间有限,更新慢,但保证一次更新多。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2 01:11

来一点第六集团军入城前的图片!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56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57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57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58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59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3 18:19

怎么发不了贴了 郁闷~~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3 18:19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1-11-2401:52

连载 430

斯大林格勒战役

——燃烧吧,伏尔加河!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俄国图拉省人,1900 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大清洗期间,崔可夫才得以飞黄腾达,被迅速提升为集团军司令,授少将军衔,以填补那些被清洗掉的高级将领留出的空位。

1939 年 9 月,崔可夫指挥第 4 集团军参加了入侵波兰的行动。在其后的苏芬战争中他又担任第 9 集团军司令。

但是,仕途坦荡的崔可夫在这个战场上却没能交上好运,由于极不适应芬兰的严寒气候,崔可夫指挥的集团军损失过半,因此被斯大林解除职务,随后被派往中国,担任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成为了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在这段时间里,崔可夫制订过不少军事计划,但多数难以获得蒋介石的首肯,因此他干得并不开心。

苏德战争爆发后,崔可夫认为他的机会来了。他开始拼命请战,要求把他调往战斗最艰苦的战区。他的努力没有白费——1942 年 3 月,崔可夫结束了在中国的使命,被任命为第 64 军团副司令;7 月率部开赴斯大林格勒前线,接替丧城失地的洛帕京将军指挥第 62 集团军。

现在,是1942年9月14日。崔可夫的新指挥所位于一个叫做“察里津地窟”的坑道里,自从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岗后,他就与左右两侧的友邻部队失掉了联系。

当然,好消息还是有的,那就是叶廖缅科保证会给他 1个师做预备队——近卫第 13 步兵师。

可是,第 62 集团军此时还剩多少部队?能坚持多久呢?

抱歉,崔可夫自己也答不上来,只知道第 62 集团军的人数已经减至大约 2 万人。余下坦克不到 60 辆,其中半数已被打坏,只能半埋于地下,当做固定炮台使用。但是,崔可夫的军队却拥有 700 多门迫击炮和大炮,他命令将所有重型大炮都撤到伏尔加河东岸去。此时他的首要任务是削弱纳粹空军的空中优势对军队的影响。

崔可夫注意到,德军部队不太愿意近距离作战,尤其不愿意在晚上进行近距离格斗。崔可夫认为,为了让敌人疲惫不堪,我们就“必须要让每个德国士兵都有生活在俄军枪口下的感觉”,鉴于德军的装甲力量总是配合空军一道出击,而步兵总是要由坦克为其开路。这种战术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但它只适用于开阔的平原,在一座令人窒息、满是废墟的城市里却行不通。崔可夫因此得出结论:第 62 集团军必须突破敌人的作战链条,削弱其空中力量,迫使德军的坦克与步兵在失去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单独作战。崔可夫制定的对策是让己方的步兵去“拥抱”敌方的步兵。

此时,作为预备队的第 13 近卫师尚在伏尔加河东岸集结,而德军已控制渡口,并用机枪封锁河面。为确保近卫师顺利渡河,14 日深夜,崔可夫派出了仅存的 19 辆坦克,和参谋军官组成的两组兵力对德军展开反击,以吸引德军火力。

与此同时,第 13 近卫师齐装满员的 10000 名官兵(其中 1000 多名没有武器……),登上渡船,向对岸奋力划去。

他们使用了一切可以搞到手的船只:伏尔加河舰队的炮艇、拖船、驳船、渔船、舢板甚至是划艇。无处不在朱可夫元帅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罗季姆采夫①的近卫第 13 师起了转折作用……”那晚虽无月无光,但离渡口不远,有一艘被炸毁的驳船在燃烧。在火光折射下,河对岸码头上的德军很快便发现了这群“偷渡者”,他们疯狂射击河面,试图阻止苏军登陆。一名参加了渡河作战的红军老战士后来写道:

“快艇离左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水柱,伏尔加河水象开了锅似的。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战士们没等船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

由于德军占据了河堤,居高临下,近卫第 13 师伤亡非常惨重,许多人尚未登岸就被打死在水中,更多的人则拾起战友的武器继续冲锋,苏军以人为梯,攀上码头,与德军展开贴身肉搏。由于情况紧急,13 师官兵一登岸就整营整营地投入到炮火连天的巷战之中,他们像潮水般涌入,然后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里。光是此次登陆战,第 13 近卫师损失了超过 3000 名士兵,但是成功夺回了码头,赶跑了德军。

后来,那些幸存下来的战士回忆说,他们勇敢战斗的决心“来自于师长罗季姆采夫”。在他的作用下,战士们严格遵守这样的誓言:“伏尔加河就在后面,但是我们绝不后退一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495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毫不夸张的说,近卫第 13 步兵师的出现拯救了斯大林格勒。因为德军控制住了码头,城内的补给就断了,斯大林格勒必将失守。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496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如果没有叶廖缅科、赫鲁晓夫、戈利科夫这样的人,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许要顺利许多。后来,无处不在的赫鲁晓夫政委试图将功劳全部揽自己身上,硬说自己独具慧眼,挖掘了崔可夫这样的人才。

但事实上,崔可夫在历时半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连赫鲁晓夫的影子都没嗅到过。他独自一人坚守在战斗岗位上,指挥着濒临灭绝的第 62 集团军。如果我说“是崔可夫一人拯救了斯大林格勒”,也绝不为过的。(该图为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看得出来,当时的他还很年轻。)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498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苏联英雄,第 13 近卫步兵师师长罗季姆采夫少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4 02:21

连载 431

斯大林格勒战役

——马马耶夫岗在苏军新锐部队猛烈撞击之下,德第 295 步兵师眼看就要守不住了!这个师自 5 月底以来,一直在战斗,未获得任何补充。士兵们故意将红军的实力夸大十倍,借机四散逃命。

在重夺码头之后,崔可夫迅速整理了一遍自己的思维,急令近卫第 13 师,乘胜追击,向马马耶夫岗推进,争取拂晓前夺回那里,并不惜任何代价守住山岗上的制高点。

于是,苏军又开始跟在德国溃兵后面冲击。将那些来不及逃命的德国人一个个扎了透明窟窿。现在,围绕着马马耶夫岗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毫无疑问,这个坐落于市中心的制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键,如果德军占稳了马马耶夫岗,那么他们就可以用大炮来控制伏尔加河,城内的苏军会被德军的 210 毫米榴弹炮和 170 毫米加农炮精准覆盖,斯大林格勒就丢定了!崔可夫明白,夺取马马耶夫岗的机会只有这么一次,“一定要乘敌人立足未稳的时候夺回那里!”

但此时此刻,近卫第 13 步兵师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原本10000人只剩下320人(一说2700人)。在那天晚上,这个师便奇迹般的消失了……

那么,苏军就没有预备队了吗?不,还有!

崔可夫马上找来了 NKVD 第 10 步兵师师长、斯大林格勒警卫部队司令萨拉耶夫上校。自 7 月以来,萨拉耶夫就一直在斯大林格勒作战,他带领着 NKVD 的五个团,超过 15000万人的独立军队,控制着伏尔加河上的所有渡口和水上交通。

此时此刻,崔可夫已经打红眼了,管你是不是 NKVD 的人,管你是不是督战队。他双目直视萨拉耶夫,告诉他,如果不服从指挥,那他就会立即给方面军军事委员打电话。最终,萨拉耶夫被崔可夫的意志摧毁了……他像名受了伤的小媳妇那样战战兢兢地答道:对,没错,司令员同志…我是第 62集团军的一名战士……

督战队打起仗来是挺狠的。9 月 16 日清晨,苏军得到增援的部队一个冲锋,在当天上午就攻下了整个山头。一名叫做肯提亚的近卫军战士,将竖立在山头的德国第 295 步兵师战旗扯了下来,狠狠地踩了几脚,宣告了马马耶夫岗的易主。

但是,没等苏军站稳脚跟,天空中就出现了德军的轰炸机,整个高地被炸弹翻了个遍,笼罩在一片硝烟中。德军当然知道马马耶夫岗的重要性,因此调动了第 295 步兵师的所有兵力向马马耶夫岗反冲锋,力图再夺回高地。由于伤亡异常惨重,师长科尔菲斯少将不得不将各个连队拆散,然后再组成战斗小组投入战斗。这样,双方就在这片不大的高地上展开了殊死决斗。一方被击溃后,即重组兵力去进攻,占领之后,就开始顽强防守。依次循环,反反复复……崔可夫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他也搞不清楚马马耶夫岗究竟是在苏军手中还是已被敌人占领,得到的报告经常是相互矛盾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那就是,侵略者并不是铁打的,他们是可以被打败的!崔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应该承认,在城市的废墟上歼灭敌人,比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大草原上要容易多了”。

但当时的他并未意识到,其实战斗才刚刚开始。他还要在这片废墟中战斗超过 5 个月的时间……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0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一架坠毁的德军飞机.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1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鼠战!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16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由于德军飞机和炮火的攻击,苏军的给养和弹药输送十分困难。这是一个战士背着食品艰难爬过废墟。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