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156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一名德国军官在发号施令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6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保卢斯已经尽力了……但他仍不能将第 62 集团军赶入伏尔加河。最后这 5 公里他永远也走不完。有一点不容忽视,战斗旷日持久打下去,苏军的预备队便会源源不断出现,而德军则没有预备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4 02:23给万司令提个问题,能不能把苏军在莫斯科会战后反扑德军的具体细节写写,毕竟也是把中央集团军打的屁滚尿流,应该还是有些精彩的手笔。

~~~~~~~~~~~~~~~~~~~~~~~~~~~~~~~~~~~~~~~~~~~~~~~~~~~~~~~~~~~~~~~~~~~~~~~

成书时会有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4 02:25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8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大家多支持啊! 第一次打给自己打广告。再次重申,这个书名不是我取得,是出版社......千万别吐槽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4 02:46

大家多支持啊! 第一次打给自己打广告。再次重申,这个书名不是我取得,是出版社......千万别吐槽

----------------------------- 这就去当当买~

必须支持你。

~~~~~~~~~~~~~~~~~~~~~~~~~~~~~~~~~~~~~~~~~~~~~~~~~~~~~~~~~~~~~~~~~~~~~~~

当当买不到,只有卓越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16:28

万司令我帮你重新做个封面吧,那封面太恶心了,看到哪封面我都没心情看那书

~~~~~~~~~~~~~~~~~~~~~~~~~~~~~~~~~~~~~~~~~~~~~~~~~~~~~~~~~~~~~~~~~~~~~~~

你是搞封面设计的?然后,封面真有那么屎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16:31兵临城下里苏军赤手空拳冲锋的镜头就来自楼主的这一段?

~~~~~~~~~~~~~~~~~~~~~~~~~~~~~~~~~~~~~~~~~~~~~~~~~~~~~~~~~~~~~~~~~~~~~~

近卫师在苏联就等于是德国党卫军的级别。这样的师有1/10 没有武器 还是师长同志亲口给崔可夫说的,其他师的装备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16:40给万司令提个问题,能不能把苏军在莫斯科会战后反扑德军的具体细节写写,毕竟也是把中央集团军打的屁滚尿流,应该还是有些精彩的手笔。

~~~~~~~~~~~~~~~~~~~~~~~~~~~~~~~~~~~~~~~~~~~~~~~~~~~~~~~~~~~~~~~~~~~~~~~

成书后,莫斯科战役会多出一章冰原血战的部分和霍姆尔战役的章节。但不要指望苏军有什么精彩的手笔,莫斯科战役中苏军以新锐部队打德军没了补给来源的疲劳之师,反攻也是拖泥带水,没有全歼哪怕一支德军重兵。只有初期的防御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16:50

死道友,不死贫道。。。。。。

这句话出现在数十年前台湾布袋戏中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楼主怎么会如此巧合也用上了?我很惊讶!

~~~~~~~~~~~~~~~~~~~~~~~~~~~~~~~~~~~~~~~~~~~~~~~~~~~~~~~~~~~~~~~~~~~~~

呵呵,我也是网上捡到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22:51伏尔加格勒还是有条宽阔的河流,德国人就无法截断河流的补给,要是能冲到后方去恐怕好点,可惜兵力太少,到高加索基本是浪费啊

~~~~~~~~~~~~~~~~~~~~~~~~~~~~~~~~~~~~~~~~~~~~~~~~~~~~~~~~~~~~~~~~~~~~~~~正解,如果 A 集团军群不进攻高加索,战局会怎样呢 :B 集团军群在正面吸住苏军。A 集团军群打过伏尔加河前出至斯大林格勒后方 ,这样补给一断,斯大林格勒桥头堡内的苏军必被围歼无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7 02:10

哎 没感觉 写不动阿,星期一继续 休息一天!!!!!!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7 02:13

很长时间没来了,过来顶顶。

PS:万国的书能在书店买到吗?

~~~~~~~~~~~~~~~~~~~~~~~~~~~~~~~~~~~~~~~~~~~~~~~~~~~~~~~~~~~~~~~~~~~~~~~

可以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8 04:10

连载 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重点进攻

保卢斯已经尽力了……但他仍不能将第 62 集团军赶入伏尔加河。最后这 5 公里他似乎永远也走不完。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战斗旷日持久打下去,苏军预备队便会源源不断出现,而德军则完全没有预备队。

所以,越是这样,保卢斯上将的内心就越焦急。9 月末的最后几天,德军改变了进攻战术,他们不再以“师”为单位盲目冲锋,而是为了保持一定的机动能力,发明了一种名为“风暴突击”的战术,进一步缩小进攻范围,不断地改变突击方向。德军以 10 人为一小组,携带狙击手、机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等轻型武器,开始逐屋逐层地与敌人打巷战。

于是,“逐屋争夺,寸土必争”,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好的注释。这种几近盲干的战斗发生在城市每一个角落里:写字楼、街道、工厂、住宅、地下室以及楼梯间,“战士们根本无法想象到在废墟中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德国人开始称这种看不见的战争为“鼠战” (Rattenkrieg)。“可笑地占领了厨房,但仍然在争夺客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性远远超过了凡尔登,在这种绝望的混战中,所有战线均消失了,从地下室、坍塌的房屋、掩体和废墟中出来的苏联伏兵,犹如从天而降的天兵,让德军遭受了惨痛的伤亡。

现在,德国士兵亲眼目睹了斯大林格勒的毁灭,却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喜悦。他们不喜欢这种巷战,这种近距离的格斗完全超出了常规的作战方式,让德国人感到无从下手。

从 9 月 17 日开始,一支苏联水兵就在靠近伏尔加河河畔一座高达 15 米的大仓库内固守。为了阻止德军坦克逼近,水兵士兵竟自己点燃仓库,在熊熊烈火中拼死抵抗。当水用完后,他们还不得不收集尿液来冷却马克沁重机枪。

一名参加了此次战斗的德国士兵后来感慨道:“真野蛮!俄国人竟自己放火烧自己!他们已经不是人了,而是魔鬼——不怕子弹和硝烟的魔鬼……”9 月 22 日,直到大火熄灭,德军才爬上屋顶,向下面甩手榴弹后,这里的战斗才宣告结束。德军一共在废墟中挖出了 40 多具尸体,而自己却损失了一个连!和整整 5 天时间!

类似顽强的抵抗,也出现在斯大林格勒市中心那些得到加固的建筑物中,为了占领这些建筑物,德军损失了很多的兵力。但一天最多只能前进几百米——有时还要倒退。因为苏军一有增援到达即刻投入反攻,绝不拖泥带水。红军同样损失惊人,有好事者后来曾做过计算:“一名新到的红军士兵的平均生命已少于 24 小时,而一名红军军官则不多于 3天!”苏军每天都会发起反冲锋——有时在白天,有时在晚上。

但更多的战斗发生在深夜,崔可夫特别强调苏军“因加强夜间攻击”,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空军无法在夜间发挥其功效,另一方面则是他主观地认为德国人对黑夜有种恐惧感,“一旦红军在晚上发起攻势,不分昼夜的作战会把德国人的精力消耗殆尽。”顷刻间,负责挖土的铁锹和匕首供不应求了。事实证明,冷兵器才是夜间战斗最好的武器——比冲锋枪还管用。在巷战中,上弹匣实在是件奢侈的事情,而匕首和铁锹可以悄无声息地干掉敌人。战士们不得不在铁锹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而且睡觉还要枕着睡——以免被别人偷走了。后来,德国人也发明了一种办法,那就是在降落伞上挂照明弹,让黑夜变成白天,这才遏制住苏军疯狂的“铁锹”行为。

眼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卢斯头顶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来自于北方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朱可夫蠢蠢欲动。但是,在草原上德国人毕竟是不吃亏的,而巷战中,德军的伤亡人数在飞速地增长,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伤亡3000 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战士们的士气也一天天低落下去,一名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甚至,保卢斯自己也对攻取斯大林格勒失去了信心。许许多多相关的压力和批评,“从早到晚”地涌向保卢斯,这使得他的情绪极度紧张——笔者在上文曾说到,B 集团军群总司令魏克斯上将曾保证 9 月 15 日必会拿下这座城市,可如今已经 10 月份了……这种紧张情绪导致保卢斯患上了痢疾,上吐下泻。据当事人追述,“保卢斯长久地盯着斯大林格勒大比例尺的详图”。最后,他做了个疯狂的决定——将那些掩护集团军侧翼的新锐步兵师从北翼调入市区,而那些在巷战中损失惨重的师,则调去掩护集团军从顿河延展至伏尔加河之间狭长的侧翼……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8 04:12

嗯,第 6 集团军的悲剧从这一刻就注定了。(今天晚再更。后面没想好咋写......先睡觉^_^)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35

连载 433

斯大林格勒战役

——孤注一掷

最后的决战开始了!9 月末至 10 月上半月,保卢斯将第94 步兵师、第 14 装甲师和特意空运来的 5 个工兵营投入战斗。在斯大林格勒市区极短的战线上,德军共集中了 11 个师(第 14、16、26 装甲师,第 29、60 摩托化步兵师、第 71、79、94、295、389 步兵师和奥地利第 100 狙击师)每个师的进攻面为1~2公里,总攻日期,定在了9月27日。

照理说,如此重大的战术行动,应该保密才是。但在 9月 26 日那天晚上(也就是总攻前一天),德国人便暴露了自己的意图——那些第一次调到斯大林格勒的新锐部队,大大咧咧,蛮横不可一世。他们彻夜冲着苏军阵地肆意狂喊:“俄国佬!你们的死期到了!”或者是“俄国佬,明天你们就要被赶进伏尔加河啦!”

这些喊话,很快引起了崔可夫本人的警觉。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敌人来势凶猛,不夺下斯大林格勒,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在马马耶夫岗周边地区发动几次进攻,目的是转移德军注意力。与此同时,又调动火炮对进行集结的德军阵地实施了 1 个小时的火力急袭。

准备进攻的德军,顷刻间即被苏军火炮所淹没。士兵伤亡惊人,有些人甚至是为头上落下的碎石击倒的。这一举动使得第 6 集团军参谋人员大为震惊,他们甚至怀疑,苏军侦察兵已经混入了自己的防区,并且发现了自己的集结行动——他们就是不愿意承认,引起苏军炮击的直接导火索,是己方疏于保密所致。

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进攻不可能中止!!9月 27 日上午 6 时整,德军的总攻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中拉开了序幕。德国兵们开始背着沉重的装备,沿着布满瓦砾的废墟向前进发,并与同时进行反冲锋的苏军搅在了一起。

根据崔可夫的命令,苏军不顾一切伤亡,尽可能的贴近德军,将两军战线间距离从通常的 300~400 米,缩短至 10~30米。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贴身肉搏——直到很久之后,崔可夫仍在为这项属于他自己的“发明”而自鸣得意。因为双方距离越近,德国空军投鼠忌器,就再也不敢进行水平轰炸了。

而苏军的铁锹则能在近战中发挥奇效,将一个个胆敢靠近的敌人打得脑浆迸裂。

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德军又损失了不下 2000 人和 50 辆坦克。许多受了伤的士兵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到处都是呼唤救护兵的哭喊声”,一名德军下士在家信中是这样描述当时情形的:“你根本无法想象那些苏联人是怎样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就像一群忠实的狗一样”。

在地形错综复杂的“红十字工厂”(位于城北),两个德军师在坦克掩护下刚刚杀到这里,即遭到苏第 39 近卫步兵师凌厉反击、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激烈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在战场上直接修理坦克!由于缺乏坦克兵,这些工人们有时也自告奋勇的驾驶刚下生产线的坦克——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瞄准镜。

在城市的其它地区,激烈的战斗仍在持续着。由罗季姆采夫少将统帅的第 13 近卫师又同他的宿敌——科尔菲斯少将指挥的第 295 步兵师,围绕着马马耶夫岗展开了血战。

这一次,德军改变了战术,不再强攻,而是智取。10 月1 日, 第 295 步兵师的一支部队从罗季姆采夫的右翼溪谷悄悄向苏军逼近。夜间,又有一股德军顺着排水沟渗透至伏尔加河岸边,从背后对马马耶夫岗展开了进攻。但是,苏军的炮火突然冲天而降。由于双方都不确定顶峰究竟在谁手中,于是采取了野蛮行径——双方火炮都在反复地耕犁顶峰,使活人根本无法在上面立足。后来,有人在峰顶上数了弹片,发现每平米的铁片竟有 277 枚之多!

斯大林格勒,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绞肉机阿……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41不好意思,昨天家里老祖宗刚过完百岁寿辰就生病了,回来即刻更新的。所有拖欠的章节本周补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46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德军后勤究竟差到什么地步?

~~~~~~~~~~~~~~~~~~~~~~~~~~~~~~~~~~~~~~~~~~~~~~~~~~~~~~~~~~~~~~~~~~~~~~~1942 年,B 集团军群的后勤不差,差的是脑子。A 集团军群去高加索登山,第 6 集团军去城市和苏联人玩巷战。这正是斯大林求之不得的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48

最后,他做了个疯狂的决定——将那些掩护集团军侧翼的新锐步兵师从北翼调入市区,而那些在巷战中损失惨重的师,则调去掩护集团军从顿河延展至伏尔加河之间狭长的侧翼……

=============================================== =================

万司令 这就是保卢氏被围的直接原因? 这些打残的师根本挡不住苏军

~~~~~~~~~~~~~~~~~~~~~~~~~~~~~~~~~~~~~~~~~~~~~~~~~~~~~~~~~~~~~~~~~~~~~~~

是的,侧翼的威胁一直存在。后文会具体提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54“11 月 4 日,气温还是华氏 8 摄氏度,不过轻度微寒,体格健壮的战士忍一忍还是可以熬过。但是到了 11 月 11 日,气温突然降至华氏-5 摄氏度,有许多人连内衣和结实一点的靴子都没有。”

————

还是用词问题。楼主这个“轻度微寒”的形容是摘自引用的材料,还是自己的感觉?华氏 8 摄氏度,即摄氏零下 13度,华氏-5 摄氏度,即摄氏零下 20.5 度。形容摄氏零下 13度为“轻度微寒”我认为不太恰当。

~~~~~~~~~~~~~~~~~~~~~~~~~~~~~~~~~~~~~~~~~~~~~~~~~~~~~~~~~~~~~~~~~~~~~~不是我的感觉。。。。。是《战争与后勤》中的观点。因为中央集团军群第一个冻伤病例出现在11月7日,11月11日即为东线的一次大降温,被记录在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20

连载 434

斯大林格勒战役

——废墟上的要塞作为后来人,我们当然无法理解元首那匪夷所思的决策;更无法透过他的双眼,环顾并且记录下每一天的细节。可是,A 集团军群在高加索登山,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捉耗子,实在有些不好玩了。

1942年9月28日,元首在柏林体育馆内向12000名军官发表了演讲,他说,“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我们占领察里津了……”有意思的是,希特勒从不称察里津为“斯大林格勒”,而是呼其旧名。许多人在听了元首的演讲后一头雾水,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哦…原来这个地名实际上就是指的斯大林格勒。

但是,元首那么聪明的,难道就不知道他的战术出错了吗?以哈尔科夫战役为例,德军与苏军伤亡比例为 1:16。也就是说,1 名德国士兵能打死 16 名苏军。而在斯大林格勒,德苏两军的伤亡比例为 1:2(据英国学者安东尼·比弗统计)可见,第六集团军在巷战中吃了大亏——德军不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失败,而是陷入了泥潭。

10 月份,保卢斯拿出了最大的勇气,又组织了两次大规模进攻,苏军又有 6 个以上的满员师经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但收效甚微。事实上,他们只要再向前平均推进 3.5 公里就赢了!在战役的最后阶段,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仅存 1000 码(914米)的阵地,许多战斗就是在崔可夫指挥部门前进行的,但保卢斯仍无法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双方陷入了僵局。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小心地向他指出第 6 集团军侧翼漫长的顿河防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六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打到哪里,就要守到哪里!”蔡茨勒再度指出斯大林拥有上百万的预备队,元首就更来劲了,他说,“德国兵一个能打十个!”纵使斯大林拥兵百万,也不足为惧。

现在,经过 3 个月血腥的战斗至 11 月初,第六集团军终于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90%,保卢斯明白,再不占领斯大林格勒,俄国可怕的冬天就要降临——里希特霍芬上将(第 4 航空队总司令)的话就更露骨了,他挖苦说:“此时伏尔加河已经开始封冻,斯大林格勒城内的苏军已经面临严重的补给短缺。如果第六集团军还不能夺取这座城市,那么它们将永远失去机会。”由于保卢斯指挥无能,里希特霍芬越来越不喜欢他了。据说,里希特霍芬曾向总参谋部建议撤换保卢斯,但蔡茨勒上将非常看重保卢斯,故未采纳。

确实, 11 月份是占领斯大林格勒最后的机会了…… 因为此时的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军再也不能通过船只运送补给品给城中的守军了。

封冻这段时间,崔可夫将军也终于坐立不安了,他把这种局面叫做两线作战:“后面是布满浮冰的伏尔加河,前面是虎视眈眈的德国人,窥视着仅存的几块狭长地带。”第 62集团军此时尚有 5 万人,每天只能依赖飞机空投补给品。由于降落伞短缺,苏联人将弹药箱及食物包裹捆绑在飞机的两翼上,当飞行员拉动绳索,包裹便会垂直落下——当然,伏特加是必须要用降落伞伞降的。一名飞行员每晚都要起降 12架次,还要面临德国防空火炮的威胁。但是落地的撞击力度却让子弹受损,以至射击的时候经常出现卡壳。由于缺乏伏特加,很多战士便想方设法地寻找替代品——有时甚至是喝下工业酒精,导致了双目失明!对俄国人而言,伏特加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他们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不能没有伏特加……在庆祝十月革命的那天晚上(11 月 7 日),根本没有得到上级的允许。受命增援第 45 步兵师的某营,由于营长和副营长都“喝醉了”,竟然 “失踪了整整 13 个小时……”不管怎么说,11 月 11 日,德军垂死的挣扎开始了!由于缺乏步兵,已经急疯了的保卢斯甚至下令让坦克手充当步兵,去跟苏联人打巷战。(可见其疯狂),装甲师的指挥官对这种疯狂的浪费行为大为震惊,但是却丝毫无法改变保卢斯的决心。

11 月 11 日凌晨,东方刚刚露出了鱼肚白,在得到 4 个工兵营加强后,第 71、79、100、295、305 和 389 步兵师组成了新的战斗小组,对仍在抵抗的苏军阵地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由于第六集团军已经没什么能量了,这次进攻可算是规模宏大,红色十月工厂和马马耶夫岗仍然是战斗的核心,双方的进攻与防守反复交替着。一名德国军官后来回忆,由于双方距离实在太近,竟出现了一栋房子出现两个司令部的情况—— 一楼是德军某司令部,二楼是苏军司令部……一名苏军团长在战火中坚守着阵地,在指挥所被德军占领后,他通过无线电疯狂呼吁:让喀秋莎直接对准自己的位置开炮,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占城市,整整一天,为争夺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但是,保卢斯没有得到任何决定性的战果,德军仅向前推进了几百米,虽然将残存的苏军切成两半,却再也没有力量去围歼他们了。崔可夫将军后来自嘲说:我们是半只脚踩在伏尔加河上战斗的……这时,双方都精疲力竭。不仅士兵,而且最高指挥官的信心也在急剧低落:保卢斯的眼睛出现无法控制的抽筋,最终伤害了他的左脸;而崔可夫出现湿疹,他的手被绷带完全包扎起来。至此,很少有谁相信,能够活着离开这个令人非常苦恼的地狱了。

11 月中旬,属于俄罗斯的寒冬终于来了……当大雪纷纷落下,8 月那些充满自信的日子只剩下一些奇怪、美好的记忆——所有的德军指挥官都明白,他们再也无力发起类似规模的进攻了。尽管他们占领了超过 90%的街区,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们输了,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输了……与去年冬季一样,当德国人的力量源泉最后耗尽的时刻,红军大规模的反击开始了。在勒热夫、在斯大林格勒,数条战线上的15 个集团军,几千辆坦克,向着筋疲力尽的德军铺天盖地地压了过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32仍然是纪录片上的截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德军在 11月份的进攻将苏军压在了多么狭小的地域,苏军丢掉了 90%的城市,仅存几个街道。但这就足够了!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6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63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8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废墟中的激战……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9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9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军散兵坑,后面是一辆被击毁的 T-34 坦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39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0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苏军指战员在废墟中指挥战斗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11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军机枪手通过射击孔射击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2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崔可夫同志……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33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一张著名的图,看过《兵临城下》的人都知道主人公就是在这个雕像下面与男二号结缘的。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56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军在废墟中艰难前进……巷战真无奈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41

操!!!!!!!!!第二张传错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43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8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军机枪手通过射击孔射击,这张图传错了,我会尽快联系版主删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56

连载 435

代号“火星”

——朱可夫之耻

其实,莫德尔将军是最倒霉的,因为他躺着也中枪。

照理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与他固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相距甚远,八竿子也打不着,却被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由于朱可夫的固执,他非要在勒热夫和斯大林格勒两个方向上同时发起主要的战略反攻,“以彻底改变苏联被动挨打的局面”。

因此,苏联大本营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针对这两个目标——中央集团军群,(“火星”行动);B 集团军群(“天王星”行动)鉴于斯大林同志一向都是好大喜功的,一想到在 1942年冬季可以同时打垮德国两个集团群,他顿时激动万分。经过考虑权衡,斯大林下了“圣旨”:由朱可夫全权指挥前者的反攻,而和他有着同样地位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指挥后者。

当然,我们应该感谢苏联后勤部门疯狂的组织能力,他们在 1942 年夏季近乎疯狂地扩充预备队,已经足够红军同时在两个方向发动战略反攻了!现在,著名的“天王星”我们先暂且放在一边,单独来看一下那个被苏联官方给刻意抹去了的“火星”。

在朱可夫这位苏联第一名将眼中,勒热夫突出部永远是他心中的痛;是悬在莫斯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朱可夫必须要首先粉碎该突出部上的莫德尔第 9 集团军,进而是整个中央集团军群;最后挥师南下,光复斯摩棱斯克……

为此,雄心勃勃的朱可夫集中了 190 万士兵,24000 门火炮,3300 辆坦克和 1100 架飞机。几乎动用了加里宁方面军与西方方面军所有兵力,誓要报去年的一箭之仇。

可以说,火星行动的计划包含了“朱可夫式进攻”的所有特点。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挤压德军,瞬间打垮莫德尔。朱可夫同志可谓处心积虑:他的军队将以绝对的优势在所有方向上同时进攻——通过在勒热夫突出部根部同时从东西两侧发动向心突击。为了尽快取得胜利,朱可夫严令他的方面军司令员在战役之初就必须投入所有的装甲力量,通过 “闪电奇袭”的方式,在德军尚未作出反应之前,将其彻底击败!

但是,朱可夫失算了。事实上,德国情报部门早已密切监视到了苏军的一举一动——原先由金策尔领导的德国情报部门已经垮台(这个不争气的家伙早就该滚蛋了!)。现在的继任者名叫莱茵哈德·格伦中校,是一名能干的军人。他早先是哈尔德的私人副官,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格伦中校竟把一个原本松散、无所事事的“东线外军处”情报机构变得高效,使之在情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仅准确无误地指出了苏军会在斯大林格勒方向转入反攻,而且中央集团军群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危险。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3:09

涯叔平时删图不是挺快的吗 为何还不处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11:19

作者:柏林墙外回复日期:2011-12-0306:50:59回复

看了几段就知道这是篇俗文了。

从凡尔赛条约直接跳到 1933 年甚至以后,这是中国人写二战的通病,即便讲讲魏玛共和国也只是说说战后那几年德国多惨,黄金二十年代永远是一笔带过,呵呵,大家都很怕讨论这段历史啊。

不搞明白魏玛共和国,就没法写二战,写出来的二战无非是军事事件的堆砌。

从凡尔赛条约一下子跳到二战,给人的印象好像凡尔赛条约太苛刻了,所以德国揭竿而起似的。你把凡尔赛条约列出来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凡尔赛条约执行了多少?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凡尔赛条约还剩下多少?施特莱斯曼在粉碎凡尔赛条约方面取得成功要比希特勒那些疯子式的冒险大的多。

如果我们要从德国历史上学到些什么,没有比魏玛共和国更好的教科书了。

相反,从 1939 年到 1945 年的历史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1933 年一月三十日直接决定了 1945 年四月三十日,中间无论发生什么,都改变不了最终的结果。

现在国内三大问题:阶级问题,民主问题,民族主义问题,都可以从对魏玛共和国的研究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这位同志,大家侧重点不同而已。辛弃疾早年在金统区的时候也很郁闷,但没见他把学业荒废了。也没见他说,国家不幸,老子还读什么书!如果你聪明的话也许会懂我的意思。另外,现在国内三大问题,在杂谈 网易 韩寒 李承鹏博客去找,小熊写得也不错。但不是这里。。。。。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11:20作者:847816309回复日期:2011-12-0305:02:53回复

楼主咸宁的?

~~~~~~~~~~~~~~~~~~~~~~~~~~~~~~~~~~~~~~~~~~~~~~~~~~~~~~~~~~~~~~~~~~~~~~~

不是咸宁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11:21

在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即便第六集团军在 11 月占领斯大林格勒。也无法顶住稍后而来的苏军的猛烈反扑,这是一场早已注定的悲剧。

~~~~~~~~~~~~~~~~~~~~~~~~~~~~~~~~~~~~~~~~~~~~~~~~~~~~~~~~~~~~~~~~~~~~~~

正解~~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21:48

斑竹在那里啊 斑竹在那里 这事很囧 原来发错贴马上就删了 今天两个斑竹都在集体失踪~~~~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21:52

还有意外收获啊,楼主快快交待

~~~~~~~~~~~~~~~~~~~~~~~~~~~~~~~~~~~~~~~~~

这事儿太囧了,就不用交代了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21:55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回复日期:2010-09-08 03:31:42

尽管霍特集群已经中出至斯摩棱斯克以北,并不断催促古德里安赶上来,

---------------------------------------...... ----------------------------- 哈哈,中出?楼主 A 片看多了?

~~~~~~~~~~~~~~~~~~~~~~~~~~~~~~~~~~~~~~~~~~~~~~~~~~~~~~~~~~~~~~~~~

偶尔看看,嘿嘿。难道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突击,绞进敌人后方就不像中出吗。。。如果出版社没发现这点出版了就真射了哈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21:57哈哈,看了一个月,终于赶上进度了。作为一个二战迷,终于明白什么叫差距了,我的二战知识和楼主相比差距太大了。楼主加油,期待你介绍沙漠之狐的精彩表演。

~~~~~~~~~~~~~~~~~~~~~~~~~~~~~~~~~~~~~~~~~~~~~~~~~~~~~~~~~~~~~~~~~~~~~~~

斯大林格勒写完了就是沙漠之狐 隆重登场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5 11:29不是大家想的那么不堪....跟女友视频,收藏了一张自认为好看的图,放在桌面上。结果当时刚刚创作完毕,和正要上传二战图片混在一起。现已跪过搓衣板了,所以这事就当过去了吧!今晚两更~~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6 04:03

奋战了 12 个小时 4000 个字终于憋出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6 04:21

连载 436

1942 年冬季大反攻

——“战神”折戟熟悉二战史的人们,往往对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实施的战略反攻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了解在勒热夫方向展开的具有相同地位的战役——火星行动。由于占有绝对优势,在“火星行动”之后,朱可夫甚至还拟定了一个“木星行动”,旨在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包围勒热夫突出部,消灭莫德尔第 9 集团军后,沿莫斯科——维亚兹马公路进攻,深入到德中央集团军后方,一举歼灭中央集团军群,光复斯摩棱斯克。

一时间,把敌人赶回到斯摩棱斯克”!便成为苏军中广为流传的口号。①可是,“火星”和“木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火星”无法成功,“木星”也就失去了所有意义。这两个计划构成了红军冬季大反攻的核心,其规模之宏大使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天王星”也黯然失色了。

但是,历史总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那样的容易被篡改…它遗忘了“火星”——因为它失败了,同时它又对“天王星”大肆吹捧——因为它成功了。如果不是美国作者大卫·格兰兹,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知道“火星”的存在。可惜得很,格兰兹上校的书在大陆没有发行。现在,是由我来揭开这层遮羞布得时候了!

~~~~~~~~~~~~~~~~~~~~~~~~~~~~~~~~~~~~~~~~~~~~~~~~~~~~~~~~~~~~~~~~~~~~~

总攻:

11 月 25 日,局势正如德国情报部门所预料的那样,朱可夫的攻势在中央集团军群的东、西和北翼同时展开,前线战事急剧升温—— 起初,希特勒还不太相信苏军会在勒热夫采取行动,直到在猛烈的炮火砸在中央集团军群头顶上时,元首才默默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

根据他本人的训令,中央集团军群禁止修建多层防线。

因为希特勒主观地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士兵士气,使他们放弃现有的阵地并向后撤退。

然而,元首的训令在莫德尔眼中不过是一张废纸罢了,他压根不去理会这种不利于战局的命令,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主力摆在阵地后方,仅在一线部署了少量哨兵。这样一来,苏军的“万炮齐发”都落在了无人防守的空地上。在勒热夫突出部东侧,隶属西方方面军的第 20、31 集团军共计 20 万官兵,他们在 500 辆坦克的支援下发动了正面强攻,硬冲德军防线。结果仅仅前进几公里,就被德第 27 步兵军(合计兵力约 4 万人)挡住了去路。

以德军第 102 步兵师为例,该师独自抵抗苏第 31 集团军进攻,在 3 个步兵师、超过 100 辆坦克的围攻下,该师坚守阵地达 3 天之久!鉴于德军的抵抗实在顽强,他们不仅能够守住阵地,甚至还多次组织兵力去争夺一些重要据点。类似的情形不断上演,面对德军的坚决抵抗,11 月 28 日,第31 集团军的攻势崩溃了……他们损失了超过一半的步兵和大多数坦克,无力再战。

大卫·格兰兹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尽管得到了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鼓舞,第 31 集团军还是裹足不前,无法恢复进攻……”集团军司令波列诺夫少将因此被解除职务,永不录用。

(2)

就在第 31 集团军裹足不前的同时,由基留欣少将指挥的第 20 集团军情况要可观多了。他的 247 步兵师利用德军短暂的慌乱,在 50 辆坦克的支援下冲过了冰冻的瓦祖扎河,在德军阵地上豁开了一个缺口,并在河的西岸包围了德军筑垒防御的村庄。为了抓住这个战机,大喜过望的科涅夫马上投入了他的第二梯队—— 一个步兵军、一个坦克军和一个由哥萨克骑兵军组成的快速集群。旨在“切断德军的生命线:勒热夫——维亚济马铁路。

科涅夫的想法固然是好的,可是他太低估第 9 集团军的抵抗意志了。德军利用事先规划好的火力配置,不断杀伤突入进来的苏联步兵,数量稀少的德国坦克则跟随在步兵后面,沉着应战,苏军一路上遭遇新罗棋布的德军据点,受到来自四方八面的火力阻击。一名红军战士后来痛苦地写道:“敌人的兵力配置并不是通常呈“线形”的,而是纵深配置,并且伪装良好……”

在一年的时间里,莫德尔早已将勒热夫建设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这样一来,苏军好不容易攻克一个据点,结果发现前面还有一个……愈是前进,伤亡就愈惊人。由于过早地投入预备队,暴露在荒野里的哥萨克骑兵军更是遭到德国空军无情的屠杀。譬如在罗伯托克东南,一架 Ju88 对地攻击机用炸弹和机载加农炮就消灭了 5 个骑兵中队。 “朱可夫和科涅夫整天连哄带骂,催促他们的部队继续进攻”,士兵们没有任何准备,而且指挥官也不知道如何引导部队进行进攻。他们需要用迫击炮或其它火炮压制德军据点,但是没有人这样做,指挥官们只是催促士兵“前进!前进!再前进”直至自己为敌人的机枪所击倒。原西方方面军参谋长加里宁中将仅仅在日记中抱怨“我军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既被扣上"反苏联"的帽子,获刑 25 年。

截止11月28日黄昏,苏第20集团军也终于失去了动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处境。更糟的是,进入突破口的部队已超出了火炮的支援射程,与裹足不前的第 31 集团军失去了联系(这正是莫德尔所期盼的)。

11 月 29 日,莫德尔抓住机会,奋力翻盘。他以预备队第 5 装甲师和第 78 突击步兵师为矛头,沿勒热夫——维亚济马铁路南北对进,切断突入苏军的后路(这个局面与去年的“第一次勒热夫战役”几乎一模一样!科涅夫同志,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在极短的时间里,德军便成功封闭了突破口,并击退了所有进攻。基留欣少将不得不放弃原计划,掉头向东突围,经过苦战才返回出发阵地。据事后统计,在激战的五天里,苏第 20 集团军伤亡 3 万余人,损失坦克 200辆,坦克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至此,西方方面军第一阶段的攻势宣告彻底破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6 05:00

连载4371942年冬季大反攻——“战神”折戟(Ⅱ)

然而,在勒热夫突出部更遥远的左翼,由普尔卡耶夫中将指挥的苏军加里宁方面军的进展就可喜多了。

普尔卡耶夫原是西南方面军总参谋长,因在基辅战役中的悲观论调与基尔基诺斯失和,被解除了职务,直至 1942年 8 月才重获重用,接替科涅夫出任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一职。连大卫·格兰兹也在他的书中承认,“加里宁方面军下辖第 41 集团军和第 22 集团军在战役的头三天获得了显著进展,似乎已经快要前出至德军防御的深远后方了!”

而莫德尔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将所有预备队和坦克部队拆散,以“添油战术”,而不是以一个整体投入战斗。这种看似愚钝的战术后来曾饱受争议。《大德意志步兵师战史》的作者甚至认为,“若不是莫德尔愚蠢指挥,第 9 集团军早就胜利了……”但是他并不知道,莫德尔将军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预备队了!在苏军空前规模的攻势下,德军防线并不是一两处被突破,而是处处告急。救兵如救火,如果将预备队作为一个整体投入到某个方向,将坐失战机,也未必能挽救濒临崩溃的战线。再次,德军各参战师每天的伤亡约一个营(据李德·哈特的说法),莫德尔在每个参战师后面配置约 3 个预备队营。这样,前线哪里被突破就可以及时向那里派出增援,以恢复战线的完整。

以大德意志步兵师为例,该师部署在卢切萨河谷的前沿阵地,掩护着勒热夫城的侧后安全。12 月 1 日,该师阵地终于为苏军的人浪冲锋所压垮,苏第 3 机械军在德军防线上打出了一个 8 公里宽、纵深大约 15 公里的突出部,局势岌岌可危。据《大德意志步兵师战史》记载,当冯·胡伯少将在得知自己一手组建的精锐“掷弹兵团”全军覆没的消息后(仅一人尚存),竟当着师部全体人员的面抱头大哭。

然而,以冷酷著称的莫德尔上将指挥若定。在确信苏军已达成突破之后,他马上派出预备队在该河谷后方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并及时埋上了反坦克地雷。这种铁血无情的层层阻击战术很快将苏军拖入到濒临疯狂的边缘——表面上看,苏军是在前进,“每天都获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事实上,德军的防线弹性十足,不断向后弯曲,却不破裂。一旦苏军出现向纵深发展的苗头,莫德尔总是能及时地找出预备队将其遏制住(有时,这些预备人员完全是由马车夫与炊事员组成)。

莫德尔上将在一份 12 月签发的命令足以说明一切:“搜罗每一个能够作战的战士,全部送往卢切萨河谷前线,时间就是生命! ”这样,苏军一波一波地发起冲锋,遭受惨重损失后又一波一波地退下去。但是,他们从未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第 9 集团军后来在总结报告中是这样说的:苏军已经承受了惨重的损失,我们的目的是“流干了他们的血!”

(2)毫无疑问,再强大的突击力量也有耗尽的那天。 现在,朱可夫感到最失望的地方是进攻的能量正在迅速衰竭,原本高昂的士气也开始变得低沉。

有时,为了维持战场士气,苏军指挥官不得不特别留意战场上众多阵亡者的尸体,并把伤员抬走,“以免这种惨象影响到幸存者的士气”。在基留欣少将指挥的第 20 集团军,有些士兵甚至开枪打伤自己,以自残的方式,避免作战……但是,“战神”并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面对各条战线传来的坏消息,朱可夫以他充满个性的决断作出了回应。

他孤注一掷,将最后的战略预备队投入进攻,“企图以泰山压顶之势,继续冲击勒热夫突出部的右翼”,撕开第 9 集团军的坚硬外壳。并且,科涅夫仍然有可观的预备队——包括第 5 坦克军的 200 辆坦克,以及尚未参加战斗的茹拉夫廖夫第 29 集团军。他可以将其投入到第 20 集团军的正面上。

按照朱可夫的指示, 刚刚杀出重围的基留欣第 20 集团军回旋矛头,继续推动他的攻势;与此同时,普尔卡耶夫中将的加里宁方面军也因继续猛攻,作为对第 20 、29 集团军主要攻势的策应。

12 月 11 日,“火星”第二轮进攻战拉开了序幕。10 点10 分,大量 20 和 29 集团军的苏联步兵在剩余坦克的支援下,再次越过冰封的瓦祖扎河,科涅夫和基留欣不顾德军的交叉火力,将新到达的第 5 坦克军和经过补充的第 6 坦克军的大约 350 辆坦克和 20000 人投入战斗。

大卫·格兰兹在他的书中评价到,“在瓦祖扎河的行动注定是要破产的……”这次进攻组织得是如此仓卒,以致许多新接收的坦克还来不及染上白色的伪装涂料。德军士兵们这时才知道,“狗急了也会跳墙”——苏军在 4 公里宽正面上狂热冲击,冲在最前面的竟是第 20 集团军的几个步兵团!目的是掩护极为珍贵的坦克部队。这种不珍惜有生力量的盲目进攻使苏军再次付出惨重代价。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