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俄罗斯的公司。这些公司是不是在跨国?反正没有跨出多少影响来。我行走江湖这些年,给我留下些印象的俄罗斯企业,只有卖武器的。听说过的还有石油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公司,无论是公是私,都是前苏联的行政手段制造的产物。国有公司是解体以后没有给私吞掉的。这些公司在我看来,没有哪家是市场形成的。

三是印度的公司。兄弟们不要说印度没有公司,印度的公司连不小呢。比如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塔尔,(米塔尔那哥们移民英国以后,这个算是英国公司还是印度公司?),还有印度的汽车公司也不小。不过,我以前读过不少这方面的资料,我就不去再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研究。印度的大公司基本上也是行政力量密不可分的结果。有论者甚提出,中国是政府控制公司,帮助公司挣钱;印度则是公司控制政府,操纵政府帮助公司挣钱。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6 21:48

作者:胡伯伯 2011 回复日期:2011-08-26 21:19:16

——————————————————————————

谢谢!好文学习了!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6 21:50作者:能看清楚换一张 回复日期:2011-08-2620:17:54

——————————————————————————

谢谢!受教了!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6 22:07 第二

个方面的论述还没有完。

我所见到和想到的最后一种跨国公司,是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企业。华人企业小企业多,但也有很大的。比如印尼华人林绍良的公司。国内一些哥们可能会想,华人在印尼受排挤,所以华人企业做大,肯定是纯在市场打拼的结果。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华人企业中,小企业基本上是靠市场,大企业就不一定了,而能够跻身跨国公司的大企业,无一例外是靠了政府的行政支持。由于东南亚腐败问题比较严重,说得难听一点呢,就是官商勾结。林绍良的一些传记中,把这个老兄和中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相提并论,称他是东南亚第一红顶。他和苏哈托的钢铁般的私人友谊,在东南亚人人皆知。

我的结论是,也许二百年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真有企业是自发形成的,我说是也许,因为才疏学浅没有考证过。

但近 20 年来,后发国家和地区,若不靠国家行政力量的支持,仅通过企业参加国际市场竞争形成跨国公司,成功率几乎为零。

我的进一步结论是,中国国有企业模式虽然有缺点,有问题,但在现在这个历史条件下,如果中国希望拥有自己的跨国公司,这是必选之路,几乎也是唯一出路。当然,中国有国有企业,不一定必然就将拥有一大群跨国公司。从国有企业走向跨国公司,从大者走向强者,需要一系列的努力、胆识和运气。

这不仅需要企业掌门人的水平能力,更需要国家高层经济管理者的水平能力,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6 22:34

我要论述的第三个方面,是从美国政府行为看国家对跨国

公司的扶持。

也许有兄弟会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政府对企业干预最少的地方。美国的跨国公司,是自然形成的。这里,我认为有必要从几个方面向兄弟们聊一下两个问题,1、美国跨国公司与众不同的特殊。2、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上,不可否认,美国是这个世界上独立无二的国家,真他妈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美国的能力在于创新。如果说我们在努力在一个栽满了树的小院子里砍空种树,美国则总有能力不断开辟新的院子。

80 年代,当别的国家在高端制造业的院子里打架时,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冒了出来,形成了英特尔、戴尔、苹果、微软、惠普、康柏、IBM 等一系列软件硬件世界巨头。由于新院子是老美开辟的,等别的国家跑过来,他都把树栽满了。

90 年代,别的国家都在想办法挤那个计算机的院子的时候,美国不声不响地开辟了因特网的新院子。鬼才会想到,把个人计算机联在一起,就会创造一个虚拟人类社会,形成一个世界万亿级超级大产业!等其它国家再跑过去,美国又把树栽了一个五满六满,这些树包括:亚马逊、网景、谷歌、雅虎……我不想罗列了,我实在太痛苦了。

如果说日本、欧洲和中国是制造型国家,美国就是创造型国家。美国社会一系列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制度和政策,是最、最、最值得中国研究的。现在中国人总是在盯着美国人又创造了什么,想把它学会。实际上,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美国人是怎么创造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去创造。这个倒被我们忽视了。

所以说,我们虽然是崛起中的超级大国,我们任重道远,超赶美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他的“打法”跟中国等其它国家完全不在一个水平层次上。

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足的心理准备。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6 23:00我说了美国有开辟新院子的能力,为其它国家所没有,我们就可以深入地分析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关系,顺道我还可以分析一下美国与中国知识产权纠纷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关系,论者很多,观点不同,相互争议,有人举例指出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自由竞争主义政府,有人举例指出美国干预企业力度相当严重,为什么美国政府会有不同面目呢?他精神分裂吗?他自相矛盾吗?一言以蔽之,这种困惑来源于我们没有认清美国存在两种院子,老院子和新院子,他在两种院子里面有两种不同的行为,但两种行为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确保美国跨国公司的利益和发展。

先看新院子:在美国自己开辟的新院子里,由于其它国家没有任何竞争能力,他们还没有摸到院子们呢,这种情况下,市场自由竞争肯定能够产生出最好最强的企业来。美国政府当然会鼓励市场竞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微软的拆分案。

前几年,微软险此被美国政府强令肢解掉,因为他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害得比尔盖次多次出庭自辨,搞得全世界沸沸扬扬。因为微软的市场比重太大了,其它美国企业发展受到了抑制,而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不构成竞争威胁,至少没有大的威胁,在这个情况下,美国政府考虑肢解微软,以促进全国软件行业更健康发展,让美国更强大。

再看旧院子。美国人在制度业等旧院子里,表现就完全不同啦。(现在应该说计算机也算旧院子了,30 岁了)。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波音、麦道合并案。大家知道,美国的飞机制造公司很多,通过七七八八的合并,到 90 年代生产民用大飞机的企业就剩下两家了,波音和麦道。波音世界第一,麦道世界第三,中间哪个,是欧洲的空客。1996 年,波音收购麦道,美国的大型客机就只有一家了。这起收购案,如果你说没有政府的力量,鬼才相信呢。合并,是为了共同跟空客去死掐。这才是美国的整体利益。

大家看看,微软在美国有几百家同行,但美国政府要肢解他,因为说他垄断;飞机公司全国就只有两家,还要合并他,这难道不垄断啊?说白了,这就是行政力量在起作用,唯一的目的,就是确保美国的全球利益!什么垄断不垄断?垄断对美国好就搞垄断,竞争对美国好就搞竞争,美国人跟新加坡人一样一样的,就是实用主义万岁。

中国的教条主义者们!左的教条主义者们,民主自由人权的教条主义者们,醒醒吧!去学学小平的两只猫咪理论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路线是真理啊,同志们。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6 23:47今天晚上的最后一贴:跟本来的跨国公司主题没有关系,但既然讲到这里了,就随手写下来了:美国与中国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因。

其实看了上面这些贴子,兄弟们就知道了美国优势和软肋。

美国的优势是他的创造能力。他如果想要扬长避短,通过创造获得财富和成就,就必须保护创造,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总统走到哪里都要强调保护知识产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入世时美国一直拿知识产权保护卡我们。知识产权乃是美国最大的财富。

知识产权是一个昂贵的东西,有时为了创造发明,需要耗费的成本是不可估量的,知识产权又是一个脆弱的东西,他太容易被侵犯。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知识产权出现了两个令美国人生气的趋势,成本越来越高,侵犯他却越来越容易。比如一部投资 1 亿美元的大片,侵权者只需要 2 元钱就可以刻成一张光盘。

比如说微软公司耗资 20 亿美元开发的办公新平台,你一个 U盘就可以考贝,不用花费 1 分钱的成本。这就造成了美国的知识产权越来越娇嫩。

美国人真的挺怕中国人的。他们是创造者,总能搞一些颠覆性的事情。比如,发明了鼠标,以替代键盘指令,是完全是操作模式质的飞跃。但是,中国商人来了,他们在鼠标上刻上花,美观;把鼠标作成动物的形状,可爱;在鼠标上安两个小突起,可以按摩手掌,保健;对卖鼠标的人送货上门,还可以通过发票抽奖……结果中国人一举把美国人的鼠标厂打垮了。

我个人深刻地感受到,美国人有创造一个世界的天斌,中国人有挤垮整个世界的天斌。所以,在中国人面前,只有知识产权能保护那帮可怜的美国佬,呵呵。

有兄弟问,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扬长避短、大力仿冒、痛击其软肋、灭资本之威风、长穷人之志气呢?不可以,因为违法。不可否认,知识产权现在在中国保护得不是太好,老被美国骂。不过,在人均 GDP5000 美元以下的阶段,正是处于学习仿制求发展的阶段,日本、韩国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这倒是现在发展阶段上的一个正常的现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之后,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会迅速下降。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不能容忍违法行为。政府治理侵权的力度会越来越狠。同时,近几年,中国已经悄然崛起为世界知识产权大国,专利申请量已居世界前三。中国正在由侵权者逐步转变成被侵权者。此外,从人类长远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会打击创造发明活动,

损失全世界所有人的利益。

读书时曾忆得美国一个总统的名言,哪个总统忘了,准确的句子也忘了,但这个话相当的好,值得咱们中国人记下来——专利保护,就是把财富之油浇到智慧之火上。

再见,晚安!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6 23:55楼主这里在认识上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把其他国家通过行政手段促进本国企业发展等同于中国的国有企业,这个思想是非常错误的。

——————————————————————我赞同你的观点。我的观点是,政府用行政力量支持中国企业做大,应当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地支持。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00:25感谢版主的顶置,太给面子了,我明晚一定好好写,呵呵。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00:51 作者:

砖砸魍慝 回复日期:2011-08-26 23:40:50————————————————————————华为我不太清楚,没有太多的了解,虽然我有两个哥们在那里工作。

近年来,我一直十分关注非洲。我知道华为在那里干了很多大事,把一些国家的电信网项目全盘给拿下来了,给中国人长脸。我真的很敬佩这样的公司。如果中国多几个华为就好了。

如果华为的确是靠市场打拼闯出来的,那真是一个特例,那就更值得我们敬佩。

但是华为发展到这个规模层面上,实际上离了政府也很难办事了。因为他要办的事都在大事。真希望中央政府,还有省市政府,全力支持华为公司。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11:07好了,跨国公司问题说得差不多了。说了这么多,目的还是要回到上上上上上上上一个贴子的主旨,哎,天涯的楼怎么没有楼层号啊?——就是“回复日期:2011-08-26 16:57:51”那个贴子。虽然跨国公司是经济的一个方面,我在试图从一个方面为例子,来解释为什么中国连续 30 年这么快发展的原因。

当然一个方面难以解释全部,所以我认为我的解释并不成功,只是对大家互相启发讨论的一个抛砖引玉行为,毕竟,公民的独立思考对一个国家是极重要的。

回到那个贴子的内容接茌说,陈经对于中国的解读,有很多独到的地方,但是,我对这个哥们最赞赏的地方,不是他的见识而是他的精神,就是面对现实、承认现实、研究现实而不是陷在精典的教条理论里面的精神。至于他研究现实的水平,大家可以有各种评价,但是这个精神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

回顾我们的历史,中共第一次陷入教条主义,差点灭在了江西,老毛写了一篇旷世雄文《反对本本主义》,使全党认识到教条主义比狗屎还臭,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保了 20 多年的胜利前进。第二次陷入教条主义,十年动乱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结果老邓提倡了“实事求是”,老邓显然太恨教条了,所以他反复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就是这么四个字!把 100 多年的所有经典理论压缩成四个字,老邓简化问题的水平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既是因为老邓的水平太高,也是因为有些中国人水平太低,老邓不得不用最简单的话给这些木头脑袋的同志们讲清楚 ——所有经典理论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怎样才能正确地自己作出决定怎么做。

中国会不会第三次陷入某种教条主义?我们总在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急迫性。不错,我也知道很重要,我也是一个这样的强调者。由于曾经在体制内工作过多年,我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许多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某些方面的问题远远比老百姓想像的还要严重。但是,我相信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们如何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这个方面,其实中国一直处于悖论之中。一方面是连续 30 年的世界罕见的飞速增长,一方面是对制度的强烈质疑。无论是中国的专家,还是外国的学者,多数人一致认定,在这个经济增长率 10%的国家,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急需改革;他们同时一致认为,欧美那些经济增长率 1%甚至连续负增长的国家,生产关系非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用改革甚至已经实现《历史的终结》了。

长期以来,多数人甚至完全没有感觉到这两个结论并有什么别扭。

我不是反对者和评判者,我是一个思考者和思考后的迷惑者。我真不知道这个问题上,专家们到底该怎么解释、怎么理解、怎么看待。每天解大便的时候,我常常幸福地瞳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都能达到 10%,等我们改革改得适应了,那得多快啊,估计会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陈经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不一定经得住推敲和反证。但他的可贵就是面对现实试图做出解释,在这一点上,我愿引为同道,共同去研究这个现实。我们的解释无论多么幼稚和荒唐,但它对中国的发展有益而无害。百年以来,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了救亡图存、为了过上更宽裕更像个人样的生活,走了太多太多的弯路、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所以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百倍去呵护这个来之不易的高速发展的局面,中国太难了。我不否认许多网友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我们做过的事——对的经验或者错的教训,我们都要总结且不是忽视。陈经们所做的,就是不要放弃和丢掉我们的宝贵的经验——如果有经验的话。

废话一堆,转入正题,中国乐观者的第二个代表张维为。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11:58张维为的《中国震撼》网上有许多电子版和书摘。大家可以看。

由于成书时间比陈经的贴子晚了八、九年,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老快了,所以张的作品比陈有更多的乐观情绪。如果说陈是从“官办经济”的优劣来就事论事地探讨中国经济问题,张则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肯定。如果说陈的文中,更多是技术性讨论而不是制度性讨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成功具有某些歪打正着的偶然性因素,张则倾向于在中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当中寻找中国崛起的必然性。说老实话,大部分中国同胞读张的书肯定会读得高潮一波接一波。

张久居国外,对国内的情况了解多停留在资料数据和旅游访问。坦率地讲,虽然我非常、非常希望历史最终证明他是正确的,但我不得不说我认为他太乐观了。我们的问题其实和成绩一样多。我们努力在为成绩寻找制度性解释,但迄今为止一直不算成功;相反,许多困难和问题倒是比较容易找到制度性解释,令我们很郁闷。张维为对中国制度优越性的论述,缺乏深刻的具有说服力的硬东西,又基本上回避了制度上存在的弊端,所以读了他的书,大家对中国还是不放心。

对张的书不想多加议论,见仁见智吧。但我严重地同意张维为的一句话:中国没有把中国崛起的事故讲好。我考虑到中国还没有成功地崛起,这句话应该改成:中国没有把中国 30年高速发展的故事讲好。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肯定,30 年高速发展的事实背后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而且原因不只一个,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

但是,至今这个原因体系对我们而言仍然是一个黑箱,我们只看到黑箱里源源不断地冒出来“10%”、“9%”,却不知道它里面怎么工作的。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 30 年,经济领域的突飞猛进,必须要求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上的改革相应跟进。然而,在进行下一步改革时,我们不得不犯嘀咕,将要被我们革掉的某个东西,会不会恰好是黑箱里头的一个重点甚至关键的零件?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毕竟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了其它领域不见得一定好,但经济不发展的话其它领域一定比较糟。

那能不能不改革或者放慢一些呢?也不行。社会公众不答应,客观上形势不允许。由于公众权力不彰,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利益集团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问题诸如环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职业健康、药品安全、城管执法等已经到了不容我们再这样拖下去的地步。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中国的故事讲好,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给我们自己每个人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12:10楼主,还是谈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吧。比如,牛车水的娱乐项目等,至少给想去旅游的人一点提示。

另外,新加坡的剩女很多,以前他们的移民法有一条:“凡娶新加坡籍的女大学生的男大学生,可以立刻获得新加坡国籍”。这一条现在还有吗?——————————————————————————对不起,我不是太喜欢玩,所以对牛车水没有什么感觉。

感到吃得很一般,卖的东西档次也不高,其实牛车水是因为是老华人区而出名,倒不是因为娱乐什么的。我总感到国人想到新加坡来吃或者玩,多数人可能会失望。

结婚入籍的规定我没有听说过……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16:16说实话,中国的故事,我也讲不太好。大家一起慢慢讲吧。

我想从社会文化、宏观经济两个方面慢慢展开,往下讲这个中国故事,最后在政治方面有几个假设。完成这个任务可能需要很多贴子,我这两天摊上一点事儿,请大家耐心不要骂,呵呵。

先讲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因为刚才有网友贴子里谈到了这一点,比如那个“种族论”的哥们儿。我认为,社会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实际上可能隐藏着中国奇迹的真正秘密。我们现在转回到新加坡去,还从那个小岛子讲起,以便对得起这个贴子的名字。

根据老李的定义,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多元乃是新加坡社会文化之特点。新加坡是东西互望互通的窗口。(他有没有考虑到,万一东西互扁时这个窗口会多么的悲摧)从表面上看,新加坡确实体现了这个社会文化窗口的风貌。

你走在街上,华人、马来、印度三大种族差参交互,由于三族体貌迥异,可以一眼看出来。虽然新加坡也提倡融合,但是由于宗教和文化,融合真的不容易。例如华人和马来人,几乎难以通婚(反例当然是有的,不要举例打我啦)。马来人信回教,仅管打散了居住,但仍然保持着风俗和习惯。街上的马来女孩,总是把自己身体全部包得严严实实,再拿块头巾把脑袋一包,只留前面一面露出脸。

我曾经多次感慨,在这个高温湿热的赤道岛国,穿这身行头确实需要信仰和勇气。他们这个文化和宗教真不得了。换我五分钟内准中暑送医院抢救。我这个言论被一个新加坡兄弟痛批:他认为这个言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读书人千年一贯的虚伪嘴脸——明明想看女孩的大腿,却非要摆出一副关注人类前途的情怀,上升到历史文化批判的高度。我顿足捶胸并指着鱼尾狮发誓说,这一次我的出发点真的是主观利人客观利己的。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17:05 再说

印度族。

新加坡的印度族人占总人口的 8%。这个比例不算高。当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所占比例还不到 1.5%。

相对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来说,新加坡的少数民族算是够强大了。

在新加坡,印度族人数少于马来族人,但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高于马来人,这可能跟印度族人的教育程度有关系。毕竟,在当今世界上,如果让中学生上考场去单挑,除了中国天下无敌,可能就要属印度了。

印度族实际上不是一个严格的族,因为印度本国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所以新加坡的印度族指印度各族之后裔。但中间主要是泰米尔族。泰米尔是印度次大陆东南角上的一个邦,在印度的相对位置大致相当于福建省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我怀疑是不是住在这个地理位置上的居民都喜欢移民。

泰米尔人是个世界性民族。有不少泰米尔移民到了斯里兰

卡,然后跟当地僧加罗人打了几十年仗,还成立了名震南

亚的泰米尔猛虎组织,还干掉了拉吉夫甘地。不过他们在

新加坡的表现非常平和,安居乐业,这足以证明老李处理

民族问题的小手腕还是比较高明的。现任新加坡总统纳丹

就是印度族人,虽然内阁制共和国里面的总统基本上属于

花瓶,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元首。印度族有什么问题和不满,老李小李请国家最高元首出面,现场办公去处

理一下,还能处理不下来吗?华人有“牛车水”,印度人有“小印度”,那是原来的印度人聚居区,现在是一个旅游点,有印度馆子和印度产品。许多国内的女旅游者跑去买纱丽,不过我认为那些纱丽大多质地较差,不建议购买。一次我去吃印度饭,本人的英语水平是国内高校普通六级水平,如果印度人把菜单弄成完形填空或者四项选择的书面形式,就会知道我的英语水平有多么的高。但是很可惜,阿三需要我口头点菜。这是一场中国学校考试专用英语和印度南部某县地方特色英语的巅峰对话,我连说带比划了三遍,阿三连一句都没有听懂。最后阿三忍无可忍,用汉语对我说:“先生,我们还是说华语吧!”原来他会汉语!老子狂晕。

虽然前文讲过,新加坡的华语地位不怎么高,但是毕竟有75%的华人。更重要的是,2000 年以后,中国人已经成为新加坡的主要客源,中国也是新加坡经济的主要依靠,所以兄弟们到新加坡,如果英语水平不明显在楼主之上,在旅游点和服务场合,不要管对方肤色讲汉语就是,多数都懂,不懂的话他自己会扭头找个懂的。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18:46

新加坡的第四大民族是欧裔。这个群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统计数据上是百分之一点多。但我没有看见。我看见的白人都是外国游客。也许这些白人主要是混血人种,看不出来了。

这个民族是殖民地的产物。英国殖民史是新加坡的一段重要历史。中国人有时候很难理解别的国家的思想行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别国历史不了解。我们中国人不太喜欢去深入研读别人的历史,因为二十四史就够读死人的了。但是,任何国家和民族的行为,都是在他们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大国,必须与几乎所有的国家打交道,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比如我们多数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往往仅限于五月花号运来一船人、来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制宪会议决定建国、华盛顿两届后自动回家种地、爱迪生发明灯泡、林肯打了一仗解放黑人、望厦条约和八国联军、上甘岭和尼克松、克林顿被一个女的告了、大楼被两架飞机撞了。仅此而已。其实美国三四百年的历史,虽不如我们的长,但内容也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个国家走到今天相当不容易而且相当复杂,我们不了解这些,就非常容易简单地作出战略误判。当然,这个批评对于美国认识中国一样适用。

靠,我怎么扯到这么远去了。

中国、韩国、越南等把殖民史(或半殖民地史)看成血泪史、屈辱史、痛苦史,因为这些国家原来独立好好的,被人一顿暴打变成了殖民地。新加坡则不然,它原来不存在国家,因为殖民才形成政治实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许多新加坡之类的国家都把殖民史看成历史遗产——如果不叫历史财富的话。

英国前殖民地俱乐部——英联邦,除了斐济共和国在前年的时候因为拖欠会费被开除掉了,还剩 53 国,真是济济一堂哈。

新加坡也是成员之一。

我刚才说了这么多话,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认为,欧裔这个所谓四大民族之一,在新加坡与其说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存在。新加坡需要这种一个民族还证明,自己是东西的“交汇点”和东西方的“窗口”。于是老李就把祖先和英国有染的兄弟们都归纳进了这个民族。

——希望这个民族的兄弟看了贴子不要来找我打架。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20:40我可以打一顿饭的赌,赌楼主你从来没有穿过阿拉伯长袍。

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是宽大,能遮住全身,外界的风吹入袍内,迅速蹿遍上下,起着一种“烟囱效应”,将身体上散发的湿气一扫而去。与此同时,由于人体皮肤都被宽大的长袍遮住,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内的空气又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因而使人感到凉爽、舒适。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受教!谢谢!这个我第一次听说,真没有想到阿拉伯裁缝还精通空气动力学和热传导学。我有机会一定要去穿穿。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21:28本来是要分析中国的社会文化的,从新加坡讲起,结果困在岛上出不来了。呵呵。那讲就讲个够吧,从南洋逐步向中国讲,从华人文化的边缘逐步向文化中心讲过去。几个少数民族讲完了,最后是:新加坡的华人。

新加坡华人分为两类,一是老华人,就是改革开放前到新加坡的人;二是新华人,就是其后来的人。

新加坡的老华人,从该国公开的统计资料上看,依次是福建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他们一直这么公布,其实这几个概念听上去是有交叉的,比如客家人很多是福建人。

我的理解是,他们是根据语言统计的,因为老移民喜欢按语言和籍贯聚居分类,甚至从事什么行业都有按方言分了工。这样理解是:讲闽南语的、讲广州话(粤语)的、讲潮州话的、讲客家话的。

据我观察,岭南四大方言在中老年当中仍有很大市场,年轻人都去讲英语,年轻人之间流行英语交谈,有些年轻人也学习普通话,不过年轻人还是能听懂他们父辈的方言话。因为我的英语过于差和中文过于好,上街一碰到两个华人男女操着流利英语说说笑笑的,我就很生气,希望他们失足摔下扶梯。

新加坡的新华人,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移民出来的这帮兄弟姐妹,是新加坡的新生力量,在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技术领域。他们有的入了籍,也有的持有长期留居准证,保留了中国籍。由于移民条件较高,新移民群体上平均素质比老移民要强,也造成了一些矛盾和怨言,叫嚷中国人太多了。我没有查到详细的资料,但新加坡全国常住人口 500 万,其中本国公民 380 万,这一减就出来了,120 万人中国人至少占一半有吧。新加坡政府称(朋友讲的我没有找到出处),新加坡人口容量设计是在 700 至 800 万。那么除了自己生,他们至少还有 100 万人的移民容量。有想移民的兄弟可以留心打听打听,反正老子打死都不移民新加坡。

关于新移民,我还要多说几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对外移民的量相当大,现在全世界的华侨社会——从美国到英法,从东南亚到非洲,从加勒比海岛国到澳大利亚—— 都正在发生一次重大变革,就是新移民取代老移民,成为华社的主流。

在世界各国,新老华人截然不同。

老华人许多是劳工后裔,文化水平较差,工作以商业和饭馆为主,老华人多半讲粤闽一带方言,许多人已被基本同化讲外语,老华人多半信佛教或者道教,有的改信当地主流宗教。

老华人与国内联系较少。

新华人多数是经商、留学、通婚等出国的,文化水平较高,工作范围相当广,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兼通外语,许多人根本不信教,属于四六全不怕的主,天塌下来当被盖。新华人与国内联系紧密,你政府移民政策只要一松,他就会再从国内引一群中国人过来。

海外华人群体实际上是值得研究和利用的,也是需要关怀和保护的。可惜我们的政府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外交使馆还没有转变作风,衙门气太重,只管签证收费。希望有关人士能够重视。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21:59

民族和社会讲完了,那么新加坡是什么文化?多元文化吗?还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加坡文化?

多元文化社会的祖师爷美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种是鸡尾酒理论,或者叫融炉理论,认为美国社会是统一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多个文化元素融合和发展而成的。

另一种是色拉钵理论,认为这些文化元素各是各,只是被装在一个叫做美利坚的钵子里罢了。

我观察的结果是:新加坡是典型的色拉钵文化,四个民族的文化并没有融合,更不可能在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文化。在这四个文化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新加坡文化性质的,恰恰是那个占 1%比例的民族所代表的文化——西方文化。

研读新加坡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政策,从多个方面角度进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新加坡的发展目标,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英美式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西方国家经常骂他是东方专制,但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

这是实用主义的新加坡为了活下去的必然选择,前文已经说了,不再多说。虽然中国影响日深,但新加坡生死存亡取决于美国的基本现实,决定了新加坡必须把西方文化作为国家的头号文化。

那么华人文化呢?套用前面贴子里曾用过的句式,在新加坡政府眼里,华人文化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仅次于西方文化。那么处于西方文化之下的华人文化是一个什么生存状态呢?新加坡华人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22:19作者:天上的小小鸟 回复日期:2011-08-27 22:12:05

——————————————————————————

受教,谢谢兄弟。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22:23作者:jinwei1949 回复日期:2011-08-27 22:04:14 照你这么说,日本侵华也不可气了,只要我们回顾一下日本的历史,再看一下日本的现实和地缘形势,你就会理解他的行为了对吧?不好意思,我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但目的是为了我自己和我的祖国能够获取更多,而不是去理解和接收别国的行为!!新加坡的历史和现实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中国的!!!要跟我们对着干,好的,我们慢慢来。而楼主,请你滚到一边,你如果爱上那个国家了,可以入了新加坡籍嘛,没关系,我们不会阻拦你

——————————————————————————呵呵,有爱国激情,赞一个。可能是我的行文的口气有点问题,让兄弟们误会了。

爱国不是清华招生,没有名额限制,大家一起爱吧。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日期:2011-08-2722:26楼主坐坐169167980就知道马来人当不当兵了...........有朋友当兵 上司就是马来人

————————————————————————————哦,谢谢指教!因为我是信马由缰随手写的,凭记忆,没有去查资料,如果提供了错误信息,向兄弟们倒个歉哈。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08-27 23:14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文化边缘上的支流文化。台湾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各国华侨文化也是一样。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把新加坡文化放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大盘子里,一并观察研究,探讨促成中国 30 年惊天大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欧耶,我终于从小岛上绕回中国大陆了。

世界国家很多,但是实际上文化不多。由于文化是个好东西,所以大家都想有。这个可以有。但是,如果某个国家硬说自己有多少舍我其谁的独门文化,那就比较扯旦了。世界上的文化,大而言之也就那么几个。韩国人自从攒了点钱以后,就想当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于是乎,一时间,在韩国,连辣白菜的缸里都滋滋地冒文化。这他妈的根本不是文化现象,而是披着文化外衣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