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抢这块地,1929 年宁夏省设置了陶乐设治局。“设治局”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建县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河东方面当时叫绥远省,表示严重的不同意,双方就争起来了。

绥远即使也设置了沃野设治局。沃野是汉武帝在这里设的古县名,后为北魏六镇之一。绥远这是引经据典、志在必得啊。两省请南京政府裁决。当时各省军阀都有军队,经常没事找事打一仗,两个省能这么有修养真不容易。估计是想到,那片河滩收的公粮还不够炮弹钱,而且没准哪天黄河再滚一下,所以双方决定整一把文明的。南京裁定:宁夏赢。

1941 年,正式设立陶乐县。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30 08:33

(续前贴)长话短说,这个县吧,先天不足,后天没补上。面积太小,九百平方公里,宁夏倒数第一。人口太少,解放后扶贫开发时,又从西海固移民过来些人,加起来总人口也只有 3 万,相当于外地一个乡镇。而县财政的供养人口高达 2300 人。所以撤县有必要。当然争议很大。如果我是 2300 人之一,我也举双手双脚反对撤县。不去争论这事了,看看对县城的影响吧。

摘录《新京报》当年的一段文章——陶乐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从政便成为最主要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干部群体成为当地主要消费群和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买东西的是干部,吃饭的是干部,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房地产,购买者绝大多数也是党政干部。干部的调离推倒了县城经济的多米诺骨牌。县城最大百货商店老板追忆撤县之前的好日子:“那时每月营业额有七八万元,现在不到两三万。”当地最大的酒楼也因客源的消失而生意萧条。县重点开发的商住楼区如今成了一座座空楼。

这个县城,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型城市。当行政区划撤销后,城市完全无法继续存在下去。建国以后,河南、山东等省进行过并县。撤县之后县城,虽然都是千年历史的城市,但因失去资源而迅速衰落。现在,都只是小镇而已,倘若不是将乡镇政府设立于此,这种城镇规模都难以维持。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四川省化林县。这个县在清代设立,县城位于川藏路上,地当要冲,繁盛一时。民国时,并入泸定县,城市迅速衰落。1939 年地理学家任乃强考察此地,发现城里仍有大量古迹和寺庙。他在《泸定考察记》中写道:“余为化林行将死灭,故特搜罗其碑铭,考订其故事,记叙其景物,绘制图谱,以备他日志史者用之。”任先生的看法完全正确,这个城镇确实“行将死灭”。建国后乡政府也被撤销。

最近,重走长征路的记者沿深山小道来到这里,已是几十人的小山村,除了一块石碑,昔日古迹荡然无存。

其实,中国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以前云南省有个地级市叫东川,后来铜矿采得差不多了,直接撤市改区,变成县级单位了。今年,安徽省的巢湖市也被撤了,变成县级单位了,这下合肥最乐了,但县级小巢湖市的城市发展前景肯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如果哪个兄弟对这种课题感兴趣,建议你研究研究东川和巢湖的城市发展,可以写出许多城市经济学和社会学论文哈!总之,中国古代虽然也曾出现过佛山、盛泽、景德镇等纯工商业城镇,但 99%以上的城市是政治型城市。当其政治使命终结,随即无奈地衰落。

直到清末的二十世纪初,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引入,铁路和矿山在中国出现,一种新型城市才在中国崛起,即非政治型城市。比如上海,在清代以前,上海县的县城是个行政型城市。

但开埠以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工商业的中心。

非行政型的城市越来越多,比如原属于河北临榆县的秦皇岛,原属于辽宁金县的大连,原属于山东即墨县的青岛,原属于山东福山县的烟台,原属于江苏东海县的连云港,原属于河北滦县和丰润县的唐山,原属于湖南湘潭县的株洲等。

这种非政治型城市,多数是崛起在前、设置行政机构在后。

从而颠覆了历史一贯的先设立行政区划、然后选址筑城的模式。

这些城市,即使行政区划调整和撤销,以其交通地位和工商业基础,仍然能够继续繁荣发展。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30 08:40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 146 节 三种命运

可能是中国历史太有趣,写着写着,一不小心又写回历史去了,真是“拣取花枝屡回顾”啊!好,从历史上走出来,聊聊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胡总教导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

所以我觉得有一点应该明确,“城市化”这个概念的本质是“人”的城市化。其他的一切都是围绕人转的。人的城市化是什么意思?内涵有三。一是从业方式城市化。二是生活方式城市化。三是思维方式城市化。总之,城市化就是在历史前进过程中“社会人”主观的自我改造的过程。(对不起,这话拗口,看哲学书给害的)。

前两年有一个新闻。说山东有个富翁,在北京搞房地产挣了钱,想给老家村子办点好事。他出手大方,掏了两三千万元,把村里的老房子一推,为每户乡亲盖了一栋小洋楼。全免费哈!老子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没有摊上个这样的老乡啊?有趣的是,搬进小洋楼的乡亲们意见不小。比如,猪没有地方养。如果养在老院子,又离得太远,被偷了怎么办。又比如,农用小推车、粪叉子之类,在小洋楼里找不到地方撂。总之,不习惯啊。

这个事情还好办,有意见嘀咕一下,不致于闹事。有些事情就不好办了。比如某大型水库移民。这些移民,本来住在鸟不拉屎的穷山沟,年年吃救济粮。后来政府修坝,淹了他们家,把人都搬迁到富得流油的城郊,房子修好,一家分几亩田(能调济出来真不容易),每家还给安排一个非农就业岗位。在外人看来,他们真是祖坟上冒绿烟了,生产生活的任何方面都比原来强百倍。但是,他们隔三差五上访闹事。理由五花八门。

比如夏天太热。比如不能上山去挖草药。比如一个孩子犯罪了,也要闹。这跟搬迁有什么关系啊?他们认为大有关系,孩子在山沟里没那么多诱惑,就不会犯法,所以此事必须政府负责。

我举一堆例子是想说,城市化这个东西,虽然肯定需要环境和外力去推动,但从根本上讲,是人的主观选择和自我改造、自我适应。用外力强加给农民一个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不管你用意再好,不管你下的力气再多,他都很难适应和领情。用刀郎的话说:“才知道把我的世界强加给你还需要勇气”。

这些年来,我们许多政策没有把“人”做为城市化的核心,弄出不少问题。一方面,从八十年代就转向工业岗位的农民工,早已完成了从业方式的城市化,但二元结构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另一方面,许多征地农民、工程移民又“被城市化”,户口农转非了,长期找不到稳定工作,形成“城中村”。

如果回顾一下国外的城市化发展史,各国情况不一样,千差万别。我想,大概可以有这么两种有代表性的农民进城命运。

一是好的城市化。美国、日本等国家,这种例子就比较多。

第一代农民进城打工,成为企业员工。由于文化水平,肯定工资不高。政府在廉租住房、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帮助。他的家庭进入城市,住在廉租社区里。房子很小,全家人挤在一起,生活水平不高,但享受到了城市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孩子,能在城市学校中接受教育。穷人孩子懂事早,成绩优秀。在政府助学金、奖学金帮助下,考入名校,毕业后成为白领,步入中产阶级。这时,孩子购买新房,全家搬出廉租区。

经过一代人的艰苦,从第二代开始这家人融入城市。

二是坏的城市化。在拉美印度这种例子比较多。第一代农民,由于农村破产,携家进城打工。政府没有廉租住房,全家住贫民窟,基础设施、教育卫生都很差。对低收入家庭子弟又没有资助。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中学没毕业就跟着一帮坏小子四处晃荡,一直没固定工作。第一代农民退休以后,拿着微薄退休金,继续住在贫民窟。还要为孩子的事情烦心不已。而更多的农民还正从农村源源不断地挤进城市。

然而,中国出现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第三种命运:第一代农民进城打工。由于学校划片招生按户口,他的孩子无法到城市上学。中国城市廉租房是近几年才有的。此前二十多年农民工都住集体宿舍。工资很低,没有钱租房。有的警察巡夜,在公园长椅上抓到卖淫的,抓回去一问是两口子。打工都住集体宿舍,实在没办法。中国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不能随父母去享受城市教育。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学业无成。等第一代农民工老了,由于没有住房和社保,不能融入城市,只有回农村度晚年。此时,他的儿子——第二代农民工又打工去了。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30 08:44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 147 节 政经合一前贴提到,中国出现这种独特的城市化现象,不同于国外“好的城市化”和“坏的城市化”。这个现象,是 1949 年以来中国独特的城市发展史决定的。1949 年到 1979 年这段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因为篇幅所限,具体过程不再细说,我只做几点概括。然后谈几点思考。

这一段时期,中国城市化主要特征是三个:A,通过计划投资和项目拉动,有一部分城市发展比较迅速,比如东北的工矿业城市群。同时还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比如甘肃的金昌、黑龙江的大庆、新疆的克拉玛依、四川的攀枝花等等,这些城市都是以前没有的。B,由于计划经济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城市就业岗位不足,城市社会活力不足,引发了两次逆城市化的运动,即“精简下放”和“上山下乡”,涉及到的人口高达三千万至四千万之间。C,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

总的来说,这一段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比较严重,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这一阶段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由于公有制和传统计划经济,使城市发展的经济型因素被完全纳入了政治的范畴,这段时期的城市,可以看成是纯之又纯的政治型城市。这既不同于前,也不同于后。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以前。

前面有一个兄弟提出,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是经济型城市并非政治型城市。呵呵,观点不同是正常的。我的看法是,一个城市,特别是类似于长安、洛阳之类的当时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它的发展形成,肯定兼有政治和经济因素。但主要原因,或者说决定其性质的因素,是什么呢?这个是我们要探讨的。

以唐代为例。唐代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显然是全国最为重要的城市。但是,唐代人当时又有另一个说法,叫做“扬一益二”,把扬州和成都推为天下伯仲。这是为什么呢?我的理解,是长安和洛阳是为政治为主。如武则天大兴土木,兴建东都,相当于依靠政府投资,以大项目促大发展,带动相关产业,拉动洛阳的 GDP。而扬州和成都,则是南方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手工业生产繁荣,并拉动了消费增长,成为全国旅游购物目的地。所以人们向望“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李白还说“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当时“南京”在成都!)我不否认,古代城市发展兼有政治经济因素,有的城市在某个阶段经济因素还比较突出。但是,我同时认为,纵观中国城市史,在 1979 年之前,政治型城市仍然是主流,政治因素仍然是主因。

一个明显的佐证就是,当某城市失去政治地位后,即会迅速衰落。例如洛阳和开封,今天仍然没有重新达到历史上曾经的规模。再以山东为例。山东在清末有十二个“地级单位”,包括十府和两个直隶州。这十二个城市在清亡以后,六个继续保留了地级单位,另外六个则降为县级单位。前六个是:济南、泰安、聊城(东昌府)、菏泽(曹州府)、临沂(沂州府)、济宁。后六个是:莱州、青州、兖州、蓬莱(登州府)、惠民(武定府)、临清。到今天一看便知,他们的城市发展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有人仍认为,这些城市的衰落不是政治降级的原因,而是现代交通和工业等经济原因,比如莱州的衰落是青岛崛起造成的,那么我们再举一例。明清时,川北有两个府:顺庆府和保宁府,府城分别在南充和阆中。这两个城市的发展条件几乎完全一样,都是亚热带丘陵农业区的行政中心,都是食品和丝绸工业中心,都是文化古城,在 1997 年达成铁路开通前都只有嘉陵江航运和公路交通。但是,从民国至今,南充一直是地级单位,而阆中是县级单位,现在两城规模是天壤之别。这说明,决定他们发展的主因,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政治因素。若有兄弟还不信,那么还有现成的例子,安徽省巢湖市今年刚由地级调整为县级,你去跟踪研究吧。

1949 年至 1979 年间,中国的政治型城市走上了一个极端,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含量不多的经济因素也给消灭了。

原因是,纯公有制的建立和计划投资体制的建立,使私人和社会力量无力推动城市建设。而工业和建设项目的投资行为,也由一种经济行为,变成了一种政治行为。在这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基本上是行政意志决定和左右的。

这造成中国城市发展迟滞,缺乏活力,就业不足,前面已说了。同时,还造成一系列问题。比如,政治力量喜欢把经济资源集中到政治中心来,造成城市产业布局不合理。北京、太原、济南,原来都是文化教育名城,建国后把首钢、太钢、济钢等重工业企业直接楚在了城边上。这使城市的定位出现了混乱。在北京的行政力量干预下,中国北方原第一大城市天津的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很快被北京超过。而北京建设了太多工厂,又使文化古都显得不伦不类。这种政治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造成沈大、济青、成渝等“对头城市”的深层次原因。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30 08:51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 148 节 城市误区

城市化这个事儿,按说没什么可争议的。偏偏在中国争议

很多。咱们中国人的智商,是世界最高的,但是在城市化

问题上,经常可以看到反例。

记得九十年代初,有篇报道,幸灾乐祸,说泰国曼谷堵车成灾,民不聊生!再配几张图,比如抱着方向盘睡着的司机,以证明盲目发展大城市的无比危害。直到后来北京上海也堵上了,我们才发现当年咱们不堵车,并不是因为比人家先进,而是因为没人家先进。但是,有些人又滚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

有位名人老兄,多次含着深情的泪为北京堵车而振臂欢呼:“中国终于发达了!”真是无知者无畏,其实不堵车的发达国家多了,新加坡交通就挺顺溜,你怎么不学学人家好的方面呢?中国城市发展的思路,八十年代体现为:严格限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城市,积极大力发展小城镇。这写进了《规划法》。

这个思路毛病比较大,下面要谈。九十年代以来政策有调整,体现在三方面:1、出现了发展城市带、发展城镇体系的提法。

体现了认识水平明显提高,不再把城市看成一个一个孤立的点了。2、对大城市限制有所放松,改为合理发展大中城市。这是对的,但配套法规的跟进不是太理想。

3、仍然坚持积极发展小城镇,这一点,始终没跳出八十年代的那个框框。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探讨几个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是误区。

虽然有些观点仍然被写在法规里。第一个问题是,城市浪费土地和资源。城市扩张,吞噬周边农田,这是事实。许多砖家认为,中国人均能源、矿产、土地、淡水,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七成或者更多的农民进城,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必然超过承受能力。

这个观点,心理很阴暗。它有一个没好意思明说的前提,就是:让几亿农村人继续过原始简单生活。唯有如此,农村人均资源消耗才会低于城市。如果住在农村的人都达到城市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准,那人均资源消耗反而高于城市,城市才是最节约的。

长期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极低。有的农村甚至没通电。农业生产靠人力、畜力。有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出过乡镇。这种生活方式,当然很环保,很绿色,很低碳。那个说好,自己搬家去住。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本能,也是基本人权,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上千万农村青年,宁可在城市漂着,当无业游民,也不愿回去,就说明了这一点。

放眼世界,美国消耗了世界大部分资源,却横加指责中国“消耗资源”,就是这种混账心态。而我们内部,绝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美好生活,让另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继续过原始而简单的生活,这种政策注定不得人心。

至于土地问题,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量远远大于乡镇和农村。每平方公里居民人口,特大城市为 2 万以上,中小城市为1 万以上,而农村建设用地,人口承载量约为 2000 至 3000 人。

(这算高的了)。换句话说,城市单位面积的居民承载量是农村的四到六倍。如果在农村人口进城后,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土地整理和村庄归并,可以节省大量土地。

第二个问题是,城市污染环境。

与上个问题一样,农村低污染,是以简单原始生活为前提的。如果中国农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制造的环境污染将远远大于城市,因为城市是“点源污染”,而农村是“面源污染”,污水垃圾的收集处理难度远远大于城市,收集处理成本将远远高于城市。

以生活污水为例。一座 50 万人的城市,面积约为 40 平方公里,只要建设完善的地下管网,污水收集率很容易达到 90%以上,再建设两座中型污水处理厂即可以解决。如果这 50 万人在农村,情况会怎样?在平原地区,他们将分布在 1000 平方公里上的 500 个村庄(1000 人/村);在丘陵和山区,他们将分布在3000平方公里上的1000个村庄(500人/村)。对这些分散村庄产生的污水,有效收集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达到 50%收集率,也将付出惊人成本,政府财力难以承担。

事实上,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污水放任自流,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也已经是社会难题,“垃圾围村”现象比比皆是。以前农村使用天然皂角,掰开了泡在水里,当肥皂用。现在都是使用洗衣机和化学合成洗衣粉,洗衣水直接排入河渠。你怎么办?总不能让他们恢复以前的生活方式吧?我的观点是:在现代化生活的大背景下,环境压力客观上要求加快城市化。如果继续让七亿人口分散在农村走向现代化生活,才真是一场环境灾难。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30 08:56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 149 节 小城镇

“小城镇”一直是我国城市化的热词。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国家政策中对大城市的观点有所转变,但对小城镇一直痴情不改,逢会必讲,完全不顾现实中小城镇建设有多么荒唐。

我曾参观过一个冷冷清清的“示范小城镇”。这个城镇的自然环境很好,但没人来经营和居住。政府因举债搞示范建设,整天被债主围堵,镇长看见建筑包工头,就像老鼠看见猫,能躲就躲,实在没有钱给他。我问当地居民:“这里为什么没有人气?”回答得很直接:“因为没钱赚嘛。”这个小镇之所以存在,经济支柱有两个:第一个支柱是商业,它是周边十几个村庄的物资集散地,农民每月有几天来此赶集,出售农产品,因此聚集了一些商户。第二个支柱是乡政府驻地,有一批公务人员和公务消费,也带动了一些商户。所以,它存在的原因就是承担了上述一点点经济和行政功能。但仅此而已。它没有更多的支持发展的条件了。

小城镇的繁荣是有条件的。一个孤立存在的小城镇,在交通、通讯、环保、物流、信息等各方面的成本肯定远远高于大城市,不具备与大城市进行投资竞争的能力,当然不可能提供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不具备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政府投资新建的街区和市场,不可能吸引更多的商户和居民,“示范”只是一厢情愿。

八十年代,中国提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结果以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全面倒闭、农民工大潮兴起而告终。但是,有趣的是,乡镇企业破产了,小城镇建设却没有破产。每年,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在花巨资大搞示范乡镇。结果小城镇建设举债累累,一些城镇建好的新街上,冷冷清清,人迹皆无,到处都是荒草。

如果一言说破,这个思维定势,根子就在前三十年,计划经济造成的城市就业困难,催生了两次规模空前的逆城市化运动,使政府在骨子里有了这个一个基因:城市人口太多了,一旦就业出了问题,那家伙很不好办。小城镇建设看上去似乎很美。看上去,它是一个进则可攻、退则可守的策略。人们离土不离乡,到离家十里的小镇上去打工和生活,万一哪天闹个经济危机什么的,也没有关系,就近回家,再去种地就是了。政府再也用不着费劲组织什么“上山下乡”了。岂不美哉!于是,有人宣扬,小城镇能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能解决大城市拥堵,也不存在污染问题,可以在阳台上看星星,却无视小城镇到底靠什么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当今中国,不仅孤立的小城镇不好生存,就是孤立的小城市,都不好生存。西部许多县城,至少一半,都属于传统的政治型城市。几万人的城市内,住着几千个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这些人靠财政(转移支付)来发工资。然后,某个公务员早上出门,掏出财政发的工资,花 5 块钱吃了一碗面条,花 5块钱理了个发。当天,卖面条的人又花 5 块钱理了个发,理发匠又花 5 块钱吃了碗面条。这就是所谓的消费的乘数效应,呵呵。就这样,凭着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消费,一个城市在维持着运转。若不幸撤县,那么这个城市非完不可。

有一个兄弟跟我说,他们县城的经济总结起来就是:重工业——砸石头!轻工业——弹棉花!高科技——压粉条!我对他说,你们县要是真能在这三大产业上取得优势,那也算是不错的啦!总之,我认为,在现代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孤立的小城镇,甚至孤立的小城市,虽然土地便宜一些,劳动力工资可能也低一些,但综合来说,因为缺乏凝集效应,经济活动的成本过高,没有商业竞争力。那么,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的小城镇何以繁荣呢?大城市的真正优势又在哪里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30 09:00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 150 节 聚集效应关于大城市,误区也很多。比如上海。在三十年代,上海曾号称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当时国内的富商、买办、冒险家;欧美的贸易商;日本浪人和艺伎;十月革命以后逃亡的白俄;躲避纳粹的犹太商人;出来混生活的印度红头阿三等等,云集大上海十里洋场。当时上海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国际化程度甚至高于东京和大阪。

时光到了八十年代,当我们抡圆了去积极发展小城镇,“严格限制大城市”时,中国这些被限制发展的所谓“大城市”,撂到世界来看,实际上已经不算很大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就更不算大了。当时的国际排名,我不知道,反正低于东京、汉城。又发展了三十年之后,今天上海在世界上仍然只能排在第七位左右,次于东京、大纽约、大德里、圣保罗、墨西哥城、孟买等城市,北京、广州的规模则排在十名之外。

当然不是说,人口排在前面的城市一定就好。德里和孟买的城市化,毛病太多,值得吸取教训。看待大城市,往往会提到“大城市病”,我的观点是,要厘清这么两个认识:A,这些问题是城市规模本身造成的,只要达到某个规模,某种问题就不可避免;B,这些问题不是城市规模所必然的造成的,而是规划失误、管理失误和产业发展失误造成的,是可以纠正和弥补的。我个人的看法倾向于 B。

那么,什么是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呢?我们以第三产业为例,举一个例子。比如:高级婚纱影楼。由于他的档次很高、收费很贵,所以一般经济条件的人不会来光顾。这种婚纱影楼每年至少需要有 200 对新人来光顾,才可能维持下去。平均每1 万居民当中,每年才会有一对顾客。若我们假定它的消费者仅限于本市居民范围。那么可以推知,在人口规模低于 200 万人的城市,这种影楼是不可能维持经营下去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

若同样还是这么 200 万人,他们不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城市,而是平均分散,住在 10 个 20 万人的小城市。那么,虽然每个小城市每年仍然会有 20 对新人,有经济支付能力,希望享受到这种高档服务,但城市无法满足他们。大城市可以提供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服务,原因即在于此。如果城市规模很大,比如上海这种拥有 2000 万人口的城市,那么这里的市场规模至少可以容纳 10 家这种高档影楼,这样就会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机制,服务质量会进一步提高。所以,那些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时代潮人,总是从县城开车,不远千里跑到北京、上海去买东西。

我们进一步来说,假定这种影楼需要雇佣 30 人。那就,只有规模在 2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才可能通过聚集效应,创造这 30 个就业岗位。而低于这个规模的城市,则根本无法创造这么 30 个就业岗位。这 30 个人挣到钱,也将在城市里消费,比如理个发吃碗面条什么的,所以他们的消费通过乘数效应,又可以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为什么

大城市就业机会那么多。

我到上海,看到小街转角处的墙凹进去一块,有不到 2平米的面积,就有夫妻两人开了一家小店,出售热香肠和饮料。

由于往来人流如织,生意兴隆。这种单位面积上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在小城市绝对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聚集效应。

我以前看外国资料时,曾注意到一位专家的一句话,记忆犹新。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了,城市要发展到 50 万人口规模才达到规模经济;至于城市发展到多大才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我们至今还没看到。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30 09:04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 151 节 城镇体系某些砖家和某些领导认为,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了,人口正在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转移,中国可不能再走人家的老路啦!所以,在实践中被撞得鼻青脸肿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又摇摇晃晃地爬了起来,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些砖家说的不错。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近二十年,日本等国家的城镇化率不是在增高,而是在下降。许多城市居民开始向小城镇转移。这是为什么呢?中国该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四川成都郊区,有个叫三圣乡的地方。这个地方呢,历史上有种花的传统,就是为城里人提供鲜花。当地领导脑袋灵光,办了一个市场,又把花田进行改造,改造成一个个供人休闲和餐饮的农家小院子。结果吸引了不少人来喝茶、吃饭、打麻将。碰巧,三圣乡兴起之时,正好中央出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国家旅游部门要落实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结合本行业,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东找西找,发现三圣乡是个不错的典型,就给评了一个国家级三 A 景区。一片普通的农田用几年功夫竟然成了三 A 景区,简直是个神话!运去黄金无色,时来铁也生辉,人家愣是赶到点子上了,挡也挡不住,别的地方气死也没用啊。

全国无论是搞小城镇建设也好,还是搞新农村建设也好,许多干部被组织到这儿参观。好不热闹。参观完了回去,有人问,三圣乡的经验怎么样啊?他们先点头、再摇头:“经验很好,就是学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三圣乡的成功,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挨着一个五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开车只要半小时。别的地方,小城镇和新农村修的再漂亮,饭再好吃,花再便宜,可是没有人来吃饭喝茶打麻将,你也发展不起来啊。

无论是国际,还是东部沿海,有些小城镇为什么会繁荣?三圣乡能说明这个问题。它的真实身份,既不是新农村,也不是小城镇,它的实质,乃是成都市的一片城区。它的经济没有独立性,是城市经济的一部分。它承担着成都市一部分休闲、餐饮、娱乐等城市功能。从地理上看,它与城市并不相连,只是城市街道延长了一点而已,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市区的一小块飞地。

放眼全国和全世界,一些小城镇能活的有滋有味。原因是:处在大城市的辐射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或者处于一个大规模的产业集中带上(如温州电器、绍兴纺织、义乌小商品)。在这里,大城市以及周边无数的小城镇、专业村、工业区、加工区等,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小城镇不是独立生存的,它们表面上是一个城镇,但本质上不是城镇,而是一个城区、一个社区或者一个产业的工序,是某个大城市或者城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让我来给这些小城镇分个类,我认为可以分为:A、飞地型城区。就是围绕大城市,承担部分城市功能。如三圣乡那种。B、团组型城区。虽然不是围绕一个核心城市,但无数小城镇形成一个集群,相互之间分工明确,实质上共同承担着一个大城市的功能。如东莞的整个区域。C、工序型城区。就是许多小城镇共同构成一个大型产业带和工业区,每个小城镇通过专业分工,承担一部分工业流程。这种情况在浙江很多。

比如温州一带的低压电器制造业。有的小镇造零件,有的小镇搞电镀,有的小镇管装配,有的小镇搞批发市场。

总之,在不具备产业集群,也没有核心大城市拉动的地区,孤军深入地发展小城镇是行不通的。这几年财政有钱了,这事又抬头了,希望各地老大们慎重一些,别再花冤枉钱了,这三十年已经花得不少了。应该着眼于提高区域竞争力,积极发展城市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就当前而言,大中城市仍然是重中之重。因为先有了核心大城市之后,才可能辐射带动中小城市,进而形成城市体系。

像我们这种土地稀缺的人口大国,居民尽可能集中居住是十分必要的。人口集中有助于以较低成本,提供较高质量的司法、治安、教育、医疗、通讯、公共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三农”等棘手问题,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只相当于美国 1890 年代、日本1950 年代或者韩国 1970 年代的水平。一些人看到上亿农民工流动,惊呼“中国城市化太快了”,但我仍然坚持认为中国城市化太慢了,需要再加速。现在就提美国式的“奔向乡村”,还为时过早。有人担心城市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很有可能。但这些问题是规划管理失误所致,而不是城市化本身固有的、必然的问题。只要政策得当,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和避免的。

日本、韩国、台湾等地,与中国人口密度和资源条件基本相似,都已经实现了 70%以上的城市化率,它们的成功印证了本文的观点。

香港的张五常在九十年代末,发表过一次演讲,谈到城市化问题是,他建议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要孤注一掷,既然农民想进城,就让他们进去吧!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30 09:07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 152 节 城市狂飚张五常在经济学界人称疯子。虽然中国高层不想听这个疯子的意见,但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经济力量,在 2000 年以后终于喷发,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发力期。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不管大家接受不接受,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城市化狂飚开始了。

2000 年以后,我每年春节回北方老家,总遇到一个很苦恼的事情——找不到家。当时,城市突飞猛进,新城拔地而起,旧城大拆大建,到处一片瓦砾。由于两边房子一拆,街道拓宽,路就显得短了,我打车一跑就跑过头,然后再倒回来找家门。

当时还有个笑话,说布什总统得到了情报,听说本拉登就藏在我们市,于是派出空军去炸。结果空军飞了一圈,满载炸弹又飞回美国去了,跟布什报告说:不用再炸了,中国那个城市看上去已经至少被人炸过几百遍了!

2000 年以后城市化很快,有多快,我不举数据了,兄弟们住在各地,都看到眼里了。这中间也有许多问题,报纸这方面的负面新闻很多。我认为,成绩真是很伟大,应该肯定。在前面贴子中,我谈过所有制、就业、城市化、工业化的内在关系。这些年的城市化,也算是对于 2000 年以前这么长时期城市化过缓的一种弥补吧。“城市中国”呼之欲出,对今后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存在的问题,应该都是可以解决的。

一个问题是户籍。2000 年以后,户籍制度开始出现瓦解的迹向,除了北京、上海目前户籍仍然严格控制外,绝大多数城市的户籍都已松动,买房即可入户。现在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正在建立当中,若全面建成,那么附着于户口上的待遇差别将最终消失,户籍管理被身份证管理取代,应该是可以预见的。

另一个问题是房价。日本 1990 年的经济崩溃,始于房地产市场,至今东京一些房子,仍然没有返回 1990 年的价格水平。美国社会管理水平应是全世界最高,还是发生了经济危机,而且始于两房次贷。房地产是现代城市居民最大的一项资产,它不仅具有消费性,更有投资性。而且,许多居民都把房产做为可以信赖的投资方式。我原来以为,这是中国人农民情结的体现。现在看来,全世界都他妈的差不多。若是投资,房价就不仅仅是房地产市场本身的问题,还和整个投融资领域相关。

比如利率、股市、债市、汇市等等。

我对中国房市的判断是,泡沫肯定是有的,但说房市的泡沫大到了能够摧毁中国经济的程度,现在还没有那么严重。

不过,由于城市化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化与工业化严重脱节的问题折磨了我们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在 2000 年后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若控制不好房价,会打击城市化进程,这是个问题。从目前来看,问题还越来越严重了。中国费了这么大劲,好不容易才把城乡二元结构的行政壁垒拆得差不多了,如果又从经济上冒出一个新壁垒,那实在太令人郁闷了。

目前的限购令,根本不是个好办法。这个弄法长久不了。

首先,这不是个市场手段,行政手段一去执行,寻租现象就不可避免。有关系或者花点钱,总能想到办法绕过去,连炒个房都得靠关系了,社会不公平感会更强。其次,限购令也很机械。

比如,我老爸老妈年纪大了,想跟着我到南方来养老,他们想购一套小面积的房,就不行。因为他们没有本地户口。根据限购令,没有本地户口者要购房,必须在本地就业,而且要有本地办理的养老保险。这就给卡住了,以后他们要是真来,看来只有租房。至于前几天建设部长同志谈到的,要搞房主个人信息系统,这个弄法阻力比较大。据说,这个信息系统是为了以后开征房产税做准备,呵呵,好像正在十个城市搞试点。因为大量投资性的购房者,除了老板,就是官员。官员们的拥房量是很大的。若搞信息系统,纪委去把他的身份证号一输,就把他名下的房产搞个一清二楚,这么一推,可能会引发大面积抛房。这要看上面决心大不大,敢不敢冒这个风险。我倒是赞成这个办法,不过我认为它很可能跟个人财产申报一样,最后无疾而终。

为什么房价会这么高呢,我看法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30 09:16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 153 节 房价探讨首先要肯定一点,这些年房价客观上是应该上涨的。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率高达 8%到 10%,国民财富正在迅速积累,这种情况之下,房价不可能不上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我们主要关注的,不是涨不涨的问题,是涨幅合理不合理的问题。

第二要肯定一点,房价有涨就有跌的。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容易,但是我感到咱们中国人现在还没有真正理解到。许多人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