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口头禅行,三吹六哨行,自以为是行。除了这个也行啥都不想干,包括这里的楼主,上来就褒贬祖师大德,你比祖师......

-----------------------------

条条道路通罗马,砍柴可以开悟,挑水可以开悟

打坐可以开悟,睡觉也可以

问题的关键

是否在这个过程中与第三个自己相遇?

一切修行皆是让三个自己各安其所

物质我要富裕

精神我要丰富

心灵我要清澈

——脱离尘世只求心灵我必是剑走偏锋

@闲话吹灯2016-03-2809:44:28

楼主在这里故弄玄虚,山吹海哨。

开悟是必须有绳子做标准的,古代大德开悟都是要经过师傅严格认证的,正所谓扣三关,要反复的验证,在你眼里开悟没有什么标准、尺寸,随自己怎么说都行吗!另外,参禅打坐就能开悟吗?开悟是需要修持的,按照佛教的方法,就是持戒、修持功德,做善事呀。

古代大师怎么开悟,持戒做苦工,去看看六祖传以及这些大师的传记,那个不是持戒、吃苦磨练出来的。

另外,开悟之后是不允许......

----------------------------- @ren3985408822016-03-2813:28:13虽然我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开悟,但是阁下的论点也不是无懈可击。就禅参打坐来讲,虽有磨镜一说,但是那是跟顿悟比较而言的,没有人断言禅参打坐就不能成就。佛祖开始说他自己就是从禅定入门最后成就大法的,具体参看楞伽经。

我觉得佛教的开悟是一种生命对宇宙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就必定包含在日常对诸法接待之中,吃饭喝水,无不不包含开悟的境界,只是被根尘污染,凡夫感觉不到吧了。所以,从这个道理上讲,只要方法正......

----------------------------- @闲话吹灯 2016-03-28 13:56:32楼上的,修行中有一句话,不知道你听到没有,修行是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再说,六祖大师在寺庙做杂工就是苦行,木讷大师房子拆了盖、盖了拆也是苦行,都是从境中磨练出来的。为啥现代流行净土宗,古大德说现代人心粗境细,另外,净土宗修行简易、不出偏,稳定的很,而且是横超三世,最是对症现代人的。

现代人口头禅行,三吹六哨行,自以为是行。除了这个也行啥都不想干,包括这里的楼主,上来就褒贬祖师大德,你比祖师......

-----------------------------

佛法包容万象,咋就不能容忍我等说一两句不一样的话啦?

@ren398540882 2016-03-28 13:51:54开悟是很简单,只要你的心不受有为境界的污染就行了。问题是你能做到吗?佛教把思维称作浪识,认为人的意识就想海浪一样绵绵不绝,污染人的清净本性,影响人的佛性显现,人在浪识的控制下绝对不会了解法性。海浪你能断绝,就能开悟,这个叫心不受污染。禅参打坐就是做这件事,尽管被某些大德嘲笑,但是绝不是无用功。

或者像六祖推崇的那样做到无相无住,浪识也无法影响你,因为你的心无住,不在外不在内,不在......

-----------------------------

请仔细领会“没有观察者但观察正在进行,没有观照者但观照正在发生”

这里面就是大家苦苦寻找“断掉海浪”悟境。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是也。

佛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两句,不知难住了多少修行人,苦苦修行,苦苦参悟,最终不得要领。

绕来绕去,始终停留在大脑层次的理解,以为通过大脑的理解,便可以参透其中奥秘,其实这样越努力,越迷失。

大自然最稳定的结构是三角形,人最平衡的发展是三人行(身体我,大脑我,心灵我),三人手牵手一起往前走,纯粹追求心灵,追求开悟,放弃物质和精神,那也是不可取的@心灵不孤独2016-03-2514:24:10

“没有觉知者但觉知正在进行,没有观察者但观察在发生”这就是开悟状态

----------------------------- @生死相伴盛衰循环 2016-03-28 20:58:01了生死即开悟!哪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开悟,得道,悟道,开释,知天命,这些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人类在哲学层面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宇宙的终极认识!你----还在开悟的路上!!!!但是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

-----------------------------

又一个被大脑烧坏的人,穷尽全世界所有的大脑也无法认识这个世界,因为大脑就是梦境,在梦中,你觉得一切都是真实的。

你需要一点距离,你首先要觉察到你是一个做梦的人。

然后才有某种可能。

@一之门 2016-03-28 21:09:44

无中生有

----------------------------- 亲爱的,不明白我不怪你,

但不要乱说话,因为你正在暴露你的苍白

第六章大脑的死穴

大约在我 28 岁到 30 岁那几年,对于禅文化特别着迷,遗憾的是,自己根本看不懂,于是乎较上劲了,我根本不相信会有我看不懂得书籍,这一本看不懂就换一本,这位大师写的看不懂就换另一个大师写的,前前后后总共阅读了大约 300 本左右关于禅文化的书籍。

结果是越看越糊涂,越看越不明白。

随便举一个禅宗公案:司马头陀在 大伪山 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他想找个有道行的人来开辟道场。于是来到百丈禅师处选拔人才。待大众聚齐,司马头陀手举净瓶说:“这不是净瓶,谁能说出这是什么?”

在场大众茫然不知所答。

这时,从后面挤上来一个脏兮兮的杂务僧说:“我可以试试吗?”

“可以啊”!司马头陀说。

杂务僧接过净瓶,放地上,猛地飞起一脚,将净瓶踢出墙外。

司马头陀大笑说:“这才是大伪山真正的主人啊!”请大家说说:司马头陀和杂务僧的奇怪动作,在向对方传递什么信息?其中又暗藏了

什么玄机呢?如果你看到这个公案,看到上面的提问,于是在大脑里一直思索,寻找答案,那么你就上当了,在大脑层面,你将永远找不到答案。

正如我当年陷入困境一样,对于大师级别的对话或者大师之间发出的奇怪行为,总是企图在大脑层面寻找答案,无异于缘木求鱼,越努力越挫折,因为答案不在脑袋里。

谜底就是:答案在心灵层面,如果无法跳跃到心灵层面,上面的公案,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明白。

对于大脑来说,可以学会逻辑分析、技巧方法等,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不合符合逻辑的语言和行为,大脑就会疯掉。

而心灵恰恰相反,心灵是没有逻辑的,心灵是一种跳跃,是一种领悟,一种非逻辑。

公案一开始,司马头陀就提出了一个不符合逻辑的问题:“这不是净瓶,这是什么?”一个不符合逻辑的问题,大脑如何分析,如何能够给出答案,但是司马头陀是一个得道的大师,这一点没有疑问,他是从心灵层面、从本质出发而提出这个问题。

他是一个师傅,但是他需要借由这个非逻辑问题来甄别,面前几百号门徒,究竟哪一个已经完成了跳跃。

绝大多数保持沉默,说明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大脑层面,那个飞跃、那个质变还没有发生。他们依然执着于寻找一个合理的答案,他们依然停留在大脑层面,他们依然没有深度,他们还没有锐变。

一个脏兮兮的杂务僧从后台走出来,在修行的道路上似乎总是这样,越平凡的人实现跳跃越容易。一个毫不起眼的杂务僧他的内在已经突破了,那个质变已经在他的内在发生了,他知道司马头陀的问题是荒谬的、甚至是愚蠢的,根本是没有答案的,既然没有答案,又何必浪费口舌。

于是,他一脚就踢飞了那个净瓶。直接粉碎了大脑的所有执着,当绝大多数门徒在那一霎那间,肯定有一个片刻,这个片刻大脑是不能思考的片刻,如果对于某些已经准备好的门徒来说,这个片刻是千金难买的,只要这个片刻,大脑短路的短暂片刻,那些已经准备好的门徒完全可以借由这个片刻对心灵世界,对自己的核心本质有一个电光火石般的瞥见。

对于司马头陀和杂务僧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他们实现了心灵层面的交流,他们彼此都懂对方。

大师之间的交流都是这样,看似荒唐,实则彼此心心相映。

心灵层面发出的问题,必须由非逻辑方式解决。

一个不遵循逻辑出牌的师傅他需要看到一个同样不按逻辑出牌的高徒。

那个问题就是一个阴谋,一个试探,如果你按逻辑出牌,那就证明你还没有锐变,你还在大脑层面思索答案,你就不是他要寻找的人。

心灵层面发出的问题,必须由非逻辑方式解决。

一个不遵循逻辑出牌的师傅他需要看到一个同样不按逻辑出牌的高徒。 (来自天涯社区微论客户端)第五章捐出100万还要说谢谢

下面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但你不一定懂:有一个得道的大师,因为远近闻名,前来听他布道的信徒络绎不绝,很快,大师的道场就显得非常拥挤,于是,大师计划建造一个大一点的道场。

大师根本没有钱,因为大师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赚钱上,他的布道是免费的,他生活在智慧里面。

有一个非常富有商人,知道这件事,于是决定捐赠 100万来帮助大师建成新房子。

富商手里提着 100 万现金准备交给大师。

大师说:“好的,你放下。”富商把钱给了大师,但是他非常不满意大师的态度,因为他是给了一笔很大数目的钱,整整 100 万,现在一个人全年的生活费都只需要一万元,而大师甚至都没有谢谢他。

“那个袋子里有 100 万。”富商提醒道。

“在此之前你已经告诉过我了。”大师说。

“就算我是一个富有的商人,100 万也算一笔不小的钱。”富商继续说。

“你是不是想要我为此谢谢你?”大师说。

“出于礼貌,你应该谢谢。”富商说。

“为什么我应该感谢你呢?”大师说,“相反,你应该谢谢我。”富商很生气,觉得大师太怪异,简直不可理喻,同时他觉得自己是个冤大头,自己很傻很天真。

这是什么逻辑?

捐钱的要感谢接受捐赠的,这简直太荒谬了。

大多数人看不懂这个故事,这就对了,生活在大脑层面的人永远无法懂得这个故事深意,因为大脑是狡猾的、是精于算计的,大脑能理解符合逻辑的事情,但是如果某件事不符合逻辑,大脑立刻像白痴一样,立刻短路,因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不可能让一个捐出 100 万的富商去感谢一个接受捐赠的人,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交易、算计、掠夺的糟糕时代。我们的大脑已经被训练得无比聪明,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会在大脑中进行精心算计,算算做某件事的性价比。

慈善活动变成了秀场和生意场;

爱心基金变成了偷税漏税的遮羞布;

美色权利变成了交易的廉价筹码;

还有哪件事不是一场交易呢?在这个处处都充满交易的时代,几乎所有的关系都变了味,什么干爹、什么干妈,

什么兄弟、什么同乡,统统围绕着利益在转动。

这一切都是大脑的诡计,故事中的富商一直在算计,100 万的投入可以为自己赢得多少美誉,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多么崇高的形象,但是大师甚至连一声谢谢都没有,这太无理了,这对富商来说,对一个精明的大脑来说简直不可理喻。

但是大师是完全脱离大脑的,他生活在心灵世界中,他没有算计,他没有期待,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交易,他所有的布道全是免费的,他只有一颗救世度人的慈悲心,他希望建一个更大的道场,他纯粹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得到感召,得到救赎,他不需要任何回报,他每时每刻都在感谢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他感谢他们对自己的信任,他感谢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敬重。

大师生活在一个洋溢的世界中,他的心灵是如此清澈,因而他的智慧是如此丰富,他需要不停地分享和给与,他不得不去分享,他不得不去给与,分享得越多,给与的越多,他的心灵就愈加清澈透明。

他就好像一座深不见底古井,如果没有人源源不断地把井水打走,全新的井水就无法涌进来,当有越来越多人到他这口古井打水,他的井水就会更加清凉,干净。他将换发更加强大的活力,他将每时每刻都生活在鲜活中,因此大师需要感谢那些前来不断取水的人。

大师在不断给予,但是无时不刻都心怀感激,感谢那些前来接受洗礼的人,感谢那些信任自己并一直陪伴他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他的生命才如此洋溢、他的生命才如此鲜活。

大师一直都在感谢那些前来接受布道的人。

因此大师说:“你应该谢谢我。”显然,富商不明白大师的意思,一个大脑世界的人和一个心灵世界人站在一起,根本无法对话,因为大脑和心灵完全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大脑是索取的,心灵则观照出奉献的一面

大脑是算计的,心灵则观照出分享的一面

大脑是精明的,心灵则观照出天真的一面

大脑是复杂的,心灵则观照出简单的一面

大脑是浑浊的,心灵是清澈的

。。。。。。。

当大师说:“你应该谢谢我。”大师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是站在心灵层次的角度说这句话的,因此他不需要对富商说谢谢,相反富商需要对大师说一声谢谢。

没错,富商的确需要感谢大师。

因为大师的缘故,他的 100 万建成了一个更大的道场,将有更多的人收益,大师完成富商功德的传递,在这件事上,大师只是一个媒介,大师只是一个桥梁,富商通过大师完成了自己无上功德的奉献。

而且因为大师的接受,这样就完成了富商生命的真正流动,富商不再是一个守财奴,他的生命也开始流动了,而流动恰恰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因此给予者应该感谢,感谢那些接受馈赠的人。

有一次,夫人在整理衣服时,发现很多旧衣服,无论质量、款式、做工等都不错,但是衣柜已经无法装下那么多,男人们要清楚,女人的衣柜总是嫌小,夫人的衣服已经塞满了整个衣柜,需要清理,但是这么多还算不错的旧衣服如何处理呢?夫人一直纠结这个事,送给别人吧,觉得很难为情,毕竟是自己穿过的衣服;但是扔掉吧,心里又觉得十分可惜,女人就是这样的动物,衣柜里永远都缺一件衣服,但是旧衣服又从来都舍不得扔掉。

送给别人,担心伤害别人,于是很纠结。

不久,老家来了两个亲戚,闲聊中间,夫人拿出她的收藏,她小心翼翼地试探,拿出几件衣服给她们试穿,结果她们很喜欢,夫人就顺势送给了她们,她们很高兴,夫人更是高兴,高兴她们能够喜欢,高兴她们能够接受,夫人心中充满了感激。

感激她们没有嫌弃,感激她们能够快乐接受,感谢她们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传递和流动。

因此馈赠者应该感谢,接受者才是真正的天使。

但是一旦某项馈赠包含了某种期待、同时在给予时一直在期望回报时,这样的给予将一文不值。这样的给予就是一种侮辱,是一种亵渎,是可不原谅的。

给予就必须是无私的,无所求的,必须是心怀感激的,否则就收起我们那一颗虚伪的面孔,做回一个拥有精明头脑的人。

大多数人看不懂这个故事,这就对了,生活在大脑层面的人永远无法懂得这个故事深意,因为大脑是狡猾的、是精于算计的,大脑能理解符合逻辑的事情,但是如果某件事不符合逻辑,大脑立刻像白痴一样,立刻短路,因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不可能让一个捐出 100 万的富商去感谢一个接受捐赠的人,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心灵不孤独 2016-03-25 14:24:10

“没有觉知者但觉知正在进行,没有观察者但观察在发生”这就是开悟状态

----------------------------- @生死相伴盛衰循环 2016-03-28 20:58:01了生死即开悟!哪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开悟,得道,悟道,开释,知天命,这些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人类在 哲学 层面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宇宙的终极认识!你----还在开悟的路上!!!!但是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

----------------------------- @心灵不孤独 2016-03-29 09:31:37又一个被大脑烧坏的人,穷尽全世界所有的大脑也无法认识这个世界,因为大脑就是梦境,在梦中,你觉得一切都是真实的。

你需要一点距离,你首先要觉察到你是一个做梦的人。

然后才有某种可能。

----------------------------- @生死相伴盛衰循环 2016-03-29 19:14:31我送你一句直接跟开悟有关的话!----人不疯魔不成佛!你很有成佛的潜质啊!

----------------------------- 亲爱的,你大脑温度有 45 度了

@生死相伴盛衰循环 2016-03-29 19:37:20

@心灵不孤独你若是开悟了!有一个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问题请你回答:人类社会中贫穷与富有的现象你如何解释?你若是开悟了,回答这个问题都不会超过十个字!所以拜托你不要吧啦吧啦的说一大堆废话!!!

-----------------------------

佛陀的回答也不会在您的标准答案里,亲,仅从头脑的角度您恐怕对财富的理解也非常浮浅。看把您急得,孩子!

@一之门 2016-03-29 22:59:04去一些地方走走,去听一些人说说话,去看看河水奔腾,去徜徉市井喧嚣,静静的看,不说话,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安静的睡觉。亲爱的,无论何时,记得我们的约定,不要说话

----------------------------- 你有自由你就解脱,说与不说没有谁可以规定你

不说的因为语言般若不够

@十八子李 2016-03-30 13:09:03

看天涯论坛帖子《开悟其实很简单》有感

轮回莽莽岂能休?

所谓无求是我求。

若待飞花三月好,

贫僧与尔上青楼。

人活一世,有责任有担当是为修行,有超脱有境界而不脱身于俗世,即是开悟---我奉行的还是先天一气,本来如此。

----------------------------- 我本一老龙

偶然入山中

拾得一面镜

照得山河清

开悟本是一戏说

材米油盐真生活

遁入深山远红尘

不是超脱是着魔

第七章如何观察一只杯子由你的深度决定某天下午,与几位老友喝茶,面前放着一只青花器茶杯,所谓老友就是小区里上了年纪的几个老大哥,他们退休后闲暇时间最爱到我办公室喝上几杯,而且每次来都喜欢带上几本国学或者佛学方面的经典,与我一起探讨。

无论他们带多少本国学巨著抑或带上多么经典的佛学经书,也不管他们有多大年纪,在我看来,他们还基本上不入门。因为一个有悟性的人,一个受到国学、佛学浸染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端倪,一个真正有深度的人是根本藏不住的。这与他们的年龄和手中的书毫无关系。

况且佛学经典根本不是用来读的,读佛经完全是扯蛋,所有的佛学经典是一种体验科学,需要体验、感悟和升华,是需要用“悟”去感受的。越是依赖大脑,离佛经越远,佛学不是来自大脑,而是来自心灵层面,用大脑去读心灵层面的智慧,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歌后王菲经常换老公,世人各有评说,但是其中有一个人,评价最为深刻,就是的陈道明,他说过一句话:“王菲过去所经历的每一个男人,最多停留在精神层面,没有一个达到心灵层面,但是王菲已经是一个处于心灵层面的人,于是内在的渴望迫使她去不停寻找那个可以和他匹配的男人。”不用说陈道明绝对是一个有深度的男人,因为只有一个老子一样的人物才可以读懂老子。

两位老大哥开始向我推荐国学经典和佛学,并不停背诵其中经典的句子,我礼貌地点点头,我看到了某种可爱,同时也看到了某种虚荣,为了让他们安静下来,我开玩笑问:“两位老哥,仔细看看你们面前的茶杯,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说:“茶杯不错,花纹很别致,做工精细,属于上等茶杯。”另一个说:“这个茶杯颜色饱满,用材考究,用来泡茶,味道纯正。”还有吗?我继续问,虽然两位大哥继续补充了一些,但基本上停留在上面层次。

一个茶杯,不同深度的人来观察,观察到的结果会相差非常遥远。

首先说花纹,上等茶杯的花纹必定是经过大师级的人经过精心描绘而成,大师出品必是精品,大师在描绘花纹的过程,不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会充分投入了他的情感和灵魂,一个大师绝不会允许自己手下的作品粗制滥造,好比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唱歌不仅不能跑调,最为关键的是歌声中必定饱含情感和人生的领悟,听者才会心有戚戚。

一个饱含了大师心血和情感的花纹,虽然静静地刻在杯子上,没有一颗敏锐的心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

再说烧制杯子的经过,一只小小的茶杯,如果是纯手工制作,必是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反复烧制而成,大家都知道,茶杯的烧制过程不可能一次成型,需要反复烧制,在烧制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需要小心翼翼,犹如看护一个襁褓中婴儿,不得有些许的大意,从这个方面说,一个茶杯又融入了更多能人的精魂。

最后说说制作这杯子的材料。

一个好的茶杯,选材非常考究,需从天地间去精挑细选,然后反复搅拌、揉搓,谁也不知道这块从天地间攫取的材料,已经存在了多少年,或许与地球同岁,这样,这块材料毫无疑问必定承载了日月星辰的灵气,人类历史的兴衰更替。

这就是真理,当真理说出口的那一刹那,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立即感觉到。

因此,我说面前的茶杯是一个有生命的精灵。

两位老大哥终于安静下来。

地球上的人是分层次的,从来没有往深处探索的人,不可能有深度,有的人活一辈子活的非常表浅,就像看一只杯子,怎么看都只能看到外在的表象。

活在物质层面的人最可怜,一生劳碌;

活在精神层面的人最折腾,一生困惑;唯有升华到心灵层面的人,才可以找到生命的真谛:安详、宁静,淡定、满足、喜乐。

@闲话吹灯 2016-03-30 16:54:10

请问,学佛最基础的事情是什么?

答曰:是持戒。

当年佛陀灭度之前,阿难请问后世修行的依靠什么,佛陀开示,就是要以戒为师。观察一个人是不是佛弟子,是不是开悟,你要看看他是否严持戒律。

什么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就是要持戒律,否则,在喜欢佛、在崇敬佛教,你也是只有一颗向善之心,你没有真正的踏入佛门。我们现在很多人夸夸其谈,一问连皈依都没做,更不要提持戒律了。

楼主,你皈依、持戒了吗?

----------------------------- 佛学的确博大精深,这一点毫无疑问佛学也是最开放、最具包容性的,这一点也毫无疑问

但是,你若要我带着头盔、穿着盔甲、涂上迷彩

套上链子、锁在笼子里

去参佛,门都没有!

@闲话吹灯 2016-03-30 17:08:50就楼主这个样子的,南怀瑾大师在他的著作中早有预言,在怀瑾公时代还有狂禅、枯禅一流,为什么,狂禅枯禅都是修持出来,有功夫出来的,只不过是修行到了一定的层次走偏了路。像楼主这样的,连狂禅末流都不如。光在那里耍嘴皮子,一点用也没有。

来了事了,什么都垮了,这样说也不对,一点功夫没有垮个屁呀!!!借助佛教名相,夸夸其谈,我劝楼主多看看书!认准了路数,好好修持,我们彼此共勉。

----------------------------- 请问你走到哪里啦?

@闲话吹灯 2016-03-30 17:16:56以参禅一路来说,比如参话头,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要拴住心缘锁住驿马,像楼主说的:“但是,你若要我带着头盔、穿着盔甲、涂上迷彩

套上链子、锁在笼子里,去参佛,门都没有!”请问,你连前五识及第六意识都降伏不住,怎么伏诛第七识,怎么认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你以为开悟是玩呢?这是有严格程序的。听你的话头,完全是一个门外汉。

为什么要参禅修持,继而达到开悟呀,这和佛教关于人的意识层次......

----------------------------- 亲爱的,迷路没有?要把事情弄复杂,我可以把一个杯子写出 10 万字

@闲话吹灯 2016-03-30 17:29:12我路数认得很清楚,起码比你清楚。我 20 多年前最开始接触的就是禅宗,看的第一本佛学著作叫做《禅海蠡测》。

-----------------------------

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请问,亲爱的,我们还看得见你吗第八章大脑如何装下整个宇宙有一个大学教授去请教一位高僧:“什么是道?”高僧没有直接作答,只是将教授带到屋后的百花园中,当教授再次问:“请问高僧,道是什么?”时,高僧立即打断教授的问话:“别说话,请享受这里的百花香,你闻到花香了吗?”

教授深深呼吸一口气,然后说:“好香。”高僧:“这就是道,关于道,我没有更多可说的了。”

那个教授呆在那里,比以前更加困惑了。

事情就是这样,一个教授带着满脑袋的知识去请教高僧,他企图获得某些概念上、知识上的认知,但是这与道完全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知识越多的人,离道越远,头脑越聪明的人,知识越渊博的人离道越远。

教授是一个完全活在大脑层面的人,而高僧则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心灵世界。

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其实很难对话,“道”是没有头脑的一种状况,道是一种体验、一种实证,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概念的存在感。是一种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的存在的状态。大脑如何去理解,大脑无法理解这种状态,大脑需要一个概念,需要一个定义、需要一个记忆,离开概念,离开记忆,大脑就会发疯。

道和大脑生来就是势不两立的冤家。

道不可言说,只可以启发,只可以意味,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被启发呢?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点亮呢?那些完全抛弃大脑的人才可以被启发,才可以被点亮。

问题的难点在于: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过一种完全没有思考活动的生活,头脑中没有任何念头,没有任何努力的状态。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大脑,没有大脑,我们甚至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我们不知道往哪里走,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做大脑的奴隶,我们采取的每一个行动,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大脑的处理。

否则,我们要去哪里,我们该怎样表达?

完全放弃大脑几乎不可想象。

然而,道也好,存在也好,真我也好,心灵也好恰恰是没有大脑的状态,这样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因为大脑的干扰变得极为复杂和困难,好像没有谁可以完全脱离大脑而存在。

我们照样来看一个很美的故事:有一天,亚里斯多德正在海边散步,他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支汤匙在舀海水,舀到他在海堤边挖好的一个洞。

亚里斯多德因为有自己的问题要操心,他一边思考,一边延着海边散步,他一步一步走向那个怪人。

那个奇怪的人一直都非常聚精会神,这让亚里斯多德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他在做什么啊?”他无法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但是那个怪人依然那么聚精会神,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

怪人又他走到海边去,舀满一汤匙的海水,再带着海水到堤防边,把它灌入洞中,然后再走到海边去……,如此不知疲倦地往返。

最后,亚里斯多德不得不说:“等一下!这位老先生,我并不想打扰你,但是您在做什么啊?您这样做真的让我感到非常迷惑。”那个怪人说:“你没看见吗,我正打算用整个大海中的水来填满那个海堤坝边上的洞。”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亚里斯多德实在忍不住,终于笑了出来,他说:“你真是个笨蛋,这怎么可能呢?你没看见整个海洋有多么的广大,而你那个洞是多么渺小,你居然想得出来,你要用一支汤匙把整个海洋舀到这个洞?你简直疯了,你这样只是在浪费生命!你是个疯子,赶快回家休息去吧!”令亚里士多德发狂的事情发生了,那个怪人,笑得比亚里斯多德还要大声,还说:“你说得没错,我要回家了,因为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亚里斯多德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已经完成了你的工作?”怪人说:”尊敬的大哲学家,你可知道,你一直在做和我一样愚蠢的事情,甚至比我还愚蠢。你现在就看看你的头,看看你的大脑,他是不是它比我的那个洞还小很多呢。我愚蠢到要将整个大海都装到我的那个小洞里,而你,聪明的大哲学家,你看看整个宇宙,整个存在,它是不是比海洋还要辽阔,而你,居然企图将他们装到你的大脑中。”那个怪人放肆大笑,而且越笑越大声,而那个哲学家,那个亚里斯多德却早已经傻在那里,完全忘记了自己刚才大脑还在不停思索的问题。

在一个真人面前,博学的哲学家一直都是个笑话,大脑如何装得下整个宇宙?因为这个问题在哲学家看来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荒谬透顶,根本就是浪费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哲学家一直都某个狭隘领域里的偏执狂,但是他们却又特别喜欢装得什么都懂,这样就很麻烦。

大脑如何装下整个宇宙,在哲学范围内,哲学家会被这个问题折磨到死,然而换一个角度,答案如此简单。

好比曾经有一个云游和尚,面对大家夸下海口,他说:“三天之内,我有能力让村前的那座大山走到我的面前来。“三天之后,奇迹没有出现,而这个云游和尚直接走到大山面前,大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我就过去,这样大山还不是一样在我眼前吗?”心灵是灵活的,大脑是僵硬的,心灵的选择是无限的,大脑的选择非常局限,大脑的选择永远超不出大脑的储存。

大脑如何装下整个宇宙,我们需要换一种模式,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

就好像另一个问题:我们到达月球最快的方式是什么?答案是:闭上眼睛,意念一动立刻到达,比光速还快。

闭上眼睛,大脑一瞬间就可以装下整个宇宙了。

问题的难点在于: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过一种完全没有思考活动的生活,头脑中没有任何念头,没有任何努力的状态。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大脑,没有大脑,我们甚至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我们不知道往哪里走,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做大脑的奴隶,我们采取的每一个行动,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大脑的处理。

否则,我们要去哪里,我们该怎样表达?

完全放弃大脑几乎不可想象。

道也好,存在也好,真我也好,心灵也好恰恰是没有大脑的状态,这样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因为大脑的干扰变得极为复杂和困难,好像没有谁可以完全脱离大脑而存在。

@心灵不孤独2016-03-3017:28:04要把事情弄复杂,我可以把一个杯子写出 10 万字

----------------------------- @生死相伴盛衰循环 2016-03-30 23:04:44楼主!你先别忙着写 10 万字了!我求你给我写的10 个字你还没回我呢!

-----------------------------

人类社会中贫穷与富有的现象你如何解释?

还有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

宇宙有没有边界?

人生有没有轮回?

我们可不可以回到未来或者过去?

英雄能不能改变历史?

古老文明是否存在?

宇宙中是否有外星文明?我的答案都是:由梦境材料组成的元素,一切皆有可能。

在另一个层面,哪来的贫穷,哪来的富贵?如果你乘火车旅行,只要向四周看一看,你就可以判断谁没有买票,因为他不停地担心查票员--反效定律。他看起来很害怕,他看起来很担心。每当有人进入车厢,他就被惊动。你可以很简单地看出来谁没有买票。

@闲话吹灯 2016-03-31 20:21:36楼主整的这个东西呀,说起来跟佛教根本就不沾边。佛教有佛教的方法,你所谓的开悟恐怕连你自己都不知所谓。

一个不懂佛法为何物的人,玩弄佛教的名词,干着和佛法不着边、不着调的事。弄出的这些破烂东西,沉浸自己的胡编乱造的呓语之中,自己被自己神经病式的感动着,呵呵,纯傻比!!!还有最大的问题是楼主的无知愚蠢不可怕,可怕的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是,以粪为旃檀,无知当有趣,愚蠢且自得!!!

......

-----------------------------

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闲话吹灯 2016-03-31 20:25:11跟一个蠢比辩论,是有一个古老的定律。那就是蠢比先把你拉到他的智商程度,所以,你试图说服一个傻比的时候,你是不会成功的!蠢比他是听不懂人话。

而且楼主还有抑郁症、精神病的潜质,建议定期服药。

-----------------------------

你的表现在我看来很美,因为是如此真实。

谢谢你的如此地坚持不懈,

@闲话吹灯 2016-03-31 20:21:36楼主整的这个东西呀,说起来跟佛教根本就不沾边。佛教有佛教的方法,你所谓的开悟恐怕连你自己都不知所谓。

一个不懂佛法为何物的人,玩弄佛教的名词,干着和佛法不着边、不着调的事。弄出的这些破烂东西,沉浸自己的胡编乱造的呓语之中,自己被自己神经病式的感动着,呵呵,纯傻比!!!还有最大的问题是楼主的无知愚蠢不可怕,可怕的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是,以粪为旃檀,无知当有趣,愚蠢且自得!!!

......

----------------------------- 佛一直都是我用过的牙签,手纸而已,亲爱的

您的 20 多年佛学功底,我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汉字中脏字不多

不过您都装在您那满脑佛学的大脑里了

在这点上,您无疑是很成功的

不过,您看起来非常可爱

我爱您,亲爱的

@闲话吹灯 2016-03-31 20:42:28这种人爱钻牛角尖,自大自狂,自以为是,绝对不会听别人的劝告,而且现实中全是手高眼低、事业失败、人际关系糟糕的人,因为这种人执着固执,不能从善如流。

脑袋塞似花岗岩,

肚里空空夸夸谈。

胡言乱语恋为真,

一事无成纯自淫。

尘世万千迷且惑,

落叶飘飘不摸根。

狗呲衅吠全放屁,

傻比呼呼不可闻。

----------------------------- 还会写诗!!

呵呵,

除掉脏话

你应该是个好诗人

说不定还可以拿若贝尔文学奖

继续,加油

拿个佛学牛角尖诺贝尔奖状也不错本帖中所有的文章所要表达的是我们人类除了身体我,精神我之外,还有第三个我:心灵我的存在。

与其他任何哲学、宗教信仰等无关。

且本帖并不适合所有人看,

只适合少数人

有不少带着愤怒、仇恨阅读本帖的人

本人只是善意提醒

别自己把自己的内裤脱光了

也许你自己觉得你的裸体很美

但是

孔雀的腚,大多数人还是看不出美丽所在

@心灵不孤独2016-03-2608:35:52一个不读经的人比读经的人更容易开悟,因为大脑的垃圾要少得多

----------------------------- @悬壶医心 2016-04-01 11:23:56

明白人

----------------------------- 你懂,一切安好

人活到最好,就是做减法

减到极致最好

第九章开悟常在绝境处一万个人就有一万条通往开悟的道路,开悟好比一个圆的中心,从四面八方任何一个点开始,只要朝圆点开始前进,都可以到达这个圆点。

能够最终到达圆点的人无疑都是他所在领域里最顶尖的高手。

卖油翁可以成为开悟者,当他离地三尺,将油准确无误地滴入地面一个瓶口很少的瓶子里,而且一滴不漏,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开悟者;伯昏无人站在悬崖边,而且半只脚悬在半空,准确无误地射中百米开外的铜钱时,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开悟者;开悟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他就在那里,只要你迈开腿向他出发,你就可以到达。从出发点到达圆点的每一步都是修行。

我们看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常常手到病除,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病人因为病入膏肓,无力回天,因此这位医生每天在面对病人时,内心都有都惧怕死亡的阴影。

有一次,这位医生又出去出诊,路上,他碰到一位云游僧,医生于是就请示道:“请教大师,什么叫开悟?”

云游僧回答道:“施主,实在抱歉,我目前的修行还不能告诉你什么是开悟,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你开悟之后,你就不用担心什么了,如果你真心想得到答案,你就去

找一个师傅,他会给你答案。”于是在云游僧的指示下,医生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医师找到南隐禅师后,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开悟很简单,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

你的开悟!’医师似懂非懂。

他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治病救人就是你的最终开悟。”医师非常不解,他很困惑,心想:这种开示,怎能袪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游僧告诉过我,人一旦开悟之后就不会有任何担心。而每次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开悟?”“你四年来,自己觉得有什么变化吗?。”南隐禅师说。

“我还是很担心我眼前的病人,虽然每次我都会尽力去救治,但是那个担心总是没有办法消除。“医生说。

这时一条狗恰好从南隐禅师的禅房前走过。

禅师于是问:“你觉得一条狗会担心吗?”医生顿住,觉得有些被侮辱,但是他还是很理性地回答:“没有,师傅。”禅师继续逼问:“很好,以后你可以不再过来了,狗就是你最好的老师。”医生很是困惑,但是禅师已经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这位医生继续行医,兢兢业业,但是从没忘记向狗学习如何不担心,直到临终,他终于悟透禅师的话机.为何狗不担心呢?很简单,因为狗终其一生都活在无知无识中,自然不担心。

人又如何能够活在无知无识之中,从而没有任何担心呢?又如何理解南隐禅师一方面告诉医生,去救助你的病人吧,你可以得安心。

一方面有告诫医生去向狗学习吧,你可以得安心。

救助病人是不可能无知无识的,这前后如此矛盾,难怪医生需要一生去参悟。

领悟这一点,需要一个跳跃,一个包容,而不是用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谁说矛盾不可以共存?谁说魔鬼天使不可以共处?一个包容,让两者共同存在,让无知无识与有知有识同时存在,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到开悟其实就在眼前。

我曾说过,任何领域里最顶尖的高手都是开悟者。

看云飞第一次在星光大道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如此动情,如此感人,唱哭了台下多少评委,感动了电视机前多少观众。

那一刻,云飞就是一个开悟者,云飞不在了,空气中只有他的歌,云飞和这首歌合二为一;这就是无知无识;同时云飞不可能不在,他在那一刻,只不过是将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思想、他的感受完全融入到歌声中而已,这就是有知有识。

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行业里最出色的作品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来。

我经常说一句话:一个真正美的女人是不知道自己很美的,一个真正很帅的男人也是不知道自己很帅的。

这非常有趣,需要很好地领悟。

本文中的这位高明的医生直到临终才领悟禅师的开市,因为只有他来到了那个点,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个圆点,他才可以明白。

当他在全心全意地去善待他的病人时,全心全意意味着完全地付出、意味着废寝忘食;而同时自己又完全忘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并没有那个自己善待病人的观念在,即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他便脱离了生死挂碍了,他也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修行。

一个真正美的女人是不知道自己很美的,一个真正很帅的男人也是不知道自己很帅的。

这非常有趣,需要很好地领悟。

@乖宝贝丫 2016-04-01 15:24:46不知楼主在对那两位老大哥滔滔不绝的时候,你的那个“你”观察到了怎样的一个“你”?对其他心灵不屑的一位观察者?呵呵能“悟”是福分,基本“悟”了的,会对他人有更多慈悲,膨胀的比较少见,呵。

-----------------------------

那个“你”无色无味,无形无影,无情无欲

我从来没有看不起任何人,亲爱的,您不觉得吗

无论他骂还是不骂

我依然爱他

@乖宝贝丫2016-04-0115:24:46不知楼主在对那两位老大哥滔滔不绝的时候,你的那个“你”观察到了怎样的一个“你”?对其他心灵不屑的一位观察者?呵呵能“悟”是福分,基本“悟”了的,会对他人有更多慈悲,膨胀的比较少见,呵。

----------------------------- @心灵不孤独 2016-04-01 15:56:51那个“你”无色无味,无形无影,无情无欲

我从来没有看不起任何人,亲爱的,您不觉得吗

无论他骂还是不骂

我依然爱他

----------------------------- 第三个我是存在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我并不知道这第三个我是不是就是“佛性的我”“真我”“如来”等

当你停止一切思考的时候

当你头脑中没有任何念头闪过的时候

当你全然放松的时候

通往“第三个我”的大门就会打开

第三个我就在那里

其实什么也没有

一遍宁静,一束光,一面镜子

一条流淌的清澈透底的溪流

一口古井

一只飞舞的蝴蝶

就是这样

他是处于完全静止的流动

很矛盾但的却是这样

没有时间,没有空间

有的人第三个我就像盖了一层厚厚灰尘的镜子

所以先有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顿悟

后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顿悟

关于第三个我最贴切比喻是这样的

整个存在就好比一条清澈透亮的河流

第三个我就是一片飘在河流上的树叶

河流不是静止的,缓缓流淌

而且映照着天上的蓝天白云

两岸的绿树青草

树叶也和河流一样

树叶与河流保持着同步

它相对于河流来说是静止的

但是相对于两岸青草绿树来说

又是运动的

第三个我就是与整个存在一体的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