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02 13:00 (185)未来城市做为一个城市主义者,展望一下未来中国的城市吧。因为目前发展趋势已明朗,我们可以把时间定在很近的 2021 年,即十年以后。十年后,中国城市化率将是 60%左右。三个巨大的、世界级的城市带已初步成型。

最大的城市带是上海城市带。核心在长三角。这个城市带,通过高铁、水运和多条高速公路,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镇江、常州、南通、泰州、扬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向南还沿着海岸向台州和温州延伸。自宋代以后,中国经济的重心始终在长江流域,而上海正处于整个长江流域的顶点。沿海地区目前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上海正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

所以上海是天然的中国经济之都。洋山港建成以后,上海已跃居世界最大集装箱港,超过了新加坡。新加坡很懊恼,但确实没有办法,上海经济腹地实在太大了。上海城市带与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城市群和长江上游的重庆—成都城市群呼应,沿黄金水道构成繁荣的长江流域经济区。

南方是广州城市带。核心在珠三角。包括广州、香港、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澳门、珠海、惠州、江门等城市。

由于广东沿海人口密集,这个城市带沿着海岸向两边扩展,与粤西经济区(湛江)、粤东经济区(潮汕揭)、闽南经济区(泉漳厦)相连,并在经济上与台湾融合互补。广东最先开放,得风气之先,再加上香港这个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帮助,这个城市带将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最国际化的地区。广东的缺点是经济腹地不够大,珠江流域仅有两广之地。前几年广东提出“泛珠三角合作”,把珠三角一泛就泛到了四川、云南去了,就是想扩大经济腹地。应该说,随着铁路重要性提升,水陆重要性相对下降,广东与上海争夺经济腹地的可行性还是不小的。

例如武广高铁开通,武汉、长沙南下广州要比东去上海容易得多。

北方是北京城市带。环绕渤海,京津两市以及冀鲁辽三省的沿海城市共同构成。严格地说,城市带应该是由许多城市组成,同时,城市之间被工业化的村镇填满,从而联为一个“带”。从这个角度讲,环渤地区很难真正成带。这里的城市不小,但村镇没有不像长三角、珠三角那么密集一体。北京城市带实际上是由相对疏朗的三个城市群三足鼎立构成的。一是京津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保定等。二是胶济城市群,包括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

三是沈大城市群,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营口、辽阳、本溪等。与长三角、珠三角本地缺乏资源不同,北京城市带上,各个城市地下都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煤、铁、金、石油、盐生产基地,资源极为丰富,唯独缺少淡水!三个城市带的总人口将达 5 亿,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则超过全国的一半。任何一个城市带,拿到世界上去都相当于一个经济强国。除了这三个城市带之外,西安—郑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长春——哈尔滨等也会

形成大型城市群。

呵呵,令人神往啊!套用一句很俗的模式来评价三大城市带,就是:

广东率先开放,可得天时;上

海扼江控海,可得地利;北京

首善之区,可得人和!待续

(第 186)城市总结

城市化问题聊的也差不多了。

现在重庆和成都,正在搞城乡一体化的区域试点。我觉得,城乡一体化需要物质基础,首先要经济发展,才能谈得起这个问题。为什么珠三角、长三角不搞城乡一体化试点,单单要在成渝两地搞呢?因为沿海地区若干年前早就实现城乡一体化了。

他们现在的需要解决的,是怎么让外地农民工定居下来的问题。

不管本地一体也罢,外来融入也罢,我们总得把市民和农民搞得像一点,不能走在街上就像两个民族似的。

中国这场城市化运动中,特大中心城市责任重大。重庆已经表示,准备大城市带大农村。当时建市时,版图划的也比较变态,面积比台湾和海南两个省加起来都大,而且还都是贫困山区。确实够它带的。不过勇气可嘉。祝福重庆!我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讲农民打工的。有这样一幕:秘书问老板:咱们厂排污越来越多,河都黑了,下游都是农田,会不会出事啊?老板说:没关系,农村人,扛整的很!与此同时,在黑呼呼的河边,农民正在洗菜,装成小盒净菜供给大超市。一个农民说:看这水又黑又臭,洗的菜会不会有事啊?另一个说:没关系,城里人,扛整的很!还有一个故事,是我的朋友跟我讲的,他说是个真事。一个有钱的主,去下饭店,因为一点小事,把服务员一顿臭骂。

服务员都有严格的工作要求,当然不敢顶撞他,唯唯连声,赔礼道歉。但是,从包间一出来,就有办法了,每端一道菜,在电梯间里趁着没人,都往菜里唾一口。然后点头哈腰地端进去。

两人目光相汇,都饱含着得意的笑。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但如果我们无视社会和公平与正义,长期维持不改,必然会造成社会群体的割裂,对城市人和农村人都不利。

作为强者,你不要以为会永远强、会处处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弱小——随时随地都很弱小。我们正是因为相互尊重、相互关怀而变得无比强大。如果你整我,我整你,坚决要看看哪个龟孙先扛不住,那么这个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毫无意义的。愿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顺利完成,留给后人一个城乡一体的美好家园。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02 16:03 今天

收工啦!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03 04:12

(187)关于水有兄弟聊到水的问题。我谈新加坡水务时,也谈了几句中国水务,后来有人回贴争论。顺便聊聊水吧。

一个国家,除了国土,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什么呢?中国历史上曾是铜、铁、马、茶叶、盐。盐业专营近期才取消,北京大栅栏盐业银行旧址,昭示着盐商之辉煌。外国战略资源,还有棉花、咖啡、香料(胡椒之类)、橡胶等。今天人们一致认为,是石油!引发战争无数啊。许多专家认为,未来引发战争的,将不是石油,而是淡水。当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例如电影《未来水世界》中,未来水太多,最宝贵的东西是一小袋泥土!呵呵。

中国缺水,不言而喻。绝对量,是世界平均量的几分之一。

人多,没有办法。地域分布上,不合理,东南多,西北少。时间分布上,也不合理,北方河流都是月经型的,不,年经型的。

每年总有两个月很麻烦,让人坐卧不安,什么都不想干。水旱灾情,无缝对接,抗大旱表彰会就是防大汛动员会。近年来,气候不正常。干旱加剧。北方河流枯水期延长。南方河流水位屡创新低。一个兄弟老家在大巴山,他告诉我,大巴山里的河流水量只有他小时候的二分之一。

有人认为,气候变旱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

我的看法,可能有这方面原因,但主要与地球气候周期有关。

目前,地球正处在一个变干变冷的周期。人不能过于高看自己能力,天行有常,地球有自己的脾气,人类活动的影响还真的不能顶个“球”用。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历史地理学家挺多,据他们说,一遇到这种周期,游牧民族会因草场退化而出来掠夺,会暴发大战争。希望现代人不要这么干。

(好像苏丹富尔达尔等传统游牧区已经在这么干了)。

我的一个观点是,彻底解决水的问题,要靠社会经济发展。在水上,中国要有主见(实际也有),不能被西方忽悠。

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能为了所谓的保护水资源,连发展都牺牲了。许多西方政客、学者,一直拿这个当阴招,给发展中国家挖坑。国内还真有专家相信,跟着鼓吹。

事实是:世界上最缺水的新加坡和以色列,根本感觉不到缺水。我在新加坡,从来没有遇到过停水,自来水可以直饮。

而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比如刚果金,人均拥水量居世界前三,竟然缺乏安全饮用水。因为他们的管理和处理能力不行。所以,只有发展带来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才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

真正要节水的,是西方。他们人均用水量,远远高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却拿中国说事,什么用心?用水量数字,我不去搜了。我有个观察。现在公共场合,有一种常见的

水龙头,你按一下,它就流出一定量的水,然后自动停止。

在出水量设定上,欧美起码是新加坡的 50 倍。有一次在英国,等我都把手烘干了要走,水龙头还在那里哗哗哗哗,我还以为它坏了呢。而新加坡节水之狠。新加坡有一种变态的水龙头,常被安在卫生间。这种龙头,不会流出欧美那种实心水柱,而是像花洒那样沥沥啦啦,而且只持续两

三秒。本人也算身手敏捷,按了以后再把手伸到龙头下面,水正好停。无奈之下,只好左手按着洗右手,右手按着洗左手。独臂神尼来到新加坡一定会被气死。新加坡这种高

效水务,背后是大量的钱和高技术。他没有这些年的发展,

早渴死了。

第二个观点,要辨证地、综合地使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03 04:49

(188)调水之路水的问题,要调水和节水并举,行政调节和市场调节并举,向缺水地区调水和向丰水地区调整产业布局并举。就中国而言,偏重于调水和行政手段。在节水、市场手段、调整产业布局上做得不够好。

有个经典的故事,研究水务的人,人人都知道。我不知道

是不是真事。说是美国纽约以前准备投资,搞个引水工程。

后来,他们研究发现,用搞工程的钱,把全市抽水马桶换成新型节水的,节约的水刚好相当于引水量。于是,就换

马桶吧。

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我倒见过一个实例。西部某省有个水库,挺大,灌溉好几个县。但水不够用。当地人大代表一开会,就群起跟省上呼吁,建议投资几十亿,修建新的引水工程。我到当时出差时,发现,当时的农田渠系,都是六七十年代搞的。近几十年,修修补补,严重老化。水库放出十方水,只能有四方流到 80 公里外的农田。换句话说,把新建引水工程的钱,拿出一半来,把渠系修复和硬化,就可以供水倍增。而且新建引水工程,还有与其它地区争水问题。还有被引水河流的生态问题。还有工程占地和移民问题。

我的结论是,开源不如节流。开源,哪儿去开?现在中国都缺水。千河之国四川,这几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每三年遇到两次。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都干了。随着地方意识不断增强,以后很难想引就引。节约挖潜是出路。

我不反对大型跨流域调水。既然有水为何不用?但要通盘考虑,不能盲目调水。京津地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下的调水例子。

天津是北方工业中心,需水量大。但海河水系首先要保首都,北面来的水,被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一截,先供北京。

天津只能用剩下的水,不够用。天津临海,地下水质不好,而且引起沉降。所以,第一个办法是引滦。但滦河是中型河流,发源于坝上地区半干旱草原,水量本就不多,还要承担唐山用水。这使河北非常吃紧。天津引来滦河,继续发展工业,水仍不够用。接下来,是引黄。这回山东又吃紧。黄河水也缺,沿黄各地灌概矛盾本来就大。山东内部还要引黄入青。这么东一引,西一引,到九十年代后期,济南七十二泉停喷,黄河每年断流半年,济南全市驾校都把车开到黄河里去练。黄河水引来,天津继续发展工业,

水还是不够。于是又上马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该工程供水

范围为津冀鲁苏皖)。

京津地区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给人一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感觉,长此以往不是办法。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都在发展新型用水模式。新加坡人也去天津掺和了一个项目。希望能走出循环经济的新路。不然真没办法了。

我一直为南水北调捏把汗。这个工程成本太大。东线,扬州到黄河位山穿黄隧道这段,地势向上走高,沿途要建火电站,烧煤发电,逐级提水。黄河是条悬河,像堵墙,所以要从河床下面打隧道穿过去。前几年打通了,希望千万弄结实,别让黄大爷决了口。中线工程也开工了,从丹江口调汉江水。李白有诗云: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我靠,这回真往北流了。走河南、河北而北上京津。这个工程移民太多,30 万人。有资料说,调水成本已经远远高于海水淡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能合理确定水价。我们现在发展节水产业,怎么发展?很简直,如果企业节水一吨,平均需要投资5元。那么,水价在5元以上他就想干,水价在5元以下就不想干。若水价不调到 5 元以上,政府就必须出台别的鼓励措施,不然人家不干。现在,许多地方水价太低。这种情况下,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就没有市场生存空间。如果水是高价调来的,而低价供应,那么就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鼓励浪费。政府也有难处,就是招商和发展产业的考虑。这要综合考虑,但水价必须调整,特别是北方缺水区的工业用水价格,该向上调了。

关于西线调水,争议比较大。有个退休将军写了本书,叫《西藏之水救中国》。出发点很好,但这个事情光凭他对着地图琢磨不行。苏联当年搞了不少调水大工程,最后以惨痛失败而告终。这本书的一些想法,基本延续了苏联的工作思路。呵呵。

实际的西线方案,不是调雅鲁藏布江的水。西线方案,目前的水源,是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先筑坝抬水,再打一系列的超级隧道,将水引入青海境内黄河上游,解决西北缺水问题。这要引走大量径流,对长江上游生态影响不小。

东线和中线在中下游抽水,影响还稍微小些,但西线在源头上动手,影响肯定比较大。

一个更麻烦的事情,是国家西电东送工程,已投资几千亿,在金沙江、雅砻江修建巨型电站。许多电站都修的差不多了。

如果再来个南水北调,再投几千亿,在电站上游把水抽走,这算怎么回事?我曾询问一个业内专家,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两大工程,有没有相互考虑对方的因素?西线调水会对长江流域水电站包括三峡发电,造成多大影响?他说,据他个人印象,好像还没见过两大工程相互影响的评估材料。

那是 2006 年。

听说西线工程在做前期准备,后来停工了。也有人说根本没有任何开工。不管如何,都要谢天谢地。这事真的要慎重。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04 03:09

(189)城市三产这两天老是失眠。躺在那里想,历史是偶然,还是夙命?如果现在,时光倒流,向前世投胎,你就是乾隆皇帝,君临天下,你怎么提前拯救中国,才能免于 1840 年后的霉运?我想,我会下诏:1,放弃以农立国,以工农商学兵五业立国。2,在文武科举之外,增加工农商三项科举,五举取士。3,抡圆了发展军工,建立远洋海军。4,沿海三十个城市,开埠通商。5,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每年向欧洲派 3000 名留学生,高薪引进 3000 名技术人员。6,向东北、外东北、新疆、中亚、西伯利亚、南洋移民。7,江南不去了,和珅砍了,提拔刘罗锅和纪晓岚。8,派兵占领日本,见人就剁。9,派兵把叶赫那拉部和达赖灭了。10,改年号为国观。大家觉得,这十大新政推出以后,发展到国观六十年,我退位时,中国会不会大有起色?

呵呵,开个玩笑。继续!讲城市化问题时,漏了一个事情。就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紧密相关。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经济体中,三产比重都在 70%以上。即所谓“后工业化”。中国去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10:47:43。这是典型工业化阶段。从目前比值来看,若第三产业每年递增 1 个百分点,也要 30 年才能进入“后工业化”。

有趣的是,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国之中最高。第三产业比重则最低。巴西高达 67%,俄罗斯和印度也都在 50%以上。

前面我说过,三产的比重与城市化息息相关,没有城市就没有发达的服务业。阿三城市化率不到 30%,三产比重竟然高达50%以上,奇迹啊。这帮人真是搞服务业的天才啊。我很有兴趣,看看一个大国,能不能以服务业拉动 GDP,跨越工业化步入现代化。也有另一种可能,三哥通过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培养消费群体和内需市场,反过来再拉动工业化。不管怎么样,如果能走通,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俄罗斯情况特殊,与中巴印不同。它祖上曾经阔过,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它早就工业化和城市化了,现在主要问题,是完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这是一个再工业化的过程。别的国家在这个阶段上,应该是一个年轻化的社会,而俄罗斯早就进入老龄化和人口衰退了。这相当于一个人,早就毕业,等年纪大了,又跑回学校来补课,和一帮年轻人拼功课。

难免有点精力不足。所以,俄罗斯的国内市场,无论二产三产,好像活力很不足。再加上本来就地广人稀,俄国城市看上去更显得冷冷清清。

中国人历来不相信统计数据。有个说法,市长想出成绩,换个发改委主任,还不如换个统计局长起效快。中国的统计数字,也确实有不少问题。比如朱老板上台那年,发誓要“保八”,结果第二年各省数字报出来,除了新疆,都超过 8%。

全国一汇总,公布增长率:7.9%。这是怎么汇出来啊?我觉得,第一和第二产业,数据基本还算靠谱。因为工农业生产,需要用水用电,全国用电量、用煤量、铁路周转量等数字摆在那儿。

工农业产品要走向市场,税收额摆在那儿。就算税收有漏洞,市场价格摆在哪儿,从价格走势也能大体看出供给量。所以,第一第二产业的数字,胡扯也不会扯得太没边。

而第三产业数据,更像神仙数字,很不好琢磨。有个笑话,可能兄弟们都听过的。两个经济博士出门,看见一堆狗屎,甲对乙说,你吃了它,我给你一亿元。乙吃下去,挣了一亿。走着走着,又见一堆狗屎,乙对甲说,你吃了它,我也给你一亿元。甲也吃了,挣回一亿。突然,两人放声痛哭:一人吃了一堆狗屎,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市长得知,激动不已:同学们,你们各吃一堆狗屎,就轻轻松松地给我市增长了两亿元 GDP!呵呵,你们看看,第三产业数据就是这么出来的。我曾经向统计部门兄弟请教。他们解释了一堆,我最终也没搞明白。

第三产业中,高端的,像银行股市之类,这很好办。低端的服务业,却占了社会就业的大头。现在,中国全民经商。连偏远小镇,要是沿街还有一面砖墙,肯定推倒建成门面,租出去,开成理发、小吃、百货之类。这些东西很难完全纳入统计。他们是小规模纳税人,从税上也不能准确看出实际经营情况。我真不知道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04 05:03

(第 190)城市三产 2三产比重是个相对数。即使一个国家三产不增长,如果工农业都垮下去,三产比重也会上升。所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三产比重挺高。中国情况不错,从统计上看,改革初期三产比重约是 24%。三十年后,增长到百分之四十多。再考虑到这三十年,中国制造业是爆炸式的增长啊,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还能把比重翻一番,应该属于相当厉害了。

不少人质疑这个数字。我倒是倾向于接受这个数字。平心而论,我对统计部门有这么两句评价:一,比没有强。二,比许多国家强。现在我们去跟日本、新加坡比,那是不行。不过跟多数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相比,中国统计数字还算靠得住。有的国家几十年不搞人口统计,人口都是抽样估计的。

它连本国人口都不知道,三次产业的数据是怎么搞出来的啊?对于印度、巴西的三产数据,我也有怀疑,觉得他们的统计口径可能跟中国不一样。以前我搜过资料,但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统计数字要两看:有虚增,也有隐匿。

我感到后者还不小。我的一个朋友,开公司,营业额每年上千万。然而,这小子通过请人做账,营业额缩水九成,而且年年显示是亏损。所以,他每年交税几万块钱了事。他还算了一下,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了。考虑到开着奥迪去领低保,实在对不起人民,决定做罢。我估计,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山东和辽宁,经济数字可能有虚增,但民营经济比重较高的浙江和广东,经济数字很可能有隐匿。两种情况相抵,全国统计数字可能基本靠谱。呵呵,实际情况只有鬼才知道啦。

三产的涵盖面太大,没有办法一句话总结。如果一定要总结,就是:凡是行政力量主导的领域,问题就比较多,国际竞争力就比较差,办事就比较黑。比如股市,银行,保险。凡是完全推向市场化的领域,问题就比较少,发展就比较充分,行事就比较象人。比如商业,餐饮,物流。到了欧美的兄弟可能有这个感觉,中国城市的宾馆和商业服务,现在比欧美城市要强得多。我总结能力有限,三产领域又太多,这么“两个凡是”的总结也不尽然啊。

有一点最值得肯定,就是三产吸纳了最多的社会就业。八十年代初,北京回城知青没工作,就创办了“大碗茶”,当时很有名,算是首都发展三产的一个旗帜。如果要计算单位投资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城市服务业比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还厉害。比如家政公司。服务业门槛很低,因此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跳板区。这些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就业人口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我觉得,三产对于中国发展真是功莫大焉。

城市三产的管理是个大课题。多、散、小、乱,确实很不好管。有一次我开车回家,走到一个路口,看到一帮城管正在没收几个摊主的东西,他们苦苦哀求,我感到气愤不已。第二天又路过那个路口,城管没有来,路边的饭店把餐桌和凉伞都摆上了人行道,摊贩们在人行道上找不着地方练摊,于是把摊子都摆上了机动车道,引发了大堵车。不管司机怎么按喇叭,小贩占道经营,头都不抬。害得我堵车二十分钟,又感到气愤不已。城管现在是众矢之的,但目前城市经营者的素质,如果没有人管,全靠自觉,确实也难办。我觉得,分寸很重要。如果没有办法掌握分寸,那么宁可牺牲一时的城市秩序,也不要去伤害小摊小贩。他们能自己想办法就业,已经非常可贵了,至少比欧盟的希腊人强多了。

我当学生时,在夜市地摊卖过服装,可以分享一下对付城管的经验。(当时叫不叫城管?当时叫戴红箍的)。城管突然袭击,这时各位的身手高下立判。有的行云流水,潇潇洒洒,卷货而逃。有的则手忙脚乱,人脏俱获,轻则罚款,重则没收。

所以练摊这事,看着容易,实际有技术含量啊。

比如卖时装吧。在两棵树之间拉根绳,或者自己打桩拉根绳。每件时装,都有衣架,衣架上面有个钩。你一定要记着,挂所有衣服,钩子必须方向一样,钩口朝外都朝外,朝里都朝里。这样,当城管出现时,你把衣服从绳子一端向另一端推过去,推在一起,然后一下子摘下来,共需几秒钟,就能登着三轮开溜。如果钩子方面不一样,正挂一件反挂一件的,你就不可能把全部衣服一起摘下来。只有几件几件的摘,要花几分钟,那么恭喜你死定了。所以,平时顾客东挑西拣,一会就把勾子挂乱,你要盯着随时纠正。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啊。

当然也有更强的高手,直接解下挂衣服的绳子,以绳系货,负于肩而狂窜。这样的好处,一是连绳子都不留给城管,二是富于提纲挈领的动作美感。缺点是对系绳和解绳的技术要求太高,而且解绳之后还要防止衣服滑落一地,实非吾辈所能及也。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04 16:37

(191)城市三产 3前面聊到地域经济,各省都没有感触,唯有河北众兄弟出来慷慨悲歌。呵呵,河北有那么惨吗?一个唐山或者一个邯郸,钢铁产量都能超过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了。前途大有希望,不要这么悲观!顺手插一段题外话:我此生最铁的哥们,就是河北人。单身时住一间宿舍。每一想到他,我就感到无比快乐。其人特点有三:A,很有艳遇。下楼买包烟回来都说碰到美女,好像这辈子最大的风险就是被美女拖去强暴。B,很有品位。除了肉体是河北土特产,浑身上下都是世界名牌。C,很忧国忧民,没事就慷慨悲歌,这点倒是跟我一样。下面就是他的光辉往事:A,关于艳遇。我们出差去西藏某县,被盛情款待。回宾馆的车上,他还晕晕乎乎吹嘘:“刚才那个美女非要敬我酒,你看你看,真没办法……”我这才恍然大悟:“刚才掐着你脖子灌酒的那个黑大汉是女的啊?……”晕。 B,关于品位。我们调来个新领导。晚宴上,他喝大了,凑过去吹捧新领导:“您这西服啊,是我平生见过最有品位的!” 领导被他捧得舒服,连声道:“当然,当然,我不能给单位丢人啊,是不是?这是我去年陪省长到意大……”话没说完,他酒劲发作,扶着领导肩,对着那有品位的西服:“哇!哇哇!”杯具啊!C,关于忧国忧民。由于假老练,他被女友踹了。那段失恋的日子里,他经常彻夜不眠。有一天夜里两点,我一觉醒来,发现他还坐在他床上,关着灯默默抽烟。我顿生怜悯,过去想安慰他,又不知说什么好。他看看我,弹弹烟灰,缓缓地自言自语:“中国有八亿农民——怎样才能稳步增收呢?”我倒!!!根据他,我判断,河北人很乐观,心理素质极好,肯定是中国自杀率最低的省。

呵呵,扯远了,回到城市三产。当年保守派人士说过,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乃是和平演变的经济基础。这个大帽子扣的!不过,经济成份多元化,必然对社会观念产生影响,正面负面兼而有之,这是肯定的。第三产业中的外资成份要远低于第二产业,但是对国人观念造成的影响却远大于第二产业。比如麦当劳和美国大片,都是美国价值观的强悍物化。

约七八年前,北京马兰拉面跟加州牛肉面干上了,办法就是,你在哪里开一家,我在你对面也开一家,这属于当年沈阳海狮队的踢法,专搞破裤子缠腿的贴身盯防。当时一个记者激情报道,题目是:面对面的竞争!我当时也写了一篇贴子,题目是:面对面,不仅仅为了竞争!我的意思是想说,中国的服务业较之国外,还有不小差距。在观念上、管理上,需要向别人学的东西很多。比如北京、天津、成都、南京等地,有很多名小吃,味道好极。有一次,我陪一个老外去吃某“中华名小吃”总店。

不点店名了。进去,店员身上脏兮兮。服装也不统一。有的戴帽有的不戴。点菜自己到柜台,墙上菜单乱乎乎。碗端上来也不统一,有新有旧,有花有白,有的还豁了口。进货的汤圆馅,一箱箱堆在前堂,我老担心倒下来砸到顾客。吃完的桌上一片狼籍,无人收拾。地上的餐巾纸,也不及时打扫,任人踩来踩去。老外吃完离开时,两只鞋底上各沾了一团餐巾纸。难怪中华名小吃总是干不过垃圾食品洋外餐。其实该店的马路对面就是必胜客和肯德基,他就是不参考。这几年有改进,总的来说,还是太不行。我很奇怪,为中国餐馆可以做到那么厉害,连锁快餐就是不行?连台湾都出了个什么永和豆浆啊。

同样问题出现在超市行业。在允许外资大规模进入之前,中国商业体系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超市经营应该没有太多的秘密可言。而且,中国商业是开放竞争的,行政干预极少。当年郑州亚细亚商场,率先在全国抗起了竞争大旗,“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可惜很快声迹全无。北京冒出了这客隆、那客隆之类的一堆超市,也没有克隆成功。直到入世前,全国除了专卖家电的苏宁、国美已成规模,没发展起来像样的综合性连锁超市。只有眼睁睁看着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宜家、欧尚、伊藤等称霸各大城市。连个打着美国幌子的普尔斯马特,都能风光一时。

国际巨头垄断一线城市的商业以后,它的柜台就值钱了。

中国商家想借宝地上柜,不仅要垫压资金,还要大幅让利。谈判地位很不利。更主要的是,老外通过全球联网的条形码信息,掌握着中国最即时的市场动向。而中国商家,包括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都不拥有这类信息。我觉得,中国是不是该通过超市协会,把超过一定规模的超市组织起来,实现渠道和信息共享。不然,以后真挺麻烦。这个情况现在怎样了?在超市高就的兄弟讲讲哈。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04 18:00

(192)文化产业前贴提出的快餐、超市等行业的问题,我感到,也许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还有一个文化问题。也许中国文化不利于产生这一类企业?逛逛各国背景的超市,其实文化因素挺明显。美资的沃尔玛,大而包罗。日资的伊藤,有许多细节非常精致。德资的麦德龙,严谨刻板,没会员卡的人不许进门,想办会员卡,先回单位开一个介绍信,只对单位不对个人。靠,有这么做生意的吗?更绝的是,想搞猫腻,没门,麦德龙的机打发票像一张报纸那么大,商品名称、商标、数量、价格一字不落。法资的家乐福就不一样,它秉承了拉丁民族最不讲原则的优良传统。开单员一脸的淫贱——“先生,您的发票想开成什么?”难怪家乐福在中国发展得比谁都快啊!聊聊文化产业吧。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最直接形式。1992 年以后,广东曾经玩命打造文化产业,希望能在流行娱乐文化方面,与港台三足而立。比如,广东私营公司包装推出了毛宁、杨钰莹、林依伦、李春波等明星。广东和北京共同成为“九四新生代”歌手的策源地,使 1994 年成了中国音乐市场化的“元年”。

然而,这一波的文化产业大潮很快归于沉寂。究竟原因,我认为有三。1,市场环境。社会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一般要晚于物质产品需求,衣食足而知礼仪嘛,所以商业文化的崛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九十年代前期,外部条件还不算成熟。2,法治环境。文化产业的全面兴盛也和法治环境有关,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当时也不成熟。现在好点,仍然问题不少。3,国情。在现阶段国情下,北京以外地区想发展成影响全国的文化产业中心,客观难度是比较大的。

九十年代,虽然也有《宰相刘罗锅》之类的市场化的优秀文化产品,但文化产业真正全面形成,是在 2000 年以后。

文化产业中心,不是上海和广东,而是北京。因为文化这个东西,必须在传播之中创造价值。所以许多公司才叫“文化传播公司”哈。北京是全国信息传播中心,这个没办法,别人抢不走。广州许多歌星,最终还是跑到北京去买房子住了。而且,这几年,港台文化都出现了被北京吸附之势。有的港台大牌明星,平时出场费六十万八十万,但只拿千把块钱都愿意到央视去露个脸。没办法,文化传播中心才有辐射力,只有到那儿才能出名。用业内人士的话讲:上首都磨刀,下地方杀人。

文化产业到底怎么发展?我觉得,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按照文化自身的内在规律,去寻求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文化产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所在,是违背了文化自身的内在规律。就好像种麦子一样,不管怎么想办法搞新技术,前提是你必须得承认它就是麦子啊。

我很喜欢郭德纲的相声,我以德云社为例子分析一下文化产业的问题。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04 23:09

(第 193)文化产业 2相声起源于剧场。就是那种观众买票的相声专场。马三立、侯宝林靠此起家。八十年代,电视普及,马季、姜昆、冯巩通过春晚,取得极大成功。从此,电视相声,或者叫做晚会相声,成为相声的创作主流。直到 2000 年后郭德纲崛起之前,整个相声界,都在围绕电视晚会创作。

而与此同时,相声每况愈下。“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小品越来越像相声”。近几年,春晚相声已沦为鸡肋,观众不笑又不好意思,想笑又笑不出来。相声只靠几张老脸撑着,后继无人。“如果相声不能搞笑,那真是太搞笑了。”郭德纲提出,“让相声重返剧场”。2000 年以后,德云社相声专场逐渐出名,成为京城时尚。他也引起了同行的非议,以及某些专家的批评,认为这是叛经离道,低级庸俗。德云社还一度停业整顿。但是,郭和他的剧场相声,毕竟在全国取得了可观的市场成功,培养了大批“钢丝”。而且,带动了北京和天津相声剧场的复兴。

我们来探讨一下,晚会相声为何没落。大家知道,任何一种文艺门类,都有其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式。而晚会,并不是哪种文艺门类的发展形式。晚会只是各类文艺的荟萃展示而已。

有点年纪的兄弟可能记得:八十年代晚会报幕,报到相声时,总是说:“下面请听相声小段,报菜名……”。也就是说,晚会上的相声,是小段,而根本不是相声的全部。

晚会上的歌曲,实质上是歌手大量专辑里的精品;晚会上的戏曲,实质上是某些著名戏曲的选段;晚会上的小品,实质上是影视和话剧精彩段落的变种,“小品”这个词本身就是影视界的一个术语。歌手没有因为晚会而放弃专辑创作,戏曲演员没有因为晚会而放弃折子戏,影视界也没有因为小品兴盛而放弃影视创作。赵本山还把电视剧和电影搞得红红火火。而中国的相声界,竟然 20 年盯着几个晚会,把相声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抛弃了。

这就好比鲜花,拿到花店去卖的,肯定只是花朵。但花朵的长成,离不开根和枝叶。某位花农如果认为只有花朵值钱,就在地里直接培养花朵,连根和枝叶都统统不要了,这不是很可笑吗?这种花朵能不枯萎吗?所以,郭德纲提出让相声重返剧场,无所谓高明主张,只是一个常识而已。发人深思的是,一些所谓相声大腕,已经连这一点常识都没有了。

有许多人骂央视,靠行政地位打压同行,所以自己发展这么好。我的一个朋友想投资电视节目,我就陪他到央视考察了两天。我的体会是,央视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当然有行政因素起作用。但光靠行政的能量,它是穿不起那么大的裤衩的。

围绕央视所形成的庞大文化产业,基本是按照文化规律和市场规律在运行的,而且运行的相当成熟。

那次,我考察了央视二台和十台。(通过朋友的朋友请人吃饭咨询,然后带着实地去看)。他们一个栏目组,达一百多人,其中只有一两个是正编的,整天跟大爷似的。还有六七个正聘的,据说签过合同。其余的,都是临聘!你不要小看这帮临聘,许多人都是省台、市台、县台的台柱子,不甘心终老一隅,辞职跑到北京来闯几年赌一把,那个能力,那个干劲,靠,一般电视台确实难以竞争。

围绕央视,有无数私营的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导演、演员、经济人、群众演员、道剧服务类公司、出版发行类公司、衍生产品搞市场推广公司,等等。市场化程度,专业分工程度,都够厉害。

你如果有笔钱,想投资文化产业,可以这么投。比如你投资拍纪录片,先出钱买一个好剧本,然后委托给专业的文化传播公司,他们去物色导演,组织剧组,去拍摄。拍成了,质量过关,你把片子拿给央视播放。央视不付钱,它播一集片子给你配几分钟广告时段。你把这个时段卖给广告公司就行。他们手里有现成的广告客户。你还可以把电子产品版权卖给专业公司。总之,具体的事情只要出钱就有人做,不难,你关键是要有眼光。你投资的东西没电视台感兴趣,就麻烦了。另外业务人脉也很重要,两眼一抹黑,操作起来比较难。

正是这种文化产业化,带来的残酷竞争和专业分工,始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央视十台、四台的许多节目,拿到国外也不逊色。这样发展下去,我估计再过几年,就能赶上美国国家地理的节目质量了。

当然,有成绩就有毛病。这帮文化产业中人,为了生存,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