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称刘湘为刘莽子。莽子在四川话中是猛的意思——你别看他平时眯缝着个眼,老实得不能再老实,但在那个僻静的拐角处,敢向你泼大粪的,正是这个小子。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次,刘湘所在的部队本已陷入危局,都愣是靠刘湘死战才得以反败为胜。据说他在担任旅长的时候,曾攻某一阵地不下,不得已退回司令部。正好上司在大发雷霆,副官报告说刘旅长到,上司大喝一声:“难道刘旅长就杀不得吗?”刘湘闻言转身就跑,不是跑路,而是到前线亲自督师反攻,结果一鼓而克。

军队里面,猛人莽汉很多,刘湘超出他们之处,还在于会动脑子。比如说那种难度极高的攻坚战,你要是没点绝的,光知道拿血肉去拼子弹,有多少莽子也完蛋了。

当时国内已逐渐开始流行自来得手枪。说自来得,你可能还不知道它是何方神圣,如果我改个说法,叫它驳壳枪、盒子炮、二十响、快慢机、大肚匣子……,你一定有如见老友的感觉。

中国人嘛,凡是看《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过来的,对驳壳枪都有一种亲切感。这种手枪可以连发,一梭子过去,其火力可与轻机枪相媲美,在近战中威力十分惊人。

刘湘由此钻研出了一种看家战术。他精心训练了一支手枪队,当遇到紧急关头时,便把这支特种部队压上去,往往能收到奇效。

估计是小时候灯下或者月下读演义读多了,刘湘把手枪队比作是岳飞的钩镰枪,他就靠“钩镰枪”来破对手的“拐子马”。

刘湘的每一次升职,其实并非依赖于运气,那完全是靠战功一点点慢慢堆积起来的。

586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4 07:56:07--]

草鞋军团(82)刘湘战功等身,难得的是,他还很厚道。在他还是团长时,本来可提前晋升为旅长,但却授给了另外一个人,若按所取得的战功,刘湘毫无疑问排在那人之前,因此他的部下多不服气。

刘湘念过古书,也了解一些掌故,就对身边的人说:“清末有个叫杨遇春的名将,功劳不小,他就不和同僚争功,以此避免了灾祸。我刘湘难比先贤,不过也可以加以效仿。”

在他的劝说下,众人释然,事情这才平息下去。

军官这一群体里面,平时口号可以喊得比谁都漂亮,然而讲到升官进爵,就没有不红眼睛的。刘湘此举殊为少见。

对待和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同事都这样宽厚能容,对下属的态度可想而知。所以,刘湘在上下级中皆有极好人缘。

甚至于,刘湘在军校中的那种木讷表现,也成为他得以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

当年的新军包括速成学堂,都少不了熊克武等革命党人活动的身影。刘湘的同学皆蠢蠢欲动,有的人还跟革命党人有了接触,唯有刘湘从来就不关心这些东西。

除了上课训练之外,他就一个爱好,即喜欢唱军歌,每次晚饭后,班上做游戏,刘湘都被推举为领唱。

直到四川爆发保路运动,保路同志军与新军交战,已经入伍的刘湘奉命参战,回来后还糊里糊涂地问别人:“你知道为什么要打仗吗?”刘湘平时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职业军人,既不朝“南”(南方党人),也不向“北”(北方政府)。

开始大家都觉得刘湘傻,后来才发现他最聪明。

那些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同学,或许可以得用于一时,但很快就会被抛弃一旁,因为政局变化太快了,快到你都来不及反应——一会儿党人摇旗呐喊,一会儿北洋上台执政,正是城头变幻霸王旗,一般人哪里搞得清楚,理得过来。

“癸丑讨袁”那会,胡景伊调集周骏的第一师与熊克武作战,有两个营长临时投向蜀军。胡景伊一查,这两个营长均系速成生,这下好,他对几乎所有速成生都起了怀疑,大部分人因此遭到排斥。

轮到刘湘了。胡景伊翻开档案:刘湘,速成生,自军校开始,就无倾向革命的嫌疑,且生活简朴,不嫖、不赌、不抽鸦片,作战又非常勇敢,屡立战功。

简直是一尘不染的白天鹅啊,到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人,请问?于是,刘湘就成了速成生里面绝无仅有的幸运儿,从此更得上级的信任和重用。

不管政局怎样变幻,都需要能打仗的军人,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傻里巴几,你让他去哪就去哪,心眼实在的职业军人。

刘湘要想做到不抢手都不行了。

594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4 08:39:51--]@bryq2011 2012-06-03 19:25:22 捉个小虫,应是"不管

寒暑"。

----------------------------多谢 595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4 21:14:12--]

草鞋军团(83)没发达之前的刘湘,类似于编草鞋时候的刘备。你要说那个时候刘备就知道自己今后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多少有些扯。

当那个夜观天象,算命不要钱的王篾匠预言刘湘今后会有出息的时候,刘湘想象中的“出息”、“飞黄腾达”,顶到天也不过是做个将军。

旅长,论衔是少将。那不就是将军吗,人生最高目标都实现了,还图个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湘还真是一个本本分分的人,没有什么太大野心。只知道对上绝对服从,对下宽柔以待,政治上不南不北,战场上竭尽所能。

他的变化,是从当上师长开始的。

当上师长,意味着刘湘到达了周骏那样的地位,成为了老川军精髓的合法继承者。

刘湘生活俭仆,自奉微薄,也不像很多诸侯那样讨三妻四妾,守着一个老妻便能过一辈子,到了这个位置,他再没有更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这人还图啥?刘湘后来曾经询问一位高士:“四川包括南方的局面老是搞不大,弄不出像北洋那样像点样子的政府,是不是南方军人不如北方军人的缘故?”这位高士曾游历北京,与保定军校校长、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交流过类似话题。蒋百里说,南方军人大多出自正规军校,素质和潜力都要比行伍老粗出身的北方军人强,之所以 “不如”北方军人,局面搞不大,是因为这些军校生还不够团结的缘故,如果能够团结,“善于交朋友”,未来一定会超过北方军人。

据说刘湘听后很受启发,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已经先知先觉地广交“朋友”,而所谓“朋友”主要都是他在速成学堂的同学。这些同学陆陆续续聚集到刘湘周围,他们都想靠刘湘升官,也因此形成了继武备系之后,川中最大的军事派系——速成系。与相对较为松散的武备系不同的是,速成系的联系更为紧密,一干人等皆视刘湘马首是瞻。

做老大的感觉,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叫做潮爆了,想想看,多少人伺候着你,恭维着你,期待着你,当然也鼓舞着你。

那个气贯长虹,矢志天下的皇叔幽灵终于再次出现。

刘存厚也想做刘备,可惜他名为存厚,却实在不够厚道。

比如说对待投靠他的那些人,用得着时当你是兄弟,用不着时就当你是草鞋,抓起来随手就扔。

就凭他落魄陕南时把那个第三师师长逼走的一幕,以后谁还敢再跟着这样的老大?难怪他跳来跳去,终究还是只能抱着一个“刘厚脸”的臭名声,回到那个他最不愿意呆的地方——你还别嫌,有那地儿给你呆着就算不错了。

你知道人真正的刘玄德是怎么论兄弟的: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甭管这话听起来有多虚伪,起码他还把兄弟当回事,要不然关二爷张翼德那样目空一切的神人,又怎么肯死心踏地地跟着他混。

60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5 07:31:47--]

草鞋军团(84)刘湘比貌似精明的刘存厚可聪明多了。这么说吧,刘湘有尹昌衡式的善战,有胡景伊式的心计,有熊克武式的俭朴,有刘存厚式的实力(当然是走红时候),却唯独没有这些人的缺点,他再不兴,还有谁能兴?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眼光啊。

算命这东西,所谓真假,都在你自己的揣测之中。刘湘对王篾匠的预言似乎已经豁然开朗,如果说他眼前有一座山峰的话,那座山峰的海拔正在不断提高:师长之后是军长,军长之后是总司令,总司令之后是统一四川,统一四川之后是问鼎中原。

那正是一千多年前刘备走过的道路,现在刘湘要重走一遍。

至于走得通走不通,你没走过,怎么知道?

刘湘一方面以速成系为基干,一方面为自己夺天下打造新的力量,先后办起了军官教育团、军官研究班、教导总队、学员队等机构。

对刘湘来说,速成系的都是同学,相当于兄弟,这些地方出来的军官则跟他有师生关系,那是完完全全的小弟。左有兄弟,右有小弟,后面还跟着老川军的精锐,刘湘的声望和实力一天比一天看涨。在熊克武、刘存厚联手“驱滇”前,他已经发展成为川中除滇黔军外最大的实力派,大有“与楚则楚兴,与汉则汉胜”之势。也就是说,各派势力,无论熊,刘,还是“倒熊同盟”,没一个敢小觑刘湘,都争相拉拢。

在研判各方势力后,刘湘定下了“拥熊送客”,即拥护熊克武,驱走滇黔军的决策,此时“倒熊同盟”也派使上门。

刘湘的部下和幕僚商议说,既然我们已决定“拥熊”,自然与“倒熊”的势不两立,不如将使者扣起来,然后与“倒熊同盟”把话挑明白。

决议已定,都去找刘湘拿主意。

三国演义里面的那几个大人物,要论起家资本,刘备只能排在倒数。比之于身后有大家族作为支撑的曹操和孙权,他几乎是两手空空。

那么,他究竟靠什么能赢天下?

不是靠他动不动拿出来唬人的皇叔身份(谁知道真的假的),更不是靠编草鞋的手艺,靠的就是被刘存厚丢掉的那个字:“厚”。

在他的奋斗生涯中,刘备每时每刻都忘不了“厚”这个夺命杀手锏,刘湘也是。

听众人说完,刘湘直摇头:“不可不可,我们怎么能搞阴谋诡计呢?要对人家仁义嘛。”刘湘对来使非常客气,还跟他们共同商讨了进攻熊克武的办法。

不过这些都是在他还没有与熊克武联络成功之前的事。之后,那还是该咋样就咋样,刘湘摇身一变,成了“驱滇” 的主力,跟滇黔军交战的主要就是靠他的部队,而他本人也担任了那次战役的前敌总指挥。

“驱滇”之役对刘湘而言,非常关键,也是他平生投出的第一个大赌注。如果这一局他赌赢了,自然会青云直上,但如果输了,那就是血本无归,连四川都呆不下去,只能跟熊克武、刘存厚他们一样往边角旮旯里逃。

611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5 21:16:33--]

草鞋军团(85)在战事遇到挫折,也就是龙泉山大败时,刘湘也跟他的榜样刘备那样,成了流泪大使,甚至表露出要离开部队出川流亡的意思。

他的那些部下幕僚一听,“主公”如此窘迫,都是我们这些人无能无为啊。于是都反过来恳请刘湘不要走:“虽然暂时败了一阵,但切勿灰心。一切事在人为,我们还有部队,再努力一下,尚大有可为。”刘湘惶恐焦灼,除了确实已到危难关头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要看看那些兄弟、小弟是不是还肯跟着他卖力。要不

然,一抬脚跑掉算了,干嘛还要这么罗里罗索。

玄德版的眼泪可不是白淌的,刘湘以退为进,使川军在成都城内得到整合,重又鼓足了与滇军再战的勇气。

抹干眼泪后的刘湘马上露出沙场枭雄的本色。当滇军后撤,组织防线拦截时,他亲赴前线指挥,下令将所有山炮集中于一点进行猛烈轰击。

滇军防线被打开一个致命缺口,川军蜂拥而入,滇军由此一溃千里。

在“驱滇”之战中,刘湘功立第一,熊克武、刘存厚都得往后排。刘存厚尚自我感觉良好,傻乎乎地什么都不知道,熊克武却早已掂出了刘湘的份量,战争尚在进行中,就曾通过但懋辛告诉刘湘,说想让位与他。

刘湘回答:“等打完了仗再说吧。”熊克武说要让位与刘湘,那是为了加大自己的砝码,以便对付刘存厚,讲穿了不过是一句连他自己都不信的谎话。

“驱滇”之战结束,熊克武和刘湘之间尚隔一个刘存厚,等两人合力将刘存厚推倒,一山不容二虎的矛盾就开始变得尖锐起来。

熊克武的第一军由原蜀军和新老第五师发展而成,军官以“九人团”为核心,其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同盟会员和国民党员,外界称之为“一军系”。一军系和速成系,犹如江湖上的两大帮派,而以一军为代表的新川军,与以二军为代表的老川军,也是整日里互相猜忌,明争暗斗。

江湖规矩,不到最后一刻,大家都不会闹到操刀互砍的程度,只会按照各自拥有的筹码来讨价还价。眼看一军从实力要压过二军,熊克武便授意各军,公推刘湘为四川总司令兼省长。

这一招从政治策略上说,也叫以退为进。从名义上看,熊克武早已辞去督军,其实仍在幕后操纵着新川军。

如今大家换了位置,新川军去了成都,重庆反而成为老川军的基地,刘湘这个“四川总司令”,能指挥的仍然只是他的二军,至于“省长”,也就管管重庆这一带。

觉得委屈吧,很委屈,可你还说不出口——人熊克武都“下野”了,让你当省长,还要怎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升沉荣辱,熊克武早已从一个热血的革命党人转变成冷血的政坛高手,一招一式,直让刘湘、刘存厚这些准备接刘备班的“新人”看到瞪目结舌。

624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5 21:18:07--]@望哥其实不帅 2012-06-05 20:50:08 楼主什么时候更

一下晚清岁月啊

----------------------------草鞋之后吧,不能把自己搞得太紧张 625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6 08:49:05--]

草鞋军团(86)刘湘履任省长,要到省会所在地的成都就职才符合规定,熊克武也来电邀请刘湘前去赴任。

成都现在是熊克武的势力范围,究竟去还是不去,刘湘拿不定主意,便召集一班幕僚进行商议。

有人说,重庆是老川军的事业基地,如果去成都的话,就会远离基地,受人控制。

还有人则直截了当地说:“别看熊克武表面下野了,但你如果和他同住成都,他一定会倚老卖老,什么都得干涉。到时你不听?老川军远在重庆,到时只会叫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刘湘听后倒吸一口凉气,连连点头:“熊克武太厉害了,我搞不过他。依诸君之见,我不去成都了,就在重庆上任。”这样的省长,有跟没有几乎是一个样。当时重庆周围还有一些防地在一军手里,刘湘的部下就提出:“主公”你也太老实了,干脆跟一军提出来,不把重庆的防地全交出来,就不当这个“省长”,谁爱当谁当去!刘湘一听有理,便找但懋辛商量——当然其实是找熊克武商量。最后防地总算勉强交出来了,刘湘这才在重庆就任省长。

幕僚们说得没错,刘省长去了成都会无所作为,可是留在重庆被证明同样无所作为。

凡是刘湘任命的县长,都只能限于他的二军防区,其它防区根本别想。

刘湘有一次将一个姓张的仁兄委任为川西道尹(相当于副省长)。张某带着委任状,兴致勃勃地跑到成都,可是没找到前任。找不到前任,他就没法上任,因为双方需要交接印信。

张某在政务厅里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打听,原来那个前任得到消息,早就以出巡为名,跑到别的地方躲起来了。

碰到这样的货,就是等到天荒地老也没用啊。张某知道自己不受欢迎,无奈之下只得拂袖走人,临走之前他写了一封通电登在成都报纸上。

通电上说,这位官员(指前任)在职务行将交卸之时,还要出巡,像这样办事认真,不辞劳苦的人,你们见过吗?反正我没见过。川中既有如此难得之干员,应请刘湘省长收回成命,明令慰留。

知道内幕的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因此通电一出,皆引为笑柄。

除了成都和重庆又实际分立为两大军政中心外,熊克武还以“军实督办”(这个职务负责管理武器和粮饷)的名义,控制着成都兵工厂和自贡盐税收入。

当一个半成品省长倒也算了,最让刘湘放不下的就是成都那家兵工厂,这可关系着他以后争夺天下的命脉啊,即便“搞”不过也得“搞”。

单人独骑没有用,刘湘就派了一个旅常驻成都,专门看着成都兵工厂。工厂日夜加班加点,枪弹一下生产线,马上往重庆押运。

成都方面一着急,竟然不惜动用武力制止起运。双方火药味十分浓厚,眼看着扔根火柴就能爆起来,刘湘不得不下令那个旅原样撤回。

正是因为关系太过紧张,前去湖南策动联省自治的熊克武才会答应“援鄂”,认为这样可以便于川军向外扩展,对四川内部的矛盾也能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631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6 21:36:15--]

草鞋军团(87)熊克武要“援鄂”,光靠他的一军不行,必须借助于刘湘的力量。刘湘则认为,以后可以同他争四川的,也就一个熊克武,如果熊克武借去了兵,并在湖北立住了脚,回过头再打他,那岂不亏大了?

因此,刘湘在同意出兵的同时,提出一个条件,即必须由他兼任援鄂总司令。就这个条件,着实难住了熊克武,以致迟迟缩缩,很晚才拍板下来。川军之所以出兵较晚,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要是“援鄂”之役赢了,就不去说它了,反正有了好处,就看如何分配。偏偏又打败了,虽然后面弄到了个川盐运销湖北的条款,可与当初的目标相比,毕竟只是小头。

这下有得互相埋怨了,一军怪二军无能,二军骂一军软蛋,本来就脆弱不堪的伙伴信赖关系荡然无存。撤退时原来好好的路线也不走了,大家情愿走那种人迹罕至、鸟不生蛋的所在,以免遭到 “暗算”。

谨慎是必要的,因为刘湘真的想“暗算”对方。

吴佩孚临走时,任命孙传芳为长江上游总司令,常驻宜昌。

刘湘派代表与孙传芳协商,双方签定了一份联防密约,大意为,如果孙传芳受攻击,刘湘就拔刀相助,反过来一样,假使刘湘在川中被围攻,孙传芳也不能坐视不顾。

依二军的实力,谁吃饱饭没事做,会去主动惹刘湘。说来说去,他还是想先打别人的主意,具体来说,矛头就是冲着一军去的。

没办法,本来说要矛盾外移的,移来移去没移成,矛盾还扩大了,不打何待?为了能够稳操胜券,刘湘的谋士献计,让他以“四川总司令”的身份下令,将一军的一个混成旅以“援陕”的名义调到川省以外,以便分散其兵力。刘湘依计而行,不料正是这个所谓的“妙计”坏了事。

熊克武意识到对方要出手了。此时他又风闻刘湘与孙传芳秘密联络,并可能已结成同盟。

一军在实力上本就不及二军,再抽去主力旅,孙传芳又搀合进来,一打的话,完全没有胜算啊。

若换一个人,此时双腿可能早就发软,但是“难搞”的熊克武却气定神闲,而且他已把所有算盘珠子都给拨好了。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刘湘,我得让你知道一下,什么叫姜是老的辣。

早在熊克武第一次赶走刘存厚,担任四川督军时,由于驻川的滇黔军带头把持防区,控制税收,导致熊克武收不到什么钱,可那么多军队又都需要发饷,怎么办?只能制定防区制,就地划饷,即你的军队驻扎在哪里,就从哪里的税收里面切出军饷部分,然后照划出给你。

起初是就地划饷,渐渐地演变为就地筹饷,各路川军从此各有各的地盘,俨然成为大小诸侯,熊克武和刘湘只是这些诸侯里面最大的两支而已。

640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7 08:23:12--]

草鞋军团(88)熊克武以前当家时,对割据一方的中小诸侯们非常头疼,现在不当家了,他倒一下子对它们起了好感。因为可以拿来做棋子。

照例,熊克武本人不能出面,出面的是但懋辛。但懋辛一面质问刘湘,为什么要“援陕”,究竟有何根据,一面密告各诸侯,说刘湘志在消灭第一军。

如果诸侯们对此无关痛痒的话,他会接着告诉你:连第一军这么大的店面都要被迫关张,你们觉得你们那小店面还生存得下去吗?就是后面这句话,让大伙坐不住了,传言中姓刘的要统一四川,是不是真的啊?诸侯们纷纷给刘湘发电质疑,刘湘应接不暇,狼狈不堪。

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熊克武和但懋辛暗中捣的鬼。解铃还须系铃人,刘湘只得邀请但懋辛来重庆一叙。

刘湘原先认为但懋辛可能会找这个借口那个借口,赖着不肯来,就算来,也得摆足架子,给他一个难堪。没想到但懋辛欣然而至,并且说的全都是替他着想的体己话。

但懋辛对刘湘说:“你不要听你身边那些狗头军师的话,以为把我的第一军灭掉,就可以一了百了。你得知道,你可是一省之长,倘若无缘无故出手打第一军,唇亡齿寒,各军必然人人自危,都要同情那被打之人,这样一来你是吃不消的。”刘湘已经吃不消了。他原先确实只想到第一军是他统一四川的最大障碍,没想到背后障碍还有这么多,哪里是一个两个。

事到如今,就必须陪着笑脸,央求但懋辛去安抚诸侯了。

刘湘笑,但懋辛不笑。

“不管你信不信得过我,有一句实话,我一定得讲出来,这些诸侯全是四川的祸害啊。”

此语让刘湘猛吃一惊,神马意思?但懋辛很认真地问刘湘:“川省为什么一直不得安定?”不等刘湘回答,他自问自答:“没有别的原因,唯一原因,只在兵多,就是大大小小诸侯太多了。这些家伙有防区就有军费,有军费就不断扩军,扩了军就不把省政府放在眼里,如此川省怎么可能会安定呢?”

但懋辛所说的“这些家伙”,当然不包括他和刘湘。

刘湘听到瞪目结舌。对但懋辛的这番表白,他不仅认同,而且坚信这就是熊克武和但懋辛的真实想法。

刘湘着急要消灭第一军,那是真把熊克武当对手的,而且是唯一能跟他竞争的对手。这就仿佛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的那句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如果不是他刘湘统一四川,就是熊克武要统一四川,自然他想到的,熊克武也会想到,他认为的障碍,熊克武也会认为是障碍。

刘湘对着但懋辛抚掌叫好:“你说得太对了,可是有什么办法保证川省安定呢?” 这话的意思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那些烦人的诸侯摆平呢?但懋辛说了两个字,听完之后,刘湘的眉毛紧锁了起来。

647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7 08:26:29--]

眉毛紧锁=眉头紧锁。

经常打错字,偶尔不着调。:)

648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7 20:03:12--]

草鞋军团(89)

这两个字是:“裁军!”仅仅两个字,操作难度却大到没边。当年罗佩金垮台,直接原因即来自于裁军,那时候的川军,不过才五个师。如今却有十个师、九个混成旅、一个川边军、一个边防军,编制差不多是原来的四到五倍,怎么裁法?但懋辛倒是成竹在胸:“难度是不小。无论一军二军,假使要单独搞定的话,都有如登天。不过如果我们能够诚意合作,则并非难事。”

刘湘竖起了耳朵。

但懋辛的方案是,由一军二军带头作榜样,先从本部裁,再督促各军裁。

“到时候,诸侯们谁敢抗拒不遵?如果抗拒不遵,正好给我们借口,联起手来进行修理,所谓杀鸡给猴看,裁

军不难推行。”听说这第一刀先要切在自己的肉上,刘湘不免有些犹豫。

但懋辛看出了刘湘的心思:“别说你肉疼,我也肉疼啊。

可是退一步想想,你不裁军,用武力统一的话,军队数量只会越打越多,更加不能解决问题。”刘湘越听越觉得有理,尤其但懋辛最后总结的一句话更能拨动他的心弦:“如果你我合作,相信统一后川省必能自强,到时如形势需可,我们还可以问鼎中原哩。”那不正是他刘湘的理想吗,当然了,要是真的有问鼎中原的那一天,熊克武、但懋辛可能早就被他灭掉了,还有什么一起?不过在此之前,为了解决各个防区有如蚁群一般的诸侯,的确得以大局为重,实行强强联手才行。

说干就干,刘湘马上坐下来跟但懋辛商量裁军的具体办法,议定之后,两人相约绝对保密,谁都不许向外走漏一点风声。

刘但二人是在密室商议这一切的。等刘湘走出密室,外面等着他的那些“狗头军师”都围拢过来,这些人众口一辞,都主张将但懋辛就地扣留于重庆,然后乘第一军群龙无首之时,立即出兵袭击,如此可一举消灭第一军。

刘湘哪里肯答应。直到离开重庆,但懋辛身上一根毫毛也没掉,刘湘的幕僚们则顿足捶胸,以为失去了一个擒贼先擒王的大好机会。

你们遗憾这个,叹息那个,是不知道内幕啊,刘湘只觉得好笑。

在他和但懋辛的秘密约定中,裁军的第一个步骤是一二军各裁一旅,为诸侯们带头,而且但懋辛的姿态很高,主动提出先裁第一军的独立旅。

人家这样诚恳,我又向来是“仁义之君”,又怎好去行那“不义之事”呢?按照既定程序,刘湘先发布命令,将但懋辛答应的那个独立旅调往指定地点,然后他就一心等着但懋辛自己率兵去执行缴械任务。

独立旅收到命令,开过去了,但懋辛却迟迟不动。刘湘还以为是但懋辛忘记了,又专门发了个电报过去,催他快点启动。

不料但懋辛竟然含含糊糊,支支吾吾,似乎完全忘记了有密约那回事,始终迁延不进。

661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8 08:00:23--]

草鞋军团(90)

刘湘更纳闷了,发电报去问他为什么还不动身。

但懋辛回电了,他都责任都推在刘湘身上,说是刘湘先故意泄漏密约,想把裁掉的那个独立旅并到第二军里面去。

“看来你还是蓄意要解决第一军,恕我不能奉陪,不能再跟着你玩下去了。”刘湘莫名其妙。自从但懋辛走后,他基本上是守口如瓶,连身边的幕僚谋士都被蒙在鼓里,怎么可能泄漏出去呢?就在刘湘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但懋辛又做了一件让他感到天旋地转的事:那天两人在密室会谈的内容,被但懋辛详详细细地通报给了各个诸侯。

注意,是详详细细,而不是原原本本,因为但懋辛对谈话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经过这一整理,刘湘成了裁军计划的倡议者和主导者,但懋辛成了完全被动的一方,而且是第一个受害者。

但懋辛连物证都有,就是刘湘的调令和来往电报——要没这回事,你突然调动第一军的独立旅干什么,又为什么要一个劲地催但懋辛起身?但懋辛的这份通报,算是把诸侯们的心头之火给完全点燃了。以前还是疑神疑鬼,原来真有其事。

诸侯们一个接一个给刘湘发电报,那意思,你要想借“裁兵”来玩“统一”,先问问我们的拳头答不答应。

瞪着雪片似飞来的电报,刘湘傻了。

就算单挑第一军,能不能稳赢,他都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若旁边再添上这么多乱拳,情形就更不妙了。要知道,那些诸侯小归小,却都是一些经常不要脸,偶尔不要命的家伙。

什么时候不要命?就是觉得你要拿走他们的命根子,也就是地盘的时候。

密室会谈也没有录音录像,刘湘百口莫辩,他这才发现自己中了招,一不小心就摔到了阴沟里。

什么诚意合作,什么共同裁军,原来都是为了骗你上当的幌子。

熊克武确实厉害,不是一点点厉害,是非常非常厉害。

他使的这分明就是三十六计中的“上屋抽梯”之计:先把你骗上房顶,然后将梯子一抽,四顾茫茫,你就等着跳楼自杀吧。

事到如今,刘湘欲哭无泪,他屁股下面坐的也已不是交椅,而分明是一座火炉。

1922 年 5 月 14 日,刘湘通电辞职。

真把人逼到了这一步,但懋辛等人又还要假惺惺地来电挽留,刘湘则做一脸清高和绝决状,来了几句“樵山钓水,遂我初衷”这样的话,坚不复职。

他刚辞职那段时间,可能因正处于交接之中,一支部队因欠饷而露出了不安情绪,刘湘便以“下野”身份前去安抚。

当兵的问他为什么要辞职。刘湘就故意说:“因为你们不愿打仗,所以我要辞职。”

士兵们想了想回答:“是上头克扣军饷,不是我们不愿打仗,如果不克扣军饷,我们是愿意打仗的。” 刘湘马上说:“你们的军饷,一定会按时发放。只要你们愿意打仗,我随时都可以复职。”

刘湘当然想东山再起,所以才要娇情一把,以便测试军队对自己的效忠程度,但是他同样知道忍耐和蛰伏的重要性。

667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8 20:20:05--]

草鞋军团(91)刘备的一生,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给别人做小弟。有人统计,他的东家前后计有七个之多,包括吕布、曹操、袁绍都在里面。难道刘备真的甘心奉这些人为老大?非也,只时机未到耳。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过伸之前,无论如何先得屈一下。

与熊克武一样,刘湘的辞职下野,也不过是以退为进之术,他同样安排了幕前代理,然后隐身幕后进行操纵。

刘湘多次告诫他的部下们:“我为什么被逼辞职,就因为现在如果刀兵相见的话,没有胜算。”那么什么时候才可以握有胜算呢,刘湘说,要靠北洋军援助,但是仅凭与孙传芳的一份联防密约,这事还不算靠谱,所以得等。现在能做的,就是加紧准备,反正说一千道一万,决不能贸然与第一军开战。

刘湘唠唠叨叨,有一个人却始终听不进去。他就是刘湘设置的那个幕前代理,名叫杨森。中国民间喜欢给武将排名,关于三国排行榜,比较流行的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从赵云开始,三国迷们各有偏爱,有人就说这个榜单抬高了赵云、关羽,贬低了张飞——燕人张翼德手中一杆丈八蛇矛,那也是所向无敌,能“百万军中取上级首级”,凭什么就只能排老六呢?

只有那个“吕”,大家都没异议。

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演义里就没有在单打独斗中,能胜过吕布的。即便关羽、张飞合起伙来,仗着人多,打人家一个,还是拿他没有办法。后来干脆就不要脸了,刘备也凑上去,三英战吕布,吕布左遮右挡,实在是忙不过来,才让他们占到了一点便宜。

假设把三国榜单搬到巴蜀,杨森便活脱脱就是那吕布吕奉先。四川人提起川军战将,往往说这个人老是吃败仗,那个人吃过败仗,但也打过胜仗,他们给杨森的的评语仅有一句:“杨森会打胜仗”。

杨森是川人,但他最早却是在滇军中得以发迹。这事说来话长,杨森和刘湘一样,都是速成生,毕业后辗转往复,投到了熊克武门下,当然那时也就是个龙套甲龙套乙一类的角色。

“癸丑讨袁”,熊克武一败涂地,重庆被滇军攻占,杨森也被俘获。滇军将领在视察俘虏时说:“当军官的上前五步走。”这句话吓坏了俘虏里面的川军军官。此时此刻,他们最怕别人认出他们是军官,因为如果对方要杀俘的话,第一个要杀的便是军官,反而士兵往往会得到宽释。

上前五步是什么意思,站出来让你绑了枪毙?大家都一动不敢动,只有杨森挺身而出,并且自称:“我是少校营长。”那个滇军将领见他态度坦然,毫无惧色,不由暗暗称奇,随后不但没杀,还把他带回了云南。

自此,杨森便改换门庭,投入滇军,并在滇军名将赵又新帐下听用。

679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9 09:27:20--]

草鞋军团(92)

杨森能成为猛人,全在一个字:狠。

翻开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就是鸦片战争。那仗打完了,鸦片的命运到底如何,好象没什么人提了。事实是,朝廷来了个“放开搞活”。既然禁不了,堵不住,与其让洋人的洋烟土来大赚特赚我们的银子,倒不如自产自销。

果然,在国产化的烟土产业崛起后,新的“鸦片战争”不战而胜,进口洋烟土严重滞销——瘾君子们都改抽国货了。

西南各省没有哪一个不种鸦片,云南的叫“云土”,四川的叫“川土”,贵州的叫“贵土”,其中以云土为最好,一如现在的云烟,是当时国产烟土的顶级品牌。尤为滑稽的是,云土的外包装上还贴有林则徐他老人家的肖像:林氏推荐,品质保证。

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杨森也染上了吸食阿芙蓉的嗜好,自然是偷偷的,因为虽然很多滇军军官都好这一口,包括赵又新本人也吸鸦片,但表面上大家还都得做出正人君子的样。

欺生大概是一个常见现象。杨森身为川人,一些同事就看他不顺眼,有一天趁他正在家里“过瘾”的时候,就来了个“当场捉奸”,派兵闯入杨家,将杨森拘捕,随后还要逼杨森自端烟具游街示众,借以羞辱。

经过写信求助,杨森总算脱险。经此风波,杨森一跺脚,便把鸦片瘾给戒了。

戒鸦片有多难,大概只有瘾君子才会有切身体会。张学良晚年回忆,说那种滋味就是肉外面没有皮,直如身处地狱一般。

可是杨森说戒就戒了。

杨森的狠一以贯之: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在护国战争中,担任参谋的杨森见战况相持不下,便带着四个士兵往前纵横穿插,一路见人杀人,见佛灭佛,最后竟然闯入了北洋军的师指挥所附近,吓得对方指挥官狼狈逃窜。

蔡锷深嘉其勇,曾向杨森颁发亲笔奖状。

到靖国之役结束,杨森在滇军已有能战之名,赵又新对其倍加赏识和重用,授其团长一职。同为川人的朱德当时亦在赵又新军中,无论是学历还是资历,他都要比杨森厚实

得多,但也不过就是一个团长。

大约锋芒过盛,个性又太倔强的缘故,除了赵又新,滇军高层普遍都对杨森存有戒心。

赵又新的参谋长与杨森的关系素不融洽,“当场捉奸”,他便是主谋。对着赵又新,他不仅主张将杨森“去之”,而且力主“除之”——杀掉算了。

后来这个参谋长另调它职,临走时,又力劝赵又新不可重用杨森,说他面有反骨,将来难免反叛。

赵又新不以为然:“你我都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迷信活动?杨森做事有干劲,又有毅力,听说那次被你抓住抽鸦片,他就把烟癖给戒了。一个闻过则改的人,我怎么能无缘无故处罚他呢。”参谋长见话不投机,便撂下了一句话:“你不信忠言,将来大事必然要败在这个杨森之手。”

688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9 18:59:03--]

草鞋军团(93)都是新一代军人,搞不懂为什么如此迷信,赵又新不管这一套,升为军长后,干脆把杨森提拔为军部参谋长。

第二个看杨森不爽的是罗佩金。他让人转告赵又新,千万不可重用杨森,更不能叫杨森带兵。

对罗佩金的话,赵又新同样没能听进去。

就没有人同我一样,慧眼识英才了吗?赵又新的顶头上司唐继尧说了一句话,让赵又新差点有了遇到知音之感。

前任参谋长嚷嚷什么反骨之类,大概都是看三国看多的缘故,随口那么一说,唐继尧却真的知道一点相人术。

他到四川视察,滇军团长以上军官均被召见。召见之后,他就对赵又新说,那个叫杨森的人,你有没有重用他?赵又新大喜,认为唐继尧也看中了杨森,连忙回答:“重用,当然重用。杨森特别能打仗,我每到战局危急时,均赖其转败为胜,岂能不加以倚重。”

不料,唐继尧说的其实是另外一番意思。

唐继尧眼中的杨森:“从外貌上看,其人满脸横肉,目露凶光,门牙森森,状如鼠嘴。”知道的,是他在说杨森,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描述某个土匪或逃犯呢。

杨森真有这么丑陋龌龊?说了嘛,是相人术,一种完全可以用哈哈镜把人变形的奇怪戏法。

唐继尧对杨森的评价是:残毒险狠,人面毒心。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有反骨!

唐继尧告诉赵又新,你重用也就算了,如果不重用的话,一定要将他杀掉。

赵又新听后很是无语,只好说我已经重用杨森,应该没事的。

唐继尧回到云南后,想想还是不放心,再次密电赵又新,让他不要管重用不重用,直接将杨森杀掉,以绝后患。

赵又新对唐继尧忠心耿耿,但到这时也觉得这位上司真有够愚昧,怎么连你都信反骨这一套?他不仅没杀杨森,还把唐继尧的密电拿给杨森看,以示绝对信任。

有时候我们确实还是迷信一点好,比如在杨森这件事上。

因为后来的事件进展表明,从前任参谋长到罗佩金再到唐继尧,他们起码有一点没有说错,杨森真的“反了”。

赵又新把密电给杨森看,当然是信任的表示,可对杨森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赵又新能取代唐继尧吗?看样子不可能。那就说明自己今后在滇军中的前途很渺茫,别说升官了,性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

在赵又新帐下,虽有赵又新庇佑,但对于杨森以川人居要职,很多滇军军官由妒到恨,对之极为不满。

大家晚宴看戏,这些军官不顾杨森是四川人,常常当着他的面,大点《张松献地图》、《取成都》之类的戏目,摆明就是要让他难堪。杨森个性倔强,舍我其谁,常常还没等到戏散场,就气鼓鼓地拂袖而去。

赵又新的防区与刘湘接壤,因为杨森身居军部参谋长,又与刘湘是速成同学,赵又新就派他做代表与刘湘联络。

刘湘当时已是川军师长,有了争夺天下的心。他深知杨森乃不可多得的勇将,遂有心挖角。

695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09 19:28:50--]

@南国风 2012 2012-06-09 15:48:54每日一顶,不过更新实在是太慢了,而且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冒昧地问一句楼主,是不是感觉自己奇货可居啊?!

-----------------------------

我不是起点那样的写手,每天其实码不了多少字,但再累都会码一些,每天再有事再晚,也忘不了来更一下,就象完成任务一样,天天如此。可能更的次数不让大家满意,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帖中的每段文字都是心血之作,并非简单地堆砌些材料敷衍人,我研读的又大部分都是第一手原始资料,需要占去很多时间,总之一句话,真的在尽己所能了……没想到最后大家还会这样想,实在让人伤心……不过还是感谢南国风兄和其他朋友,看了还能顶一下,能让老关依稀回忆起最初更新老帖时的那份感动,也许一位朋友说的对,你就不该这么卖力地去开新帖,又不是出不了书,是,真的有些贱……也罢,索性歇一歇也好,休整休整,或者等攒足了出书吧,也不存在所谓故意吊人胃口的问题了……

696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10 22:24:08--]

草鞋军团(94)吕布叛丁原,收获是一匹赤兔马,杨森弃赵又新而去,得到的是官升一级:混成旅长。

杨森投身刘湘后,即反戈一击,围攻附近的小股滇军。滇军不敌,缴械了事,但偏偏有个滇军营长不识时务,大骂杨森不义,不该叛离军长(指赵又新)。

杨森在另投东家时,虽然动作丝毫不拖泥带水,但终究还是有些心虚,听后不禁恼羞成怒,当场就把这个营长给毙了。

赵又新倒颇有名将风范,知道杨森背叛之后仍很大度。他接到杨森的一封信,杨森在信中说:“我是川人,现在外面的口号都是‘川人治川’,所以我才舍公(赵又新)而去。

今后川滇两军开战,若遇公在,森(杨森)当避之,不与公战,以报知遇之恩。”

赵又新看完信后很是感慨。他将这封信遍示部属,并且说,杨森这么做,从他的角度看也没什么错,假使我是川人,亦当如此。众人以为赵又新乃故作姿态,但看其神态自若,显见得对杨森并无怨言。

赵又新或许是真君子,杨森却未必,他很快就自食其言了。

在“驱滇之战”前,刘湘即将杨森由旅长晋升为师长。

他能避吗,一避的话,如何向“新主公”交待,又如何继续升官?杨森不仅不避,而且打赵又新打得最狠。在刘湘用山炮将滇军防线击开后,他立即跑到最前方进行指挥,对滇军实施穷追猛赶。

杨森在滇军日久,对滇军的作战能力最为了解,知道顾赵一旦回过神来,其反击力度将难以遏制,所以一路上他几乎是马不停蹄,两天之内,追了五百多里路,把滇军左右翼的撤退部队都远远甩在了身后,然后直入赵又新驻防的泸州城。

赵又新还在床上吸大烟,他没有料到川军会来得这么快,急忙问系由何人率领,左右回答是杨森。

赵又新仍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是杨森就好。我赏识和提拔过他,也算对他有知遇之恩。谅他不会加害于我,我被抓住后充其量不过是当俘虏,决不会有生命危险。”

手下差点被气乐了。

“是杨森才不好呢,打我们打得最狠的就是他。知遇之恩,哪年头的事了,他不是说战场上见军长就避吗,他避了没

有?”

赵又新一想,的确如此,不禁悔恨交加。

后悔的话,说再多也来不及了,赵又新打开后门登上城墙,用门板缒绳而下。

他身材肥胖,行动多有不便,缒的过程就慢了。

杨森对赵又新的军部所在地非常熟悉,冲进去后发现鸦片烟盘上灯火未熄,知道赵又新离去不久,便跟着登上了城墙,正好看到赵又新在逃命。

他问仍在缒绳的那几个滇军,下面是什么人。被问的人不敢不答,说是赵军长。

杨森嘀咕了一句“今日之事,公事也,不能以私废公”,即下令开枪。

后来杨森推说是民团所为,其实没有他的命令,一个小小民团哪敢轻举妄动。

赵又新身中数弹,可是被抬回军部时还有一口气。这就让当事人比较尴尬了。

727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10 22:53:23--]

@南国风 2012 2012-06-10 12:24:40

---------听关兄这么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我确实心急了,话语不周之处,还望关兄海涵。曾经有人问金庸先生怎么写出那么多好作品,他回答说是让报社的连载给逼的。每日更新确实辛苦,但也是动力,我们读者也是能享受.....

-----------------------------

南国兄海涵,在下因修为不足,亦有急躁灰心之时,当自戒自警。

我喜欢天涯的氛围,是因为这里自由,可以像锵锵三人行那样,和一些有见识的人,谈一些有见识的话题,我也是一个喜欢侃大山的人,呵呵。

电视台的朋友要做关于远征军的专题片,已答应帮忙,其间需占去较多时间,无法分身,所以下周起一段时间只能暂停更新。我非量小之人,因此事联系在前,推托不得,故必须做此解释。

再次感谢各位对本帖的关注和不吝赐教。

728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18 10:08:43--]

草鞋军团(95)面对这位过去的恩师,杨森自己也有些惭愧,对着赵又新喊:“军长,我是子惠(杨森的字)!”赵又新睁开眼。杨森又说:“军长,我对不起你,请军长放心。”

赵又新看了看杨森,什么话也没说,只有一行清泪慢慢地从眼角滑出,旋即闭目而逝。

在告别人世的那一瞬间,这个人经历了世上最为残酷的一幕,他的确无话可说了。

当面对名利时,杨森会毫不犹豫,一往无前,但他的心也是肉长的,此情此景,不禁让他悲从中来,跟着潸然泪下。

杨森亲自备棺,将赵又新予以收殓,并派人运回云南安葬。

同时他还写了一幅挽联,上有“回忆深情夙契,不忍将军上断头”一句。不管怎么说,多少还有点不舍之情在里面,比当年吕布摘了丁原的脑袋就跑,还是要强上一些。

杨森如此卖力,当然是要做给他的“新主公”刘湘看,刘湘也确实对杨森相当满意。

有人对刘湘说:“杨森这个人胃口不小,就怕难以喂

饱。” 刘湘回答:“虎将难得,我就要把他喂饱。”在刘湘担任“四川总司令”后,即提升杨森为第二军军长。

在短时间内,杨森已从一个半路出家的“投诚之将”跃居为速成系老二,刘湘以下,就数他最大了。

就在杨森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时候,他的那些昔日同僚却大多混得极其惨淡,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他在滇军中的四川老乡朱德。

“驱滇之战”后,朱德跟着顾品珍跑回云南,推翻了唐继尧。可唐继尧也不是那么好打发的,很快又杀了回来,把顾品珍的班子掀了个底朝天。在顾品珍被打死后,朱德等人只好跑路,当他们乘船经过重庆时,便顺路来看杨森。

人生就这个时候最得意。杨森特地安排隆重接待,还把刘湘一道请来叙谈。

杨森邀请朱德留在自己的第二军任职,被朱德婉言谢绝:“我想去欧洲留学,寻找新生活。”刘湘笑了:“何必浪费钱,到峨眉山休息休息不就够了。”在这种事情上,刘湘就是一个俗人,不用理他。杨森朝着朱德拍了胸脯:“等你回国,我这里一定虚席以待。”杨森在重庆款待了我们的朱老总一个星期,临走时又是设宴,又是送钱——一人一万元旅费,大方吧。

就个性而言,杨森从来就不是一个大方的人,他这么舍得,实在是过得太风光太顺利了,以致于那颗心要不用力按住了,都怕它猛不丁蹦将出来。

风光也是要有人看,有人帮你分享的,要不然多没劲。

正是因为自我感觉太好,导致杨森在对形势的研判上,与刘湘完全不同。

771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18 10:15:04--]

@就爱瞎折腾 z 2012-06-13 09:08:06 晚清岁月就停了

吗??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